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修剪手法下,对栽培桃树(Prunuspersica(L.)Batsch)不同母枝上的分枝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分枝模式来看修剪后的母枝基本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基部是不萌发的潜伏芽形成的未分枝区域;中部是延迟分枝和多次分枝组成的分枝区域(主要的枝条类型有短枝、长枝和多次枝);顶部是被剪除的部分。我们通过隐式半马尔可夫模型来模拟这一分枝模式,主要是定量描述1次枝和多次枝在母枝上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在上述模型中,未分枝区、延迟分枝区和多次分枝区称为瞬时态,被剪除的部分称为吸收态。模拟的结果与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隐式半马尔可夫模型是模拟植物分枝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尽管隐式半马尔可夫链模型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模型,但仍能对其所描述的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在预测修剪手法对母枝分枝模式影响方面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是建立三维虚拟桃树树冠分枝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植物激素对分枝发育的协同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分枝与其适应环境、生存竞争能力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信号在调控植物分枝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以及独脚金内酯协同调控植物分枝发育的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植物分枝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修剪手法下,对栽培桃树(Prunuspersica(L.)Batsch)不同母枝上的分枝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分枝模式来看:修剪后的母枝基本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基部是不萌发的潜伏芽形成的未分枝区域;中部是延迟分枝和多次分枝组成的分枝区域(主要的枝条类型有短枝、长枝和多次枝);顶部是被剪除的部分.我们通过隐式半马尔可夫模型来模拟这一分枝模式,主要是定量描述1次枝和多次枝在母枝上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在上述模型中,未分枝区、延迟分枝区和多次分枝区称为瞬时态,被剪除的部分称为吸收态.模拟的结果与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隐式半马尔可夫模型是模拟植物分枝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尽管隐式半马尔可夫链模型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模型,但仍能对其所描述的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在预测修剪手法对母枝分枝模式影响方面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是建立三维虚拟桃树树冠分枝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土地上,8—9月份在泥质海岸近海处,都会看到一望无际的“红地毯”,其平坦如毡,色彩如画,这就是翅碱蓬群落。翅碱蓬(Suaeda heterotera)系藜科碱蓬属植物,一年生草本,株高20—80cm,茎直立粗壮,圆柱状浅绿色,有条楞,多分枝,枝细长,上升或斜伸;叶丝状条形,半圆柱状,通常长1—25cm,宽约1—2mm,灰绿色,光滑无毛,稍向上弯曲,先端尖或微钝,无柄,枝上部的叶较短;团伞花序,通常含3—5花,在分枝上排列成有间断的穗状花序;小苞片卵形,几全缘;花两性有时兼有雌性,花被半球形,底面平;裂片卵形,…  相似文献   

5.
伞形梅笠草Chimaphilaumbellata(L.)Barton系鹿蹄草科植物,常绿半灌木,其叶子用药。具有抗癌、降糖作用。是一种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植物。1形态特征常绿半灌木,高10~15cm。根状茎横走,地上茎直立,单一或分枝,植株无毛;叶4~6枚轮生,密集,革?..  相似文献   

6.
分蘖(或分枝)是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受植物激素、自身生长发育和环境等因素的调控。近年报道的单子叶植物新的分蘖(或分枝)基因和调控机制深化了对植物分蘖的认知。对以禾本科植物为代表的单子叶植物的分蘖(或分枝)相关基因和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从激素、基因、转录等几方面比较了单子叶植物分蘖和双子叶植物分枝调控机制的异同,为植物产量形成、适应环境及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叶侧生于茎上并与茎共同构成植物的枝条;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植物体最富有特征的结构部分之一。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两大类群,人们观察它们的叶,发现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又是与这两类植物的叶发育方式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刘金平  游明鸿  张丽慧  赵艳 《生态学报》2015,35(18):6032-6040
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为草本雌雄异株攀援植物,采用野生种群人为控制的方法,设置分枝找到乔木支持物(高度(3±0.5)m)、灌木支持物(高度(1±0.5)m)和无支持物3种生长方式,测定雌(♀)、雄(♂)株分枝的叶面积参数、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茎、叶、花在分枝、构件、单株水平下生物量分配比等指标,分析支持物对分枝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的影响,探讨雌、雄分枝利用支持物的性别差异及响应支持物的生态适应差异。结果表明:(1)分枝的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对支持物响应存在性别差异,♀株叶面积参数均大于♂株;支持物差异主要影响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b、叶绿素a/b影响不显著。(2)支持物差异对分枝叶片的光合参数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支持物对光合参数影响顺序为GsPnTrCi,性别差异影响顺序为GsTrPnCi;可溶性糖含量在性别间、支持物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P0.01),♂株糖含量显著高于♀株。(3)在分枝水平下,♀株叶、茎及花生物量分配比都未受到支持物不同的影响(P≥0.05),而♂株在叶、茎的生物量分配比方面受影响显著(P0.05);在构件水平下,支持物差异显著影响了♂株分枝间的营养生长构件分配比,显著影响了♀株分枝间的生殖生长构件分配比;在单株水平下,叶分配比仅在支持物间差异显著(P0.05),而茎、花分配比在性别间、支持物间均有显著差异。(4)雌雄分枝的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结构对不同支持物的响应差异明显,使葎草单株的生理整合性和适应性大幅度提高。研究以雌雄异株攀援植物为材料,从分枝水平分析支持物对雌雄株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探讨雌雄异株攀援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具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永慧  李钧敏  闫明 《生态学杂志》2012,31(6):1367-1372
分别以受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和未受喜旱莲子草入侵的当地植物群落土壤为生长基质,比较不同基质上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和同属的土著植物莲子草(A.sessilis)的生长指标,探讨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土壤对喜旱莲子草及莲子草生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土壤抑制了莲子草的生长,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总生物;改变了形态特征,显著降低了分枝数量、茎长度、根长、根体积;减少了对根的生物量分配,显著抑制了根质量比与根冠比。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土壤对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生物量、分枝数量、茎长度、根长、根体积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显著增加了其叶片数量和叶质量比。这种效应将有利于喜旱莲子草在入侵地形成单优群落,表明土壤在喜旱莲子草成功入侵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莉  万明礼  王军 《古生物学报》2017,56(3):357-373
基于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内火山凝灰岩层中保存的大量标本,对长星叶Asterophyllites longifolius(Sternberg)Brongniart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探讨。这是该种作为成煤植物首次发现于华夏植物地理区。该种的主要特征是:至少三级分枝系统,末三级枝顶部不等二歧分叉形成末二级分枝,末二级枝节部生长末级枝。末级枝节部轮生叶;叶线形或披针形,宽与长度的比值最小可达1∶100,边缘直,两侧平行轮生于末级枝节部,每轮叶约30枚,具中脉;相邻的叶轮之间相互叠覆;与之连生的繁殖器官为Palaeostachya型。基于野外现场埋藏学样方统计确认该植物在成煤沼泽内局部具有较高的丰度,与一些草本蕨类和种子蕨类组成了成煤沼泽植物群落的下层植被。长星叶是石炭纪—二叠纪华夏植物群与欧美植物群的共同分子之一,在华夏植物区分布时间更长(从早石炭世末期至晚二叠世);它们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在泛大陆西部以及中部逐渐消失,可能与当时低纬度地区激烈动荡的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假弱楔叶(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Sze)最早由斯行健于1936年依据江苏无锡上泥盆统五通组的标本建立,后续亦发现于其他产地如浙江、安徽等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基于浙江长兴五通组的丰富化石,本文对假弱楔叶营养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和个体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该植物具有至少两级分枝,每级枝均具节与节间,表面具刺和纵肋。二级枝对生或单生于节部。叶轮生于节上,每轮可能有6枚叶,叶长6—18mm,3至4次等二歧式分叉,裂片为线形。发育早期阶段的二级枝节间极短,多轮叶子密集排布。对其分枝宽度与节间长度的统计分析表明,假弱楔叶的个体发育方式可能与石炭纪的楔叶属及现生木贼类相近,存在居间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使得节间长度增加,其分枝长度也随之增长,而在此过程中,节间的数目不再增加或无明显增加。依据新材料,对假弱楔叶营养部分的形态进行了复原,认为植物体低矮,叶形稳定,可能不具异形叶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记述了很多植物,这是我们的先民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植物文化。《夏小正》成书在春秋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13.
民勤荒漠植物枝系构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荒漠植物的枝系构型因素包括各级分枝角度、各级分枝长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分枝分维数和计盒维数等16个指标。采用组内欧式距离法进行聚类,把荒漠植物依构型指标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包括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黄刺条(Caragana frutex)等14种荒漠植物;第二类型包括秦晋锦鸡儿(C.purdomii)、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等11种荒漠植物;第三类型包括网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ncellatum)、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等9种荒漠植物;第四类型包括扁果木蓼(Atraphaxis replicta)、洋白蜡(Frawinus amerirana)等14种荒漠植物。不同的枝系构型类型反映了不同荒漠植物对于空间资源与环境的长期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太奎  苑兆和 《遗传》2018,40(1):44-56
植物古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一个新兴分支,从现存物种中重建其祖先基因组,推断在古历史中导致形成现存物种的进化或物种形成事件。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测序读长更长、更准确,加快了植物参考基因组序列的组装进程,为古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大批量可靠的现存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资源。全基因组复制(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亦称古多倍化,使植物基因组快速重组,丢失大量基因,增加结构变异,对植物进化极其重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研究进展、植物古基因组学的原理、植物基因组WGD事件以及植物祖先基因组进化场景,并对未来植物古基因组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裸蕨植物是一类没有根茎叶分化,茎轴二歧分枝,具有原生中柱的最为古老、原始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由于化石裸蕨植物所处地层的古老性及其形态结构上的原始性,曾普遍认为,无论是古代生活的还是现代繁茂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都是起源于裸蕨植物。因此,  相似文献   

16.
分枝性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枝数量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对于观赏植物而言,分枝的多少会影响其观赏效果。介绍了影响植物分枝的因素以及与植物分枝性状相关的基因,总结了前人在研究植物分枝性状时所用的方法,以期为以后的植物分枝性状的研究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反瓣山珊瑚     
反瓣山珊瑚(Galeola cathcartii Hook.f.)为兰科山珊瑚属植物(详见叶德平等:63~65)。腐生兰,攀援藤本,根状茎横走,粗约0.5~1 cm,被卵形的肉质鳞片,分枝,节间生根。  相似文献   

18.
以白云鄂博稀土矿区不同生境下常见的8种藓类(缨齿藓、尖叶对齿藓、真藓、短叶对齿藓、中华赤藓、黑对齿藓、闭蒴盐土藓、卷叶墙藓)为实验材料,以内蒙古贺兰山、桑根达来的同种植物标本为对照材料,利用体式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苔藓植物体的分枝状况和茎叶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探讨稀土元素对苔藓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地8种藓类植物在株高、茎宽、叶长和叶宽4个指标方面几乎都存在显著差异,而叶的长宽比和叶细胞(上部、中部、基部)长宽比差异不显著。(2)白云鄂博3个不同矿区的3种藓类植物在叶长和叶宽方面都是西矿主矿东矿,且西矿与东矿间差异显著;3个不同矿区植物的茎宽没有规律。(3)稀土元素含量是影响不同矿区苔藓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并可能通过叶片影响植物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鉴于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研究日趋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已经开始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中一门新兴分枝学科。现就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 植物种群克隆遗传 -生态学植物克隆是“由遗传上相同的单元 (多指分株 (ramet) )组成的集合体 ,不管这些单元有  相似文献   

20.
色叶植物因其色彩绚丽,且易于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已广泛用于园林绿化美化中,丰富了城市的色彩。目前我国色叶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色叶植物资源为主要对象,对色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景观价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评价,并就色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几点建议,为银川地区色叶植物的引种、驯化、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