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在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介入下肾动脉血管造影,根据造影表现确定出血责任动脉,并行栓塞治疗,术后观察临床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72例患者,介入血管造影呈阳性结果64例,包括血管出现单纯造影剂外溢12例,单纯假性动脉瘤19例,单纯动静脉瘘8例,9例患者合并两种造影表现,以及16例患者呈现动脉出血的一些间接征象。阳性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止血率为100%。72例患者介入术后3 d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血肌酐及尿素氮较介入术前轻度升高(均P>0.05);其中30例患者介入术后7 d再次检测血肌酐及尿素氮,较介入术前基本恢复正常(均P>0.05)。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肾衰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患者,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入院后均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治愈出院1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死亡率为5.9%。结论: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简单、有效,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止血、止吐,加强支持护理,及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疗效,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患者的疗效,分析栓塞剂的选择及合理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30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患者采用急诊介入造影检查,使用丙烯酸微球和明胶海绵条对出血动脉行急诊栓塞治疗,对动脉造影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找到并成功栓塞42支出血的支气管动脉,28支采用单独丙烯酸微球栓塞治疗,14支行丙烯酸微球与明胶海绵条联合栓塞治疗。栓塞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均无再次咯血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栓塞剂是确保栓塞治疗成功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导管引导介入治疗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12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单纯抗凝组(共38例)、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共74例),对比两组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降低情况、肺栓塞症状改善率、住院时长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以其随访中肺栓塞复发率和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根据介入方案不同,介入治疗组包括AngioJet机械吸栓(共13例)、猪尾导管碎栓及溶栓(61例);分别对比两种介入方案术前及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DVT并发率、肺动脉压、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等无明显差异(P均0.05)。介入治疗组在降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严重指数、症状的改善率、缩短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单纯抗凝组(P分别为0.000、0.001、0.01、0.003);而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分别对比介入治疗两种方案的术前及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两种治疗方案在这五个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随访6月至7年,肺栓复发率在单纯抗凝组、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分别为10.5%、6.8%,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4);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分别为5.3%、1.4%,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结论: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可明显降低复发及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并应用介入技术治疗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有15例一次栓塞成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异常阴道流血,未哺乳者术后6-8周恢复正常月经,哺乳者于结束哺乳后4-8周恢复正常月经;1例于栓塞后16小时再次出现大量阴道流血,而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结论:介入栓塞治疗直观性强、创伤微小、并发症少、止血较快,并保留生育功能,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肾脏肿瘤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肾脏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肾动脉CTA检查.在介入手术中寻找所有的肿瘤供血动脉,并逐一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治疗一周后复查肾动脉CTA检查.对肾动脉CTA在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28例肾脏肿瘤出血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肾动脉CTA检查,共找到32支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手术中共找到34支肿瘤供血动脉并成功栓塞治疗.介入手术前肾动脉CTA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94.12%(32/34).栓塞治疗后复查肾动脉CTA检查证实所有已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效果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前肾动脉CTA检查可以为肾脏肿瘤出血介入栓塞治疗提供准确的定位作用.栓塞治疗后肾动脉CTA检查有利于对栓塞疗效的准确判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11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脾脏切除手术,观察组给予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与治疗前后CD4~+/CD8~+、CD8~+、CD4~+、CD3~+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并抢救成功,观察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间的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7.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两组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1天(P0.05),而观察组血小板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白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天与术后1个月的CD4+/CD8+、CD4+、CD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能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后清宫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在介入栓塞后行清宫术治疗,研究组先应用甲氨蝶呤后再行介入栓塞及清宫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1天及术后1天的血β-HC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介入栓塞后行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确切,且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肾微造瘘术后Ⅱ期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致孤立肾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从2004年7月~2009年5月,利用经皮肾微造瘘建立经皮肾通道,引流1周后肾功能明显好转,再行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治疗孤立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结果:16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为单通道取石,结石清除率例(81.2%),未出现高热、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月复查13例无结石残留。结论:微创经皮输尿管镜分期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致孤立肾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安全、有效的,同传统经皮肾镜相比,具有对病人创伤小,易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栓塞介入治疗消化性溃疡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将30例消化道溃疡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栓塞介入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奥曲肽联合栓塞治疗,在48 h后评价短期疗效,并随访1月观察患者的出血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联合免疫试剂盒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天,3天和7天的大便隐血,并记录患者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短期有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大便隐血试验均为阳性,治疗2天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隐血阳性率分别为21.4%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6.66,P0.01);治疗3天后,联合治疗组92.8%患者隐血试验转阴,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对照组患者的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15±2.37)天和(7.22±1.98)天高于联合治疗组,其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77±1.98)天和(5.33±2.07)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可以快速止血,再出血发生率低和安全等特点,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引发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球囊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介入诊疗科接受介入治疗的5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球囊辅助栓塞组有340例,单纯栓塞组有20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球囊辅助栓塞组和单纯栓塞组在性别组成、年龄、颅内动脉瘤性质、位置、Hunt-Hess分级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前者栓塞程度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前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过程中,球囊辅助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1例弹簧圈移位,单纯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1例栓塞、2例脑血管痉挛、3例弹簧圈移位。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方面,球囊辅助栓塞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纯栓塞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不全组,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毫克,一日一次,连用8天,比较两组治疗9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0天及180天的随访情况。结果:治疗9天内及随访30天、180天期间,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及中度出血,肾功能不全组轻微出血8例,肾功能正常组轻微出血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对于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孕14~24周胎盘前置状态需要终止妊娠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5例先行子宫动脉栓塞术,3小时后给予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联合口服米非司酮150 mg(A组),17例行常规剖宫取胎术(B组),比较两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84.53±33.74 m L,平均住院时间为3.8±0.7天;B组平均产后出血量为546.07±40.69 m L,平均住院时间为6.4±0.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用于胎盘前置状态的中孕引产,而且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可保护女性生殖生理功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切除组和介入栓塞组,各46例。手术切除组患者给予再次切除治疗,介入栓塞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及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WBC)、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血清HA、LN、HPC-Ⅲ及IV-C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WBC、AFP及CE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切除组患者血清WBC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而血清AFP、CEA水平明显低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血清AFP及CEA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