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2.
发现“活化石”——矛尾鱼的故事童合一邢湘臣古生物学家从化石研究中发现,距今约3.5—4亿年的泥盆纪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球上生活着一类腔棘鱼(Coelacanths),腔棘鱼类曾与恐龙一样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古腔棘鱼类的典型代表是仅见之于化石的大...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龙骨山新洞钙质沉积铀系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洞(北京猿人遗址第4地点)钙质沉积地层厚2米。钙华的230Th/234U年龄为距今17.9万、13.9万、12.8万和8.8万年。新洞形成于距今20万年以前。洞内古人类开始活动时间为距今20万年以前,与猿人洞古人类活动时代上限(23-26万年)近似。 采自新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样品,其生长年代为距今8-5万年。在七万多年时新洞古温度为13.2℃(石钟乳样)和13.7℃(石笋样)。至5.5万年左右,新洞地区古温度是11.9℃(石笋样)。  相似文献   

4.
冯伟民 《化石》2022,(1):27-30
三叠纪是紧接着二叠纪之后的一个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这个时代开创了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空前繁盛。三叠纪始于距今2.52亿年,结束于2.01亿年前,延续了约5100万年。三叠纪的生物在经历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的复苏和演化,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出现了恐龙等新一代中生代霸主。但随后又遭受了一次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5.
爬行动物自石炭纪开始出现以来,迄今已有三亿年历史。它也和其它生物类群一样,有自己的一部盛衰史。从石炭纪往后,二叠纪(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到二亿八千万年前)可算是爬行动物的醖酿、分化阶段。进入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到二亿三千万年前)后便大为发展,分支之多,种类之繁,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并还从陆地侵入海洋和空中,成为脊椎动物中第一个占有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的类群,兴盛的历史前后持续了一亿多年,是当时地球上最占优势的“高等”动物,因而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或“龙的时代”之称。至白垩纪…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曾经在整个中生代(距今2亿2千5百万年—6千5百万年)都一直兴旺发达,称霸于世的恐龙家族几乎一下子消失了。在白垩纪以后的地层中,再也找不到恐龙的化石。这样一个曾在地球上做了长达1亿数千万年霸主的庞大家族为什么会突然绝灭呢?与此同时,绝灭的还有菊石类、双壳纲中的固着蛤类和叠瓦蛤类、六射珊瑚大型底栖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从白垩纪末到第三纪,生物属数由原来的2868属一下子锐减为1502属,仅为先前的52%。灭绝的生物种数竟为绝灭前生物  相似文献   

7.
张福成  周忠和 《生物学通报》2007,42(3):5-8,F0003
1我国古鸟类化石的基本情况中国的古鸟类的研究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取得较大的进展。这主要得益于该时期大量早期鸟类以及与鸟类起源研究相关的带毛恐龙的发现。这些化石材料的发现速度是空前的,以此带来的概念和理论上的更新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古鸟类通常是指生活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和中生代(6500万年前至14500万年前间)已经灭绝的鸟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古鸟类的发现和研究均局限在新生代的古鸟类,这些鸟类包括鸵鸟目、鹳形目鸟类(表1),它们中的许多都归入到了现生鸟类的目、科中。这些新生代化石材料既包括一些已经完全石化(骨骼的有机成分已经完全被无机的  相似文献   

8.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1):6-7
最近,一只古老的蟾蜍“跳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新近发现于辽宁西部,被科学家命名为“三燕丽蟾”(见题图),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蛙。三燕丽蟾生活在距今至少1-2亿年前的中生代中晚期,它与各色各样的恐龙以及一些原始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同一时代。现在科学家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这种动物的面貌。我们这里称三燕丽蟾为蛙类,但人们在田间池畔常见到的“青蛙”和“癞蛤蟆”却是明显地不同。为什么呢?在动物分类学上,两栖动物中的无尾两栖类习惯上都被广义地统称为“蛙类”。这类动物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幼体(即蝌蚪)通常生活在水…  相似文献   

9.
蚂蚁的形态千差万别,最小的蚂蚁就像一颗沙粒,而最大的蚂蚁却比拇指还粗。以往的研究数据表明,现代蚂蚁的起源时间为距今1.68亿年至1.4亿年前,被子植物的繁衍使得蚂蚁开始兴盛起来。美国科学家通过重建蚂蚁的系谱图发现,所有这些多样性蚂蚁祖先的年纪比以前的研究结果早了3000万年,蚂蚁家族也不是在被子植物兴盛后才出现的。研究人员比较了139种蚂蚁(相当于已知蚂蚁种类  相似文献   

10.
在化石的大千世界里,提起串管海绵,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奇特的、引人注目的化石。串管海绵是一种生活于浅海的钙质海绵,它们最早出现在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的石炭纪,在二叠纪-三叠纪时,几乎在整个古特提斯海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进入中生代后期它们才开始逐渐衰落。在漫长的地史中,这种微小、脆弱的动物不但能在适宜的条件下生  相似文献   

11.
盾皮鱼类是全身包裹在坚硬骨甲之中的已绝灭重要古鱼类类群,确切的最早化石记录为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主要生存于泥盆纪(距今4.19亿-3.59亿年前)。盾皮鱼类已有原始的能主动捕食的嘴部,具备了较高营养摄取效率的能力。这种有颌类在早泥盆世迅速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体态类型,到晚泥盆世已占领当时地球上所有水域环境。作为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可以说是现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及人类)的祖先。由于盾皮鱼类具有独特有趣的外表,在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中全球广泛分布,以及位于脊椎动物进化树的基干位置,使其在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地层学与古动物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及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半日花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是半日花科半日花属落叶小灌木,分布于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区海拔1000米至1300米山地。为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种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孑遗种,是生长了7000万年的远古植物。比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和银杏还要早几千万年。植物学家将它及与  相似文献   

13.
苏铁类植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出现在至少3.2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繁荣于中生代侏罗纪,与恐龙共同称霸于地球,故在地球史上,把1.6亿-1.9亿年前的那段长达3000万年的地质时期称为“苏铁恐龙时代”。当时,苏铁类植物形形色色,体态多姿,遍布全世界,成为地球陆地植被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木化石陆续“出土”后 ,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 ,现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意取样的小块木化石进行鉴定研究 ,确认为南洋杉型木属(Arancarioxylon) ,是木化石的一个属 ,它是一种原始裸子植物 ,主要生存的地质时期为侏罗纪。侏罗纪是地质时期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距今大约1.5亿年 ,本纪分早、中、晚三世。植物群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脊椎动物以巨大的爬行类动物 (恐龙 )为主 ,并出现原始鸟类。从新昌县境内的陆相沉积分析 ,当时为广阔的陆地 ,后期且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为…  相似文献   

15.
“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蓝田附近两个地点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蓝田人化石具有不同的年代。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盖骨的年代为距今115万年,陈家窝的下颌骨年代为距今65万年。年代资料来自于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结果。公王岭地点蓝田人化石埋藏于反映了干冷气候的粉砂质黄土中的事实,以及与其相伴的“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的存在表明,距今115万年前中国北方可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秦岭强烈隆起和气候干冷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6.
袁复礼教授所采集的新疆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动物及植物化石标本中,有不少实贵发现应当早日公布于世。作者于1933年曾完成“新疆植物化石”一本厚的古生物志,当时因种种原因,标本无法攝影,此书至今不能付印。此后事变频繁,袁教授的标本曾搬至长沙,复搬至昆明,最后搬回北京。数个月前此项标本始由北京寄至南京,搬移数次。自有相当损失。因此作者二十年前的原稿,将来似尚须彻底修改,方可问世。因最近二十年来,古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亦有不少重要发展,必须加入。袁教授所采集的中生代化石中,最重要者为孚远县水西沟所发现的一种“种子蕨类”化石,其属名为Lepidopteris。其叶部保存作“压缩化石”(Compression)的形状,其叶部压缩而变成炭质薄膜,紧贴于黑色页岩之上,可用小刀将薄膜取下,利用一种浸解方法(maceration methods),研究其表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是半日花科半日花属落叶小灌木,分布于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区海拔1000米至1300米山地。为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种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孑遗种,是生长了7000万年的远古植物。比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和银杏还要早几千万年。植物学家将它及与之同龄的四合木、沙冬青和革苞菊等十几种植物统称为“古老残遗濒危植物”。故而在研究亚洲中部荒漠,特别是研究我国荒漠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与地中海  相似文献   

18.
正荷花,也叫莲花,属于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不仅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全球广泛栽培和利用。莲属的起源比人类的诞生要早很多,最开始出现在一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劳亚古陆中纬度地区,然后在晚白垩世向北美及欧亚大陆大范围扩散,并逐步进入南美。在距今530万年至180万年的上新世,荷花得到极大繁荣,但由于更新世(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的冰川导致欧洲及中亚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生物学课本中,有关生物进化的章节都附有一个“地质年代表”。在“距今年数”栏目里开列出了各地质时代(代、纪、世等)距离现代的年数。如中生代从距今2亿2千5百万年开始等等。有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这些年代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放射性同位素谈起。因为表里所列出的年代是地层形成的绝对年龄。它是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通报》2007,42(1):36-36
能在空中飞翔的哺乳动物。至少1.2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它们的飞翔时间几乎和鸟类同时。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一件奇特的哺乳动物化石,它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会飞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哺乳动物的飞翔历史提前了至少7000万年,在此之前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