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蛹虫草菌体培养液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经分离纯化,得一种含有少量蛋白的半乳甘露聚糖CM-I,分子量2.7×10’,[a]19d=十54.7°。糖组成摩尔比,半乳糖: 甘露糖=6:5。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半乳糖苷酶解,1H-NMR分析,完全甲基化与GC及GC-MS分析,证明:多糖CM-I具有高度分枝结构,其以β-(1→2)连接的甘露糖为主干,枝链由较大量的β-(1→6)半乳糖和较大最的β-(1→2)呋喃半乳糖构成,分别连接在主干的0-4和0一6上。  相似文献   

2.
从安络小皮伞水溶性多糖中分离纯化得一甘露聚糖 FP_1。分子量约为24万。经红外光谱、~+H-NMR 谱和亲和层析指明为β-甘露聚糖。结构分析采用高碘酸氧化、Smith 降解、完全甲基化 GC、GC-MS 与~(13)C-NMR 分析,分子的主链是β-D-(1→6)连接的甘露糖,支链为β-(1→3),β(1→2)甘露糖,分别连接在主链的 O-3和 O-2上。  相似文献   

3.
腾海艳 《菌物学报》2020,39(1):120-127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其粗多糖,经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得两种主要成分LBPI和LBPII,经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均为高均一性成分,分子量分别为9.17×10 4和1.86×10 4;经酸水解、乙酰化和气相色谱分析,确定LBPI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LBPII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通过高碘酸氧化、甲基化和GC-MS进行结构分析,确定LBPI中葡萄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3,6连接,LBPII中鼠李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连接,葡萄糖残基为1→、1→4、1→6、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2,3,6连接。综上,两种多糖LBPI和LBPII均为多分支的中型杂多糖,但两者的单糖组成和连接方式存在差异,这两种多糖成分均为首次报道,可望为灵芝孢子粉的成分、活性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安络小皮伞水溶性多糖中分离纯化得一甘露聚糖FP1。分子量约为24万。经红外光谱、+H-NMR谱和亲和层析指明为β-甘露聚糖。结构分析采用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完全甲基化GC、GC—MS与13C—NMR分析,分子的主链是芦β-D-(1→6)连接的甘露糖,支链为β-(1→3),β(1→2)甘露糖,分别连接在主链的O-3和。O-2上。  相似文献   

5.
阿魏侧耳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阿魏侧耳 (Pleurotusferulae)子实体中用热水浸提出粗多糖PFW ,将PFW脱蛋白后 ,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 ,得两种多糖PF1 和PF2 。用光散射和GPC联机测定 :PF1 含有两种组分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 7 875× 1 0 5 和 3 2 4 5× 1 0 4 ;PF2 重均分子量为 3 1 87× 1 0 6。用IR和GC分析它们组成和结构 ,结果表明 :PF1 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 ,含有 β 糖苷键和甘露糖苷 ;PF2 由鼠李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 ,含有α 糖苷键。给小鼠腹腔注射多糖 ,对移植性肿瘤S 1 80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茶多糖TGC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均一茶多糖TGC的单糖组成, 并与NMR, 圆二色谱、紫外扫描等其他分析方法结合, 对茶多糖TGC的一级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构象加以探讨. 结果表明: 茶多糖TGC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6种单糖组成, 它在水溶液中应以有序的螺旋构象存在, 其一级结构为: 主链的骨架结构由鼠李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 这3种单糖都有可能连接支链, 不接支链时其连接方式为β1→3, 支链主要由阿拉伯糖构成, 其连接方式可为β1→2, β1→3, β2→3三种, 木糖以β1→存在于主链和支链的末端.  相似文献   

7.
对小刺猴头过滤掉发酵液的发酵菌丝体,水提和碱提后获得的均一组分多糖HMP-w1.1和HMP-a1.1进行结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HMP-w1.1是分子量为36.3 kD的α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HMP-a1.1是分子量为42.8 kD的β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综合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的试验结果,推断HMP-w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1→4、1→4,6、1→6、1→2、1→2,6;HMP-a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6、1→2、1→2,6。  相似文献   

8.
长松萝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松萝经三氯甲烷抽提后风干,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经微晶纤维素柱层析纯化,得白色粉末状多糖USL。USL经Sephadex G-150柱层析证明为一组均匀多糖,其糖的含量为89.52%。经气相色谱检定,由阿拉伯糖(Ara)、木糖(Xy1)、甘露糖(Man)、葡萄糖(Glc)聚合而成,其克分子比为0.31:0.05:1.00:18.10。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测定,平均分子量为30×10~4,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有甲酸、丙三醇、赤藓醇生成。红外光谱在896cm-~1处有吸收,证明USL多糖结构主要以β(1→4)、β(1→6)甙键连接而成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9.
 从人参叶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经分离纯化得杂多糖P_N。P_N的分子量约为190万,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及少量未知糖,单糖的摩尔比依次为8.1:0.8:1.0:1.6:12.5:4.1(未知糖除外)。经超离心分析,琼脂糖4B柱分析,玻璃纤维纸电泳和醋酸薄膜电泳鉴定等证明P_N为均一组份。经果胶酶降解,部分酸水解,高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及其产物气相色谱(G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LC-MS)等结构分析表明P_N为多分支结构,分子的主链主要是由β-(1→3)连接的半乳糖组成,并在4—0和6—0上带有分支,平均每三个半乳糖有二个分支。  相似文献   

10.
灵芝孢子粉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芝孢子粉的热水提取液经醇析,脱脂,去单寡糖后由SepharoseCL 6B柱层析纯化,所得多糖SGL Ⅱ2经高效液相方法鉴定纯度为单一级分,相对分子质量为5 .37×10 4。再经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及IR、GC、GC MS和13 CNMR等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表明多糖SGL Ⅱ 2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为少分支结构,由1→3连接和1→6连接的葡萄糖构成主链,部分1→6连接葡萄糖在3位或4位有分支,侧链为1→4连接的半乳糖,分支末端残基为葡萄糖。  相似文献   

11.
从青岛潮间带的海水中分离得到的红细菌科细菌Lentibacter algarum的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对其进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得到水洗和0.1、0.5、1.0 mol/L NaCl溶液4个洗脱组分。对含量最高的0.1 mol/L NaCl洗脱组分La0.1进行进一步的凝胶排阻柱层析纯化,得到组分La0.1-1。通过化学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等分析方法对其理化性质、分子量、单糖组成、连接方式及初步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a0.1-1总糖含量为66%,平均分子量为12.0 kDa。其单糖组成主要为半乳糖、甘露糖和氨基葡萄糖,比例为Gal∶Man∶GlcN=1.35∶1.1∶1.0。对La0.1-1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一维核磁(1-D NMR)分析结果显示,La0.1-1的连接方式是以β构型为主,主要存在→2)-Manp(1→,→3)-Galp(1→连接,还存在少量的→4)-Galp(1→和→4)-Manp(1→等连接方式,表明该多糖以直链为主,还存在一定的分支,分支发生在→2)-Manp(1→的O-6位和→3)-Galp(1→的O-4或O-6位。氨基葡萄糖主要为→4)GlcN(1→和末端连接方式。核磁分析还显示La0.1-1存在一定的乙酰基取代,初步判断主要取代在氨基葡萄糖的N-2位上,也可能存在于甘露糖和半乳糖上。本研究是首次对Lentibacter属细菌的胞外多糖进行测定,获得了结构较为新颖的胞外多糖资源,为开发海洋多糖资源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黑节草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从黑节草(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分离纯化到三种多糖:黑节草多糖Ⅰ,Ⅱ和Ⅲ。根据IR、~1H及~(13)C NMR、酸水解和O-乙酰基分析,确定它们为一类O-乙酰葡萄甘露聚糖。由过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和甲基化分析,证明了它们由几个β-(1→3)-D-甘露吡喃糖基和一个β-(1→4)-D-葡萄吡喃糖基重复构成主链。支链可能由β-(1→4)-D-葡萄糖基和其它戊糖基组成,并连接在主链葡萄糖基的2-、3-或6-位上。用凝胶层析法测得它们的分子量(MW)为1 000 000(Ⅰ),500 000(Ⅱ)和120 000(Ⅲ)。  相似文献   

13.
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初步药效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虫草发酵菌丝体为原料提取虫草多糖并对多糖进行结构鉴定和初步药效活性研究。采用水提醇沉和离子交换纤维素进行分离得到两种虫草多糖,HPL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部分酸水解、甲基化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研究单糖组成及连接方式,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虫草多糖的活性。经分离得到中性(CPSl)、酸性(CPS2)两种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56×10^4,9.91×10^;单糖组成:CPSln,(葡萄糖):n(甘露糖):n(半乳糖):n(阿拉伯糖)=46:36:18:l;CPS2/n,(葡萄糖):n,(甘露糖):n(半乳糖):n(半乳糖酸):n(木糖):n(阿拉伯糖):n(鼠李糖)=30:25:14:4:3:3:1。红外谱揭示均含-a-键。CPSl主链含(1→6)糖苷键的高度分支的葡甘露半乳聚糖,另有少量葡萄糖分支点在2,3,4位。CPS2主链含葡萄糖(Glc)、甘露糖(Man)、半乳糖(Gal),分支点主要在3位,侧链含多种单糖。CPSl和CPS2都对顺铂(CDDP)损伤的vero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北京地区土样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稀周毛及运动的菌株S-1231。它能以糖类为底物产丁二酸型胞外多糖,不能利用淀粉和纤维素。该菌发酵葡萄糖产酸,生长12-24小时.细胞杆状O.7一O.8×1.3—1.5μm,圆端,单个或成对。在营养洋菜平板上菌落圆形、低凸、表面光滑、润泽、边缘整齐。该菌产生3-酮基乳糖,接种向日葵不致瘤,DNA中G十c含量62.8 -63.4免分子%。该菌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产生H2s,35℃生长,2%NaCl生长,及石蕊牛奶产碱,该菌定为放射形土壤杆菌生物变型Ⅰ。组分分析表明.该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简称Agran-s)由D-葡萄糖(69.1%),D-半乳糖(8.6%),丙酮酸(9.5%)和丁二酸(10.8%)组成。甲基化分析表明,多糖Agran-s含有下列主要结构单位(均为β-糖苷键):(1→3)一连接的D-葡萄糖(21 2%);(1→3)-连接的D-半乳糖(11.4%);(1-6)-连接的D葡萄糖(10.5%);(1→4)-连接的D-葡萄耱(30.4%)。(1→4,1→6)连接的D-葡萄糖(22.2%)和末端D-葡萄糖(4.3%)。  相似文献   

15.
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相似文献   

16.
亮叶杨桐(石芽茶)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静兰  文永新  成桂仁   《广西植物》1985,(3):297-300
从广西产亮叶杨桐(Adinandra nitida Merr.ex H.L.Li)中,分得三种黄酮类成分:Ⅰ、Ⅱ和Ⅲ。经IR、UV(位移诊断)、熔点、混熔点、薄层层析鉴定:Ⅰ为芹菜素(Apigenin);Ⅱ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吡;Ⅲ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7.
猴头菌子实体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理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杨焱  周昌艳等 《菌物系统》2001,20(3):397-402
人工栽培的猴头菌子实体和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分别经热水提取,浓缩、醇析后得子实体粗多糖(HFP)和菌丝体粗多糖(HMP),HFP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HMP;两者再经透析、Sevag法脱蛋白、乙醇分级沉淀、SephadexG-100柱层析纯化,得子实体纯多糖hfp-1和菌丝体纯多糖hmp-2,经HPLC检测hfp-1和hmp-2为单一均匀多糖,气相色谱分析表明hfp-1的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0.12:0.04:1.00:0.71;hmp-2的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磨尔比为:0.25:0.41:0.31:1.00:0.29。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组成中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红外光谱分析二者均有多糖特征吸收峰,hfp-1有β-型连接的吸收峰,hmp-2无明显的β-型连接的吸收峰;经HPLC进行分子量测定,hfp-1的分子量为54000,hmp-2的分子量为68000,猴头菌子实体多糖和菌丝体多糖在化学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两个赤芝子实体多糖的理化特性分析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芝子实体多糖P32A分子量为506,322,P32B分子量为287,389,两种多糖均以己糖为主构成。P32A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四种单糖的摩尔比为:4.3:2.6:6.3:11.4;P32B亦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2:1.0:2.1:9.2。该结果显示,P32A与P32B具有较类似的糖组成,且都以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要单糖组分。根据^13C NMR和甲基化的结果分析知P32A可能含有l→4连接的葡萄糖构成的主链,非还原末端均由葡萄糖构成,此外P32A中还有l,4-连接的甘露糖和l,3—连接的鼠李糖。P32B可能以l→3连接形成主链,部分l,3-连接葡萄糖的6位有分支,该多糖也含有由葡萄糖构成的非还原末端,与P32A类似,P32B中还含有l,4-连接的甘露糖,不同的是不含l,3—连接的鼠李糖。  相似文献   

19.
红毛五加多糖的基本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红毛五加中分离得到了三种多糖,并对它们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红毛五加经热水浸提,用Sevag法脱蛋白,经DEAE-cellulcse 3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HR凝胶层析纯化得到三个主要多糖组分:AHP-Ⅰ,AHP-Ⅱ和AHP-Ⅲ。HPLC测定AHP-Ⅰ、AHP-Ⅱ和AHP-Ⅲ的表观分子质量分别为7.0kD、59.5kD和12.9kD。红外光谱分析三种多糖具有多糖类物质的一般特征。经纸层析和GC结果综合分析得知,AHP-Ⅰ含有阿拉伯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其摩尔比为1.00:1.40:0.64:3.13:2.09;AHP-Ⅱ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36:1.00:0.15:0.20:1.10;AHP-Ⅲ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1.22:1.00:0.40:0.28:0.26:1.03。咔唑-硫酸法测得AHP-Ⅱ、AHP-Ⅲ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7%和6.0%;AHP-Ⅰ不含糖醛酸。体内试验表明,红毛五加粗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Curt.ex Fr.)Sing.子实体中提取水溶性多糖,经乙醇分级,DEAE-Sephadex A-25纯化,得PA_5DE。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凝胶柱Sepharose 4B层析证明是化学均一性多糖,分子量是47.1万。用GLC、I.R、~13C-N.M.R.分析表明含有D-葡萄糖、D-甘露糖、D-岩藻糖。PA_5DE分子可能具有分支结构,含β-型糖苷键,存在β(1→3)和β(1→6)型糖苷键连接,并有抑制肿瘤S-1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