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UNEL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对凋亡细胞进行原位检测的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标记完整的凋亡细胞核或凋亡小体的染色体3'_OH断裂末端,但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还不多。本文报道应用TUNEL法检测胡萝卜原生质体的凋亡,并与DNA电泳、彗星电泳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是一种适用于植物原生质体凋亡检测的灵敏度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TUNEL法检测植物原生质体的调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UNEL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凋亡细胞进行原位检测的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标记完整的凋亡细胞核或凋亡小体的染色体3’-OH断裂末端,但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还不多。本文报道应用TUNEL法检测胡萝卜原生质体的凋亡,并与DNA电泳、彗星电泳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是一种适用于植物原生质体凋亡检测的灵敏度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程序化死亡(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结了植物细胞凋亡发生的特征及其检测技术,概括了植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综述了植物细胞凋亡相关激素种类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并对植物细胞凋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植物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细胞凋亡的研究中,通常以检测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改变或生物化学特性变化为指标进行分析。已有的实验表明: 动物细胞在凋亡过程中,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发生了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改变,如膜电位的改变、磷脂酰丝氨酸由细胞膜内侧向外翻转、细胞膜微粘度的改变等,这些变化会导致细胞中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我们利用质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1H-NMR)方法, 首次发现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L. cv. BY-2)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细胞在凋亡过程中伴随有亚甲基信号强度的明显增加。在用烟酰胺处理的烟草细胞中, 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与DNA Ladder 几乎同时出现,随诱导时间的延长, 亚甲基信号强度也逐渐增大,在24 h亚甲基信号强度增加约2倍。而这种特征在坏死的细胞中并不存在。说明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是动、植物细胞凋亡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1H-NMR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分析植物细胞凋亡的手段,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非侵害性的特点,可能在揭示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细胞凋亡的研究中,通常以检测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改变或生物化学特性变化为指标进行分析.已有的实验表明:动物细胞在凋亡过程中,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发生了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改变,如膜电位的改变、磷脂酰丝氨酸由细胞膜内侧向外翻转、细胞膜微粘度的改变等,这些变化会导致细胞中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我们利用质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1H-NMR)方法,首次发现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L. cv.BY-2)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细胞在凋亡过程中伴随有亚甲基信号强度的明显增加.在用烟酰胺处理的烟草细胞中,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与DNA Ladder几乎同时出现,随诱导时间的延长,亚甲基信号强度也逐渐增大,在24 h亚甲基信号强度增加约2倍.而这种特征在坏死的细胞中并不存在.说明亚甲基信号强度的增加是动、植物细胞凋亡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1H-NMR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分析植物细胞凋亡的手段,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非侵害性的特点,可能在揭示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细胞内部程序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在植物发育、逆境胁迫及超敏反应中,PCD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检测植物PCD过程中类似动物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活性,构建了一个能够在活体植物细胞中实时检测类caspase-3蛋白酶激活的质粒PI—ECFP—EYFP。该质粒在植物细胞中可以表达出两端为青色荧光蛋白(ECFP)和黄色荧光蛋白(EYFP)的融合蛋白。这两个荧光蛋白通过含有caspase-3蛋白酶作用靶点DEVD的短肽相连,从而可以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检测类caspase-3凋亡蛋白酶的激活,以为实时检测植物PCD过程中关键蛋白酶的激活及其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将在动物细胞凋亡研究中应用的Hoechst-PI双重荧光染色法与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更加完善的、能同时鉴别和研究悬浮培养的植物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新方法——Hoechst-PI-SDH三重染色法(H-P-S法)。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无需对细胞进行去壁、固定及切片等其它方法所必需的步骤,在荧光显微镜下可鉴别活细胞、死细胞及凋亡细胞,并可同时观测细胞凋亡的全部过程。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克服了因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引起的对死、活细胞判断的困难,可在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研究和鉴别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在动物细胞凋亡研究中应用的Hoechst-PI双重荧光染色法与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更加完善、能同时鉴别和研究悬浮培养的植物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新方法-Hoechst-PI-SDH三重染色法(H-P-S法)。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无需对细胞进行去壁、固定及切片等其它方法所必需的步骤,在荧光显微镜下可鉴别活细胞、死细胞及凋亡细胞,并可同时观测细胞凋亡的全部过程。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克服了因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引起的对死、活细胞判断的困难,可在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表面膜的电位很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首次报导:应用细胞电泳技术(cell electrophoresis)对细胞毒素类药物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和秋水仙碱(colchicine)等诱导的植物凋亡的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电泳迁移率(EPM)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引起的膜电位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以玉米根尖分生组织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经过适当剂量的药物处理(Fig.1-B),在尽量减少细胞膜被破坏的情况下(Fig.2),观察到:三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作用有所不同。被诱导的植物凋亡细胞的膜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比正常细胞的高(Fig.1-A)。本研究提示细胞电泳可对凋亡细胞表面膜电位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细胞凋亡的检测在方法上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Jurkat细胞凋亡的实时电旋转芯片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当今生物学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当前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一般都需要对细胞进行化学处理,不能实现对凋亡的实时监测。为了研究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电容的变化规律,采用电旋转芯片测量凋亡细胞的电旋转频谱,进而推算出细胞的膜电容。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凋亡细胞的膜电容逐渐减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电旋转芯片测定细胞膜电容的方法来检测细胞凋亡。该方法无需对细胞进行化学处理,可以实现对细胞凋亡的实时监测,为研究细胞凋亡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云南省菜食花植物资源种类、自然分布与食用地区、食用方法等土著知识,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2个县(市)农贸市场、地方菜餐馆、民间食花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对菜食花植物进行了植物学实地鉴定。调查到云南省菜食花植物140种,隶属52科108属,其中木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8种;人工栽培76种,人工驯化栽培14种,野生资源50种。首次报道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er)、滇海水仙花(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 Wall.)、尖叶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lytum var.openshawianum(Rehd.et Wils.)Chamb.)、大纽子花(Vallaris indecora(Baill.)Tsiang et P.T.Li)、大花虫豆(Cajanus grandiflorus(Benth.ex Baker)Maesen Vaniot der Maesen)、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DC.)、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等9种植物的花可以做菜食用。菜食花植物自然分布区与食用地区并非完全重叠,食用地区一般分布有该植物,而分布有该植物的地区不一定食用;食用种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点,与食花植物丰富度和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关系;食花习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体现食花的种类和烹饪口味上。不同菜食花食用的部位不同,烹饪方式也呈多样化。本文针对食用花传统文化的消失与野生菜食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泊水动力对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动力作为湖泊水生植物恢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其对水生植物的影响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从水动力作用下水生植物的分布、水生植物受力以及水生植物自身机械抗性3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的研究方法与结论。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在河流湖泊中的丰度、空间分布与水动力密切相关,各物种对水流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植物在水动力作用下的受力观测和研究主要依赖模拟试验,通过计算定量表征不同物理外型物种在水动力作用下的受力,明确了生物量和植物系数等影响受力的关键参数,为不同塑形物种受力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研究方法;植物机械抗性主要基于测力装置观测,通过断裂应力、弯曲力等生物力学参数表征。在当前研究背景下,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在湖泊中的实际受力情况依然是研究难点,需要借助新的观测手段和研究方法来阐明植物在复杂的湖泊水动力环境下的实际受力特征。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在湖泊中的实际受力与植物自身机械抗性的耦合研究,这是开展水生植物响应湖泊水动力机理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丹参、黄精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遂宁地区采集了丹参、黄精2种道地中药材, 样品通过0.87%次氯酸钠不同时间梯度消毒, 用组织法和匀浆法对植株进行处理, 并在HV、G2、S等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和萘啶酮酸以抑制非放线菌的生长, 确定了分离中药材内生放线菌比较适宜的方法。经分离、纯化得到52株菌落大小、形态、颜色各异的内生放线菌。选取其中1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 PCR-RFLP分析, 在88%的相似水平上, 被分为5个遗传类型, 表明了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植物的基因流及其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因流是影响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因子,在濒危植物的保护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基因流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基因流的格局及其与种群遗传分化的关系,并介绍了基因流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Microclones of different mulberry genotype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to the field. The same genotypes were raised through conventional methods (cuttings).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of field established micropropagated and cutting derived plants of mulberry genotypes was conducted. Micropropagated mulberry plants showed significant morphogenic vigour when compared to plants raised through cuttings. Biochemical tests of leave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nutri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micropropagated plants and those originated from cutting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Thirty nine different kinds of the higher terrestrial plants were experimentally grown on large area of water borne soilless culture in Tai Lake. All tested plants could grow, flower .and fruit themselves. Lolium perenne and lpomoea aquatica have given a good harvest, the yield of fresh shoot of the former was 2710kg in 0.07 ha, the latter was 6350 kg which were 50 percent more than the yield obtained from those cultured on land. Besides, the other 10 different kinds of the plants, as Cucumis sativus, Luffa cylindrica, Fragaria ananassa, Glycine max etc. grew as well as those cultivated conventionally. There were two methods of the soilless culture we used. One was the use of polypropyrene sacks filled with balls of the rigid expanded polystyrene or its broken pieces. The other was the floating frame which was made of the rigid expanded polystyrene, bamboo twig and plastic sheet, looking like a pot. Both the polypropyrene sacks and floating frames were linked together and floated on the lake, in which the young plants were grown.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fertilizer Co(NH2)2+ KCI+Ca(H2PO4)2H20 of above methods was high, about 70% of fertilizers were used by the plants. The experiment of soilless culture on large water surface of Tai Lake has given successive results in growth of terrestrial plants.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刘艳菊  丁辉 《植物学通报》2001,18(5):577-586,576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排放后大气污染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工具,过去我国在植物对不同大气污染物反应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根据不同浓度的大气污染物对植物进行的熏气试验和现场观察植物叶片的宏观受害症状来粗略判断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性等级。因无统一的指标评价植物抗性能力,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抗性等级不同的矛盾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特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利用植物在混合大气污染物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和解剖,生态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特性,科学地划分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结合植物的吸污能力,提出筛选绿化植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菊  丁辉 《植物学报》2001,18(5):577-586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排放后大气污染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工具。过去我国在植物对不同大气污染物反应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根据不同浓度的大气污染物对植物进行的熏气试验和现场观察植物叶片的宏观受害症状来粗略判断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性等级。因无统一的指标评价植物抗性能力,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抗性等级不同的矛盾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特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利用植物在混合大气污染物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和解剖、生态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特性,科学地划分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结合植物的吸污能力,提出筛选绿化植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Coagulase-negative cocci (CNC) ecology in naturally fermented sausages from Friuli Venezia Giulia region, in the North East of Italy, was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617 CNC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lant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by traditional methods (biochemical tests) and molecular methods based on species specific PCR,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sequencing of the V3 region of the 16S rRNA gene. The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biochemical tests, was not successful for 130 strains. Moreover, incongruent results were observed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with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s. The same species of CNC were found in all three processing plants, but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fermentations was different. In two plants Staphylococcus xylosus was the main species involved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while in the third the maturation was carried out equally by three species: S. xylosus, Staphylococcus warneri and Staphylococcus pasteuri.  相似文献   

20.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褪黑素自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来,初期的研究多为测定方法,而后褪黑素生理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植物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RIA)、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而高效液相色谱与荧光检测器(HPLC-FD)和电化学检测器(HPLC-EC)联用是植物中褪黑素定量研究的较常用方法。褪黑素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不同而异,并以繁殖器官种子和花中较高。褪黑素在植物中具有调节光周期、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及生根、提高植物抵御外界环境压力如重金属、紫外辐射、温度变化等功能,而这些生理功能的作用机制、合成位点等尚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褪黑素在植物中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理功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