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粟穗螟滞育的形成和解除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贤  程开禄 《昆虫学报》1993,36(4):451-458
粟穗螟Manpava bipunctella Ragonot在川南地区为二化性兼性滞育的昆虫。光周期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素,在中位温度下,滞育与否主要取决于幼虫发育期间的每日光照时数。在2s℃恒温下,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38分。幼虫对光照刺激反应的敏感期为低龄期。 温度和食料效应只发生在每天14小时以上的长光照下,低温有抵销长光照抑制滞育的作用,高温影响不显著;取食玉米的幼虫滞育率比高粱的高,并随寄主生育阶段的发展而增高。该虫滞育解除必需每天14-15小时的长光照;不利于滞育发育和解除,适宜温度为10一25℃。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滞育形成和解除的特点对发生规律的作用及在测报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光温条件明显影响棉铃虫的滞育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强度的地理变异, 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光温条件(光照时数 11~16 h, 恒温20, 22, 25, 28和31℃及变温)对来自中国的4个地理种群(广东广州、 江西永修、 山东泰安和辽宁喀佐)棉铃虫滞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对继后棉铃虫的滞育强度有明显影响。在光照时数11~14 h范围内, 各地理种群的滞育持续期均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而延长。滞育强度也受到滞育诱导的温周期影响, 当光期温度相同时, 低纬度的GZ种群温周期比恒温有更强的诱导效应; 中纬度的YX种群温周期与恒温具有相同的滞育诱导强度; 高纬度的KZ和TA种群温周期所诱导的滞育强度一般低于恒温。滞育解除过程中的温度也显著影响到滞育的解除, 在20~31℃下, 温度愈高滞育解除愈快; 滞育持续期同时受到滞育诱导温度的影响, 对于北方的泰安种群和喀佐种群, 较高的滞育诱导温度能诱导更强的滞育。  相似文献   

3.
二斑叶螨滞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导滞育实验表明 :短日照和低温是诱导二斑叶螨发生滞育的主要因子。测定我国天水种群 ,在 15℃条件下 ,诱导其滞育的临界日照长度为 9小时 4 2分 ,在每日 8小时光照条件下 ,诱导其滞育的临界温度为 15.5℃。解除滞育实验表明 :在每日 13小时的光照条件下 ,温度越高 ,解除越冬雌成螨滞育的速度越快 ;低温处理滞育雌成螨的时间越长 ,解除其滞育的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的滞育诱导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滞育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4℃、光照短于12h为诱导滞育的适宜条件。20℃、22℃、24℃和26℃下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43min、13h8min、12h41min和12h7min.5~6龄为主要滞育敏感虫期。在南京地区,该虫滞育临界光周期为13h左右,出现于9月20日前后;9月上旬温度状况与滞育比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不同地理种群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地理变异,推测该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代数、为预测其发育发生期的差异提供依据,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该虫的综合治理。以采集自中国的4个地理种群(广东广州(23.08°N,113.14°E)、江西永修(29.04°N,115.82°E)、山东泰安(36.15°N,116.59°E)、辽宁喀佐(41.34°N,120.27°E)的幼虫在室内饲养繁育1代后为试材,采用在获得其在20℃、22℃、25℃和28℃恒温、L16∶D8的光周期条件下饲养的发育历期的基础上,比较研究这4个地理种群的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与栖息地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室人工饲料饲养的条件下,棉铃虫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8℃-12.19℃、10.60℃-13.50℃、15.56℃-17.96℃,有效积温分别为254.91-300.89日度、126.21-204.43日度、181.03-363.39日度,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比非滞育蛹高3.39℃-5.50℃,其有效积温比非滞育蛹高35.56-165.89日度。这些说明棉铃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存在明显地理变异,随栖息地纬度的升高,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栖息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而有效积温则相反,呈现上升趋势,滞育蛹有效积温与栖息地纬度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棉铃虫种群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ner是一种多化性并且具有兼性滞育的昆虫,在北京郊区每年发生四代。目前国内对棉铃虫种群滞育问题研究不多,为了明确北京郊区棉铃虫种群的光周期反应的一般特点,以及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该虫种群滞育的影响,为分析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我们以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的棉铃虫种群为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 材料和方法 1977年10月,自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棉田采回的第四代棉铃虫老龄幼虫,于室内饲养至化蛹。滞育的蛹在5℃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棉铃虫越冬蛹滞育的解除与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明星  张孝羲 《昆虫学报》1997,40(4):366-373
南京地区棉铃虫Heliclverpa armigera (Hubner)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时间及解除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越冬蛹于12月中旬前后解除滞育,1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处于休眠状态,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温度上升至约10℃~12℃后眼点开始移动。发现该虫在滞育后的发育中,眼点移动前期的发育速率、发育起始温度及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动态明显不同于眼点移动后期或非滞育蛹。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短光照是引起玉米螟滞育的信息,处在北纬35°—36°,东经112°—113°的山西沁水玉米螟种群,在太原控制温度25℃,人工饲料饲养下测定,其临界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当光照少于此临界期,诱发滞育;而多于此临界期,则回避滞育。对于玉米螟幼虫任一单独龄期给予短光照处理,不能或几乎不能引起滞育;而相邻虫龄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则可导致滞育。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的时间愈长,滞育率也愈高。幼虫对光照刺激反应的敏感期为自孵化后至5龄末进入滞育前的整个阶段,而非仅为3—4龄。高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短光照诱发滞育的作用;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长光照回避滞育的作用。以长光照累代处理人工饲料饲养的亚洲玉米螟至三,四十代以上、如经短光照处理则照常发生滞育,其滞育特性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25-29
试验研究了我国华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13个地理种群的滞育解除特点。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羽化格局趋于松散,在30℃下湖南衡阳种群和新疆哈密种群的发育时间分别为(15.6±4.9)d和(41.4±9.0)d。低温处理可明显降低长江流域以北种群的滞育历期,但对华南棉区北部种群则无明显的活化作用。湖南衡阳种群、湖北武穴种群、北京种群和新疆哈密种群活化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7.4℃和146.O日度,16.6℃和146.5日度,15.7℃和156.4日度及15.7℃和167.7日度。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我们已经了解到光照和温度乃是影响和决定棉铃虫是否进入滞育状态的关键外界环境因子。但光照和温度,哪一个在决定棉铃虫的滞育中起着更关键的主导地位,则无文献述及,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试图来解答这个问题以及进一步了解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昆虫虫源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忠教授提供,系采自河南郑州,在25℃、每天光照16小时的条件下用人工饲料[1]饲养繁殖。滞育的棉铃虫在20℃、每天光照10小时的条件下饲养,其滞育率可达100%;非滞育的棉铃…  相似文献   

11.
朱砂叶螨滞育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千红  经佐琴 《昆虫知识》1993,30(6):335-337
朱砂叶螨滞育诱导反应曲线为长日照型,临界光照长度为9小时45分。15℃条件下诱导,0~1小时30分和11~24小时光照时无滞育发生,光照6小时15分至9小时45分则几乎完全滞育。后若螨期和成螨期具光敏感性,最敏感虫态是成螨期。诱导其他虫态,滞育不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水稻种群与茭白种群光周期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水稻和茭白分别饲养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光周期反应。光周期反应曲线显示,用水稻饲养茭白种群或用茭白饲养水稻种群,无论是在短光照还是在长光照条件下,绝大多数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丧失了各自原有的光周期反应特性,表明这两个种群已分化到仅适应其本身寄主的程度。用水稻饲养的茭白种群仅有5%~6%的个体化蛹,且其幼虫期较用茭白饲养的延长了15~18天;而用茭白饲养的水稻种群有30%~40%的个体化蛹,其幼虫期与水稻饲养的仅相差3~8天。茭白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仅为茭白饲养的53.1%,而水稻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为茭白饲养的79.5%。这些结果表明,茭白种群不适应取食水稻,而水稻种群对取食茭白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这两个种群已出现种下分化的迹象;(2)茭白种植不会对水稻田二化螟的发生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泰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为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历期、蛹重及蛹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非滞育蛹历期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短光照(滞育诱导的光周期)下的发育历期要长于长光照(诱导发育的光周期)的发育历期;温度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非滞育蛹历期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历期明显缩短;棉铃虫蛹的重量形成受到幼虫期的光周期和温度的联合作用,在较高温度(28℃)下,光照时数与蛹重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9257),在短光照(如11h光)下,蛹重与温度呈现正相关性(R2=0.8564),而在长光照下如15h,蛹重与温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R2=0.523);此外,同一光温下,雌雄蛹重量差异不显著,而滞育蛹要重于非滞育蛹,幼虫发育历期越长形成的蛹一般越重.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昆虫学报》2014,(1):17-21
为明确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 (Enderlein)老熟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对柑桔大实蝇老熟幼虫、滞育蛹和滞育解除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同一虫态不同个体间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其变异范围均符合正态分布。柑桔大实蝇不同发育状态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已解除滞育进入发育状态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1.15℃和-9.76℃;其次为滞育蛹,分别为-8.93℃和-7.63℃;而老熟幼虫最高,分别为-7.09℃和-3.43℃。此外,老熟幼虫的结冰点和过冷却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3.24℃,显著高于滞育蛹(1.30℃)和滞育解除蛹(1.39℃)。表明,倒春寒对已进入发育状态的柑桔大实蝇蛹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诱导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 滞育的主要因子,在田间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管侧沟茧蜂的滞育率和滞育茧的最佳冷藏温度。【方法】田间实验分别从8月31日到9月25日每隔5 d在室外罩笼内释放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待寄生蜂结茧后统计子代蜂的滞育率。室内实验共设5个不同温度(16℃, 18℃, 20℃, 22℃和24℃)和7个不同光周期(6L:18D, 8L:16D, 10L:14D, 12L:12D, 14L:10D, 16L:8D和18L:6D),分别统计寄生蜂在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滞育率。【结果】在河北中部地区秋季自然条件下,8月底当日平均气温为24.4℃,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51 min 时,少数蛹(5.08%)开始进入滞育;9月25日,当日平均气温为17.2℃,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1 h 36 min以下时,几乎所有蛹个体进入滞育,滞育率达到99.70%。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当温度为22℃以上,无论光周期如何变化,管侧沟茧蜂不能进入滞育,所结茧全部为非滞育茧。温度为22℃以下存在光周期反应,在温度16℃, 18℃和20℃,光周期10L:14D时形成滞育茧数量最多,滞育率分别为100%, 89.75% 和 29.58%。可见温度和光周期二者共同影响管侧沟茧蜂的滞育。滞育茧在0℃左右条件下冷藏 240 d 和5℃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180 d, 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发育茧差异不显著(P>0.05);0℃条件下冷藏300 d,滞育茧仍有79%可以正常羽化。【结论】该寄生蜂在秋季进入滞育主要是低温条件和短光照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滞育茧在0℃和5℃温度下至少可以保存240 d。这些结果对管侧沟茧蜂的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茧的保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自然界重要的天敌昆虫,以预蛹兼性滞育越冬。本研究旨在明确光周期和温度对大草蛉滞育解除及滞育后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观测了不同温度(22℃和25℃)和光周期(15L∶9D及9L∶15D)条件下大草蛉预蛹的滞育解除及滞育解除后的蛹期、蛹存活率、成虫鲜重、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以及5℃低温处理对预蛹滞育解除的作用,并分析了滞育持续时间对大草蛉滞育解除后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在光周期15L∶9D和9L∶15D下,25℃下大草蛉预蛹期(分别为50.09和49.47 d)显著短于22℃下(分别为80.80和82.20 d)。5℃低温处理极显著延长了大草蛉预蛹期(P0.01),且缩小了预蛹期的个体差异。22℃下,与非滞育预蛹相比,滞育后预蛹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蛹期和产卵前期显著延长,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成虫鲜重和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22℃,光周期15L∶9D下大草蛉的滞育持续时间为50~170 d,且能影响滞育后发育:随着滞育持续时间的延长,蛹期逐渐延长,雌、雄成虫的鲜重逐渐降低,雄成虫寿命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蛹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条件下,两种光周期对大草蛉滞育解除、滞育后发育和繁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温度是调节大草蛉滞育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子。较高温度能促进滞育的解除,低温处理能够同步种群的滞育发育。大草蛉的滞育存在生殖代价,滞育持续时间影响滞育解除后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光周期和温度对桃小食心虫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桃小食心虫在辽西兴城地区为二化性具有兼性滞育的昆虫。第一代幼虫的一部分及第二代幼虫的全部老熟脱果后,在表土作扁圆形的“冬茧”以滞育状态越冬,整个越冬期长达9—10个月。 在田间,7月下旬脱果的幼虫,就有少数个体进入滞育:随着脱果日期的延迟,进入滞育的个体增多。8月20日以后脱果的幼虫,进入滞育的个体锐增,8月底脱果者,基本全部进入滞育,当年不再发生第二代。 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试验证明,在中位温度下,滞育与否主要决定于幼虫果内发育期间昼夜光照时数:当每天光照为12小时以下时,脱果后的幼虫,基本上全部进入滞育。在每天光照15小时下发育的幼虫,基本上不滞育。但随着光照时间的继续延长,滞育个体又大大增加。 在25℃恒温下,临界光周期约为14小时20分,但此临界光周期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提高,临界光周期缩短;温度降低,临界光周期延长。 幼虫在果内发育时间,对短光照反应均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感受光照反应的时期主要是蛀果后取食的前10天。幼虫连续感受短光照的时间愈长,则滞育率愈高。光周期诱发滞育是不可逆的。 关于温度与滞育的关系,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高温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短光照对滞育的作用;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长光照对滞育的作用。 解除滞育的试验初步证明,低温是解除滞育必需的条件,滞育幼虫在10℃的温度条件下,经历两个多月,即有60%的个体解除了滞育。完成滞育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可能在5—10℃之间。  相似文献   

18.
第一题阅读下文A、B,回答1—5问(20分) A 将柞蚕幼虫饲养在25℃条件下,由于给予的光照条件不同,有的发育成非滞育蛹(不经滞育而发育为成虫的蛹),有的发育成滞育蛹(发育中途停止,越冬的蛹)。问1 在各种日照长度条件下,滞育蛹的出现率如下图所示。从图l所示结果,可以得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抗寒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9个地理种群的抗寒能力进行了研究,棉铃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于分布于-19.13℃至-18.16和-19.53℃范围内,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呈降低趋势,非滞育蛹在低温下的生存能力显著低下滞育蛹,采自北部特早熟棉区的辽宁省辽阳市种群,其抗寒性和华北种群无明显区别,但长江流域棉区的湖北省武穴种群显著低于华北种群,武穴种群  相似文献   

20.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滞育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调节。本文就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光周期(L14∶D10和L12∶D12)对成虫滞育后的存活率、寿命、日平均产卵量、总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在长光照(L14∶D10)下,温度18℃、22℃和25℃)对滞育后成虫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总产卵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产卵量显著降低,雌虫滞育后寿命显著延长,18℃下少数个体能被诱导再次滞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