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对紫红獐牙菜Swertia punicea的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HSQC、HMBC和ESI-MS等波谱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紫红獐牙菜全草中得到8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1,2,3,4,5-五甲氧基口山酮(2)、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3)、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4)、dulcisxanthone C(5)、1-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6)、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7)、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5、7对Hep G-2显现了很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二叶獐牙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叶獐牙菜(Swertia bifolia Batal.)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5种口山酮和2种甾醇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1-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Ⅰ)、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Ⅱ)、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Ⅲ)、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Ⅳ)、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Ⅴ)、β-谷甾醇(Ⅵ)、胡萝卜苷(Ⅶ)。  相似文献   

3.
从川西獐牙菜(Swcrtia mussotii Franch)中分离和鉴定了八种咄酮成分,即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Ⅰ,1-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Ⅱ,1-羟基-3,7,8-三甲氧基咄酮Ⅲ,8-羟基-1,3,5-二甲氧基(口山)酮Ⅳ,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Ⅴ,1,7,8-三羟基-3-甲氧基咄酮Ⅵ,1,7-二羟基-3,4,8-三甲氧基(口山)酮Ⅶ和1,3,8-三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Ⅷ。其中,1,7-二羟基-3,4,8-三甲氧基(口山)酮为新的天然化合物,命名为藏茵陈(口山)酮(zangyinchenin)。  相似文献   

4.
川西獐牙菜甙类成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应用层析方法,分离得到裂环烯醚萜甙,黄酮甙,(口山)酮甙,3类8种单体成分(Ⅰ—Ⅷ)。除先前报道过的芒果甙外(Ⅱ),又分离和鉴定了苦龙甙(Ⅲ),当药黄素(Ⅷ),8-O-β-D-吡喃葡萄糖-1,3,5-三羟基(口山)酮(Ⅶ),8-O-[β-D-吡喃木糖-(1→σ)-β-D-吡喃葡萄糖]-1,7-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Ⅵ)4种已知天然化合物。应用化学和光谱分析方法,测定另外3种新(口山)酮甙的结构为:7-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咄酮(Ⅰ),7-O-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Ⅳ),3-O-β-D-吡喃葡萄糖-1,8-二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Ⅴ)。芒果甙,苦龙甙和7-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为川西獐牙菜主要甙类成分。有兴趣的是在已发现的龙胆科植物(口山)酮糖甙中,未见(口山)酮木糖甙,(口山)酮鼠李糖-木糖甙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中又得到三种新的(Ⅵ、Ⅶ、Ⅹ)和两种已知的(Ⅷ、Ⅸ)(口山)酮成分。根据化学反应、光谱数据及其相应衍生物与已知化合物比较,三种新(口山)酮的结构分别确定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Ⅵ),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Ⅶ)及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X)。两种已知(口山)酮分別为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Ⅷ)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Ⅸ)。  相似文献   

6.
细萼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细萼扁蕾(Gentianopsis barbata var.stennocaryx H.W.Li ex T.N.Ho)全草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6种(口山)酮成分,1种黄酮甙,2种三萜酸。经化学和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Ⅰ),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Ⅱ),1,7,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Ⅲ),1-O-[β-D-吡喃木糖-(1→)-β-D-吡喃葡萄糖]-3,7,8-三甲氧基(口山)酮(Ⅳ),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7-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Ⅴ),1-O-[β-D-吡喃木塘-(1→6)-β-D-吡喃葡萄糖]-7,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Ⅵ),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甙(Ⅶ),齐墩果酸(Ⅷ)和熊果酸(Ⅸ)。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的化学成分及其护肤活性。采用色谱法从美花石斛粗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拖鞋状石斛素(1)、2,4,7-三羟基-9,10-二氢菲(2)、3,6,9-三羟基-3,4-二氢蒽-1(2H)-酮(3)、3,5′-二甲氧基-3′,4,9′-三羟基-7′,9-环氧-8,8′-木酚素(4)、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苯并二氢呋喃-3,7-二醇(5)、5-(4′′-羟基-3′′-甲氧基苯乙基)-2-(4′-羟基-5′-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3-醇(6)、丁香脂素(7)、异香草醛(8)、松柏醛(9)、2-甲氧基-5-羟甲基苯酚(10)、二氢松柏醇(11)、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2)。其中化合物3~5、7~12为首次从美花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100μg/mL)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80%);化合物2(10μg/mL)有一定促胶原蛋白分泌活性(>20%)。结果显示从美花石斛的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3个表现出良好的护肤活性。  相似文献   

8.
竹叶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90%乙醇提取物中利用MCI、硅胶、大孔树脂通过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4-羟苄基)-3,4,5-三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1)、apigenin 6,8-di-C-β-glucopyranoside (vicenin-2,2)、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orchinol,3)、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densiflorol B,4)、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5)、正二十四饱和脂肪酸甘油酯-1(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黄海棠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运用质谱、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将他们的结构鉴定为9,9'-O-di-(E)-feruloyl-(-)-secoisolariciresinol(1),山奈酚(2),槲皮素(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原儿茶酸(8),1,7-二羟基-9-氧杂蒽酮(9),对香豆酸(10),对羟基苯甲酸(11),山奈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苷(12),1,3,6,7-四羟基-9-氧杂蒽酮(13),没食子酸(14)和β-谷甾醇(15)。其中化合物1、4和6~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三丫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层析从三丫苦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7-二甲氧基呋喃喹啉生物碱(1)、顺式-3,4,5-三羟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2)、3-羟基-4-乙氧基-5,7-二甲氧基-6-乙酰-2,2-二甲基色烷(3)、3,5-二羟基-4-乙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4)、异吴茱萸酮酚(5)和异吴茱萸酮酚甲醚(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根部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天麻的化学研究(Ⅳ)几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曾报道从云南昭通产药用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及其鲜品中分离到九种酚性成分,即:天麻素(1),对羟基苯甲醇(2),对羟基苯甲醛(3),3.4-二羟基苯甲醛(4),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5),4,4′-二羟基二苄醚(6),对羟苄基乙基醚(7),4-乙氧甲苯基-4′-羟苄基醚(8),以及三〔4-(β-D-葡萄吡喃糖基)-氧-苄基〕-柠檬酸酯(即Parishin)(9)。并对其中镇静催眠的有效成分(1)进行了合成。本文进一步比较不同产地药用天麻及各种国产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用超声法从高原植物椭圆叶花锚的全草中,提取并分离出2种针状结晶化合物;采用元素分析 (EA)、核磁共振波谱 (NMR)、质谱 (MS)、红外光谱 (IR)、紫外光谱 (UV)、熔点测定等分析方法,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产物分别为1,3-二羟基-4, 5, 8-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4,8-四甲氧基(口山)酮.  相似文献   

13.
观光木酚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茎枝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酚性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醛(2)、1,3,5-三甲氧基苯(3),丁香醛(4)、香草酸(5)、苏式-2,3-二-(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醇(6)、赤式-2,3-二-(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醇(7)、丁香酸(8)、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丙酮(9)、对羟基苯乙醇(10)和C-veratroylglycol( 11).其中,化合物1~4和6~ 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研究千里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千里香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里香脂素(1)、8-去甲基川陈皮素(2)、ficusal(3)、lariciresinol-4′-monomethy ether(4)、(±)-5′-methoxy-4′-O-methyllariciresinol(5)、diospyrosin(6)、(-)-9′-O-E-feruloyl-lyoniresinol(7)、7-O-methylphellodenol-B(8)、欧芹烯酮酚甲醚(9)、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羟基-5,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6,7,3′,4′-四甲氧基二氢黄酮(12)、4′-羟基-5,7,3′-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3)、5,7,3′,4′,5′-五甲氧基二氢黄酮(14)、2′,4-二羟基-3′,4′,6′-三甲氧基查尔酮(15)、2′,3-二羟基-4,4′,6′-三甲氧基查尔酮(16)、楝叶吴萸素B(17)、2′-羟基-3,4,5,4′,6′-五甲氧基查尔酮(18)、2′-羟基-3,4,4′,6′-四甲氧基查尔酮(19)、5,8-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20)、3′-羟基-5,6,7,8,4′,5′-六甲氧基黄酮(21)、5,3′,5′-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2)、5,7,3′-三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23)、3′-羟基-5,6,7,4′-四甲氧基黄酮(24)、5,7,3′,4′,5′-五甲氧基黄酮(25)、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26),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8、10~13、15、16、20~24为首次从九里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千里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ODS、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从瑞香科(Thymelaeaceae)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柳叶拟沉香(Gyrinops salicifolia Ridl)根部所产沉香中分离得到8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解析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1)、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2)、5,8-二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6,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4)、6-羟基-7-甲氧基-2-[2-(4-羟基苯)乙基]色酮(5)、6-甲氧基-7-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6-羟基-7-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7)和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沉香属植物所产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Elman比色法对全部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4、7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艾纳香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DC.)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1),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2),4,2′,4′-三羟基双氢查尔酮(3),儿茶素(4),阿亚黄素(5),davidioside(6),二氢槲皮素-7,4′-二甲醚(7),艾纳香素(8),二氢槲皮素-4′-甲醚(9),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其中化合物1和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商路素(1),花椒油素(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3),5,7-二羟基色原酮(4),金丝桃苷(5),异槲皮苷(6),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8),槲皮素-3′-甲氧基-3-O-β-D-半乳吡喃糖苷(9),4′,5,7-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0),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11),木犀草素(12).其中,化合物3-7和9- 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从滇南羊耳菊(Inula wissmanniana)地上部分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包括6个黄酮类,5个苯丙素类和5个其它芳香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木犀草素(1),3-甲氧基槲皮素(2),5,6,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3),洋艾素(4),紫杉叶素(5),二氢山奈酚(6),3,4-二-O-咖啡酰奎宁酸(7),3,5-二-O-咖啡酰奎宁酸(8),C-veratroylglycol(9),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0),咖啡酸(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3,4-二羟基苯甲酸(1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4),对羟基苯甲酸(15)和香兰素(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