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21):4203-4204
根据6月1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周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缺觉会极大降低健康男青年的睾丸激素水平。医学教授、本项研究负责人伊芙.范考特博士发现,让一些男子在一个实验室中连续一周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结果这些男子的睾丸激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摘     
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为保持人们脑子的正常活动,必须适当睡眠,以恢复疲劳。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随年龄而不同:婴儿平均需15小时左右;10岁左右的学龄儿童需9小时左右;15岁的少年需7—8小时;成人则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有的睡4—5小时已足够,而有些非睡足10小时不可,否则会感到睡眠不足。人如果得不到睡眠,头就会感到异样。曾有一学者对一个志愿者进行了不给睡觉的实验。志愿者是一位23岁的画家,在头两天内精神状态正常,第3天突然变得不会运算,出现了错觉和幻觉,第4天完全失去  相似文献   

3.
《生物磁学》2012,(25):I0002-I0002
波士顿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研究者奥菲尤o巴克斯顿等人让21名健康试验对象在受控环境中度过近6周。其间,试验对象的饮食和活动水平保持稳定。在研究开始阶段,每名试验对象保持正常作息规律。在随后3周内,他们每24小时只睡眠五六个小时,睡眠有时在白天,有时在黑夜,以模拟昼夜倒班员工的作息时间。研究人员随后还通过改变试验对象的睡眠时间,模拟4小时航空飞行时差的影响。在研究结束前,试验对象通过9个夜晚的“修复睡眠”恢复正常作息。  相似文献   

4.
一个睡着的人在大约八小时睡眠时间内整个身子的姿势至少要变化十几次。头、胳膊或腿的活动更为频繁。科学家用一种叫做“脑电流描位器”的仪器对人的睡眠进行了研究。人无论是醒着还是处于睡眠状态,他的大脑不断地发放电波.一个醒着的,松驰状态的人的大脑每秒大约放出十次小电波。  相似文献   

5.
睡眠生理与地球磁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觉醒与睡眠是人体对应的两个生理过程,随着昼夜周期而互相转化。每人的睡眠时间要占人生的1/3。而每天的睡眠时间因年龄、个体和工作性质而异。成人需8~9小时,新生儿需18~20小时,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至少9小时,大学生需8小时,老年人需5~7小时,60岁以上可睡10~12小时。睡眠能够恢复精力和体力,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足的睡眠可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增加记忆力。睡眠时,机体与环境的联系大大减少,一般生理活动降低。根据脑电特征,成人夜间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多数睡眠时间处于前一…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7,(4):35-35
据BBC报道,最新的研究显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睡眠不正常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这项由日本研究人员和英国盖伊与圣托马斯基金的专家共同展开的调查说,过长的工作时间和睡眠不足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并进一步诱发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给小鼠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60毫克/公斤后48小时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同剂量的硫代乙酰胺给大鼠后在12—72小时内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也都明显延长,而以48小时者最为明显。进一步实验发现48小时前接受一剂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小鼠,戊巴比妥钠自体内消失的速率比正常动物者明显减慢;12—72小时前曾接受一剂硫代乙酰胺的大鼠肝切片转化戊巴比妥钠的速率比正常动物肝切片者小,此与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延长相一致。可见,经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动物的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硫代乙酰胺抑制了肝脏对戊巴比妥钠的转化。另一方面,48小时前曾接受过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小鼠,睡眠刚醒时,体内戊巴比妥钠含量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曾经硫代乙酰胺处理的大鼠刚醒时,脑组织的戊巴比妥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者。在经硫代乙酰胺处理后的小鼠,戊巴比妥钠引起睡眠的 ED_(50)明显减小;二乙基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亦明显延长。这些结果说明硫代乙酰胺处理也增加了动物中枢对戊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通过环境光扰乱正常昼夜节律对睡眠的影响。方法:使用小鼠昼夜节律模型(20小时一个循环,10小时见光,10小时避光),利用小鼠睡眠生物解析系统,记录脑电波和肌电波,分析睡眠觉醒量、不同时间睡眠觉醒波delta功率和睡眠时相转换等参数。结果:昼夜节律干扰后导致昼夜觉醒差异、非快速眼动睡眠差异(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差异消失(P0.05),昼夜节律干扰后增加了觉醒和NREM睡眠之间的转换次数(P0.05),昼夜节律紊乱的光照时相在开始时没有delta功率减弱征象(P0.05)。结论:昼夜节律模型不会导致典型的睡眠剥夺,但是会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会产生影响。本研究一步证实昼夜节律对睡眠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孕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孕前明显升高,可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脂、产后抑郁等疾病的发生。本研究拟探讨孕期运动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3月在我院产检建卡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的一般资料、妊娠情况、生活习惯以及运动情况,再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孕妇的睡眠情况进行评分。根据每日运动情况,分为运动时间≤30分钟和>30分钟两组,分析运动时间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再选取出睡眠障碍(PSQI评分>5分)的孕妇,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增加每日运动时间,坚持四周后,再次进行睡眠评分。结果:发放问卷320份,有效问卷293份。其中运动时间≤30分钟的共238人,平均睡眠评分为5.88分,运动时间>30分钟的共55人,平均睡眠评分为4.83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时间≤30分钟的孕妇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5.22%,运动时间>30分钟的孕妇,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7.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睡眠障碍的孕妇增加运动时间,四周后24%的人改善了睡眠质量。结论:对比运动少的孕妇,每日运动超过30分钟可以带来更好的睡眠质量。对于睡眠障碍的孕妇,增加每日运动量(>30分钟),可以改善睡眠,从而改善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无例外地呈现为睡眠和觉醒的交替,这种交替的周期在正常情况下又正好与昼夜的变化一致。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天睡8小时,就是生命时间的三分之一,当活到80岁时,其一生中就有27年是在睡梦中度过的。这曾为不少志士们大为叹惜。假若我们不睡眠的话,又会怎样呢?一、人为什么要睡眠人们一般似乎都以为,睡眠是由于人体疲倦,体力或脑力需要休息,以便恢复才发生的。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实。长期卧床休息的病人也会发困,需要睡眠。即使是健康人,整天躺在床上也照样会困倦,甚至越睡越困。再者,人在睡眠时,  相似文献   

11.
以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戊巴比妥钠在小鼠体内消失速率及大鼠肝切片对戊巴比妥钠的代谢为指标观察了几种药物对戊巴比妥钠转化的影响。按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可将这些药物分为三类:甲类包括密尔通,苯妥英钠,苯海拉明,氨基比林,氯丁醇,氯丙嗪及3′-甲基奶油黄等已知的药物转化酶刺激剂,给这些药物后48小时,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但在给药后1小时睡眠时间延长。由于给这些药后1小时戊巴比妥钠在体内的消失延缓,以及当温孵液中含有6.6—17.0×10~(-4)M 时明显抑制大鼠肝切片对戊巴比妥钠的代谢,故这些药物延长睡眠时间的原因,至少部分由于抑制催眠药的生物转化。乙类药物只延长睡眠时间而不随后使之缩短,包括丙嗪,美沙酮,E605,安他布斯,PT-22,2-甲基奶油黄,奶油黄,牛胱胺,AET 及氮芥类化合物。其中美沙酮,E605,安他布斯及2-甲基奶油黄都经进一步证明能抑制戊巴比妥的转化,新恩比兴在给药后第3天有抑制作用,唯丙嗪并不延缓戊巴比妥钠在小鼠体内的消失。丙类包括阿司匹林,DFP,6-MP 及 8-氮杂鸟扁便嘌呤等,既不在给药后早期显著延长睡眠时间,也不在后期缩短睡眠时间。上述结果表明:凡药酶刺激剂,在给予动物的早期,必表现出对药酶的抑制作用;但药酶抑制剂在给予动物后晚期,对药酶不一定都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在一天24小时,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而在这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里,又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幻游于梦境。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亦并不尽然,据研究,梦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恶梦预示疾病有一姑娘梦见自己背部被人用烧红的铁铲灼了一下,次日早晨感到背部隐隐作疼,到医院检查发现长了个小痈疽;一个中年工程师,连着几夜都梦见洪水、猛兽、地陷屋倒,并砸伤了脑,后来渐渐觉得胸闷不适,到医院作心电图后发现患了“冠心病”;有  相似文献   

13.
渐睡渐入眠     
珊瑚 《生命世界》2007,(4):14-17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进化到今天,仍然以白天劳作、夜间睡眠为主。有人每天睡8~10个小时,却仍然感到疲惫、昏昏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睡眠图(PSG)鼻气流和心电图监测的8例无疾病诊断的正常人和10例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分析夜晚睡眠期间鼻气流的呼吸周期与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周期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吸气过程和紧接着的呼气过程,分析计算呼吸周期数、平均呼吸周期时间等指标。心率由心电图的R-R间期计算获得,连续一次心率由最低点上升至最高点,再由最高点下降至最低点,为一个心率变异周期,计算心率变异周期数、平均心率变异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幅度等指标。比较同一人呼吸和心率变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组人群之间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CPET核心指标均显著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P0.05)。正常人AHI((1.7±1.3)次/小时)和无睡眠呼吸异常慢性疾病患者AHI((2.9±1.2)次/小时)无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6581.63±1411.90)次、(6638.38±1459.46)次)、平均呼吸周期时间与平均心率变异周期时间((4.19±0.57)s、(4.16±0.62)s)均高度一致,无差异(P0.05)。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上述指标比较((7354.50±1443.50)次与(7291.20±1399.31)次、(4.20±0.69)s与(4.23±0.68)s)也是高度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0.993±0.027)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1.008±0.024)比值均接近1。正常人心率变化平均幅度((5.74±3.21)bpm)略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2.88±1.44) bpm,P0.05)。结论:正常人和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无论功能状态如何,心率变异与呼吸存在极其相似的一致性,其心率变异的始发因素均为呼吸所致。  相似文献   

15.
《生物磁学》2009,(12):I0002-I0002
荷兰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记忆力会受到深度睡眠时间长短的影响。如果没有沉睡期或者沉睡期过短,人对此前学习内容的记忆会比正常睡眠时差得多,相关报道发表在《自然一神经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伊斯布兰德·范德韦夫及同事报告说,这是由于脑内海马体结构的活动过少,而海马体结构承担着强化记忆的功能.即把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不过。研究人员还无法说明海马体结构为什么会在缺乏沉睡时有这种反应,  相似文献   

16.
影响野生型Canton S果蝇睡眠时间的相关生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果蝇睡眠时间的相关生理因素。方法选择野生型CantonS果蝇为实验对象,利用果蝇活动监测系统(DAMS),以5min为单位自动统计一次果蝇活动次数,若5min内活动次数为零,认为果蝇处于睡眠状态,计为果蝇的睡眠时间,累积计算果蝇24h睡眠总时间为指标,分别观察了日龄(7日龄)相同,而性别不同和性别(雌性)相同,而日龄(2,7,12,17,22,27和32日龄)不同果蝇的24h睡眠总时间。结果①同一日龄(7日龄)不同性别的果蝇之间白天(12h)及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的长短存在着显著差异。雌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短于雄果蝇,而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长于雄果蝇。雌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显著短于夜间平均睡眠时间(P0.05);而雄果蝇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与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基本持平。②同一性别(雌性)不同日龄的果蝇,随着日龄的增加,其白天(12h)平均睡眠时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27日龄的果蝇睡眠时间减少相对明显,32日龄果蝇的睡眠时间有所恢复,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夜间(12h)平均睡眠时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27日龄果蝇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有所减少,32日龄果蝇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相对有所恢复,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性别与日龄等生理因素对果蝇24h睡眠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睡眠占据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睡眠是简单、消极和单一的生理现象,人们对睡眠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主观认识阶段.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五十年的历史.1937年Loomis,Harvey和Hobart等人注意到睡眠不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而是发生一系列非常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五十年代中期,Aserinksy与Kleitman报道了睡眠过程中会出现突发性的周期性双眼急速活动,随后,Dement等人将这种快速眼动(REM)与做梦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2013,(19):I0003-I0003
睡眠不好会让人精神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但睡眠不好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睡眠不好或许还会增加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冰岛大学研究人员5月7日在美国《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和预防》期刊上报告说,睡眠问题损害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比如,此前有研究发现,睡眠不好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但科学家并不清楚睡眠问题与男性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呼吸循环代谢等系统一体化调控提出了呼吸为循环指标变异性起源的假说,我们对人睡眠期间的呼吸和心率变异分别分析,探索心率变异的起源。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以来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多导睡眠图(PSG)鼻气流和心电图监测的8例无疾病诊断的正常人和10例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分析夜晚睡眠期间鼻气流的呼吸周期与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周期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吸气过程和紧接着的呼气过程,分析计算呼吸周期数、平均呼吸周期时间等指标。心率由心电图的R-R间期计算获得,连续一次心率由最低点上升至最高点,再由最高点下降至最低点,为一个心率变异周期,计算心率变异周期数、平均心率变异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幅度等指标。比较同一人呼吸和心率变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组人群之间的异同。结果: 正常人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CPET核心指标均显著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P<0.05)。正常人AHI((1.7±1.3)次/小时)和无睡眠呼吸异常慢性疾病患者AHI((2.9±1.2)次/小时)无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6581.63±1411.90)次、(6638.38±1459.46)次)、平均呼吸周期时间与平均心率变异周期时间((4.19±0.57)s、(4.16±0.62)s)均高度一致,无差异(P>0.05)。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上述指标比较((7354.50±1443.50)次与(7291.20±1399.31)次、(4.20±0.69)s与(4.23±0.68)s)也是高度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人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0.993±0.027)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呼吸周期数/心率变异周期数(1.008±0.024)比值均接近1。正常人心率变化平均幅度((5.74±3.21) bpm)略高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2.88±1.44) bpm,P<0.05)。结论: 正常人和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性疾病患者无论功能状态如何,心率变异与呼吸存在极其相似的一致性,其心率变异的始发因素均为呼吸所致。  相似文献   

20.
关于睡眠,前文(见《化石》1990—3期:“人类睡眠之谜”)已作过一些介绍。其实,睡眠之谜还远未揭开,而且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人为什么要睡眠?睡眠是怎样发生的?诸如此类的简单大问题,就连学者和科学家们也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人类对于睡眠的研究和探索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坚持不懈的热情与努力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展示给我们的前景是极为可观的。一、从阴阳消长到本能适应受古代哲学和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我国古代一些学者曾试图从阴阳平衡的观点来认识和解释睡眠现象,提出过阴阳睡眠学说。认为“天”有昼夜(阴阳),人有阴阳(人体昼夜),人通过觉醒与睡眠之态与日月阴阳相应和协调一致,以达到阴阳消长平衡。如《灵枢·口问篇》中就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之说,并认为如此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共阴阳,则有益于健康。否则,若阴阳(昼夜)失调,睡眠异常,“昼不精,夜不瞑”,不利于健康。可见,古人是强调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