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林甸县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林甸县泉头组所产植物化石,有古老的蕨类 Cladophlebis 和 Onychiopsis,其余是被子植物 Protophyllum undulatum sp.nov、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 sp.nov.和 Plantno-phyllum sp.等。岩石中保存的孢粉有20种,19个属,绝大多数为蕨类孢子,类型多,数量大,其次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的种类多曾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有原始叶属和形小而叶脉不规则的古老类型。多数孢粉化石曾出现于早白垩世,其中以早白垩世晚期的类型为数较多。这种组合,可以和美国东部的 Potomac 组的 Patapsco 层相比较,亦可与西伯利亚 Kolyma 盆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对比。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的 Aptian-Albian。当时气候暖热而潮湿。  相似文献   

2.
吉林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君容  杨永 《古生物学报》2003,42(2):208-215
报道产自吉林省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Alloephedra xingxuei gen.et sp.nov.)。大拉子组的时代处于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阿尔必期(Aptian-Albian)。化石标本保存了植物的茎枝、雌球花及种子;该种的茎枝分节,节间具细纵槽纹,叶退化,雌球花单个着生于小枝顶部,种子成对且种子顶部宿存珠孔管等特征与现存麻黄科植物最为相近,因此可能属于麻黄科。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穆棱组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03,42(4):561-584
系统描述了最近采集的穆棱组植物化石22属23种,其中的两种被子植物叶化石均为具原始被子植物叶特征的小型叶,在该植物群中尚属首次发现。运用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其中的Tyrmia sp.,Nilssoniopteris sp.,Ginkgoites cf..sibirica,.Sphenobaiern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等化石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据已有的资料统计,穆棱组迄今已知有化石植物31属38种。该植物群以真蕨类占据绝对优势,裸子植物也相当丰富,其中的大多数种类主要见于早白垩世,穆棱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梯早期。植物组合中以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型植物为主要特点,未发现针叶类型的植物,说明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该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另一方面,落叶的银杏类和松柏类,以及裸子植物木化石中具有清楚的生长轮,又说明该地区的古气候存在着季节变化。该植物群属于早白垩世西伯利亚植物区或加拿大-西伯利亚植物区。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省延吉盆地大拉子组的被子植物化石约有10种。它们具有早白垩世较原始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北美早白垩世波托马克群的Ⅰ-Ⅱ带的植物分子相同,并与蒙古早白垩世(Neocomian)植物群有些接近,而与苏联、葡萄牙等地的早白垩世(Albian)的被子植物差别甚大,故大拉子组的时代可暂归于 Aptian。植物组合特征说明在早白垩世中期,北半球的欧亚和北美植物区系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并从植物组合及沉积特征分析了古环境。  相似文献   

5.
徐青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18,57(1):95-104
文中描述了发现于吉林汪清下白垩统大拉子组似卷柏化石:纤细草本,侧叶和中叶呈四行排列。侧叶互生,卵形,全缘,顶端尖锐,叶片前端略向内侧弯曲,叶背呈龙骨状,基部无柄,略呈鞘状;中叶生于两侧叶之间,形态与侧叶相似,在茎上密集贴生。该化石与报道自我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的多产似卷柏Selaginellites fausta(Wu)Sun and Zheng特征相似,但由于未保存生殖器官结构,无法进一步详细对比,因此将其定为Selaginellites cf.fausta(Wu)Sun and Zheng。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距今最近的似卷柏化石,丰富了中国似卷柏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6.
冀北、辽西地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的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描述冀北、辽两地区土城予组(后城组)的两新属、两新种叶肢介化石:Pingquania huangtuliangensis gen.et sp.nov..Lingyuanella shuiquanesis gen.et sp.nov..并附有电子扫描照片。文中还讨论叶肢介组合的时代问题.认为将其时代归入晚侏罗世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描述原哈格鸣螽科化石3新属,3新种:Fleaboilus retinervius gen.et sp. Nov.,Angustaboilus fangianus gen.et sp. Nov.,Novaboilus multifurcatus gen.et sp. Nov..所有化石标本均采自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现保存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董洁 《古生物学报》1988,(6):722-728
吉林通化地区三棵榆树晚中生代地层剖面,层序连续,叶肢介化石丰富.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侏罗-白垩系界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演化规律是很有意义的.这篇短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陈丕基老师的指导并承悉心修改,特此致谢.三棵榆树剖面的叶肢介化石产于两个层位:下白垩统亨通山组21层产叶肢介 Eosestheria subrotunda Chen, E. sankeyushuensis sp. nov., E. sp., Pseudestherites aff. qinghem-  相似文献   

9.
中国二叠纪苏铁科新属、种——古生铁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继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Du之后,又报道一种古植物文献未见记载的早二叠世晚期苏铁科小孢子叶球,命名为古生铁花(新属、种)Cycadostrobilus paleozoicus Zhu,gen. et.sp.nov.标本采自我国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煤矿的下石盒子组,它是世界迄今已知的一种最古老的小孢子叶球化石。和本新属同层发现的化石,除了中国始苏铁之外,还有楔叶Sphenophyllum、齿叶Tingia,楔羊齿Sphenopteris、楔叶羊齿Sphenopteridi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芦孢穗Macrostachya、科达Cordaites、带羊齿Taeniopteris、角籽Cornucarpus和几种也未见记载而形态又非常特殊的植物。本文认为当前报道的古生铁花(新属、种)很可能和中国始苏铁同属一种植物,其营养叶可能是疏脉带羊齿Taeniopteris norinii Halle。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鸡西城子河组被子植物化石层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子河组为黑龙江省鸡西盆地主要含煤岩组,在其顶部已发现迄今已知全球最早期的被子植物大化石,近来在该层又陆续发现多粒被子植物花粉,为研究被子植物的发生及早期演化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报道了被子植物化石层的被子植物花粉及与其伴生的丰富多样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共38属61种,其中描述了5属5种,包括2新种,推断其时代为Baremian期,并倾向于Baremian早期。推测当时该地为以海金沙科等多种蕨类植物及松柏类植物为主,兼具早期被子植物的十分繁茂植物群,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了南京附近中三叠统中的海相介形类化石共4属7种,其中1新种Judahella longtanensis和2未定属种Gen.et sp.1及Gen.et sp.2;与介形类化石共生的还有海相瓣鳃类化石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 Hsü.此介形类动物群与贵州郎岱中三叠统关岭组的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2.
安徽侏罗纪叶肢介,曾发现于舒城晓天附近,层位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计有2属、7种(陈丕基等,1982,第24—26页)。中、下侏罗统的叶肢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是安徽区测队三分队陆伍云等同志于1980年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巢湖东约10公里的含山县彭庄村边发现的,1981年5月,我所曹正尧、林启彬、黎文本及笔者与陆伍云等同志一起,观察了侏罗系剖面,重新采集化石。化石产于中侏罗统含山组下部厚约9米的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泥岩。该地含山组假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之上。与叶肢介共生的尚有植物Equisetites sp. (cf. E.  相似文献   

13.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2022,61(4):628-642
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称作下仓房沟群, 自下而上分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 为河–湖相碎屑沉积, 剖面连续, 层序清楚, 动、植物化石丰富。文中研究的腹足类标本产于桃东沟剖面梧桐沟组下部和中部的介壳灰岩层和灰岩透镜体中, 见有2层, 计有2科4属6种: 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Yu et Zhu, Xinjiangospira habita sp. nov.、Hydrobia turpanensis Wei、Hydrobia orientalis sp. nov.、Pseudamnicola taodonggouensis sp. nov.和Valvata complanusa sp. nov.; 与腹足类共生的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 以及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等, 其中双壳类主要是Palaeanodonta, PalaeomutelaAnthraconauta 等属。该腹足动物群由Hydrobiidae 和 Valvatidae的属种组成, 标本数量多, 壳体小, 保存完好, 是迄今已知属种最丰富的古生代淡水腹足类动物群。当前梧桐沟组腹足动物群面貌与准噶尔盆地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锅底坑组), 以及非洲罗得西亚南部上二叠统卡鲁系的腹足动物群面貌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陕西中三叠世中蝎蛉科三新属新种(昆虫纲,长翅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中蝎蛉科Mesopanorpodidae 4属4种,其中包括3新属4新种:Longifurcula hejiafangensi gen.et sp.nov,Ladinochorista lata gen.et sp.nov.,Allochorista erdosensis gen.et sp.nov.,Itaphlebia tongchuanensis sp.nov..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川中三叠统铜川组下段上部的灰绿色泥岩和页岩.这些新属、种系陕西昆虫群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属陕西动物群、陕西生物群的一个类别).根据前人的植物、孢子、双壳、叶肢介、介形虫、昆虫化石等的研究结果,铜川组的时代划归中三叠世,相当于欧洲中三叠世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粉褶蕈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6个新种,它们是:锈褐粉褶蕈(Entoloma terruglneobrunneum W.M.Zhang sp nov.),紫褐粉褶蕈(Emoloma purpureo-brunncum W.M.Zhang sp.nov.),丛生粉褶蕈(Entoloma aespitosum W. M. Zhang sp. Nov).肉褐粉褶蕈(Entoloma carneobrunneum W.M. Zhang sp. Nov.)近杯伞状粉褶蕈(Entolomasubclitocyboides W. M. Zhang sp.nov.),近偏生粉褶蕈(Entoloma subecceatricum W. M.Zhang sp.nov.),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甘森区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文所描述的介形类化石,系某地质队于1955年秋在柴达木盆地甘森区北部一层淡黄色泥岩中采集的。样品野外编号G467。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据野外队的意见,很可能是上新世至第四纪的。与介形类共生的化石,有轮藻一种Chara gansenensis Wang(王水,1961)属上新世或更晚一些;腹足类经余汶同志初步鉴定,为上新世至现代的种属,有Planorbis sp.和Limnaea sp.;植物和鱼骨,因过于破碎,未作鉴定。化石保存状况:介形类绝大多数壳体白色透明,仅少数微带淡褐黄色。轮藻和腹足类呈乳白色。鱼骨碎片为深褐色。植物仅具印痕。  相似文献   

17.
前言 二叠纪的轮藻化石是较为罕见的,在长达180年的轮藻化石研究史中,仅从美国堪萨斯州和苏联俄罗斯地台南部报道了几个化石种。 近年来,二叠纪的轮藻化石接连在我国辽宁、甘肃、新疆、河南等省被发现。本文系我国的首次报道,计2属4种:Gemmichara sinensis n.gen.et sp.,Paracuneatochara jinxiensis n.gen.et sp.,P.nanpiaoensis n.gen.et sp.和P.gansuensis n.gen. et sp.,它们产自辽宁省锦西县和甘肃省肃南县境内。最初是在辽宁区测队和甘肃区测队采集的叶肢介化石的岩石标本上发现的。1983年5月笔者和沈炎彬、辽宁区测队李超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产于中国二叠纪煤核中的3种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叶,它们都具双木质部束,与似封印叶属(Sigillariopsis Scott)特征一致.与该属已有种进行了对比,确认它们为3个新种:产于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上部7号煤层(早二叠世早期)煤核中的山西似封印叶(Sigillariopsis shanxiensis sp. nov.)和太原似封印叶(S. taiyuanensis sp.nov.)以及产于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组1号煤层(晚二叠世晚期)煤核中的贵州似封印叶(Sigillariopsis guizhouensis sp.nov.).根据煤核中共生的鳞木类植物其他器官以及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的研究资料推断,它们可能属于封印木属(Sigillaria Brongniart)的叶.在国外(主要是欧美植物区),封印木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石炭纪,见于二叠纪的封印木很少.华夏植物区的封印木属过去很少发现,其叶和生殖器官均未报道过.本文是首次报道华夏植物区具解剖构造的封印木属的叶,它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华夏植物区封印木属植物的内容,而且对于研究封印木属的演化以及华夏植物区与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产于中国二叠纪煤核中的3种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叶,它们都具双木质部束,与似封印叶属(Sig-illariopsis Scott)特征一致,与该属已有种进行了对比,确定它们为3个新种:产于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上部7号煤层(早二叠世早期)煤核中的山西似封印叶(Sigillariopsis shanxiensis sp.nov.)和太原似封印叶(S.taiyuanensis sp.nov.)以及产于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组1号煤层(晚二叠世晚期)煤核中的贵州似封印叶(Sigillariopsis gruizhouensis sp.nov.)。根据煤核中共生的鳞木类植物其他器官以及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的研究资料推断,它们可能属于封印木属(Sigillaria Brongniart)的叶,在国外(主要是欧美植物区),封印木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石炭纪,见于二叠纪的封印木很少,华夏植物区的封印木属过去很少发现,其叶和生殖器官均未报道过,本是首次报道华夏植物区具解剖构造的封印木属的叶,它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华夏植物区封印木属植物的内容,而且对于研究封印木属的演化以及华夏植物区与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4科植物E的叉丝壳属白粉菌4个新种. 马兜铃科上的 Microsphaeraartstolochtac Yu sp. Nov., 卫茅科上的 Microsphaera celastr Yu et Lai sp. Nov.,鼠李科上的Microsphaera rhammcola Yu sp. Nov. 及山矾科上的Microsphaera symploci Yu et Lai sp.nov.,其中马兜铃科上的叉丝壳属真菌尚属首次报道。对上述4个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附有形态插图,并讨论了每个新种与其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