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近年来对水华蓝藻的调查中,确定了我国一水华蓝藻新记录属——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WoIoszyńska) Suda et Watanabe 2002。文中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相近属浮丝藻属Planktothrix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2年4月和10月在江西省鄱阳湖进行野外调查时, 发现一种浮游的丝状蓝藻。通过分离纯培养, 获得了6个纯化藻株。根据藻株主要形态学特征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比较, 鄱阳湖这些藻株与老挝的2株Aerosakkonema funiforme较为相近, 其中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度达到98%。鉴于这些藻株不同于颤藻目中其他属的藻株, 因此确定为我国一水华蓝藻新记录属气丝藻属Aerosakkonema Nanda Watanabe 2012, 模式种为索状气丝藻Aerosakkonema funiforme Nanda Watanabe 2012。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自中国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等地的中国黄藻纲植物新记录14种,隶属于7个属,其中椭球藻(属Ellipsoidion)、拟杆藻属(Bumilleriopsis)、异毛藻属(Heterotrichella)和异丝藻属(Heterothtix)4个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鱼腥藻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藻是淡水水体的重要组成类群,而鱼腥藻又是水华蓝藻的一个重要种属.但由于该属种类较多,国内文献报导的不到世界分布的四分之一.该文利用染色和显微镜镜检方法对采自广东省高州水库蓝藻水华的样品进行观察,经鉴定,确认一个我国鱼腥藻属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Anabaena mucosa, J. Komarkova-Legnerova & P. Eloranta ,1992 .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相应的形态照片,并对相似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微型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类群, 由于其个体微小,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被忽略了。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对若干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样品进行观察, 经鉴定, 确认一个我国微型硅藻类的新记录属--微壳藻属Nanofrustulum Round, Hallsteinsen &; Paasche 1999。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透射电镜下的照片, 并对相似属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 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 hyalina (Takano) Gómez, 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多辐藻属(Myriactula)三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日孝 《植物研究》2003,23(2):137-140
报道中国产粘膜藻科(Leathesiaceae)多辐藻属(Myriactula)三个新记录种:阿拉伯多辐藻(Myriactula arabica)、粗丝多辐藻(M.clavata)和马尾多辐藻(M.sargassi)。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拟菱形藻属的2新记录种及其产毒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澄清我国沿海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的物种多样性,并确认中国海域拟菱形藻属是否具有产生多莫酸(Domoicacid)的能力,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我国沿海水体中分离、纯化拟菱形藻细胞,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并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 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结合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数据,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2新记录种:银河拟菱形藻(P. galaxiae Lundholm & Moestrup)和微孔拟菱形藻(P. micropora Priisholm, Moestrup & Lundholm),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类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多莫酸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培养株系并不产生多莫酸。这些为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和产毒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采自大兴安岭达尔滨湖及其周围沼泽水体的硅藻门桥弯藻科中国新记录植物9种1变种,分别为新箱形桥弯藻新月变种Cymbella neocistulavar.lunataKrammer、近箱形桥弯藻Cymbella subcistulaKrammer、疏纹内丝藻Encyonema paucistriatum(Cleve-Euler)Mann、普通内丝藻Encyonema vulgareKrammer、尖锐弯肋藻Cymbopleuraacuta(Schmidt)Krammer、英吉利弯肋藻Cymbopleura anglica(Lagerstedt)Krammer、线形弯肋藻Cymbopleura linearis(Foged)Krammer、十字形弯肋藻Cymbopleura stauroneiformis(Lagerstedt)Krammer、泰尼弯肋藻Cymbopleura tynnii(Krammer)Krammer、两尖拟内丝藻Encyonopsis amphioxys(K櫣tzing)Liu et Shi。其中两尖拟内丝藻Encyonopsis am-phioxys(K櫣tzing)Liu et Shi为新组合。对这些种类进行了光镜观察,部分种类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记录了它们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