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厄贝沙坦的联合应用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72例作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以利尿药联合厄贝沙坦进行血压调控,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日一次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监控患者血压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TNF-α及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治疗后血清Hcy、TNF-α及IL-6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厄贝沙坦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尽早恢复患者血压稳定,可能与其降低血清Hcy、TNF-α、IL-6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组和高剂量厄贝沙坦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1.5g,每天3次,同时加厄贝沙坦75mg/d;对照组单纯给予厄贝沙坦150mg/d治疗。两组治疗周期为1个月进行比较血压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并随机接受厄贝沙坦治疗,每组均为53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厄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下加用厄贝沙坦150 mg/d,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清OPN、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心衰患者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血清OPN、BNP水平及LVEDd逐渐升高,而LVEF逐渐降低(P<0.0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OPN及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LVEF升高,LVEDd降低(P<0.05),但厄贝沙坦组OPN、BNP水平及LVEF、LVEDd较常规治疗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OPN可反映心衰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能进一步降低血清OPN水平,改善心功能及心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4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A、B、C三组,每组68例。24 h无创检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h脉压(24h PP)及白天脉压(d PP)、夜间脉压(n PP),记录冠心病的发生率、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比例,利用Person相关性分析IMT与冠心病发生率及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和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在A组占54.41%,B组占60.29%,C组占79.4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41.18%、54.41%和91.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同冠心病发生率和24h SBP、d SBP、n SBP、24h PP、d PP、n PP呈正相关(r=0.876,0.448,0.378,0.476,0.443,0.491,0.4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脉压升高以及非杓型高血压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IMT与冠心病发病率和动态血压参数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Hcy水平的不同分为Ⅰ组80例、Ⅱ组61例、Ⅲ组39例。根据hs-CRP水平的不同分为A组71例、B组68例、C组41例。根据IL-6水平的不同分为D组80例、E组61例、F组39例。对比不同Hcy、hs-CRP以及IL-6水平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及空腹血糖情况,分析Hcy、hs-CRP及IL-6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Hcy水平患者中Ⅱ组、Ⅲ组的24h SSD、24h DSD水平高于Ⅰ组,且Ⅲ组高于Ⅱ组(P0.05)。不同hs-CRP水平患者中B组、C组的24h SSD、24h DSD水平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不同IL-6水平患者中E组、F组的24h SSD、24h DSD水平高于D组,且F组高于E组(P0.05)。不同Hcy、hs-CRP以及IL-6水平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hs-CRP及IL-6水平与24h SSD、24h DS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hs-CRP及IL-6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存在明显正相关,对空腹血糖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甲状腺素导致房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的发病机制。方法:左旋甲状腺素经兔腹腔注射,制作甲亢源性房颤易患模型,同时厄贝沙坦经胃管灌胃,乳兔左心房肌细胞培养药物干预;检测房颤诱发率、左心房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RAS相关的细胞因子,凋亡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中途撤药组、厄贝沙坦组、对照组房颤诱发率低于持续给药组(P<0.05)。中途撤药组、持续给药组、厄贝沙坦组心肌细胞凋亡率、ACE m RNA相对表达量、ACE血浆浓度、表达量、AngⅡ血浆浓度、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持续给药组高于中途撤药组、厄贝沙坦组(P<0.05)。中途撤药组、持续给药组、厄贝沙坦组PARP、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持续给药组高于中途撤药组、厄贝沙坦组(P<0.05)。AngⅡ组药物干预后左心房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甲状腺素组(P<0.05)。结论:高甲状腺素所致的房颤发病机制可能是间接过度激活RAS,循环、组织AngⅡ表达增高,后者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左心房发生电-解剖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血压晨峰≥23.6mmHg或23.6mmHg分成A组(晨峰组)79例与B组(非晨峰组)89例,所有患者均同步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具有可比性。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频发房性早搏、房速、频发室性早搏和室速等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总数明显高于B组(=52.19,r=0.552,P0.001)。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ST段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和T波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10.05,r=0.213,p=0.001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若出现血压晨峰提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血压晨峰与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关系密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使用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CHF)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7例本院老年CHF患者随机分做实验组(19例)及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及美托洛尔治疗;实验组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美托洛尔及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及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及胱抑素C水平增加,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及B型脑钠肽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VEF及胱抑素C水平较高,NYHA分级及B型脑钠肽水平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3、T4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CHF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LVEF水平,降低NYHA分级及血清中B型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以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轻、中度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40 mg/d,降压未达疗效者,改为80 mg/d,疗程12周。期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波动情况、左心室舒张功能及疗效。结果:对高血压的控制,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压负荷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后的24 h收缩压平均值(24hm SBP)、24 h舒张压平均值(24hm DBP)、日间收缩压平均值(dm SBP)、日间舒张压平均值(dm DBP)、夜间收缩压平均值(nm SBP)、夜间舒张压平均值(nm DB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控制其动态血压波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31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6),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降压效果、BPV以及心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A峰速度、A/E峰值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E峰速度、EF值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BPV及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血管受损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HRV、BPV指标,并分析PWV与HRV、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受损组的5 m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之比(LF/H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受损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脉压(24h P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脉压(nP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与LF、HF、LF/HF、24h SBP、24h PP、dSBP、dPP、nSBP、nP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部分HRV、BPV指标与PWV呈明显的相关性,说明HRV和BPV与患者的血管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湿热侵络型高血压患者经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薛氏4号方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湿热侵络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n=60,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及联合组(n=60,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薛氏4号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眩晕、头痛、口渴少饮、肢体困重、失眠、心悸、胸闷、肢体麻木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薛氏4号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湿热侵络型高血压,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压,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和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7.3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油甘酯、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提高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效果,改善糖脂代谢及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180人。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洛地平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压的下降幅度、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较明显,HAMA和HAMD总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虑患抑郁焦患者具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每次30 mg,每天3次;观察组在服用尼莫地平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次20 mg,每天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OD活性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SOD活性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均明显升高(P0.05),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均明显降低(P0.05),且上述指标的变化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SOD活性,改善血脂水平,改善智能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为MHD患者降压方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MH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苯地平组(A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B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C组),每组各30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尿量、血生化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残余肾尿素清除率(KRU)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尿量、KRU和Kt/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尿量、KRU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B组和C组尿量、KRU显著高于A组(P0.05),B组C组尿量、KRU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三组Kt/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中急性心血管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组和C组透析前高血钾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脱水量比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作用,相较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高血钾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