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贾银亭 《昆虫知识》1996,33(4):212-214
该项研究在石家庄进行。核桃豹蠹蛾主要危害核桃,它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并产卵,6月中旬卵孵化为幼虫。在6月中旬幼虫孵出前用3%呋喃丹根施药效%%,剪枝和虫孔给药法可以在低矮的树上应用。核桃豹蠹蛾越冬后的自然死亡率90%以上。抑制天敌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土蜂2种、马蜂1种、蜘蛛2种和多种鸟雀。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部地区亚非马蜂年世代发生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为了确定胡蜂一年中发生的世代和了解世代发生的情况,在我国中部地区河南省虞城县选定胡蜂总科Vespoidea马蜂科Polistidae中常见的亚非马蜂Polistes hebraeus F.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确定亚非马蜂在该地区每年共发生三代。 观察方法 在当年5月底至6月初,亦即当年第一代新峰即将羽化时,在自然界选择观察方便而又有较多峰室和蜂蛹的巢3—5个,分别编号进行观察、记录。 当巢上有一到两头蜂羽化后,即将巢上越冬蜂和其它卵、幼虫清除掉,而仅留下蜂蛹和老熟幼虫。新羽化的蜂均用油漆涂于背板做好标记,以便于观察和记录。当第二代新蜂羽化后,再进行一次清巢和异色油漆涂背,以便对下一代蜂再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南长沙地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规律,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湖南长沙地区年发生约10代,以7个世代发生在棉田,田间出现3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及9月中旬-10月中旬,寄生率平均在25,1-63,1%,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在32℃下13天至11.6℃下75.5天,棉铃虫齿唇姬蜂能寄主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但偏爱寄主棉铃虫。该蜂能寄生棉铃虫1-3龄幼虫,很少寄生4-6龄幼虫,喜寄生2-3龄幼虫,每雌可寄生斜夜蛾2龄幼虫5-23头。本建立了发育速率及成蜂寿命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探讨了越冬问题,比较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樟树新害虫——窃达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窃达刺蛾是樟树新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上旬化蛹,4月上旬成虫出现并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出,5月中旬陆续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出现。在幼虫三龄前,喷洒5%辛硫磷,40%氯化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麦田七星瓢虫产卵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在河北省邯郸地区麦田每年共发生两代。第一代于3月中旬开始见卵,3月底至4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第二代于4月下旬开始见卵,5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 据在麦田采集的千余块卵统计,第一代每块平均24.7粒;第二代每块平均25.7粒。单块卵最少的只有1粒,多的82粒,一般在20—40粒之间。  相似文献   

6.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7.
<正>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ermuller)在山东省普遍发生,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害虫。 一、生物学特性 1.年生活史 黄地老虎一年发生4代,以第四代幼虫越冬,各代发生期见表1。 第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发生于8月中旬,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翌年3  相似文献   

8.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生态学报》2011,31(2):449-454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δ1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豆荚野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豆科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绿豆、菜豆、扁豆(当地称茶豆角)、大豆、花生、柽麻等。掘调查,绿豆植株被害率100%,花蕾最高脱落率达80%,可降低产量67%。为了摸清豆荚野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2—1984年作了如下的研究。 一、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豆荚野螟在我区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出现于5月上旬,其幼虫在菜豆或其他豆科植物上为害;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主要为害菜豆、四季豆;7月上旬,第二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河南省第五代棉铃虫大发生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记载,在北纬32~40。的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HeliocoverpaarmigeraHubner年发生4代,常年第二代为主害代。而1994年,第五代棉铃虫在河南省大发生,这在我省历史上是罕见的。现将室内饲养和田间发生情况报道如下。1室内饲养结果1.1五代幼虫化蛹、越冬1.1.1郑州郊区于1994年9月5日至10月23日第五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分3批从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试验田采回各龄幼虫48、82和122头(计252头),在百页箱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用棉铃单体饲育,分别于9月17日至11月9日化蛹,共育出26、23和20头活蛹,化蛹率依次为54.2%、28%和16.4%。除21…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区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 Comstock一年发生3代.第一至三代若虫孵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6月下旬和8月中旬.各代雌成虫始见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11月下旬开始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上越冬.主要天敌有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uody-Younga,黄蚜小蜂Aphytis sp.等.药剂防治用机油乳剂。冬季1:30-50倍液(防治越冬代雌成虫),夏季1:50-100倍液;40%氧化乐果1: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剂1:800倍液等喷洒1至3代盛孵若虫,杀虫效果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竹篦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蓖舟蛾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竹林中缀叶为苞并在其中越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幼虫分别于3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出现。4种不同药剂的正交防治试验和随机区组防治试验表明,不同药剂以各种配比进行防治均有良好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间无显差异,单一药剂以80%敌敌畏防治效果最好.与40%氧化乐果和50%甲胺磷之间均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广泛利用马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发现麻雀、蜘蛛、蚂蚁、胡蜂巢螟等是它的天敌,而以胡蜂巢螟危害最重,蜂巢被害率一般在40%左右,重考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壮大。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需要,我们于1975、1976年,对胡蜂巢螟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胡蜂巢螟(Hypsopygia mauritialis Boisd)又叫马蜂窝螟、巢虫、巢蛾。属鳞翅目,螟蛾科。 在虞城县一年发生四代,以幼虫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休色鲜艳,雌虫大于雄虫。羽化后一天开始交尾产卵,卵期4—5天。幼虫灰白色,体长16毫米,体形较细长,行动灵敏。蛹长6—10毫米,棕褐色或淡褐色。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共历  相似文献   

14.
甘薯天蛾又名旋花天蛾,是本地区间断性大害虫。常为人们所忽视,一到大发生年,出于不备的蒙受灾害,使薯叶全被吃光,减产甚巨。据当地群众说,此虫除1961年猖獗发生以外,1948年也曾成灾。为了摸清此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代数、时间以及各代与天敌之关系,供今后防治时的参考,我所于1962年对甘薯天蛾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发生代数及时间 甘薯天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三—四代,如为三代,主要是以第二代的部分蛹(占第二代总蛹数的46.6%)在土室内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开始发生,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开始发生,卵于8月上旬初见,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于9月中旬出现,此期由于气温渐低,幼虫生活期也相应延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云毛虫(柳杉云毛虫),在福建漳平一年发生1代,以6龄幼虫越冬.3月中旬幼虫开始取食.6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成虫羽化。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在大发生初期采用油烟剂防治.在一般发生年份应用白僵菌防浩越冬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甘肃酒泉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和检疫对象。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和性诱芯诱捕器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8年苹果蠹蛾在甘肃酒泉的年发生规律和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我国甘肃酒泉1年发生2代;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中旬和7月上旬至中旬,成虫在树冠的中层、向阳的方向(东部和南部)、果实和叶背面产卵较多;幼虫发生的两次高峰分别发生在6月17日和7月26日,刚孵化幼虫很快蛀果隐蔽为害,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幼虫化蛹前,主要从树的上部向下爬行,并常以老熟幼虫潜入树干或分枝的树皮下结茧化蛹或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  相似文献   

17.
麦水蝇Hdrellia gruseola于早春第一代在我县小麦上发生为害越来越重,1976年全县小麦就有80%以上的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1975年前在迟播麦田受害较重,但1976年在早播麦田也遭到了严重的危害。 经观察,第一代成虫于3月初至4月中旬发生,3月初至4月下旬产卵,幼虫于3月中旬至5月初危害小麦,4月上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初开始发生第二代成虫。室内饲养,在日平均温度14.5—17.5℃、相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在湖南滨湖地区每年发生四代,少数不完整的五代。第三代出现少数滞育蛹,第四代蛹绝大多数滞育越冬,极少数可在当年羽化,幼虫越冬全部死亡。10月上、中旬幼虫下降至3—10厘米的土层中化蛹越冬,蛹的不同发育程度、色泽变化及各虫态历期均与温度变化有关。成虫交配一般在下半夜,雌蛾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未受精卵约占总产卵数的34%。 玉米受害重于棉花,晚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 保棉丰加敌敌畏的混合液,防治棉铃虫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并能兼治斜纹夜蛾和红蜘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r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相似文献   

20.
黄檀丑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檀丑舟蛾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虫产卵于嫩叶上,成块。每雌产卵82-306粒。幼虫5龄,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第一代5月下旬至6旬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第五代9月下旬,第六代11月上旬至中旬。试验表明,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