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粉绿铁线莲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海粉绿铁线莲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9种组分,其中主要成分为十六酸乙酯,9,12,15-十八三烯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十九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六烷,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十八烷酸乙酯,N-苯基-萘胺等,其中十六酸乙酯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24.06%,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8%。  相似文献   

2.
广藿香根与根茎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广藿香根和根茎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根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4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5.02%,主要含广藿香酮(81.71%)、d-苦橙油醇(2.88%)、十六烷酸(2.21%)、广藿香醇(1.98%)和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2-醇乙酸酯(1.09%)、广藿香醇(1.98%)和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1-醇乙  相似文献   

3.
棘托竹荪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檀东飞  梁鸣等 《菌物系统》2002,21(2):228-233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45%。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首次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FFAP柱分离出36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3-甲基-环氧十四烷-2-酮(23.53%)、亚油酸(17.56%)、芹子烯(12.37%)、棕榈酸(8.20%)、9-十六碳烯酸(7.84%)、(-)-Lepidozenal(7.82%)等,占总挥发油的97.76%,对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其结果为:桔黄青霉、啤酒酵母最敏感,黑根霉、黑曲霉次之,白色假丝酵母、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稍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银杏内生菌发酵液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出18个峰,被确认为17种化合物。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苯乙醇(80.103%),4-乙基-2-甲氧基-酚(3.346%),十二烷(2.534%),邻苯二甲酸异辛酯(2.20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158%),4-乙基-酚(2.157%)。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醇类(80.341%),酚类(5.503%)和酯类化合物(4.844%)。该挥发油只存未加热的纤维蛋白平板上表现活性,说明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广西产两面针药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80余个组份,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图谱分析,并参考相应的保留时间确定了其中的58个组分,总相对含量占挥发油的91.4%。其中含量最大的是斯杷土烯醇(55.21%),其次有异斯杷土烯醇(6.35%)、异香树素环氧化物(3.88%)、2-十三烷酮(3.28%)和α-香附酮(2.14%)等。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枝叶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华北落叶松枝叶的挥发油,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79种化学成分,主要有大根香叶烯(11.35%)、1-异丙基4,7.二甲基-1,2,4a,5,8,8a-六氢萘酚(6.53%)、石竹烯(5.84%)、长叶松节烷(5.23%)、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1,2,3,4,4a,5,6,8a-八氢萘(5.21%)、(E)-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3-醇(5.17%)、.tau.-muurolol(4.55%)、α-杜松醇(4.31%)、α-石竹烯(4.22%)等,其中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7.
应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燕子掌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66种组分与燕子掌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苯乙醇、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1-酮、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十八烷酸甲酯为主要成分,化合物类型以酮、酯、类等化合物为主,其中十六烷酸甲酯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26.13%。  相似文献   

8.
藏药短管兔耳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藏药短管兔耳草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62个峰,共确定了其中41种化学成分,所鉴定的化合物含量占全挥发油的77.32%;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苯胺(16.47%)、邻苯二甲酸丁基—8—甲基壬基酯(6.42%)、二十六碳烷(4.76%)、十六烷酸(3.66%)、二十四碳烷(3.4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38%)、二十二碳烷(3.30%)、二十碳烷(3.26%)、十六烷酸乙酯(2.77%)、十八碳烷(2.76%)、戊酸(2.48%)、3—乙基环辛烯(2.05%)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文山三七叶的挥发油成分,然后用GC-MS法分析并鉴定了各组成及质量分数。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9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73.09。主要挥发性成分及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含量为棕榈酸(27.36%)、亚油酸(10.68%)、亚麻醇(8.60%)、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4.67%)、1,3-环辛二烯(3.90%)、5.十八炔(2.31%)、植物醇(1.92%)、六氢化法尼基丙酮(1.39%)、斯巴醇(1.35%)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海省短管兔耳草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32种不同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成分有亚油酸(39.037%)、正三十一烷(10.827%)、正二十九烷(6.683%)、棕榈酸(5.234%)、正十八烷(2.485%)、γ-谷甾醇(2.264%)等。  相似文献   

11.
窄叶火筒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筒树属(Leea L.)全世界约有70种,主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分布有6种。火筒树属植物除了是很好的园艺和观赏植物外,许多种类可作药用,具有活血散瘀、愈溃生肌、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风湿痹痛、疮疡肿毒、咀嚼痛、跌打损伤、乳房肿痛、毒蛇咬伤,黄疸性肝炎等疾病。国内外对火筒树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特别是有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12.
蝴蝶果根、果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的根和果仁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根中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18.74%)、(Z,Z)9,12-十八碳二烯酸(12.81%)、1,2-苯二羧酸双(2-甲基丙基)酯(10.59%)、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7.42%)及二十四烷(6.72%)。从果仁中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主要成分为(E-)-9-十八碳烯酸(23.15%)、正十六烷酸(21.20%)、(Z,Z)-9,12-十八碳二烯酸(19.26%)及3-甲基十七烷(6.80%)。  相似文献   

13.
印度獐牙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tayita Buch-Ha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印度獐牙菜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经计算机质谱谱库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用已知烃类进行标定,共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全挥发油的81.36%;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獐牙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9.54%)、4-(苯甲基)哌啶(11.72%)、油酸乙酯(7.82%)、丁基化羟基甲苯(6.70%)、亚油酸乙酯(5.80%)、丁二酸二乙酯(3.21%)、3a,6a-二氢-2(3H,4H)环戊二烯并[b]呋喃酮(2.13%)等。  相似文献   

14.
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叶开唇兰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检出182个成分,鉴定出7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64%,主要成分为:正十六烷酸(25.22%)、(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47%)、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4.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15.35%)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3.64%)。  相似文献   

15.
喜光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喜光花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得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35%。含量最高的是n-棕榈酸(37.61%),其次为3,8-二甲基-十二烷(7.28%)、四十四烷(5.07%)、溴二十二烷(4.55%)和1,54-二溴五十四烷(4.30%)。  相似文献   

16.
The essential oil of Trollius europaeus flowers obtained by hydrodistillation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compounds giving fragrance of essential oils commonly used in perfumery 3,7-dimethyl-1,6-octadien-3-ol, nonanal, 3-methyl-2-pent-2-enyl-cyclopent-2-enone and oxacycloheptadec-8-en-2-one, rare in the Plant Kingdom,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In the analyzed essential oil, the saturated fatty acids hexadecanoic acid (7.54 %), tetradecanoic acid (4.24 %), dodecanoic acid (3.10 %) 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9,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 (3.47 %), hydrocarbons, namely eicosane (20.03 %), hexadecane (8.63 %) and 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2.39 %), were also found.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长瓣马铃苣苔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81%,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49%)、11,14-二十碳二烯酸乙酯(23.06%)和1-烯-3-辛醇(5.58%)。  相似文献   

18.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对维医常用药材香蜂花挥发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从该挥发油中共准确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提取物总量的99.02%.结果发现,主要成分有(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 26.48%)、(Z)-citral(15.46%)、(E)-nerol(14.51%)、(E)-citral(14.43%)、isoanisole (7.88%)、palmitic acid (6.93%)和(Z)-nerol (2.56%),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为维药香蜂花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rtemisia feddei LEV. et VNT. were analyzed using GC-MS. Ninety-nine compounds, accounting for 96.23% of the extracted essential oil, were identified. The main oil compounds were 1,8-cineole (16.86%), chamazulene (9.04%), alpha-terpineol (8.18%), alpha-phellandrene (5.78%), alpha-thujone (5.51%), alpha-terpinyl acetate (5.07%), borneol (5.08%), beta- caryophyllene (4.71%), camphor (4.04%), and terpinen-4-ol (3.04%).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and some of its compounds was tested against 15 different genera of oral bacteria.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 feddei had a considerable inhibitory effect on all the obligate anaerobic bacteria tested (MICs, 0.025 to 0.05 mg/ml; MBCs, 0.025 to 0.1mg/ml), whereas the major compound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degrees of growth inhib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