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 d,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176 5±0.168 4)%/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283 3±0.174 3)%/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较雌蟹快,并且在本实验最后一次即第11次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1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栖息地适宜度状况,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放置定制网具,获取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分布特征及6个水环境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筛选出水深、透明度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丰度3个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结果表明:有水生植物站点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较高;不同站点浊度、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与无齿螳臂相手蟹丰度、水深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显著相关;两沙洲有水生植物站点HSI值较高,均高于0.5,而其他站点普遍低于0.4,同时发现,中华绒螯蟹幼蟹偏好水深较浅、透明度10~20 cm、有水生植物覆盖的水域。研究表明,两沙洲适宜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发育,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广西绿蟹蛛1新种:蜘蛛目:蟹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森  胡金林 《蛛形学报》1999,8(1):30-31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县茶园的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广西绿蟹蛛Oxytate guangx-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蝥蟹幼蟹的耗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氧率是反映生物代谢活动的主要生理指标。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的幼蟹耗氧率对了解其生理及各阶段的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可为养殖和长途运输等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一、材料和方法取引种自上海崇明县长江捞捕的天然幼蟹测定两次。每次同时测定二组不同大小的标本。第一次采用在实验室水槽中饲养一个半月的幼蟹,每组各30只;第二次采用蟹池中饲养两个月幼蟹中较大个体,每组各10只。图河蟹耗氧率测定装置A、水源B、缓冲瓶C、呼吸瓶D、溶氧测定瓶E、废水收集F、进水管G、出水管H、螺旋夹I、温度计耗氧率的测定装置(…  相似文献   

5.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5,4(2):125-126
提出对前报道的蟹蛛科微蟹蛛属2种的修订:西安微蟹蛛LystielesxianensisSongetWang,1991应为小微蟹蛛Lystelesminiumus(Schenkel1953)的异名,唐迎秋等(1995)报道的小微蟹蛛雌蛛,改订为1个新种-文微蟹蛛Lysteleswe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利用自动化的电子穿梭系统研究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行为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进行了Ⅰ组8℃和14℃实验组、Ⅱ组14℃和21℃实验组、Ⅲ组21℃和28℃实验组、Ⅳ组28℃和35℃实验组共4个实验组。实验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最佳偏好温度在28℃。幼蟹会加速逃离不适温度区域, 且偏离温度越高游泳速率越高, 温度和游泳速率拟合方程: y=0.0027x2–0.1045x+1.5875, R2=0.8615, 昼夜(P>0.05)和雌雄性别(P>0.05)差异对温度的偏好选择未见明显影响。研究为中华绒螯蟹养殖、利用及野外环境下种群保护与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在中国江西、湖南及广东三省发现的华溪蟹属Sinopotmon三个新种:不等叶华溪蟹S.unaequum,sp.nov.,双叶华溪蟹S.bilobatum sp.nov.及南岭华溪蟹S.nanlingense SD.nov.  相似文献   

8.
厚蟹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津厚蟹6个种群和侧足厚蟹4个种群的33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了多元分析和差异系数(CD)计算。聚类分析没有把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作为2个种分开,而是除侧足厚蟹泉州种群外的9个种群聚类到一起,10个种群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也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除侧足厚蟹泉州种群(88.9%)和天津厚蟹塘沽种群(75.0%)的判别准确率较高外,其余8个种群的判别准确率均较低,且综合判别准确率仅为63.4%,说明各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较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的10个种群基本重叠在一起,也说明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异较小。差异系数值均小于亚种分类的阈值1.28。在宁波分布的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种群中出现下眼缘隆脊(突起)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提示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可能交配并产生后代。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可能为同一个物种,建议将其作为亚种处理。    相似文献   

9.
管须蟹科(Albuneidae)在我国的代表,到现在为止仅记载两种即: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 Shen与日本冠鞭蟹Lophomastix japonica(Durufle)。最近我们在整理1975年9月8日采自福建平潭县管须蟹标本时,发现一种长鞭管须蟹Albunea dayritiSerene et Umali 1965。系我国首次纪录,现将主要鉴别特征简述如下: 头胸甲近方形,左右拱曲,后部逐渐趋窄,前缘中部具一深的眼窦,后缘中部也具一深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试验对象, 采用酪蛋白、明胶、进口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 配制成12组试验饲料,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需要量。饲料中Leu水平为0.87%、1.26%、1.64%、2.03%、2.39%和2.81% (分别记为Leu-1Leu-6组), Ile水平为0.69%、1.21%、1.70%、2.19%、2.70%和3.21% (分别记为Ile-1Ile-6组)。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饲料中Leu含量为2.3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无显著差异(P 0.05)。当饲料Leu含量大于2.39%时, 河蟹肌肉Leu含量、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0.05)。(2)饲料中Ile含量为2.1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河蟹肌肉Ile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随饲料中Il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大值均出现在Ile-5组(2.70% Ile), 但Ile-4组(2.19% Ile)与Ile-5组差异不显著(P 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Leu或Ile水平的折线模型, 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2.36%和2.25%, 即饲料蛋白的5.88%和5.72%。    相似文献   

11.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 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 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 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 随着壳宽的增大, 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 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 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 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 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绿蟹蛛属一新种(蜘蛛目:蟹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浙江宁波天童森林公司的蟹蛛科绿蟹蛛属一新种,钳绿蟹蛛Oxytate forcipatus sp.nov。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然而,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涵盖全国范围的淡水蟹分类和分布名录。本文收集了涉及中国淡水蟹分类和分布的文献, 采用国际上更新的短尾下目淡水蟹类高级阶元分类系统, 通过系统梳理, 汇编成中国淡水蟹分类与分布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截至2018年1月记述的所有中国淡水蟹类, 共计2科45属311种。其中, 拟地蟹科(Gecarcinucidae Rathbun, 1904) 1属28种; 溪蟹科(Potamidae Ortmann, 1896) 44属283种及亚种; 中国特有属共计38属, 占总数的84%; 特有种共计302种, 占97%。对各省淡水蟹的分布分析发现, 云南是中国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已记述16属50种; 其次为台湾(4属41种)。本名录首次全面概括了中国淡水蟹类的分类和分布, 可为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淡水蟹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采自福建永安的马来溪蟹属Malayopotamon Bott,1968一新种-永安马来溪蟹M.yonganense sp.nov.。孳生于海拔600-700m的小山溪中。蟹体肺吸虫囊蚴感染率81.8%。  相似文献   

16.
食蟹猴的基础血糖值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圈养食蟹猴基础血糖值情况.方法 采用快速血糖仪对153只6~19岁雄性食蟹猴和87只6~24岁雌性食蟹猴的血糖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性别的食蟹猴血糖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雌性食蟹猴血糖平均值为4.09 mmol/L±1.03 mmol/L,雄性食蟹猴血糖平均值为3.32 mmol/L±0.59 mmol/L;不同年龄段的食蟹猴血糖值差异显著(P<0.05),年龄大的食蟹猴血糖值比年龄小的食蟹猴血糖值整体较高;体重指数与基础血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食蟹猴基础血糖值与人类基础血糖值相比,水平较低;性别和年龄是影响食蟹猴血糖值的主要因素.食蟹猴基础血糖值调查为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关血糖值的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口华溪蟹Sinopotamon chengkuense Huang,LuoLiu,1986隶属于溪蟹科Potamidae Ortmann,1896华溪蟹属Sinopotamon Bott,1967。因其模式标本遗失,本文为该物种指定新模,并对其头胸甲、第三颚足、雄性腹部、雄性第一和第二腹肢,以及雌性生殖孔等形态特征予以描述。  相似文献   

18.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按回捕日期取样测定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标志放流前后血清与肝胰腺的生理指标, 初步研究了放流亲蟹对长江口环境的生理适应过程。结果表明, 在放流后6d, 亲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蓝蛋白含量均降低, SOD、CAT和TG在放流后9d达到较低水平, 其中SOD活性和TG含量较放流前显著降低(P<0.05); 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质(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和肌酐(CREA)水平在放流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放流后79d, 肝胰腺SOD、CAT、ACP与血清ALP、ALT、AST活性均恢复至放流前水平(P>0.05), 而血清TP、血蓝蛋白、ALB、TC、TG、CREA含量较放流前均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表明, 中华绒螯蟹亲蟹在放流后6d内出现免疫力下降、代谢增强等反应, 放流22d后亲蟹各项机能逐步恢复, 并在70d后接近或达到放流前水平。建议今后放流前对亲蟹进行环境适应性驯化, 以便提高亲蟹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