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耐氟康唑念珠菌和耐伊曲康唑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对泊沙康唑的敏感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 M27-A3和 M38-A2方案,测定从临床获得的11株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3株耐伊曲康唑烟曲霉对泊沙康唑的 MIC 值。结果对于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泊沙康唑的 MIC 范围是0.125-1μg/ mL。对于伊曲康唑耐药烟曲霉,泊沙康唑的 MIC 范围是0.06-0.5μg/ mL。结论11株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3株耐伊曲康唑烟曲霉均对泊沙康唑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鉴定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86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14例为HIV阳性,72例为HIV阴性)中分离出103株隐球菌及其患者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使用MALDI-TOF MS和ITS区测序分子鉴定方法,92株被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11株被鉴定为格特隐球菌。使用CLSI M27-A4方法对菌株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①86例患者(男性59名,女性27名),年龄为21~84岁,其中55人无基础疾病,31人有基础疾病。②由于目前对于隐球菌尚无泊沙康唑、艾沙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折点,因此参考了念珠菌属的数据,所有菌株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敏感。抗真菌药物对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氟康唑0.05~4μg/mL,两性霉素B 0.25~1μg/mL,5-氟胞嘧啶0.0625~2μg/mL,伊曲康唑0.0625~0.25μg/mL,伏立康唑0.0078~0.25μg/mL,泊沙康唑0.0313~0.5μg/mL,艾沙康唑0.0020~0.125μg/mL。抗真菌药物对格特隐球菌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氟康唑1~16μg/mL,5-氟胞嘧啶0.125~1μg/mL,两性霉素B 0.25~1μg/mL,伊曲康唑0.0625~0.25μg/mL,伏立康唑0.0156~0.125μg/mL,泊沙康唑0.0156~0.25μg/mL,艾沙康唑0.0078~0.125μg/mL。结论MALDI-TOF MS是一种快速可靠的鉴定隐球菌的方法。广西地区分离隐球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敏感,抗真菌药敏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耐药菌株,对有效地治疗隐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泊沙康唑对临床来源的接合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对临床来源的43株接合菌采用ITS区序列分析进行准确鉴定,采用E-test纸片法研究泊沙康唑对43株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观察其MIC值。结果经ITS序列分析鉴定,43株临床来源接合菌中最为常见的是小孢根霉和不规则毛霉(各12株),其次为米根霉(10株),ramosa(3株)。其他菌种分别为ornata、总状共头霉、微小根毛霉、卷曲毛霉、印度毛霉和冻土毛霉各1株。E-test纸片法测得泊沙康唑对毛霉属、根霉属和Lichtheimia spp.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19~>32μg/mL、0.19~3μg/mL、0.002~0.38μg/mL,对总状共头霉和微小根毛霉的MIC值分别为1μg/mL和0.19μg/mL。结论泊沙康唑对大部分接合菌有效,不同种属MIC值范围不同,毛霉属真菌的MIC值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E-test条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116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14株,近平滑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新生隐球菌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9株,烟曲霉29株,黄曲霉15株,黑曲霉1株,镰刀菌属7株,根霉属1株,以ATCC22019光滑念珠菌为质控菌株。结果两性霉素B对阿萨希毛孢子菌、镰刀菌、黄曲霉的MIC90均为64μg/ml,对其余受试菌株的MIC90均≤1μg/ml,伏立康唑对镰刀菌的MIC90为64μg/ml,对大部分受试菌株的MIC90均≤2μg/ml。结论除对某些真菌可能无效外,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可能适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进口卡泊芬净(原研药)为对照,评估国产卡泊芬净(仿制药)对曲霉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与进口卡泊芬净的一致性。方法 利用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75株侵袭性曲霉菌,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对8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敏感性试验。结果 棘白菌素类药物的MEC值总体低于唑类药物的MIC值,而米卡芬净的MEC 50 和MEC 90 比卡泊芬净低出2个梯度。除了对1株黄曲霉的MIC值为4 μg/mL,两性霉素B对其余74株菌株的MIC值≤2 μg/mL。全部菌株对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均敏感,分别有16株烟曲霉、2株黄曲霉和5株黑曲霉对伊曲康唑耐药。国产卡泊芬净和进口卡泊芬净仅对11株曲霉菌的MEC值存在不一致,且国产卡泊芬净仅较卡进口泊芬净只低一个浓度梯度。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超过76%的曲霉菌24 h和48 h的药敏测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相较于唑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对曲霉菌具有很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且国产卡泊芬净与进口卡泊芬净的体外抗菌活性基本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罕见角膜炎致病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角膜炎罕见致病真菌对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标准M38-A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束状刺盘孢对4种抗真菌药的MIC值最低,≤4.0μg/ml;茄病镰刀菌次之;淡紫拟青霉的MIC值最高;茄病镰刀菌和淡紫拟青霉对氟康唑耐药。结论束状刺盘孢对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体外试验敏感;淡紫拟青霉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MIC值较高;茄病镰刀菌和淡紫拟青霉对氟康唑耐药。  相似文献   

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的常见病。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12月苏州地区VVC患者分离的289株念珠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和包括棘白菌素类、新三唑类药物在内的9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分析。本文采用核糖体RNA的D1/D2基因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参照M27-A3方法检测其对9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及新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表明,289株VVC念珠菌菌株中,白念珠菌259株、光滑念珠菌14株、克柔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259株VVC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体外敏感性好,对米卡芬净敏感性高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类;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敏感性好;但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和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差,但对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体外敏感性好,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离株MIC50/90为0.5/1μg/mL;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0%耐药;4株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50%耐药,对卡泊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100%耐药,对其余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近平滑念珠菌对9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白念珠菌仍为苏州地区VVC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它们对临床常用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敏感性差。研究结果提示对VVC病人常规进行分泌物培养、菌种鉴定,对苏州地区临床医生制定VVC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新三唑类药物尚未应用到VVC的临床治疗中,但是这些药物对VVC病原体总体敏感性较好,未来有望成为氟康唑、咪唑类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探讨商品化显色药敏板(Sensititre YeastOne)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Sensititre YeastOne同时检测62株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临床常用7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MIC值读取时间分别为24h和48h。结果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显示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无体外活性,二者MIC90均为16μg/mL;唑类药物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活性较好,培养24h MIC90分别为氟康唑8μg/mL、伏立康唑0.125μg/mL、伊曲康唑0.5μg/mL;4.8%(3/62)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有高MIC值(4μg/mL);经24h培养,Sensititre YeastOne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MIC一致率(essential agreement,EA)分别为氟康唑93.5%,伏立康唑98.4%,伊曲康唑98.4%,两性霉素B 98.4%,5-氟胞嘧啶88.7%,卡泊芬净100%,米卡芬净100%;培养48h后,二者检测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MIC一致率有所下降,分别为83.9%和67.7%;对微量肉汤稀释法而言,培养时间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MIC值影响较大,24h和48hMIC一致率分别为69.4%和53.2%,对Sensititre YeastOne,MIC值明显受培养时间影响的药物仅见于5-氟胞嘧啶,24h和48h MIC一致率为11.3%,其余药物不同MIC读取时间一致率非常好。结论唑类药物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抗菌活性较好,Sensititre YeastOn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MIC值一致率较高,用于临床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探讨商品化显色药敏板(Sensititre YeastOne)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Sensititre YeastOne同时检测62株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临床常用7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MIC值读取时间分别为24h和48h。结果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显示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无体外活性,二者MIC90均为16μg/mL;唑类药物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活性较好,培养24h MIC90分别为氟康唑8μg/mL、伏立康唑0.125μg/mL、伊曲康唑0.5μg/mL;4.8%(3/62)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有高MIC值(4μg/mL);经24h培养,Sensititre YeastOne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MIC一致率(essential agreement,EA)分别为氟康唑93.5%,伏立康唑98.4%,伊曲康唑98.4%,两性霉素B 98.4%,5-氟胞嘧啶88.7%,卡泊芬净100%,米卡芬净100%;培养48h后,二者检测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MIC一致率有所下降,分别为83.9%和67.7%;对微量肉汤稀释法而言,培养时间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MIC值影响较大,24h和48hMIC一致率分别为69.4%和53.2%,对Sensititre YeastOne,MIC值明显受培养时间影响的药物仅见于5-氟胞嘧啶,24h和48h MIC一致率为11.3%,其余药物不同MIC读取时间一致率非常好。结论唑类药物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抗菌活性较好,Sensititre YeastOn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MIC值一致率较高,用于临床阿萨希毛孢子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株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黄曲霉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判断其药物敏感性。方法以形态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然后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同时以E-test法测定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对该菌的MIC值均为4μg/ml,MFC值均为16μ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μg/ml,MFC值为2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3μg/ml,MFC为0.03μg/ml。E-test法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临床上可以分离到对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黄曲霉株,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试验探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单独及联合应用对54株暗色孢科真菌的体外相互作用。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6CFU/ml,孵育温度35℃,培养时间5~7d。各药单独和联合应用时的MIC值均为与生长对照孔相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药物间相互作用用分数抑菌浓度(FIC值)表示;FIC<1认为有协同作用,1≤FIC<2认为有相加作用,FIC=2认为无相关性,FIC>2认为有拮抗作用。结果单独用药时特比萘芬在紧密着色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支孢霉和疣状瓶霉组中MIC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198μg/ml,0.372μg/ml,0.215μg/ml,0.456μg/ml,伊曲康唑在紧密着色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支孢霉和疣状瓶霉组中MIC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232μg/ml,0.323μg/ml,0.186μg/ml和0.315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二者MIC几何均数低于其单独应用时的MIC值。在54株受试菌中,联合用药时协同作用为29.6%(16/54),相加作用为68.5%(37/54),拮抗作用为1.9%(1/54)。结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时表现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很少菌株表现拮抗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中新生隐球菌病的病原分离部位、耐药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总共分离的424株新生隐球菌,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ATB FUNGUS 3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4株新生隐球菌以脑脊液检出比例最高,占62.50%(265/424);血液次之,占30.90%(131/424);第三是痰液,占2.83%(12/424)。424株新生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均≤2μg/mL,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 MIC范围≤4μg/mL,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MIC范围≤64μg/mL。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5.28%(404/424)、80.66%(342/424)、75.71%(321/424)。5种抗真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折点分别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16μg/mL;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0.5μg/mL。结论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在多年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已慢慢出现非敏感菌株,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2μg/mL。新生隐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新生隐球菌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作为临床重要的致病真菌,实验室及临床均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由棕黑腐质霉属(Humicola fuscoatra)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自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腐质霉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棕黑腐质霉导致的人类感染罕见。现对棕黑腐质霉的真菌学特点进行研究,并进行分子测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伊曲康唑的MIC为0.008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16μg/mL,两性霉素B的MIC为1.5μg/mL。患者拔除腹透管,改行血液透析。口服伊曲康唑0.1 g/12 h,28 d后病情明显改善,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7d获得菌丝相。依据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菌丝相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菌ATCC22019。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MIC几何均值为0.14μg/mL,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79μg/mL和0.63μg/mL,氟康唑MIC几何均值为45.89μg/mL。发现7株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吉林地区相对较多,但不同地区菌株的药物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无体外抗真菌活性,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氟康唑敏感性最差,不同地区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新疆首次临床分离的5株新生隐球菌进行分子鉴定、RAPD-PCR基因分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方法5株新生隐球菌分子鉴定采用核糖体DNA大亚基(LSU rDNA)D1/D2基因区域分子鉴定。分子分型采用引物SEQ-6结合RAPD-PCR法扩增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及5株由上海长征医院提供分离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根据扩增产物带型进行基因型判定。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酵母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测定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对6种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株新疆临床分离隐球菌菌株经过D1/D2区域序列分析在基因Bank中比对后鉴定为新生隐球菌。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和5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经RAPD-PCR法扩增,带型显示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其中新疆5株菌株A型1株、其余4株均为B型,上海菌株B型为1株,C型3株、D型1株,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MIC值(μg/mL)范围依次为:0.062 5~0.25、0.25~1、0.125~0.5、1~2,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MIC值较高,MIC值范围依次为:4~16、8~32。结论新疆临床分离5株隐球菌株采用D1/D2基因序列鉴定为新生隐球菌。RAPD-PCR分型显示新疆临床分离5株新生隐球菌株以B型基因型为主。A型和B型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剂量依赖型敏感,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来源的50株白念珠菌的基因型及其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米卡芬净、伊曲康唑、氟康唑和咪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白念珠菌rDNA 25S的Ⅰ类内含子包含区,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判断基因型(A型为450 bp,B型为840 bp,C型为450 bp和840 bp)。采用CLSI M27-A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50株白念珠菌对上述6种抗真菌药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0株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30株,B型和C型各10株。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米卡芬净和咪康唑的MIC值较低,MIC范围依次为0.25~0.5μg/mL,0.125~0.5μg/mL,≤0.03μg/mL,0.25~8μg/mL;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较高,MIC范围分别为0.25~8μg/mL,0.5~64μg/mL。B型和C型对5-氟胞嘧啶的MIC值均为0.125μg/mL,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84%、70%。不同族别来源的菌株基因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白念珠菌分A,B,C三种基因型。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产两性霉素B(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和M38-A2方案测定国产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108株侵袭性真菌病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值。结果 AMB对受测几乎所有菌株的MIC值均≤2mg/L,但对土曲霉、多育赛多孢、尖端赛多孢的MIC值分别为2~4mg/L、16mg/L、1~8mg/L;AMB对耐唑类药物的念珠菌及曲霉的MIC值均2mg/L;氟康唑(FLC)对受测的所有丝状真菌的MIC值均64mg/L;伊曲康唑(ITR)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分别为8mg/L、16mg/L、16mg/L;伏立康唑(VRC)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及受测的所有毛霉的MIC值均≥16mg/L;泊沙康唑(POS)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均16mg/L;米卡芬净(MCF)和卡泊芬净(CAS)对隐球菌、毛孢子菌、毛霉、茄病镰刀菌及尖端赛多孢菌的MIC及MEC值均≥16mg/L,对多育赛多孢菌的MEC值分别为8mg/L和4mg/L。结论同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相比,AMB对分离自中国的常见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对土曲霉和赛多孢菌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泊沙康唑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采取泊沙康唑预防的泊沙康唑组以及采取伊曲康唑预防的伊曲康唑组各25例,对两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泊沙康唑组预防治疗成功率为84.00 % (21/25),显著高于伊曲康唑组的68.00 % ( 17/25),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为4.00 % (1/25),显著低于伊曲康唑组的16.00 % (4/25)(P<0.05);给药前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结束后均较本组给药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泊沙康唑组均低于伊曲康唑组(P<0.05);泊沙康唑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 % (2/25),伊曲康唑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 % (5/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中泊沙康唑效果更佳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用药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相关毛孢子菌的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毛孢子菌的鉴定方法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株临床分离的毛孢子菌分别通过形态学、API20C AUX、Vitek 2 Compact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到种;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对48株毛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形态学和API20C AUX、Vitek 2 Compact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种的毛孢子菌,以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将48株毛孢子菌鉴定为8个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星型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真皮毛孢子菌,皮肤毛孢子菌,赖巴克毛孢子菌,T.domesticum,T.jirovecii。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卡泊芬净对毛孢子菌无体外活性,MIC〉32μg/mL;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毛孢子菌活性差,体外活性最好的药物是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结论常规方法不易将毛孢子菌准确鉴定到种的水平,ITS序列分析准确快速,可以辅助临床区分难鉴定毛孢子菌。毛孢子菌药敏谱不同于临床常见其他酵母菌,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其活性差,伏立康唑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方法 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两药相互作用.结果 单独用药时Bp3及伊曲康唑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941 μg/mL和1.008 μg/mL.联合用药时Bp3和伊曲康唑的GM值分别降低为1.189 μg/mL和0.346 μg/mL.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 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伊曲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