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将有限资源合理投放到关键区域, 实现物种保护成效的最大化, 找出质量最好的栖息地及它们之间的迁徙通道是制定保护规划的第一步。本研究以三江源的雪豹(Panthera uncia)栖息地为对象,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保护规划模型和连通度分析工具, 找出了三江源地区雪豹的核心栖息地分布和潜在迁徙通道位置, 分析了目前保护中的潜在威胁, 并提出了针对三江源西、中、东三块区域的不同保护对策。结果表明: (1)三江源西部核心栖息地比较小而破碎, 但迁徙通道较多且没有明显窄点, 未来应关注青藏线的潜在阻碍作用, 同时应防范道路沿线的野生动物盗猎; (2)中部区域横跨玉树-杂多-囊谦的雪豹栖息地是三江源最大的核心雪豹栖息地, 在连通其他种群中也处于中心地位, 应通过种群监测确定其健康稳定, 对开发、偷猎等威胁防微杜渐, 保持其源种群的作用; (3)东部区域人口密度高,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 需保证阿尼玛卿、年保玉则两块核心栖息地的质量, 并重点监测甘德县境内的省道处雪豹的迁徙通道是否畅通。三江源地区雪豹栖息地总体质量较好, 建议将维持核心源种群的稳定性, 保持种群间迁徙通道的畅通作为三江源的雪豹景观保护工作的整体目标。未来应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 开展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状况的评估和预警, 尤其是非保护地区域物种核心栖息地的开发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2.
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利用人造卫星跟踪技术进行鸟类迁徙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鸟类栖息地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这两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弄清候鸟迁徙定向、迁徙路径选择的机理,揭开候鸟迁徙策略之谜,有助于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并预测环境变化给候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下游典型平原农业景观封丘县为研究区,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采用概率连通性指数(PC)和斑块重要值(dPCk)表征池塘栖息地可用性程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和R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两栖类物种在250、500、1000和2000 m不同扩散能力下,反映池塘栖息地组成和构型的池塘平均面积(MS)以及池塘数量(NP)、至道路的最近距离(DR)组合作用对池塘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栖类栖息地的可利用性与池塘数量、池塘平均面积和至道路的最近距离关系密切.在250 m扩散能力下,池塘平均面积和池塘数量是决定池塘可利用程度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在500 m扩散能力下,池塘平均面积和至道路的最近距离对栖息地可用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物种相对较高扩散能力下(1000和2000 m),池塘平均面积和池塘数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原农业景观中,两栖类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要充分考虑池塘斑块的数量、平均面积以及至道路的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全球鸟类重要的繁殖地之一,特别是楚科奇半岛的阿纳德尔地区是全球极危鸟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eus)已知的重要繁殖地。为了履行中俄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双边协定,掌握俄罗斯远东的阿纳德尔地区夏季水鸟的资源状况,2017年6月25日至7月20日,中俄双方对阿纳德尔南部地区进行了夏季水鸟资源调查。调查区域主要包括阿纳德尔、从阿纳德尔至白令戈夫斯基的海域、白令戈夫斯基、梅内皮尔吉诺周边苔原区域以及附近海域四个部分。共记录35种水鸟,隶属于6目10科,其中14种有繁殖活动。分析中俄环志回收数据表明,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越冬的雁鸭类和鸻鹬类水鸟,夏季迁徙到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萨哈林岛、勘察加半岛、雅库特、楚科奇等远东地区繁殖。此外,勺嘴鹬的主要繁殖繁殖地梅内皮尔吉诺周边苔原地区存在着巢址被洪水淹没、卵和雏鸟遭天敌捕食等风险;在勺嘴鹬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的退化、环境污染和人为活动是导致勺嘴鹬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勺嘴鹬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受伤和体弱白鹤的救护及放归是白鹤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2014—2016年间,先后对8只救护白鹤和2只野生白鹤进行环志并安装卫星跟踪器,根据所获得的卫星跟踪数据来分析比较救护白鹤与野生白鹤在秋季迁徙路线和在重要中途停歇地的最大日活动距离、活动区分布和面积、生境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放归次年以及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野生白鹤的秋季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与野生白鹤之间差异不明显。(1)放归当年,4只救护白鹤在农田和水塘停歇1个月左右,停歇时长明显高于野生白鹤和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2)救护白鹤放归当年在跨海方式、登陆地点、停歇地点以及登陆后的迁徙方向上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中部分个体在迁徙过程中有停顿徘徊、迷失迁徙方向的现象,且跨越渤海和大别山的距离大于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和野生白鹤。(3)救护白鹤放归后4天内每日最大活动距离小,而后高低分化明显,无明显规律,而救护白鹤放归次年的每日最大活动距离规律变化与野生白鹤较一致。(4)与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以及野生白鹤的活动规律相比,救护白鹤放归当年的栖息地位点变化频繁,具体表现为生境类型选择的多样化,且无明显规律,同时活动区面积较小。探索救护白鹤放归野外后与野生白鹤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的差异,对救护白鹤的科学放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黄河下游地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域,对池塘中分布的两栖类生物进行调查,利用CANOCO软件里的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在250、500、1000和2000 m扩散能力下,两栖类生物多度和栖息地特征变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p H值、植被盖度、两栖类幼体捕食者)以及景观变量(池塘数量、林地面积、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至道路的最近距离、蔓延度指数、景观分化指数、聚集度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栖息地水平上,p H值、化学需氧量、植被盖度和两栖类幼体捕食者是影响两栖类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景观水平上,不同扩散能力下,至道路的最近距离对两栖类生物有显著影响;在物种扩散能力较低时(250和500 m)景观组成多样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物种扩散能力的增强,两栖类生物分布与池塘数量和景观聚集度指数关系显著;农业景观中两栖类生物保护要从栖息地水平上和景观水平上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大鸨(Otis tarda)常栖居于草原和荒漠草原上,是典型的草原鸟类。近几十年来,由于农牧业活动加剧和偷猎狩猎,大鸨分布区日益缩小,部分前分布区已消失。IUCN将其列为易危(VU)级,我国将其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为加强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大鸨分布与种群数量、食性、栖息地选择、繁殖生态、迁徙、行为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白枕鹤(Grus vipio)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白枕鹤西部种群繁殖于中蒙俄交界处的达乌尔地区, 数量呈下降趋势。我们于2017-2018年在蒙古国东部给白枕鹤西部种群的50只个体佩戴了GPS-GSM跟踪设备。截至2019年5月, 获得春季和秋季迁徙路径各48条。分析结果显示: 春季91.67%和秋季72.91%的跟踪个体在滦河上游(河北省沽源-内蒙古正蓝旗-多伦区域)停歇, 春季停留时间36.16 ± 15.00天、秋季20.26 ± 11.08天, 分别占春季和秋季迁徙时间的75%和67%, 确定了这一区域是西部种群迁徙途中最重要的停歇地。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结果显示, 白枕鹤常在距离湖泊较近(< 210 km)、海拔1,200-1,500 m, 且坡度小(< 1°)的区域停歇。而滦河上游和整条迁徙路线停歇位点比较的模型结果显示, 滦河上游停歇地的海拔1,200-1,500 m与整条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的结果一致; 此外这个区域离河流更近(< 70 km), 不仅有湿地和水体的栖息环境, 还有草地和农田可供觅食和栖息。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滦河上游现有四处保护地, 但在保护地内的迁徙停歇点不超过总位点的1.63%。综上, 我们建议将滦河上游整体纳入保护地体系进行管理, 为这一受胁物种及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9.
兴凯湖作为亚太地区水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以及繁殖地,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局域保护有着重要意义。2012~2014年通过样点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凯湖保护区春、秋两季丹顶鹤的迁徙数量以及夏季的繁殖数量进行了调查。这3年中兴凯湖地区丹顶鹤的迁徙数量较为稳定,春季迁徙数量51~84只,秋季迁徙数量178~213只;繁殖个体数量呈轻微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05只下降至2014年的83只;栖息本地的丹顶鹤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2013和2014年分别增长15和9只。丹顶鹤数量调查对了解其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订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焦点物种的北京市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望舒  王思思  李迪华 《生态学报》2010,30(16):4266-4276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及周边地区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在景观尺度上判别对于生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栖息地及其空间格局成为了重要问题。选取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物种和景观安全格局方法相结合,对北京市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判别和规划。根据焦点物种的定义和选取标准,将在栖息地类型、生物学特征等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大白鹭(Casmerodius alb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选作北京市的焦点物种,应用最小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焦点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并建立物种运动的等阻力面,根据阻力面的空间特征对北京市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规划。结果显示:规划后的安全格局的斑块数量、分离度、邻近距离显著下降,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显著上升;该格局用约60%的土地,保护了北京市主要生境类型及关键性空间格局,可有效缓解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问题,从而达到保护整体生物多样性的目的。这一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乡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也对同类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