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徐胜男  王晓晴  张雪丽  夏雨桐  仇萱  张卓  周婵 《生态学报》2021,41(19):7848-7857
基因型多样性作为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群落水平,而且在种群水平均可以发挥重要生态作用。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基因型多样性梯度试验控制小区,进行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基因型多样性梯度的逐步增加,2a分蘖株生物量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1-4龄级羊草根茎生物量、长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多数呈极显著性增加的变化趋势(P<0.01)。在1、2、4、8和12种基因型多样性梯度时,分蘖株生物量及数量年龄结构均以1a或2a分蘖株所占比例为最高,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或稳定型;而羊草种群根茎生物量和长度也以2a根茎所占比例为最高,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随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羊草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从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但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均为稳定型。12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4龄级分蘖株和根茎的特征高于其他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因此,在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羊草种群分蘖株和根茎具有增长型或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适当的基因型多样性数量显著促进了各龄级羊草分蘖株和根茎的生物量和数量特征的升高,但高度的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会增加羊草种群中高龄级的分蘖株和根茎所占的比例,种群发展表现出衰退信号。  相似文献   

2.
放牧干扰对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茎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典型的无性系禾草。在松嫩平原,根茎冰草的分蘖节最老为4龄,可存活5个年度。不同季节的放牧干扰可导致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分蘖株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放牧样地和夏秋休牧样地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分蘖株的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力均最大。4龄分蘖株均已丧失了营养繁殖力。营养繁殖芽的年龄结构可以更好地预测预报无性系种群和群落的未来。全年放牧可保护稳定型年龄结构,冬季放牧可保持增长型年龄结构,夏秋休牧可使种群发展为增长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将仍然保持单优势种群落,全年放牧地将仍为混生群落,夏季林牧样地具有向着单优势种群落演替的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04,24(10):2171-2177
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的种群构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分蘖株在斑块中心由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圈层由 3个龄级组成。根茎在斑块中心和中间圈层均由 2~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层由1~ 2个龄级组成。潜在种群冬性苗和分蘖节芽总量各圈层均由 4个龄级组成。斑块中心的分蘖株种群为稳定型年龄结构 ,向外发展至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潜在种群在各圈层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在水淹羊草草甸的恢复过程中 ,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均呈不断扩展的趋势。在生存空间充足时 ,羊草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里可以繁殖多个世代。通过羊草根茎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野古草种群构件结构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程程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15,35(8):2609-2615
野古草是根茎型无性系禾草,在松嫩平原草甸经常形成单优种群落。采用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分株按营养繁殖世代划分龄级、根茎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龄级的方法,对松嫩平原单优群落和混生群落的野古草种群构件结构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初期两群落野古草种群均以春性分株和根茎芽占优势,且分株及芽构件结构相对稳定,芽库的输出率单优群落为80.4%,混生群落为62.5%;整个生长季分株由2—3个龄级组成,1a分株数量是2a的2.9—10.2倍,其生物量各月份所占比例平均为93%,随着龄级的增加依次明显减少,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由3—4个龄级组成,根茎累积长度及生物量均以2a占绝对优势,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分株生产力1a明显高于2a,对种群贡献最大;根茎贮藏力除个别月份以3a、4a最高外,两群落大部分以2a最高,在生长季后期,1a根茎物质积累的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5.
尺度与密度:测定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落中的种群密度由于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存在着一定差异,那么,某一种群的密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抑或某一物种相对于另一物种而言,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其密度会怎样变化?这是与尺度有关的种群密度问题,当属生态学的基本问题.该文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把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称之为尺度密度(scale density).O-Ring函数的实质是计算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因此,在研究实例中,应用O-Ring函数计算了典型草原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种群、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种群,以及米氏冰草种群相对于羊草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结果发现:羊草和米氏冰草2个种群的尺度密度,在小尺度范围内严重退化群落均高于恢复演替群落,这一结果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同时表明该结果是放牧胁迫下正相互作用所致;通过比较羊草种群与米氏冰草相对于羊草的尺度密度发现,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羊草与米氏冰草的种间关联为负联结,这种负联结是由正相互作用引起的,而在恢复8年和恢复21年群落中,二者之间是正联结,当为竞争所致.该实例说明分析种群密度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对于深入认识生态学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末羊草种群的腊熟期,3种生境种群分蘖株均由3个龄级组成,林间风沙土生境为1 080株.m-2,沙土生境为1 290株.m-2,草甸土生境为1 011株.m-2,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分蘖株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均由4个龄级组成,以沙土生境最多,累积长度为8 000 cm.m-2,草甸土生境最少,为6 948 cm.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各生境根茎物质的储量随着龄级的升高而降低。芽均由4个龄级组成,其数量以草甸土生境最大,为2 279个.m-2,沙土生境次之为2 113个.m-2,林间风沙土生境最少为1 410个.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构件水平上,对生长在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群落、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var.gracilis)群落、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群落中的柔毛淫羊藿的无性系构件特征及生物量配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各群落中柔毛淫羊藿各龄级根茎数量均从高年龄级向低年龄级呈上升趋势,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结构;(2)细叶青冈群落中柔毛淫羊藿种群间隔子最长,各年龄级根茎上的地上枝数量、平均长度和叶面积均最大;(3)各群落中柔毛淫羊藿种群均将最高比例生物量分配给根茎,其次是叶片;(4)野生自然状态下,柔毛淫羊藿在相对光照低、土壤腐质层薄和土壤含水量低的生境中,种群地上构件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均更高.研究表明柔毛淫羊藿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结合这些变化讨论柔毛淫羊藿种群的生态适应意义及其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阿尔泰狗哇花为根蘖型菊科多年生无性系草本植物.采用主根芽区的繁殖世代数划分分株和芽龄级的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杂类草草甸阿尔泰狗哇花无性系种群不同构件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分株构件和芽构件均由4个龄级组成.在孕蕾期,分株构件中1龄级占22.6%、2龄级44.8%、3龄级28.8%、4龄级3.8%,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在乳熟期,生殖分株构件以2龄级比重最大,占45.6%,4龄级最小,占0.8%,为稳定型年龄结构;而营养分株构件以1龄级比重最大,占47.5%,4龄级最小,占1.1%,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5年.不同生育期分株构件的生产力均以2龄级最高.在乳熟期,1龄级分株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4龄级分株的生产力已普遍减弱.芽库中潜在种群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草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呼伦贝尔草地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演替系列的土壤养分、两优势种的生物量及C、N和P含量。结果表明: 随着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的演替,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和冰草叶、茎和根的N、P含量及N/P均显著升高,而各构件的C/N降低;米氏冰草叶的C含量及冰草叶、茎和根的C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叶C/P及冰草根和叶C/P均显著升高,而米氏冰草根和茎C/P及冰草茎C/P均显著下降。在米氏冰草+冰草共优势种群落中,米氏冰草通过降低茎和根C含量,增加叶C的积累,提高其种间竞争力, 而冰草通过降低根冠比和生殖比来适应环境变化。米氏冰草在不同群落中均受N限制(N/P<14);而冰草在单优势种群落中受P限制(N/P>16),在共优势种群落中受N和P限制(14相似文献   

10.
羊草种群年龄结构及无性繁殖对策的分析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天然割草场羊草 (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Trin.) Kitag.)种群的生殖枝中有 87%为冬性植株。羊草分蘖节最老为 4龄 ,其生活时间可达 5个年度。在分蘖节成株的年龄结构中 ,1、2龄株占绝对优势 ,其所占比重达 92 .5 %。 1龄株生产力最高 ,至 3龄株生活力已明显衰弱。割草场羊草种群为增长型与稳定型混合的年龄结构类型。综合分析了羊草以根茎顶端成株调节种群年龄结构的无性繁殖对策 ,以及羊草草地自然持续更新的生物生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和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垚  郝志鹏  陈保冬 《生态学报》2013,33(4):1071-1079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根系可塑性及养分吸收,而与植物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植物个体和种间养分资源的分配,具有协调种间竞争的潜力.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混生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及独行菜(Lepidium spetalum)为供试植物,通过模拟盆栽试验,研究了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根系形态及磷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著菌根真菌能够与羊草及紫花苜蓿形成良好共生,而独行菜根内基本未形成菌根共生结构.土著菌根真菌显著降低了羊草及独行菜的生物量,但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混种紫花苜蓿显著促进了羊草的生长,而混种独行菜则显著抑制了羊草的生长.土著菌根真菌对羊草根系形态的影响表现出与植株生物量类似的趋势,但不同混生植物对羊草根系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植株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混生植物相比,羊草具有较高的比根长和磷吸收能力,这也解释了其负向菌根依赖性.研究证实了菌根真菌和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均是影响草原优势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交互作用对于科学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中丘陵区南酸枣阔叶林群落特征及群落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好  邓湘雯  项文化  方晰  赵丽娟  李家湘  崔飞 《生态学报》2014,34(12):3463-3471
南酸枣阔叶林群落是湘中丘陵区的重要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湘中丘陵区长沙县大山冲林场的代表性群落——南酸枣阔叶林群落(The 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broad-leaved community)设立1 hm2固定样地,对其群落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其植物多样性和更新动态。结果表明:群落中胸径≥1cm的乔木树种共有25科42属59种。乔木层中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的重要值最大(23.57),是群落中的建群种;南酸枣胸径和树高结构均呈正态分布,南酸枣幼苗(1.0cm≤DBH1.5cm)只有6株;群落中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ensis)的重要值(10.46)排第二,但胸径小于1.5 cm的幼树数量较多(占种群数量的22.0%),格药柃(Eurya muric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和毛豹皮樟(Lindera coreana)的重要值分别为7.98(幼树数占种群数量的16.8%),5.39(幼树数占种群数量的11.7%),4.17(幼树数占种群数量的11.0%),这4个乔木树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林分的成层结构中,上层木主要为南酸枣,下层木主要为四川山矾、格药柃、千年桐和毛豹皮樟。林下幼苗主要为常绿阔叶树种,且更新良好,并将成为下一个演替阶段的建群种。南酸枣的幼苗更新不良情况说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在逐年降低,而四川山矾、格药柃、千年桐、毛豹皮樟等树种的优势地位呈上升趋势,表明湘中丘陵区的南酸枣阔叶林群落正在朝常绿阔叶林的方向演替。灌木、草本层中共有植物37种,重要值前5位的种为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分别为54.59、21.85、4.98、4.63、4.53,其中,檵木和满山红在灌木层中的优势地位明显。  相似文献   

13.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is an evergreen tall tree ubiquitous to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in China. The first chemical study on this species was published in 1987. Since then about 163 compounds including taxoids and non-taxa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seeds, root, bark and leaves of this specie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in the past 20 years. T.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was assigned as a variation of T. chinensis (Pilger) Rehd. in Flora of China. However, present chemotaxonomic data would suggest that these two plants might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chemotypes; further genetic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hemical studies on them are warrant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4.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参照CTFS技术规范对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的乔木进行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乔木树种的群落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hm2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25种,总计8210株。隶属于12科18属,种的区系以东亚、温带亚洲及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为主。油松、辽东栎是群落中的共优种,个体占总个体的86.81%,杜梨(Pyrus betulifolia)、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为群落中主要的伴生种。优势种的径级结构与所有乔木个体的径级结构相似,近似于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居多,林下更新良好。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油松小径级个体在20 m以内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当空间尺度超过60 m时表现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辽东栎不同径级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内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由随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主要树种除漆树外在坡度较缓的生境下分布密度大。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中油松种群优势地位更显著,各个乔木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主要分布地设置11个代表性样地,研究了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并对种群密度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夏蜡梅种群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种群自然更新良好;样地群落夏蜡梅以集群分布为主;在透光率低、林分郁闭的群落中夏蜡梅聚集强度高,但种群更新不良、幼苗缺乏。因此,夏蜡梅适合在相对开敞的遮阴环境下生长,过于郁闭林地应采取适度间伐上层乔木、疏除过密灌木的抚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夏蜡梅及其主要伴生种叶的灰分含量和热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则新  李钧敏  马金娥 《生态学报》2011,31(18):5246-5254
分别于2006年7月、10月和2007年4月,对全光照、林缘和林下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及群落中35种主要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进行测定,分析它们在光合作用中对太阳能的固定和积累能力。不同光环境下夏蜡梅叶灰分含量的大小顺序都是全光照>林缘>林下,10月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叶灰分含量均高于4月和7月,均差异显著。4月、7月和10月,林下和全光照环境下的叶去灰分热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林缘中叶去灰分热值却逐渐下降。群落各层植物的灰分含量大小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间层>乔木层,夏蜡梅灰分含量略低于灌木层灰分含量的平均值;各层次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间层,夏蜡梅平均去灰分热值低于间层。多数植物不同季节叶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均以10月最高。  相似文献   

18.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and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are well-known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The population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two species was studied using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olecular markers. High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are revealed in both S. chinensis (P = 88.36%, h = 0.2894, I = 0.4396) and S. sphenanthera (P = 84.09%, H = 0.2782, I = 0.4280). However, 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The S. sphenanthera harbors as high as 27%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but 73% within populations, whereas in S. chinensis 17%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occurs among populations and 83% within populations. Both significant (P < 0.05) heterozygosity excess and shifted mode of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re detected in four out of six populations of S. chinensis and one out of five populations of S. sphenanthera,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recent population bottlenecks in the two species.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S. chinensis and S. sphenanthera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pollination mechanism,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level of gene flow and genetic dr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