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图像重建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成像提升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2019年11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重建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扫描成像,重建组给予基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的CT三维成像,记录两组成像质量与噪声情况。结果:两名医师对重建组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组的图像相对细腻柔和,能清晰显示图像细小血管断面,末梢血管显示良好,血管壁光滑柔和。重建组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的肝脏CT值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的肝脏、胰腺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值低于对照组(P<0.05)。重建组的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图像重建的CT三维成像能提升腹部增强扫描主客观图像质量,降低图像噪声,更利于腹部疾病的显示,从而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SnapShot Assist软件不同方案和参数优化下,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98例患者采用SnapShot Assist进行自动分组行CCTA:A组(n=41,e BMI23)80 k Vp/700 m A成像,B组(n=38,23≤e BMI28)100 k Vp/650 m A成像和C组(n=19,e BMI≥28)120 k Vp/650 m A成像。每一组又分为前瞻性门控轴向扫描模式(心率≤65次/分钟)和回顾性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心率65次/分钟)两个亚组。30例未采用SnapShot Assist软件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CCTA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胸壁皮下脂肪的密度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结果:(1)A、B和C组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值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A、B和C组CTDIvol、ED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辐射剂量平均下降63%。A、B和C组中,前瞻性心电门控轴向扫描均比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的CTDIvol、ED明显降低(P0.05)。结论:SnapShot Assist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方案选择下的CCTA,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256层螺旋CT冠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受检者130例。常规剂量组(A组)50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低剂量组(B组)80例,心率70次/分者50例,心率≧70次/分者30例: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管电压100 kv。B组患者原始数据分别应用迭代算法(Idose3)重建及标准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比较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各组客观图像质量及主观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5.34±3.89)、(1.43±0.12)m Sv。B组患者应用迭代重建图像噪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FBP重建,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提供满足诊断的冠状动脉CTA图像的同时,辐射剂量降幅高达90.6%。心率70次/分-85次/分的患者也可行256层CT前门控扫描,降低管电压造成的图像噪声增加可以通过迭代重建弥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56排Revolution多参数调节下低剂量扫描心脏冠脉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15日至5月15日间在我院256排CT行CCTA的患者,分为心率稳定试验组(n=54例)和心率不稳定试验组(n=41例),同时选取在我院64排VCT行CCTA的患者为对照组(n=116例),对三组CCTA图像质量行主观和客观评估,比较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256排CT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256排CT多参数调节下检查冠脉在保证图像质量下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和Spiral模式的冠状动脉动脉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老年患者186例,根据心率和心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8例行Flash Spiral模式扫描;B组88例行Spiral模式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心率变异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钙化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率、心率变异性方面,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及对比信噪比(CNR)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A组和B组分别为1.98%和2.21%,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8.16%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扫描时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单位有效剂量(ED)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率变异性10次/min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明显低于心率变异性5~10次/min和≤5次/min(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扫描老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Spiral模式接近,但有效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心率变异性是影响老年患者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 GSI扫描模式在上腹部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和优化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40例拟行上腹部三期增强的患者,根据扫描模式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常规扫描模式行螺旋扫描,管电压120 Kvp及自动毫安管电流,确定NI值为10。B组患者采用GSI模式行三期增强扫描收集门脉期图像。回顾性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70kev单能量图像,应用ASIR Review工具收集0到100%ASIR的CT值、噪声值,计算图像信号噪声比(SNR)。记录各组剂量报告中CT剂量容积指数(CTDI 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采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B组CT值、噪声值及S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A组(P0.05);随着ASIR升高,SNR升高,但是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先升高后降低。当ASIR为50%时,图像质量最高,不同ASIR的CT值、噪声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GSI扫描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螺旋扫描,同时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前提下选择50%ASIR,可保障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其成像质量、碘用量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成像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出院前再将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低浓度对比剂组、中浓度对比剂组和高浓度对比剂组。比较各组成像质量、碘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布、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信噪比(SNR)、载噪比(CNR)、主动脉CT值(CT主)、主动脉噪声值(SD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P0.05)。高浓度对比剂组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SNR、CNR、CT主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和中浓度对比剂组(P0.05),中浓度对比剂组CNR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无明显差异,但是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更低。前瞻性心电门控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碘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宝石能谱CT在低kV及低剂量对比剂的条件下,门静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纳入临床建议行CT门静脉成像(CT Portal Venography,CTPV)检查且BMI28 kg/m~2的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采用低电压及低剂量对比剂)和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压及常规剂量对比剂)各20例。应用GE公司Discovery CT750HD宝石能谱CT进行扫描。试验组扫描参数:80 k V,300 m A,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 mg I/mL)60 mL,图像重建采用50%滤波反投影重建(FBP)+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对照组扫描参数:120 kV,300 m A,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 mg I/mL)90 mL,图像重建采用100%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评价图像质量采用目测5分法,记录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并计算图像噪声(Image Noise,IN)及肝内、外门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对比噪声比(CNR)。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5)、(4.1±0.5)分,差异无统汁学意义(t=0.805,P0.05)。试验组肝内噪声及肝外噪声分别为(21.2±2.1)HU、(21.6±2.3)HU,高于对照组(14.2±1.5)HU、(15.0±1.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993、11.091,P值均0.01);试验组肝内CNR及肝外CNR分别为3.6±0.9、5.1±0.8,低于对照组5.4±1.0、6.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1、4.261,P值均0.01)。试验组所接受辐射剂量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4.7±0.2)mGy和剂量长度乘积DLP(132.7±6.2)mGy·cm均低于对照组CTDIvol(13.7±0.3)mGy和DLP(395.2±22.1)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781、51.089,P值均0.01)。结论: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PV技术明显减少碘对比剂用量和射线暴露,并且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实施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收集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并绘制表格进行分析比对工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显像情况,研究组患者辐射剂量为(3.2±0.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7.8±0.5)mSv,差异经过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比较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对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先心病患者47例,均使用SOMA TOM Flash CT扫描仪和超声心动图行心血管检查。所有入选患者均由外科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心内结构异常共38处,双源CT诊断34处,诊断准确率89.47%,超声心动图诊断37处,诊断准确率97.37%。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证实心外结构异常69处,双源CT诊断66处,诊断准确率95.65%,超声心电图诊断56处,诊断准确率85.51%,双源CT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X2=7.07,P=0.008)。结论:双源CT诊断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两者结合有利于全面、准确的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esent an original technique of low-dose coronar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angiography (CCTA) for the evalu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of coronary occlusive disease (COD) and to compare from this technique of CCTA with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latest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units. Methodology: The study included 820 CCTA exams of patients with COD (average age 61 +/? 7 years), with a follow-up exam in 204 male (39%) and 62 female (20%)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ally insignificant coronary occlusion. Exam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64-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unit using electrocardiography (ECG)-triggering and individual settings (voltage of the x-ray tube and effective tube-current) based on each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Exponential dose for each exam was defined. Results: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ogression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whom occlusion of one of 3 coronary arteries occurred in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occlusive disease (occlusion of more than 50% of lumen) — 60 of 204 males and 12 of 62 females (p<0.0001 and p<0.001). The mid-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during CCTA exams was 1.9+/-0.7mSv (range of 0.9 to 3.9 mSv). Conclusion: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allowed for low-dose CCTA exams while still enabling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in evaluating patients with COD. The technique used in this study resulted in 2 times less the exponential dose than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初步诊断为COPD的患者88例。将患者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组,各44例。低剂量组采用低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常规组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成像质量以及COPD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组满意度评分。结果:低剂量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成像质量的优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但两组成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灵敏度、特异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对于COPD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CT动态扫描相当,且可以保证成像质量,同时其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提高COPD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智能期相选择(Smart phase)和自动追踪冻结(Snap-Shot-Freeze, SSF)技术联合应用在前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改善图像运动伪影中的价值。方法:94例疑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CCTA检查。所有患者图像均采用smart phase、SSF及smart phase+SSF两种技术联合进行后处理。将原始图像(A组)、smart phase图像(B组)、SSF图像(C组)和smart phase+SSF图像(D组)导入GE AW4.6工作站。对四组患者冠状动脉三大分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5分法)和测量每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及前胸壁肌肉CT值和标准差,并计算图像的噪声(Noise,N)、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比较。结果:经smart phase处理后,A组冠状动脉三大分支图像评分均得到了明显提高(P<0.05)。经SSF矫正的A组和B组冠状动脉三大分支图像质量评分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Smart Phase联合SSF技术得到的图像评分在所有组中评分最高,与其他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Smart phase联合SSF技术可明显改善前门控CCTA图像运动伪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肺结核(PTB)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6例PT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52例(0~5岁)、B组52例(6~9岁)、C组52例(10~14岁)。三组患儿均进行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20 MA,B组剂量为30 MA,C组剂量为40 MA,2 d后,三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100 MA,B组和C组剂量均为150 MA。分别对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扫描效果、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量、结节、空洞、胸膜粘连、钙化灶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P0.05);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I)、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放射剂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PTB儿童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效果较好,但是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同样能够确保图像的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并且能够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在考虑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建议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