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从非洲鲫鱼的鱼体上和对成熟卵囊的短期培养,获得了东方鱼虱的幼虫和成虫的各期标本,共发现无节幼体二期,桡足幼体一期,附着幼体五期,以后即为成虫期。 2.第一无节幼体有三对附肢和一对尾叉,三对附肢除第一对为单肢型外,其余均为双肢型。后期无节幼体身体增长,体内已孕育着下一期幼体的分节和一些附肢。 3.桡足幼体这期出现了变态,身体分节,可分头胸、胸、腹三部分,呈剑水蚤型。头胸部有下列几对附肢: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第二颚足和第一对游泳足。胸部有三个自由胸节,前二节各着生一对附肢,即第二、三对游泳足。第一、二对游泳足为双肢型,第三对游泳足为一突起具1长1短二根刚毛。额丝盘曲在头胸部腹面前部。腹部一节,尾叉一对,尾刚毛5根。 4.附着幼体期,是虫体放出额丝营吸附生活的时期。头胸甲逐渐扩大,胸部的第一自由胸节,逐渐与头胸甲愈合,第二自由胸节逐渐缩小,第三自由胸节逐渐膨大成为生殖节。第四期附着幼体,即出现了雌雄性的区别。雄性的生殖器官要比雌性的成熟得早,第五期 附着幼体,雄性已成熟,而雌性尚未完全成熟,交配是在第五期附着幼体蜕皮后,这时的雌雄性,均可营寄生生活或作短期自由游泳。雌雄两性的主要区别,在第二触角、第二小颚、第二颚足、生  相似文献   

2.
长江丽棘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建平 《生态学杂志》1999,18(6):16-19,32
长江丽棘虫(BrentisentisyangtzensisYuetWu,)隶于棘吻目,长棘吻科,是余仪,伍惠生在长江中游的鱼中采获并定为新种[1]。据他们调查,长江中游有14种经济鱼类是该种棘头虫的终末宿主,黄颡鱼是终末宿主之一。有关这种寄生蠕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尚未见到报道。1 材料和方法从1998年6月至7月中旬,随机购得渔民在江边捕获的黄颡鱼76尾。在实验室内逐一测量黄颡鱼的全长、体长,称其重量,剖开鱼腹,完整地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逐一解剖检查鱼的胃和肠道,记录检出的寄生蠕虫数量和寄生…  相似文献   

3.
刘寿养   《广西植物》1984,(3):199-200
<正> 多年生草本。茎细长,匍匐,上部常缠绕,密被长硬毛。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5厘米,宽0.8—2.5厘米,全缘,顶端锐尖或近圆形,具短尖头,基部近圆形,浅心形或阔楔形,边缘密被及两面疏被长硬毛,背面脉上毛常较密,侧脉每边3—6条,两面凸起,小脉平行横出,在叶面不显,在叶背明显突起;叶柄长3—8毫米,密被长硬毛。花序的苞叶卵形,基部截形,少为浅心形或近圆形。聚伞花序腋生,具花1—3朵,仅1花能育,花序梗长约5毫米;苞片线形,极小,长2—3毫米;花蕾狭卵形,顶端长渐尖;萼片披针形,近等  相似文献   

4.
1984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送来寄生于一麻鸭肌胃角质层下结缔组织内的畸形绦虫标本。经鉴定,认为是膜壳属(Hymenolepis)的一种绦虫,由于异位寄生而发生畸形。因尚未见报道过,特记述并附图于后。虫体共5条,缠结于鸭肌胃角质层下形成的结缔组织囊内。虫体白色,带状、很小,全长6.3—8.1毫米,最宽在体后部链体处0.265—0.398毫米。头节椭圆形,大小为0.234—0.336×0.125—0.188毫米,其上具有一个突出的吻突,长约0.148毫米,有10个钩,钩长0.0387毫米,刃长0.0172毫米,柄长0.0215毫米,刃护尖锐略短于刃,长0.0107毫米。头节上无吸盘,只有数条沟纹。…  相似文献   

5.
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以人工繁殖所获的赤点石斑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培育的结果,对该种鱼的后期仔鱼、稚、幼鱼的发育作了描述。从孵化的仔鱼发育至完成变态的稚鱼,共需时32天。赤点石斑鱼仔鱼的发育具有很长的背棘和腹棘,第二背棘的最大长度比率约为总体长的50%。仔鱼从8.75毫米长到34.10毫米期间,平均每天可增长1.69毫米的长度。初孵仔鱼全长为1.50毫米,长到144天的幼鱼全长达114.50毫米。  相似文献   

6.
选取16种鱼类, 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 寄生变态率为(49.6±9.4)%, 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 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 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 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 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 、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 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 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 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鲥鱼仔鱼期开口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7,7(4):368-375
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健时期,经常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3年,利用赣江产卵场人工授精的鲥鱼受精卵在室内孵化环道中孵出的仔鱼,投喂捞取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进行了仔鲥有关开口摄食方面的观察,其主要结果如下:仔鱼在孵化后2.5—6.5日为开口摄食期,个体全长为4.5—7.4毫米,仔鱼通常残留多少不等的卵黄物质,为混合性开食营养类型;开口摄食期间的饵料以轮虫,桡足类及其幼体(无节幼体与挠足幼体)为主要种类,适口饵料宽度为仔鱼口宽的39—81%左右,约占仔鱼全长比例的1.5—3.8%;肠内一次饵料量为平均体重的6.72%。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位置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1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0.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生态位宽度变窄,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它们的平均感染强度并未降低,种间正关联显著。  相似文献   

9.
1.这次在北京地区进行羊体内寄生蠕虫调查,经鉴定结果:共计吸虫2种,絛虫1种,线虫19种。以寄生线虫最为普遍,其中又以羊仰口线虫、美丽筒状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节结虫及粗纹节结虫等5种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2.于山羊第四胃内发现一寄生线虫新种,定名为长交合刺奥氏线虫Ostertagia(O.)longispiculata sp.nov.,并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虫体长8.925—9.572毫米。交合刺一对,等长,长0.280—0.302毫米。于距末端0.053—0.075毫米处分成3分枝。即:背枝,长0.053—0.075毫米,背腹面扁而宽;侧腹枝,长0.046—0.065毫米,较背枝细,末端呈锥状;中腹枝,长0.041—0.061毫米,宽度同侧腹枝,末端呈钩状。导刺带呈匙状,长0.083—0.099毫米。 3.瞪羚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gazellae寄生于锦羊的小肠内,为该虫一新的宿主,且为我国新纪录。 4.关于两种同物异名的讨论。我们考虑O.(O.)erschowi,为O.(O.)trifurcata的同物异名;O.(O.)hsiungi为O.(O.)buriatica的同物异名。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5.附有奥氏亚属Ostertagia(O.)各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正> 两色茧蜂Odontobracon bicolor(Enderlein)属茧蜂科,是双条杉天牛幼虫的一种寄生天敌。 雌蜂体长10—15毫米。头、胸、并胸腹节及前足转节为橙红色,其余各部为蓝黑色。触角丝状,54节密被纤毛。复眼近圆形,单眼三角形排列。翅有4个小钩。产卵管长7—12毫米。雄蜂体长6—11毫米。卵长2毫米,乳白色,孵化时透明无色。幼虫乳白色,体内遍布透明液泡。蛹为离蛹,长20—25毫米,淡黄色。 在日平均温度28.5℃,相对湿度88%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1—28天,其卵期1—2天,幼虫期4—6天,蛹期16—20天。成蜂寿命17—88天。  相似文献   

11.
一、绪言大多数甲殻类动物的幼体,一经孵化,都能自由游泳。在幼体的发育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变,由简单而到复杂,由低级而到高级,最后才达到成体的形式。每经一次蜕皮,在形体上就有新的发展或新的转变,这就是所谓变态。  相似文献   

12.
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是受甲状腺激素所精密调控的。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前期、临近变态期、变态高峰期和变态完成期的蝌蚪进行了外部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等)的测定,采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甲状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蝌蚪外部形态指标与甲状腺形态机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机能活性的峰值出现于变态高峰期的前肢伸出期。统计分析表明,蝌蚪外部形态指标全长和后肢长的发育信息也可以反映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13.
华南热作农学院 钱庭玉 教授1976年寄赠宽颜蝉标本4头,鉴定结果为一新录:漆点旌翅蜡蝉 Ancyra annamensis Schmidt,中国新记录 体长(连复翅)10-11毫米:翅展34-36毫米。 头及前胸背板青灰色。顶短阔,比前胸背板短,宽度超过前胸背板;前缘隆线明显,上面有二条横的隆线。颜阔,两侧尖形突起,上面有四条横的隆线。唇基两侧有斜的平行隆线。喙管短,免强到达后足基节基部。眼圆形,眼的外侧有一小的尖刺突出,眼暗红黑色。触角黑色,位于眼的下方。  相似文献   

14.
陈方洁 《昆虫学报》1974,(3):325-328
红帽蜡蚧Creropfastes centroroseis新种 雌成虫蜡壳 广椭圆形,背面隆起。边缘灰白色,背中部为橙红色,两色间界限分明。近产卵时,边缘宽而直立,上边与红色交界处,幼龄期的蜡角遗痕,隐约可见,位于前后气门及尾角处,还常呈突起状;气门沟泌出之蜡,形成白色线纹。背面红色部分,拱起不高,常划分不定形的小块3—6片,每小块有一突起,在前端及气门附近的突起特别明显,几呈半球状。产卵时量较大的蜡壳10头,长约3.2—4.0毫米,平均3.8毫米;宽2.5—3.2毫米,平均3.0毫米;高1.9—2.9毫米,平均2.1毫米。 雌成虫 雌成虫剥去蜡壳后,体呈淡棕色,早期的色较浅黄。背皮上隐约可见6—7个肿大部分,前端1个,两侧各3个,成虫愈老,则愈不明显。还有若干小凹窝,排列成3—4对纵走线,体背隆起后更明显。腹面体节区分明显。触角和足均发达,触角一般为6节,较老的雌虫,间有7节的,第3节最长,但比第2节及4—6节之和为短,按微米(μ)计  相似文献   

15.
绢丝丽蚌寄生变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在雌蚌外鳃中发育成熟后于冬季排放到体外,而后寄生到宿主鱼的鳃丝进行变态发育,寄生期历时近4个月.寄生后3d,内、外足丝消失;35d后,肉足形成;90d后,肠、闭壳肌、肾脏和鳃原基等生成;壳面加厚且外凸.次年春季,钩介幼虫变态发育成大小为253.37×273.26×179.96μm的稚蚌,脱离鱼鳃营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发现圆唇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看云南大学生物系收藏的鱼类标本时,发现1号圆唇鱼标本,1984年4月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经鉴定系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现将其主要性状简记如下: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全长86毫米,体长7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的3.7倍。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背鳍条3,8;臀鳍条3,6;胸鳍条1,16;腹鳍条1,9。鳃耙7。侧线鳞(数至最末1枚具孔鳞片)37,侧线上鳞6.5,侧线下鳞(至腹鳍起点)4.5;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8。口端位,上颌略突出。缺上颌须,一对口角须极微小。唇后沟在颏部相通,但较浅。头背…  相似文献   

17.
寄生稻纵卷叶螟的黄脸姬蜂新种描述(膜翅目:姬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黄脸姬蜂Chorinaeus facialis,新种 体长6.2—6.4毫米.前超长4.2—4.4毫米。 脸的宽度约为高度的1.2倍,密生刻点。唇基前缘微弱弧形,刻点比脸上的稍为稀疏些。眼颚距约为上颚基部宽度的1.2()至1.6()倍。上颚向末端稍细,其长度约为基部宽度的2倍,上端齿比下端齿长而且大。单眼与复眼之间的距离约与单眼直径相等。上颊侧面观稍隆拱,其宽度约与复眼横径相等。触角30—32节,鞭节第1节长度约为宽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青岛文昌鱼LIM类同源框基因Bblim反义寡核苷酸对文昌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根据已克隆的Bblim基因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对应于该基因同源框区的两条反义寡核苷酸链 ,用电脉冲方法将其导入文昌鱼受精卵。结果表明 :反义寡核苷酸与随机序列寡核苷酸都不影响胚胎细胞分裂 ,而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胚胎细胞Bblim基因的表达。还发现只存在于导入反义寡核苷酸的幼体中的两种畸形———一是在幼体的腹侧近咽部有一圆形突起的结构 ;另一是在幼体色素与尾鳍之间约二分之一处的腹侧有一距状突起。这两种畸形均发生于文昌鱼幼体腹侧的近体表部位 ,因此文昌鱼Bblim基因可能与外胚层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l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永田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8,(1):53-55
<正> 灌木,高1—2米。当年生小枝、叶柄和花梗被细毛,老枝有时有木栓质增厚的棱,无毛。叶纸质,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4.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钝、近圆形、微短尖或稀微凹,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边全缘或微背卷,两面无毛,背面灰棕色,侧脉每边3—5条,近边缘处分叉成网状消失;叶柄长2—6毫米。雄花未见,雌花1—4朵从新枝顶端或近顶端叶腋生出,花梗长约5毫米;萼片5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5毫米,被疏柔毛;子房被疏长柔毛,后无毛,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3枚,基部短短地合生,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