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46眼)及对照组46例(46眼)。对照组患者实施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注射康柏西普1周后再进行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9.57%,P0.05);两组患者的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C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BCVA较对照组更高(P0.05);CMT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IGF-1、EPO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VEGF、IGF-1、E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激光治疗,并可有效改善VEGF、IGF-1、EPO水平,这可能对抑制血管新生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在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模型(n=27)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与康柏西普组,造模成功后当天三组分别给予注射生理盐水、替米沙坦、康柏西普治疗,1次/w,持续4 w,检测VEGF、ICAM-1及CRP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造模成功后均出现食欲增多、饮水、尿量、体重减轻的现象。替米沙坦组与康柏西普组治疗第1 w与第4 w的体重高于模型组(P<0.05),康柏西普组高于替米沙坦组(P<0.05)。替米沙坦组与康柏西普组治疗第1 w与第4 w的空腹血糖低于模型组(P<0.05),康柏西普组低于替米沙坦组(P<0.05)。替米沙坦组与康柏西普组治疗第4 w的视网膜VEGF、ICAM-1、CR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康柏西普组低于替米沙坦组(P<0.05)。康柏西普组视网膜厚度变薄不明显,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神经纤维层未见明显空泡样变性。结论:康柏西普在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能抑制VEGF、ICAM-1及CRP的表达,能促进降低血糖,增加大鼠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DME患者23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RP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康柏西普联合PRP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4.96%,较对照组(84.87%)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2%,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DME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PRP治疗,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共83只患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共42例患眼,接受25 G玻璃体微创手术;B组共41例患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最佳视力的矫正(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视网膜厚度以及术后1个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且术中使用电凝的患眼、术中出血以及术中发生医源性裂隙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新生血管消失的患眼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BVCA显著高于A组(P0.05),且术后视网膜的厚度显著薄于A组(P0.05),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和前方出血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玻璃体微创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以及视网膜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87例(87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3例(43眼)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44例(44眼)给予单纯激光光凝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lty,BCVA)、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CMT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BCVA、CMT均有所提高,同时间点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率为81.40%,对照组为13.64%,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共有3例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对照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增高,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型CRVO患者90例,按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和研究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球结膜微循环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的BCVA升高程度以及细动脉管径、细静脉管径扩大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CMT以及红细胞聚集积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研究组的VEGF、ET-1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NO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球结膜微循环,同时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VEGF、IGF-1、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复方血栓通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复方血栓通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复方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出血斑面积、视野灰度值、黄斑厚度以及血管瘤体积情况、血清VEGF、IGF-1、NSE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方血栓通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斑面积、视野灰度值、黄斑厚度、血管瘤体积以及血清VEGF、IGF-1、NSE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复方血栓通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血栓通可有效降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IGF-1、NSE水平,减少复发,延缓血管增殖,改善患者视网膜状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anti-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效果及对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4月~2022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PDR患者分为雷珠单抗组(88例)、康柏西普组(90例)和阿柏西普组(90例),雷珠单抗组行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康柏西普组行康柏西普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阿柏西普组行阿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其术前、术后7 d和28 d后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长素(EPO)、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眼压。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阿柏西普组治疗7 d后VEGF、EPO水平明显低于雷珠单抗组(P<0.05)。康柏西普组、雷珠单抗组治疗7 d后BCVA水平明显低于阿柏西普组;康柏西普组、阿柏西普组治疗7 d后CMT水平低于雷珠单抗组(P<0.05)。三组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28 d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在PDR治疗中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在减少黄斑厚度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而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在改善视力方面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AM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网膜渗漏总改善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视网膜厚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4,P=0.04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渗漏总改善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94,P=0.021)。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大于治疗前,黄斑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AMD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视力,减轻视网膜渗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2个月,记录视神经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P<0.05)。两组治疗后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值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上象限、下象限、颞象限、鼻象限上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也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视神经形态结构,促进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厚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到2021年6月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足月视网膜病变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视网膜厚度,检测血管新生细胞因子-PEDF与VEGF表达情况,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颞侧、上方、下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EDF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PEDF水平与VEGF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341, P<0.05);患儿颞侧、上方、下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血清PEDF水平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血清VEGF水平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EDF、VEGF水平都为导致早产儿视网膜厚度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厚度均高于足月儿,血管新生细胞因子PEDF、VEGF呈现异常表达情况,视网膜厚度与PEDF、VEGF的表达都有一定的相关性,PEDF、VEGF也为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最低血流速度(Vmin)、最高血流速度(Vmax)及平均血流速度(MV),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NBL)、全血高切黏度(NBH)、红细胞变形指数(D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E)及血沉(ESR)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对照组的EDV、Vmax、V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BL和NB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V、RI、Vmax、V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NBL、NBH、DE、Hct、AE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降糖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控制血糖处理及补充维生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电生理指标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P0.05);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R1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MD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OD、GSH-Px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降糖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降糖药治疗,可能与其显著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临床疗效及视网膜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RO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激光治疗方案,观察组患儿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和复发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治疗后视网膜功能的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变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进展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ERG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视杆细胞系统反应振幅较观察组明显降低,潜伏期较观察组明显延长,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间最大混合反应波振幅比值b/a、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视锥细胞反应a波潜伏期及a、b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视锥细胞反应b波潜伏期明显比观察组延长,震荡电位(Ops)比观察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ROP患儿,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快速,视网膜功能的发育比激光治疗更趋向正常,适用于ROP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肾病内科收治的Ig A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来氟米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血清VEGF及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总不良反应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总不良反应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尿氮(blood urine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Cr)、VEGF及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Cr、VEGF及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GF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泼尼松治疗,可更显著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VEGF及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