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以教材模拟实验为基础,把内容、材料等稍作调整,指导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不仅验证了教材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基因工程“酶切和载体构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黄志坚 《生物学通报》2012,47(12):18-20
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借助模型建构的方法自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操明权 《生物学通报》2007,42(12):35-36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增加了模型方法的训练内容。对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建立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模型”3种建构方法与教材介绍的1种方法一并进行比较,为各校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朱平 《生物学通报》2011,46(1):47-49
模型和模型方法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方式是开展模型建构活动。这一活动应该是教师主导的、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提出假说、发展完善假说是这一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模型建构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主要介绍了几种利用橡皮泥建构的物理模型,以及如何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汪晓琳 《生物学通报》2014,(4):27-28,F0003
针对部分学生无法准确辨识细胞分裂图像的现状,探索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之间的区别,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生物模型,感受细胞分裂过程,有效突破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识别的难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维  汪忠 《生物学通报》2008,43(5):28-31
从"注意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设计思路;简述'系统论(分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建立新知识学习的'同化点';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尝试建构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思想模型';分组讨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尝试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模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通过"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能力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介绍利用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由“粗”到“细”逐步构建并完善减数分裂过程模型,辅以科学事实对其去伪求真,确定科学合理的减数分裂过程模型,使学生在模型的完善中,构建有关“减数分裂过程”的概念,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意义,训练科学思维,从而落实“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等课程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认知诊断理论,以高中生物学"减数分裂"测验的编制为例,探索生物学测验编制的方法。首先,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构建生物学"减数分裂"认知属性模型;其次,基于Q矩阵理论编制预测卷,并运用认知诊断模型中的Dina模型估计项目参数和学生对各认知属性的掌握概率,为教师修正试题和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教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其发生过程较为抽象、复杂,期间涉及核膜、核仁、染色体、DNA等系列变化,对于初涉这一知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为了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直观认识和有效建构.提出了一种制作有丝分裂过程模型的方法,制作材料廉价易得、制作过程简便易行,所制模型直观、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认知建构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维新 《生物学通报》1997,32(10):35-36
1问题的提出如何使教学过程发挥其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的整体的功能?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亦即认知结构的建构、转换、发展和重建的过程。因此,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从而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在实践中尝试采用认知结构建构教学模式(简称认知建构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2认知建构模式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2.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些是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将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概念,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迷思概念是学生在教学前、中和后所具有的与公认的科学理论或教材不同的概念.在完成减数分裂学习后,从高一年级随机抽取120名学生,对其所绘制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利用Nvivo12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确定了 20个迷思概念.从具有前概念的87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5名进行访谈,确定了 7个迷思概念.学生减数分裂知识的碎片化、教师对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列表法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刘银科,赵建芳(陕西省千四县中学721100)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第一、三章的教学重点,它们之间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时,不但较难掌握,而且极易混淆。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相似文献   

15.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简化、强化人们的认识,让人们换角度思考问题。本文从利用模型开展《DNA分子结构和特点》的教学入手,分析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思考,旨在唤起人们对建模教学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因突变”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和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实例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桥梁和支架。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实例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有效的教学实例既为学生建立概念、揭示规律提供所必须的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又可以促进知识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解剖和建模是研究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解剖得到的场景和建模形成的模型并不是生命鲜活状态的原貌。生物学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解剖知识和建构模型,同时也需要超越凝固的知识,体悟生命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8.
减数分裂是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好有丝分裂知识是学好减数分裂的基础,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又是学好生物生殖、发育和遗传三大规律的基础。为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全面的知识,应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和DNA的变化为中心,进行联系比较。 1.用各期变化数据比较: 果蝇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在各期中的变化数据如下:  相似文献   

19.
遗传学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而细胞减数分裂是遗传学的理论基础.对减数分裂过程理解的如何,是能否学好遗传学的关键.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只从理论上讲解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手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能否选择好的实验材料关系到减数分裂实验的成败.下而介绍几种在  相似文献   

20.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配子产生的必需过程.在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前,其染色体复制1次,但启动分裂后,细胞进行二次分裂,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重组以及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减数分裂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减数分裂特异事件的按时、依序发生则有赖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程序性D N A双链断裂(D S B)的产生和以同源染色体为模板进行的同源重组修复.本文将对减数分裂特别是减数分裂Ⅰ前期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简要综述,并就其分子基础和机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