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医保总额预付费制度改革、按病种分组(DRGs) 付费试点改革、医药分开改革等一系列支付制度改革,对医院的运行带来较大影响。付费制度改革对医疗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的挑战。医院采取了抓基础质量、抓环节质量、抓终末评价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付费制度改革后,医院医疗服务量、DRGs评价、合理用药等数据均优于改革前,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付费制度改革,达到了医疗费用可控、医疗质量不降的双向目标。  相似文献   

2.
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试点是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之后的又一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容。通过对北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DRGs付费试点工作前后的临床路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论为DRGs付费制度对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效率、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以控制医疗费用为重要职能,以预付费方式为主要手段。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定额”付费方式,以“超支自负和结余归己”的固定结算制度为控费机制。目前,部分地区的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采取“超支分担、结余奖励”的弹性结算制度,部分地区对医疗机构采取“超支自负、结余归人”或“超支分担、结余归己”的半固定半弹性结算制度。这些结算制度不是“定额”付费方式,而且“限额”付费方式,原本是为了既控制医疗费用又防范医疗风险,结果是既不能控制医疗费用又不能防范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归纳了当前对该医保支付手段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涉及的几个研究方向,如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费用以及患者个人因素,对其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归纳了一些旨在进一步完善单病种付费满意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按病种付费作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的一项支付方式改革,在我国的进展较为缓慢且改革效果未及预期,主要原因之一是来自医生的阻力。本研究借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医生作为代理方在执行按病种付费改革过程中,如何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产生隐藏特征问题如何对改革的进展和效果起到阻碍作用,为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制度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大额住院消费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医院2004-2006年心脑血管疾病大额住院消费(消费大于50000元,以下简称大额消费)病例发病率高的前五种疾病的构成情况、药费、材料费消耗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加强大额病例中发病率高的病种的重点管理,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建议制定常见病大额病种预定额付费方案和审查报销制度;采用适宜技术;控制药费,防止过度医疗,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回顾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相关的政策文件,整理分析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演化进程,总结三级综合医院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政策依据及原则;分析医院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我国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实施医疗质量常态化监管长效机制具体方法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分级常态化医疗质量巡查制度,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监控,落实核心制度的执行力,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专科医院开展常态化医疗核心制度督查工作过程及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核心制度督查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开展常态化医疗核心制度督查是促进医疗质量稳定提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的临床诊疗模式,其最大弊端在于容易促使医疗机构提供过渡的医疗服务,诱导刺激医疗消费,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通过学习国外的实践经验,发现DRGs-PPS模式更能使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三方共赢,更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同时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单病种支付作为一种合理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方式,对医疗机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支付方案多采取最高限价和定额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执行的主动性相对较高,财务收入增高,诊疗质量也有改善。参合人员实际受益有限,遵循临床路径率不高,支付标准的设计不尽合理,大医院执行的动力不足。建议合理确定单病种支付标准,以乡镇卫生院、专科医院为实施重点,逐步推进到三级综合医院;建立质量与费用监控的指标体系、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单病种支付作为一种合理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方式,对医疗机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新农合的单病种的支付方案多采取最高限价和定额补偿相结合的方式;支付标准的设计不尽合理;对医疗质量和过程缺乏监督;遵循临床路径率不高。建议:合理确定单病种支付标准,建立多方位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构建新农合单病种支付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控制费用、改善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总额预付制是由医保部门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后,计算出人均医疗费用,根据服务量和人均医疗费用,测算出医院的年度费用标准,按此费用标准向医院预付定额的医疗费。对上海医保总额预付制的模式、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对总额预付的运用及改进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以此推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持续进展。  相似文献   

14.
医保对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应由传统的被动支付向管理型支付方向发展。在需方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上,应确定与参保对象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费用分担比例,同时组合应用多种支付方式;在医保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上,应由后付制转向预付制、由单一的支付方式转向混合型支付方式。支付方式改革要辅之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医保谈判机制和注重配套政策支撑等。  相似文献   

15.
马本  秦露  刘海江 《生态学报》2021,41(22):8833-8844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政府生态保护补偿项目,其资金使用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为值得关注。为解决既有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数据采用上的不足,基于包含全国区县、省级和陕西县域等多尺度数据,采用分组平均值及其变化率、统计相关性检验等评估方法,通过不同批次享受政策的县域及不同生态功能区类型县域的对比,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自然生态、大气、水环境3个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多维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7年,转移支付县域在生态质量上趋于稳定,部分生态类型特征的指标有向好趋势,案例和省级分析表明,转移支付与湿地覆盖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该政策对县域生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2015-2018年,转移支付政策县域PM2.5、SO2、NO2平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改善较为显著,其中PM2.5浓度下降尤为明显且在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县域降幅最大。NO2浓度的下降幅度较小。(3)转移支付县域的水环境各项指标在2012-2018年波动较大,总体看水环境质量有轻微改善,不同时间享受政策县域的改善效果有所差异,2016年新增的政策县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更为显著。评估结论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其中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明显,对生态和水质的改善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评价我国医疗保险规制效果,筛选优先干预措施,为建立有效的医院规制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现行医疗保险规制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策略实施情况,运用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医疗保险规制的主要策略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 结果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下一步规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接下来依次为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管理及医疗保险筹资和费用补偿。结论 在促进后付制(按项目付费)向预付制转变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支付方式的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空气质量改善状况,对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空气质量为评价对象,基于2015年至2019年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日均值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空气质量总体表现较好且仍在稳步提升,转移支付政策对2015—2019年国家重点功能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的县域占比由2015年的33.77%提高到2019年的69.52%,水源涵养区的优良天数占比由2015年的72.71%提高到2019年的92.09%,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最为显著。2015—2019年间,细颗粒物(PM2.5)污染占比明显下降,臭氧(O3)污染占比大幅上升,主要超标污染物由颗粒物逐渐转为颗粒物和臭氧。当前防风固沙区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其他三类生态功能区为细颗粒物和臭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气质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空气污染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精准化监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所重视和接受。文章从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框架设计、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主要监管内容筛选及电子病历系统等方面对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总体建设机构进行研究和讨论,期望能够指导医院充分利用和发挥医疗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为制定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