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对烟蚜茧蜂生命参数及控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评价了球孢白僵菌对烟蚜茧蜂生命参数及控害效果的影响。分别在烟蚜茧蜂寄生桃蚜后不同时间进行高剂量(1900孢子/mm2)接菌,检测蚜虫感病率和寄生蜂形成的僵蚜率及僵蚜出蜂率。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僵蚜率和僵蚜出蜂率的影响随接菌时间不同而变化。在烟蚜茧蜂寄生前1d、寄生当天和寄生后3d接菌,蚜虫感病率分别为59.6%、56.2%和34.8%;与对照相比,僵蚜率分别下降94%、59%和47%,僵蚜出蜂率分别减少83%、54%和49%。在寄生后5d或7d接菌,僵蚜率和僵蚜出蜂率不受明显影响,但蚜虫感病率降低到8.2%以下。对蚜尸内白僵菌菌体含量检测表明,随着烟蚜茧蜂寄生后接菌时间的推移,菌体数量迅速下降。寄生蜂寄生后5d或7d接菌,蚜尸内几乎检测不到菌体。直接喷雾接菌烟蚜茧蜂,成蜂寿命缩短4d左右,且81.8%的蜂尸受白僵菌感染。接菌后的寄生蜂对蚜虫寄生率几乎无影响,但寄生蜂在蚜虫体内的存活时间缩短了27.8%。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评价了球孢白僵菌对烟蚜茧蜂生命参数及控害效果的影响。分别在烟蚜茧蜂寄生桃蚜后不同时间进行高剂量(1900孢子/mm2)接菌,检测蚜虫感病率和寄生蜂形成的僵蚜率及僵蚜出蜂率。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僵蚜率和僵蚜出蜂率的影响随接菌时间不同而变化。在烟蚜茧蜂寄生前1d、寄生当天和寄生后3d接菌,蚜虫感病率分别为59.6%、56.2%和34.8%;与对照相比,僵蚜率分别下降94%、59%和47%,僵蚜出蜂率分别减少83%、54%和49%。在寄生后5d或7d接菌,僵蚜率和僵蚜出蜂率不受明显影响,但蚜虫感病率降低到8.2%以下。对蚜尸内白僵菌菌体含量检测表明,随着烟蚜茧蜂寄生后接菌时间的推移,菌体数量迅速下降。寄生蜂寄生后5d或7d接菌,蚜尸内几乎检测不到菌体。直接喷雾接菌烟蚜茧蜂,成蜂寿命缩短4d左右,且81.8%的蜂尸受白僵菌感染。接菌后的寄生蜂对蚜虫寄生率几乎无影响,但寄生蜂在蚜虫体内的存活时间缩短了27.8%。  相似文献   

3.
【目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是一种捕食性天敌,其幼虫对蚜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研究不同冷藏条件对食蚜瘿蚊耐寒能力的影响,为食蚜瘿蚊的低温冷藏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热电偶原理,测定食蚜瘿蚊在不同冷藏条件下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25℃条件下,食蚜瘿蚊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龄幼虫过冷却点(﹣26.18℃)和结冰点(﹣24.98℃)最低,雄成虫过冷却点(﹣22.95℃)和结冰点(﹣21.86℃)最高。在不同变温条件下冷藏食蚜瘿蚊蛹,其过冷却点在冷藏10、20和30 d时均上升且高于对照,冷藏40 d时低于对照;同一冷藏时长下不同冷藏方式间过冷却点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食蚜瘿蚊蛹在5℃条件下冷藏50d,每天定时7℃中断4h的结冰点(﹣23.09℃)最低,冷藏30d的结冰点(﹣21.15℃)最高;食蚜瘿蚊蛹在5℃条件下冷藏40 d,每天定时9℃中断4 h的结冰点(﹣22.66℃)最低,冷藏20 d时的结冰点(﹣20.95℃)最高;同一冷藏时长下3种冷藏方式间结冰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食蚜瘿蚊2龄幼虫的耐寒能力最强,雌成虫的耐寒能力要高于雄成虫;变温贮存和恒定低温均适合食蚜瘿蚊的低温贮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及初级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和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为研究对象,分析空僵蚜放置时间和条件对蚜虫、寄生蜂DN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将空僵蚜放置不同时间(4,8,12,16,20和24 d),纯水浸泡(4 h)或不浸泡并放置在不同温度(16℃,24℃和32℃)和相对湿度(RH 40%和80%)组合条件下,定期取样并提取DNA,利用物种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检测空僵蚜中残留的蚜虫和寄生蜂DNA信息。【结果】随着空僵蚜放置时间的延长,两种寄生蜂的DNA检出率均逐步降低,在寄生蜂出蜂24 d后空僵蚜中,烟蚜茧蜂DNA在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空僵蚜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86.7%,蚜虫宽缘金小蜂DNA在两种蚜虫中的检出率则都为66.7%。在浸泡处理以及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寄生蜂出蜂后24 d的空僵蚜中两种蚜虫和烟蚜茧蜂DNA检出率在76.7%~100%之间。【结论】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空僵蚜中残留蚜虫与寄生蜂DNA的稳定性,说明空僵蚜分子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吴珂珂  顾钢  赖荣泉  周挺  韩梦 《昆虫学报》2022,65(11):1488-1497
【目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有着极高的寄生率,而被广泛用于烟田防治烟蚜。但在人工扩繁烟蚜茧蜂过程中,环境因素对烟蚜茧蜂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光周期、湿度和温度对烟蚜茧蜂在烟蚜上寄生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分别调查温度25℃、相对湿度70%与4个光周期(9L∶15D,12L∶12D, 14L∶10D和19L∶5D)组合条件下,温度25℃、光周期14L∶10D与4个相对湿度(65%, 70%, 75%和80%)条件下, 以及相对湿度70%、光周期14L∶10D与4个温度(10℃, 15℃, 25℃和35℃)组合条件下,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及成蜂羽化率、寿命、性比(雌性占比)和后足胫节长度。【结果】结果表明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对烟蚜茧蜂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时,光周期14L∶10D下烟蚜茧蜂成蜂的体型最大,其成蜂后足胫节最长,为0.439 mm;光周期为12L∶12D下烟蚜茧蜂成蜂的体型最小,后足胫节长度只有0.345 mm;光周期14L∶10D下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寿命也最高,分别为42.61%和42.33 h。在温度25℃和光周期14L∶10D时,烟蚜茧蜂成蜂在烟蚜若蚜上的寄生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减小的变化情况,在相对湿度为75%下寄生率最高,达54.44%;在相对湿度为65%下寄生率最低,只有21.67%;相对湿度70%下烟蚜茧蜂成蜂的寿命和后足胫节最长,分别为42.33 h和0.439 mm;相对湿度75%下烟蚜茧蜂的寿命最短,只有20.42 h;相对湿度65%下烟蚜茧蜂成蜂的后足胫节最短,仅有0.373 mm。在相对湿度70%和光周期14L∶10D时,温度为25℃比低温为10℃和15℃更有利于烟蚜茧蜂成蜂的生长发育,其寄生率、雌性占比和后足胫节长度分别为4261%, 39.04%和0.439 mm, 均高于10℃和15℃下的值;而高温35℃则不利于烟蚜茧蜂成蜂在烟蚜若蚜上的寄生行为,并无僵蚜产生,甚至会使寄主烟蚜死亡。【结论】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时,光周期为14L∶10D更有利于提高烟蚜茧蜂成蜂的寄生率、体型和寿命;在温度25℃和光周期14L∶10D时,相对湿度为75%更有利于提高烟蚜茧蜂成蜂的寄生率,相对湿度为70%条件更有利于烟蚜茧蜂寿命、体型的增加;在相对湿度70%和光周期14L∶10D时,温度为25℃更有利于烟蚜茧蜂寄生率、体型以及雌性占比的增加,而低温10℃条件更有利于烟蚜茧蜂的寿命的延长。本研究结果为田间大棚或者室内小棚等烟蚜茧蜂人工扩繁及其复壮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烟蚜茧蜂随寄主有翅桃蚜迁飞而被携带扩散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近  冯明光  陈学新 《昆虫学报》2010,53(2):175-182
蚜虫寄生蜂的广泛分布可能与有翅蚜的迁飞有关。为了证明这一假说, 本研究利用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 分数十批(≤16头/批)对被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单头寄生后的有翅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进行模拟飞行并系统观察了飞行后有翅桃蚜的单头定殖情况。对实验观察数据按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进行归类,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对有翅桃蚜定殖后的存活和生殖力、烟蚜茧蜂发育等变量的影响; 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对所有变量和归类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成功飞行并定殖的有翅桃蚜有378头, 其中239头有翅桃蚜定殖后形成僵蚜。形成僵蚜的有翅桃蚜在飞行实验时平均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分别为2.63 h和2.16 km, 定殖后平均存活了6.11 d, 定殖第6天和第14天平均产若蚜累计数量分别为8.5头和162头。形成僵蚜和未形成僵蚜的有翅蚜的模拟飞行数据和定殖观察数据无显著差异。形成僵蚜的239头有翅桃蚜中, 最终成功育出烟蚜茧蜂205头, 僵蚜出蜂率为85.8%。雌雄性比为1∶5.2。结论认为, 专性寄生蚜虫的烟蚜茧蜂可以利用有翅蚜的迁飞而被携带扩散传播, 有翅蚜迁飞在蚜虫寄生蜂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性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的防治,但有关其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更好地协调蚜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成虫的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 mg·L-1)处理24 h后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的致死率,LC50为859.541 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的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 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卵和幼虫的安全性较差;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处理组的僵蚜与对照组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 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在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究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寄生后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及其在烟蚜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室内叶片培养皿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烟蚜(1-4龄若蚜及成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烟蚜当代(F0)及后代(F1)的发育历期、寿命、产仔量。【结果】烟蚜1龄若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1龄若蚜历期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0.65 d (33.00%),而2-4龄若蚜期和成蚜历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历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的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 (100.00%)和0.83 d (100.00%),而2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3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 (100.00%)和0.83 d (100.00%),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烟蚜的寿命和产仔量均受到显著影响,寿命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8.39 d(54.00%),每雌产仔量较未被寄生对照减少了48.67头(100.00%)。此外,2-3龄若蚜被寄生后其后代(F1)1龄若蚜历期受影响最大,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1龄若蚜期缩短了0.80 d(40.00%),其F1代平均寿命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平均寿命延长了5.72 d(41.20%),但其产仔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龄期烟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其发育历期和寿命比未被寄生的缩短,产仔量比被未寄生的少,但其F1代平均寿命比未被寄生后代烟蚜的长且其产仔量未受显著影响。当代2龄若蚜期是控制烟蚜增长的关键时期。这些结果对确定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适期及认识其机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烟蚜Myzus persicae是烟草上重要的害虫之一,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烟蚜的一种优势寄生蜂。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可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解决规模化繁殖过程中出现的烟蚜茧蜂羽化不一致、不整齐,生产上急需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时所需烟蚜茧蜂数量不足而影响防蚜效果等严重问题。【方法】利用液浸法测定了不同浓度(5 000, 1 000, 200, 40和8 ng/μL)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包括稀虫乙酯(ZR-512)、稀虫炔酯(ZR-777)、稀虫酯(ZR-515)、苯氧威[(对苯氧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和保幼激素Ⅲ(2,6-壬二烯酸)处理后对烟蚜茧蜂羽化率、羽化时间、成蜂寿命、雌蜂比例和寄生率的影响;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1 000 ng/μL这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烟蚜茧蜂蛹内与蜕皮相关酶含量和活性,筛选能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类似物。【结果】测试的不同浓 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中200 ng/μL ZR-777和1 000 ng/μL ZR-512处理后能显著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分别比对照(10%丙酮处理)延迟了44.00和56.00 h;不同浓度的ZR-515和苯氧威处理后烟蚜茧蜂羽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测试的不同浓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成蜂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1 000和40 ng/μL ZR-777处理显著降低了雌蜂比例。200 ng/μL ZR-777, 1 000 ng/μL ZR-512和5 000 ng/μL ZR-512处理对烟蚜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影响。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以1 000 ng/μL浓度处理时,ZR-512处理组中烟蚜茧蜂蛹内酚氧化酶含量和活性以及几丁质酶活性均最低。【结论】生产上可用1 000 ng/μL ZR-512和200 ng/μL ZR-777处理烟蚜茧蜂,以达到调控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取得足量、一致的烟蚜茧蜂。结果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可持续防控蚜虫的优良内寄生蜂,在害虫生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其滞育对探索发育调控机制、延长产品货架期、提高防治效果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梯度变温法和光周期反应曲线法,系统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以老熟幼虫滞育,滞育类型属冬滞育型。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相互配合能诱导更多个体滞育。短光照(L∶D=8∶16)条件下,温度低于12℃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8℃时滞育率可达54.35%。长光照(L∶D=14∶10)下,高温不能诱导烟蚜茧蜂滞育,低温下的滞育率较低,仅为1.79%。低温(10℃)下,短光照(8 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 h和6 h其滞育率均显著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著。综合而言,温度和光周期均能显著影响烟蚜茧蜂的滞育,温度较光周期的滞育诱导效能更显著,二者互作配合能极显著的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态。  相似文献   

11.
异色瓢虫成虫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静  于令媛  李敏  郑方强  张帆  许永玉 《昆虫学报》2008,51(12):1271-1278
为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自然种群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测定了其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和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低温存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越冬前成虫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成虫和越冬后成虫。冷驯化(5℃, 5 d)可以显著提高夏季成虫的低温存活力。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过冷却点7月份最高,分别为−7.6℃和−8.0℃;越冬中期(2008-01-15)最低,分别为−18.1℃ 和−16.9℃。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9月份最高,分别为66.87%和68.01%,10月份显著降低,越冬后期(2008-02-19)最低,分别为52.94%和51.53%。越冬期间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时期。而雌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在越冬开始就达到最高,分别为50.07%和47.93%,随后又逐渐降低,越冬期间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由此可知异色瓢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还就异色瓢虫自然种群耐寒性影响因素及其越冬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 冷驯化(在5℃下诱导3 d, 5 d)后, 成虫再在-5℃下暴露3 d的存活率由对照(预先未进行冷驯化)的46%分别提高至60%和67%, 而诱导10 d后的存活率(51%)反而下降。冷驯化效应在其成虫转移至饲养条件下7 d后就消失。随着低温诱导时间的延长过冷却点及体内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短时间(5, 10 d)的诱导不能使成虫的SCP明显降低, 但可以使含水量极显著下降。冷驯化后异色瓢虫雌虫产卵前期延长; 虽然冷驯化对雌虫首次产卵量没有影响, 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连续观察72 h内单头雌虫累计产卵量却降低。冷驯化过程中成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 两种细胞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 与新陈代谢有关的乳酸脱氢酶(LDH)及Na+, K+-ATP酶活性却降低。结果显示, 低温胁迫前异色瓢虫成虫经过不同时间的诱导后有可能提高其低温抵抗能力, 而且冷驯化诱导成虫耐寒性增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这一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明确秋季温度升高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耐寒性的影响,针对桃小食心虫滞育过程的生理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在GXZ-0450型智能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6~18, 26~20, 26~22, 28~18, 28~20, 28~22, 30~18, 30~20和30~22℃ 9组变温下(高温10 h,低温14 h,相对湿度70%~80%,光周期为12L∶12D)分别诱导桃小食心虫滞育,再对滞育幼虫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体内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适宜滞育的光照下变温不会影响桃小食心虫的滞育率,所有脱果的老熟幼虫全部进入滞育,但其生理指标却有很大差异,其中SCP和FP在较高日高温下较高(SCP:F135,2=23.83,P<0.001;FP:F135,2=47.64,P<0.0001),而在较高夜低温下反而较低(SCP:F135,2=52.88,P<0.0001;FP:F135,2=33.34,P<0.0001)。含水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升高显著升高(夜低温:F135,2=13.47,P<0.0001;日高温:F135,2=10.39,P<0.0001)。脂肪含量随夜低温升高下降(F135,2=40.91, P<0.0001),随日高温升高而上升(F135,2=161.18,P<0.0001)。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各不相同,但差异均显著(P<0.0001):其中海藻糖、葡萄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升高而下降,但在日高温30℃时海藻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却随夜温的升高而升高,葡萄糖的含量随夜低温的变化无差异;甘油随日高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夜低温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山梨醇和肌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的变化差异很大。【结论】桃小食心虫不同温度下诱导滞育的幼虫SCP、FP、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滞育诱导期温度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滞育生理有重要的作用,其滞育幼虫起始生理差别可能会影响其越冬。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快速冷驯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昆虫的耐寒性,是昆虫应对外界温度急剧变化以及短时低温胁迫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防天敌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分别对广聚萤叶甲成虫进行了不同温度(-4, 0, 4和8℃)下4 h及0℃下不同时间(1, 4 , 8和16 h)的快速冷驯化处理,并对其体内的生理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除8℃/4 h,0℃/1 h和0℃/8 h外,其余冷驯化处理均使广聚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显著降低(P<0.05),其中0℃/4 h处理组最低。而且,随着冷驯化温度降低、持续时间的增长,广聚萤叶甲成虫体甘油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曲线变化,并于0℃/4 h处理时达到极值,但冷驯化处理对虫体自由水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结论】广聚萤叶甲快速冷驯化的诱导具有其临界强度值和最适条件,过大强度的驯化处理反而不利于其耐寒性的提高。本研究结果对于深入阐明广聚萤叶甲越冬策略以及人工培育耐寒种群的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Drosophila suzukii is an invasive pest causing severe damages to a large panel of cultivated crops.To facili tate its biocontrol with stratcgies such as sterile or incompatible insect techniques,D.suzukid must be mass-produced and then stored and transported under low temperature.Prolonged cold exposure induces chill injuries that can be mitigated if the cold period is interrupted with short warming intervals,referred to as fluctuating thermal regimes(FTR).In this study,we tested how to optimally use FTR to extend the shelf life of D.suzukii under cold storage.Several FTR parameters were asessed:temperature(15,20,25℃),duration(0.5,1,2,3 h),and frequency(every 12,24,36,48 h)of warming intervals,in two wild-type lines and in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pupac and adults).Generally,FTR improved cold storage tolerance with respect to constant low temperatures(CLT).Cold mortality was lower when recovery temperature was 20℃ or higher,when duration was 2 h per day or longer,and when warming interruptions occurred frequently(every 12 or 24 h).Applying an optimized FTR protocol to adults greatly reduced cold mortality over long-term storage(up to 130 d).Consequences of FTR on fitness-related trai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For adults,poststorage survival was unaffected by FTR,as was the case for female fecundity and male mating capacity.On the other hand,when cold storage occurred at pupal stage,postorage survival and male mating capacity were altered under CLT,but not under FTR.After storage of pupae,female fecundity was lower under FTR compared to CLT,suggesting an energy trade-off between repair of chill damages and C22 production.This study provides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n FTR-based protocol for cold storage of D.suzuki that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biocontrol of this pe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耐寒性的影响, 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 并测定了室内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 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 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 除处理0 d外, 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 且在处理15 (P=0.012), 20 (P=0.01)和25 d (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 但差异不显著(P>0.05); 但在-7℃下, 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 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 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种群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的干重、 含水量、 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及蛋白质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雌成虫干重在长光照下处理30 d低于短光照下, 其他处理时间的干重均高于短光照下,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雄成虫在长光照下处理5 d的干重高于短光照下, 其余处理时间的干重均低于短光照下, 其中处理30 d 时差异显著(P<0.05)。雌、 雄成虫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长光照下上升显著(P<0.05), 短光照下上升不显著(P>0.05)。雌、 雄成虫的SCP、 FP在短光照下处理不同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长光照下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成虫蛋白含量在短光照条件下雄虫处理10 d以及雌虫处理15 d均显著低于长光照(P<0.05), 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光照处理成虫体内糖原含量均高于长光照, 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的SCP、 FP、 糖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 而对干重、 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性别只对成虫FP与糖原有显著影响(P<0.05); 处理时间对干重、 含水量、 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对干重及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初产卵成虫体内物质含量变化测定发现, 长光照(处理10 d)下雌、 雄成虫体内蛋白和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短光照(处理25 d)下(P<0.01), 雄成虫体内含水量显著高于短光照下(P<0.05)。结果说明,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均逐渐解除滞育, 但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18.
荒漠昆虫光滑鳖甲的耐寒性季节变化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延龙  候凤  马纪 《昆虫学报》2009,52(4):372-379
光滑鳖甲Anatolica polita borealis生活于温差大的新疆荒漠环境, 为探讨其耐寒性及耐寒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其3-9月份成虫在-10℃的耐寒性、过冷却点(SCP)、含水量、甘油含量和血淋巴热滞活性(thermal hysteresis activity, THA)以及冷驯化对增强光滑鳖甲成虫耐寒性的效果, 还测定了光滑鳖甲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SCP。结果表明: 光滑鳖甲成虫的耐寒性和SCP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月初SCP为-12.5℃, 7月为-6℃, 9月底为-13.6℃。4℃冷驯化能够提高光滑鳖甲成虫在-10℃的存活率, 未驯化组在40 min的存活率为50%, 而驯化2 h的为70%, 驯化24 h的为90%。虫体含水量在夏季有显著降低, 3月、7月和9月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分别为10.8∶1,2.6∶1和5.4∶1。成虫甘油含量与SCP的回归方程为y=-0.6204x-5.681, R2=0.7714。成虫血淋巴THA与过冷却点的回归方程为y=-5.26x-1.713, R2=0.9049。血淋巴THA比甘油浓度更能影响过冷却点降低的程度。随着幼虫的发育, 其SCP逐渐降低。结果提示, 光滑鳖甲通过提高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加抗冻蛋白和甘油的含量使虫体保持较低的SCP, 因而具有较高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9.
五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涛  谢伟玲  柴胜丰  唐健民  韦霄 《广西植物》2016,36(12):1403-1409
金花茶组植物是世界珍稀、濒危的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比较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以五种金花茶组植物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2年生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应用电导法研究五种金花茶种质在20℃(常温对照)、8℃、-2℃、-7℃、-12℃、-17℃、-22℃和-27℃低温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及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五种金花茶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范围为-14.58~-12.74℃,其中金花茶为-14.58℃、龙州金花茶为-14.27℃、柠檬黄金花茶为-13.44℃、直脉金花茶为-13.09℃、东兴金花茶-12.74℃.低温半致死温度能反映金花茶种质的耐寒性,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耐寒性强,其次为柠檬黄金花茶和直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耐寒性较弱.在降温过程中,五种金花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与温度呈负相关;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一低温条件下,半致死温度低的金花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更高,而丙二醛含量更低.该研究结果为金花茶组植物耐寒种质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人工种植金花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华通草蛉成虫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海波  许永玉  鞠珍  李明贵 《生态学报》2006,26(10):3238-3244
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雌、雄成虫的抗寒能力均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雌、雄成虫的体内含水量、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均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但体内总脂肪的含量却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降低.越冬代在越冬的前期和中期,雌、雄成虫体内的含水量和SCP均显著低于生长季节的其它各代,越冬代后期的含水量和SCP与生长季节其它各代没有显著差异.经回归分析发现,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与SCP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越冬代成虫(特别是越冬前期)的体内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并且雌成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一年的不同世代中,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只是在越冬前期有显著差异,SCP和体内总脂肪含量却在越冬后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