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翅果油树叶表皮毛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叶表皮毛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翅果油树叶表皮毛有两种类型:分枝状表皮毛和盾状表皮毛,两者都是由头部和柄部组成。两类表皮毛的原始细胞均起源于叶原基或幼叶的原表皮细胞,经过两次垂周分裂形成四细胞。在发育后期,四细胞的分化状态决定表皮毛的类型。若四细胞平周分裂成上下八细胞,将发育成分枝状表皮毛的头部;若继续垂周分裂成同层八细胞,将发育成盾状表皮毛的头部。柄部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都是由紧靠头部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国产猕猴桃35个分类群的代表植株,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新鲜叶表皮毛的微形态特征、形体大小、细胞结构、分布和密度等多态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该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可归纳为6个类型:1)单细胞毛;2)单列多细胞毛,包括线形单列毛、泡状单列毛、扭曲毛、直壁单列毛、曲壁单列毛;3)多列渐尖毛和急尖毛,包括多列曲壁渐尖毛和急尖毛、多列直壁渐尖毛和急尖毛; 4)多列粗毛,包括柱状毛、多列渐尖粗毛、多列急尖粗毛;5)星状毛,包括薄壁星状毛、厚壁星状毛(分正常状况和莲座毛、盾形星状毛、叠生星状毛等特殊状况);6)二歧分枝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矩阵,并选择猕猴桃科藤山柳lematoclethra lasioclada作为外类群,应用Wagner法和UPGMA聚类法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和表征分析。分支分析结果表明:梁畴芬在1984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的净果组为单系类群,而其它3个组(斑果组、糙毛组和星毛组)均不构成单系类群。表征分析反映了猕猴桃属分类群间的表征亲缘关系,特别是反映了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两个物种间关系较近,而与硬齿猕猴桃两个变种间的关系较远。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方法对研究猕猴桃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9-15厘米(果枝)。根状茎分枝多,被有纤维状鳞片的枯叶,禾秆色,上部着生莲座状叶。茎柔细,被单毛、星状毛,疏生2-6叶。  相似文献   

4.
木香薷腺毛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及扫描电镜技术对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 Benth)腺毛发生发育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香薷表皮上主要有两种表皮毛:无分泌细胞的表皮毛与有分泌细胞的腺毛。前者包括单细胞乳头状毛、2~3细胞管状毛、分枝状毛及多细胞管状毛;后者包括头状腺毛与盾状腺毛。成熟头状腺毛头部由1、2或4个分泌细胞构成,头部呈圆球形或半圆球形;成熟盾状腺毛头部由8~12个分泌细胞构成,分泌细胞横向扩展形成盾状头部。木香薷腺毛主要在茎端幼叶处大量发生,从茎端第一对幼叶处开始产生;从幼叶期到成熟期均有腺毛发生,大部分腺毛在幼叶期发生发育,只有极少部分在叶的成熟期进行发生发育。  相似文献   

5.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毛、角质层和气孔器可作为沙棘属各分类单位分类依据之一。柳叶沙棘全为星状毛,西藏沙棘全为盾状毛,为两个独立的种。肋果沙棘叶表皮毛虽与其他沙棘种(亚种)相似,但其气孔器较大,呈盘状而有区别。从叶表皮毛和气孔器上,中国沙棘、云南沙棘、中亚沙棘、蒙古沙棘和江孜沙棘相似。但江孜沙棘星状毛毛臂具螺旋状细条纹饰与柳叶沙棘相近。  相似文献   

6.
广西石韦属七种植物叶片结构与孢子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石韦属7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7种植物的叶片均属异面叶,且具典型的旱生叶结构;表皮大多为复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主脉表面覆有厚角质膜,表皮毛为星状毛,由多细胞组成;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类型为围绕型,气孔器略下陷;孢子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超半圆形,表面饰纹为瘤状饰纹。石韦属7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表皮毛、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密度等解剖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这些特征可为石韦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汉碧 《植物研究》1983,3(2):88-103
矮小平卧状灌木,分枝极多。当年生枝直径约1毫米,黄褐色,被盾状、锈色,后变黑色随树皮脱落的鳞片。叶革质,聚生于枝端;叶片长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顶端圆形,具角质突尖,边缘稍反卷,基部钝,上面暗绿色,被同形的鳞片、红玉色有光泽,几邻接,下面灰黄棕色,鳞片盾状、二色(淡黄色同棕褐色),几相等的混生,稍不邻接。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15种旱生灌木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15种天然分布在宁夏贺兰山荒漠地区的旱生灌木叶表皮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植物叶的上、下表皮细胞角质膜加厚,且分布有大量的表皮毛,有单细胞毛和多细胞毛;气孔器被表皮毛覆盖,均为内陷气孔。这些形态结构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栎属青冈亚属(壳斗科)的叶表皮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栎属青冈亚属Quercus subgen. Cyclobalanopsis 48种植物的叶表皮,尤以对叶下表皮的毛被特征观察较为仔细。共观察到8种不同类型的叶表皮毛:单列毛、单毛、乳突、星状毛、溶和星状毛、具柄束毛、多出毛和水母状毛。其中乳突在青冈亚属中较常见,而在壳斗科其他属中仅在石栎属 Lithocarpus 少数种类中有报道;水母状毛首次在壳斗科中发现。毛被可能遵循以下的演化规律:乳突→单毛→星状毛;星状毛依照从简单→复杂的演化途径,分化出各种形态各异和结构复杂的毛系。初步讨论了毛被以及叶表皮其他特征(如毛基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的类型和密度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鹃花属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由于种间变异大、过渡特征丰富,其分类鉴定一直存在较多争议。该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麻花杜鹃亚组(subsect. Maculifera)的11种3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麻花亚组的分类与鉴定提供新的依据。结果显示:麻花杜鹃亚组植物上表皮表面平滑或粗糙、无表皮毛,具有条状、分枝状或短杆状初级蜡质纹饰;下表皮表面有或无分枝状蜡质纹饰,少部分具有表皮毛,不具有指状或乳状突起、亦无腺体;气孔器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外拱盖表面粗糙或光滑,周围无间断的条形突起环绕。研究表明,麻花杜鹃亚组植物叶片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与多样性,可为麻花杜鹃亚组植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补充形态学依据。依据本研究观察结果对麻花杜鹃亚组进行了分类检索,并讨论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该亚组近缘物种和种下类群研究中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蕲州地区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的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有润  黄奏球   《广西植物》1983,(1):25-31
<正> 蕲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集镇,,是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的家乡。该地区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Linn。颇多,其中入药的有十余种,并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这里仅对该地区常见入药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结合《本草纲目》记载的材料作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Chinchilla "big" and "little" gastri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strin heptadecapeptides (gastrins I and II which differ in the presence of sulfate on the tyrosine of the latter) have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from several mammalian species including pig, dog, cat, sheep, cow, human and rat. A 34 amino acid precursor ("big" gastrin), generally accounting for only 5% of total gastrin immunoreactivity, has been purified and sequenced only from the pig, human, dog and goat. Recently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uinea pig (GP)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due to a deletion of a glutamic acid in the region 6-9 from its NH2-terminus and that GP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The chinchilla, like the GP, is a New World hystricomorph.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little" and "big" gastrins from 31 chinchilla antra. Chinchilla "little" gastrin is a hexadecapeptide with a sequence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GP and its "big" gastrin is a 33 amino acid peptide with the following sequence: (See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