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08-2011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大型水母锚流网监测数据并结合8月份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渔港访问的数据,探讨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移动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沙蜇幼水母的生态类型,为渔业资源生产和灾害性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月份,辽东湾北部近海发现大量沙蜇幼水母,并且在双台子河河口近海5 m等深线两侧水域形成密集区,6月上中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2.8条·网-1·h-1,6月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46条·网-1·h-1,最高渔获密度可达667条·网-1·h-1,出现在双台子河口5 m等深线内;7月份,沙蜇个体增大,逐渐进入成体阶段,调查海区沙蜇渔获数量比6月份大幅度减少,并且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5-10 m等深线内偏深水域移动,7月上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1条·网-1,h-1,7月中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1.8条·网-1·h-1;8月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少,在10-20 m等深线内海域往往出现成体沙蜇的密集区并形成渔汛.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海水表层温度为17.7-27.3 ℃,表层盐度为24.3-31.9;渔获密度300条·网-1·h-1以上的沙蜇幼水母密集分布区海水表层温度为20.4-24.4℃,表层盐度为27.1-31.6.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是沙蜇的可能发生地之一,相对于沙蜇成体阶段表现出来的低温高盐的生态属性而言,河口近海相对高温低盐水域往往出现沙蜇幼水母渔获的中心,沙蜇幼水母阶段表现出相对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沙蜇自幼水母至成体阶段,海区分布密集区自浅水位移至深水.  相似文献   

2.
海蜇     
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早在1600多年前晋代时就已经开始食用。据报道,我国沿海分布有海蜇、黄斑海蜇、面蜇及沙蜇等4种。其中以海蜇在我国分布最广,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我们日常食用的海蜇,主要是这一种,它历来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Rhizostom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idae。  相似文献   

3.
知识果味派     
正机敏小智者:王子玉(襄樊)砸来的问题:只有蜜蜂才会一生只蜇人一次,大部分其他蜂都能想蜇就蜇,不受限制。蜜蜂蜇完人会死是因为它们的刺尾带有倒钩,攻击人后离开,它们的内脏也会被扯出来。至于其他种类的蜂,它们的刺相对光滑,刺进去拔出来部没问题,所以可以反复使用。【知识布丁】Q:所有蜂都喜欢群居生活吗?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大型水母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霞水母约占 15 %和沙水母约占 5 % ;6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沙海蜇约占 6 0 %、多管水母约占 2 0 %和霞水母约占 10 %。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为往年东海区大量暴发的种类。沙海蜇为低温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12~ 17℃ ,主要分布于黄海冷水团伸向东海舌锋的锋面以北海域 ,密集分布区最高网产为 10 0 0 0 kg/ h左右 ;霞水母为暖水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2 0~ 2 5℃ ,主要密集分布于东海北部的暖水控制海域。黄海冷水团势力强弱可作为判别沙海蜇暴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东海区大型水母主要优势种的生长速度以沙海蜇最快 ,其次为霞水母 ,而多管水母相对较慢 ,且个体偏小  相似文献   

5.
大型水母幼体生长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中国东、黄海,韩国西海岸以及日本海连年发生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渔业的生产活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水母暴发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解释其发生机理并有效预报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大型水母的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体,足囊,横裂体到碟状体的幼体发育阶段属无性世代,幼蜇发育到成蜇阶段属有性世代。在早期生活史中,螅状体的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是大型水母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对其成体的数量形成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温度、盐度、光以及营养条件对大型水母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螅状体发育以及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盐度、光和营养条件在适温范围内,均对螅状体和横裂生殖有一定的影响,其上下限随水母种类和发育阶段有所变化。展望了大型水母早期幼体研究的发展趋势,如环境因子对不同种类的大型水母幼体生长机理的影响、多个环境因子对幼体的综合作用、动态的环境因子与大型水母幼体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水母种类多样性及群集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涛  吴强  王俊  李忠义 《生态学报》2016,36(18):5646-5656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采集的数据资料,系统地开展水母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的周年季节变动,弥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相关资料的不足,有利于掌握该水域水母(主要是小型水母)主要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特点,促进莱州湾生物类群对生境改变响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调查中,共出现水母30种,无全年出现的种类。各月中,莱州湾水母以8月种数最多,5月数量居多。各月水母总数量的80%多由1—2种优势种贡献所致;水母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3—5月优势种为八斑唇腕水母;6月为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7月为贝氏真囊水母、9月有细颈和平水母;10月为细颈和平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8月和11月无明显的优势种,但8月细颈和平水母和曲膝薮枝螅水母数量较多。莱州湾小型水母聚集结构主要呈现季节性时间格局上的变动。春季有八斑唇腕水母为代表、在湾内分布的聚集组;夏季有以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为代表、在湾口西侧和湾中部分布的聚集组,以及细颈和平水母为代表、在湾中底部分布的聚集组;秋季有四枝管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为代表、在湾口和中部分布的聚集组。水温对小型水母聚集结构分布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型水母在本调查出现较少。海蜇和沙海蜇出现于6—8月个别站位;海月水母7—10月均有出现,但高密集区出现在10月紧邻莱州湾的湾底水域。  相似文献   

7.
海蜇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ve)是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海蜇属的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性大型食用水母。 我国沿海,自南到北均有海蜇分布,其中以浙江、福建、江苏、辽宁为主要产区。关于海蜇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就杭州湾海蜇的形态结构作一介绍,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沙海蜇和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夏、秋季在东、黄海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沙海蜇及其分布区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动态分布特点,研究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类型及其种间变化。结果表明:夏季沙海蜇主要分布于29°00′—34°00′N海域,秋季主要分布于31°00′—34°00′N海域;3年间,沙海蜇生物量逐年递减、分布范围逐年变小,但并不影响东海、黄海沙海蜇从夏季至秋季具有由东海北部向黄海逐渐移动的特点;沙海蜇分布海域浮游动物的高生物量密集区一般位于沙海蜇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沙海蜇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优势种夏季为中华哲水蚤与长尾类溞状幼体,秋季为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和小齿海樽。浮游动物与沙海蜇的生物量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浮游动物生物量大小与主要优势种组成可作为分析年间沙海蛰是否暴发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知识果味派     
<正>探索小勇士:杨津津(长沙)为什么蜜蜂蜇人后会死去?蜜蜂的刺针连着它们的内脏器官,针尖端还有小倒钩。当蜂刺进入人的皮肤以后,小倒钩就会牢牢地钩住皮肤,要拔出来的话,与刺针相连着的一部分内脏也会一起脱落,这样,蜜蜂当然会死亡。不过,如果蜜蜂蜇到那种身上覆盖着硬质表皮的昆虫时,刺针就能顺利从形成的破口中拔回来,不用搭上一条命。  相似文献   

10.
思维跳跳糖     
正对于所有体育爱好者来说,2016年8月是特别重要的月份,因为举世瞩目的第3倔夏季奥运会此时正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糖兄糖妹和热爱运动的动物们已经等不及要去凑凑热闹了!哥迷们,你们一起来吗?趣事贴吧!.夏天的一个中午,洋洋不小心被蜜蜂蜇到了,大哭不止。妈妈闻声赶来,担心地问:"怎么了?"洋洋委屈地说:"妈妈,刚刚一只穿着毛衣的苍蝇把我咬了!"珠海周锦阳2.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阅读一篇散文后,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沙蜇的频繁暴发给东亚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广泛影响。在秋季,沙蜇成熟的雌雄水母体在沿岸水域聚集产卵,有性繁殖产生的受精卵发育成新的底栖螅状体,为螅状体种群数量进行补充。河口浅滩海域为沙蜇的繁育地,沿岸盐度较低,在秋季降雨期盐度多变,较低、多变的盐度可能对沙蜇有性繁殖阶段的早期发育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影响螅状体种群数量的补充。实验设置了4种不同盐度(15、20、25、30)试验组,在不同盐度下对沙蜇受精卵进行培养,探讨盐度对沙蜇早期发育过程中受精卵、浮浪幼虫发育以及早期螅状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沙蜇受精卵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0,发育基本与盐度25、30同步,盐度15受精卵细胞发育迟缓,发育率显著降低;浮浪幼虫发育适宜盐度为20和25,两组浮浪幼虫附着变态率高于盐度15、30,盐度15时浮浪幼虫活力明显降低、发育迟缓,浮浪幼虫在盐度15时水中存活时间较长可达8 d,但附着时间集中在培养后的3、4天,与其他组相同;早期螅状体幼体适宜盐度为20、25、30,早期螅状体存活率、相对增长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盐度15,三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盐度显著影响沙蜇有性繁殖阶段的早期发育,随着受精卵至螅状体的发育生长,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昆虫知识》2008,45(2):275
欧洲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蜜蜂能够围裹天敌并令其窒息而死。 该研究成果表明,蜜蜂有3种杀敌方式:等同于自杀式攻击的蜇刺;形成蜂团围裹以体温将目标热死;形成蜂团围裹闷死天敌。研究人员将蜜蜂的这种防御战略,称作‘闷杀蜂团’,据称塞浦路斯蜜蜂就是这样包围黄蜂并把后者闷死的。  相似文献   

13.
海水中沙海蜇消亡对水体碳、氮、磷的释放与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母暴发频率在中国海域逐渐增加,暴发后的消亡对海洋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本试验通过对沙海蜇消亡进行模拟,研究了水母消亡过程中碳、氮、磷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水母消亡是一个快速的生源要素释放过程,水母消亡时碳、氮、磷的释放速率与浓度均在消亡初期达到最大.水母消亡释放的溶解态物质远高于颗粒态.其中,溶解态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最大净释放速率分别为(103.77±12.60)与(1.52±0.37)mg·kg~(-1)·h~(-1).整个消亡过程中溶解态氮主要为NH_4~+-N,约占总溶解氮的69.6%-91.6%;消亡初期,溶解态磷主要以溶解有机磷为主约占总溶解磷的63.9%-86.7%,消亡后期则主要为PO_4~(3-)-P,约占50.4%-60.2%.相反颗粒态氮则主要以颗粒有机氮为主,占总颗粒氮的(88.6±6.9)%,颗粒态磷则以颗粒无机磷为主,占总颗粒磷的(73.9±10.5)%.总体上,水母消亡释放的生源要素量为碳氮磷.同时,水母消亡使水体中C/N降低,N/P升高,表明水母消亡可导致水体相对的高碳、高氮负荷.  相似文献   

14.
蜜蜂是一妻多夫制,处女蜂王可与7-17只雄蜂交配。说细介绍了雄蜂内阳茎的构造,交配时内阳茎翻出体外的过程,蜂王和雄蜂交配的情况,一次交配后留在蜂王蜇针腔的交配标志,以后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如何将堵塞在蜇针腔的交配标志除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孟加拉虎罗勒是只特别小心眼的老虎,有虎误入自己的领地,打对方一顿;有鸟在它睡觉时吵闹,吼对方一阵;有蜜蜂蜇了它的鼻子,它……只能偷偷把蜜蜂记到自己的"黑名单"上,伺机报复。一般情况下,罗勒有仇当场就报了,实在报不了便会把对方的名字记在专门记录结仇动物的小黑本上.这便是一只老虎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东海栉水母对温度和盐度生态适应的Yield-Density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N-33°N、118°30′E-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度、盐度数据的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结合地理分布分析,研究了栉水母分布最适温度和最适盐度,分析了栉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瓜水母(Beroe cucumis)的丰度和温度,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mata)和卵型瓜水母(B.ovata)的丰度和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瓜水母,掌状风球水母和卵型瓜水母的丰度与其对应的温度或盐度均符合Yield-Density模型;瓜水母最适温度和卵型瓜水母最适盐度依据散点图估计,掌状风球水母最适盐度不明显,其他物种最适温、盐度均由Yield-Density模型极值点计算;东海栉水母所有物种均系亚热带外海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瓜水母和掌状风球水母具有较宽的温、盐度分布区间,卵型瓜水母和蝶水母是冬、春季暖流水团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7.
孙明  邢勤旺  王佳晗  段妍  李楠  柴雨  董婧 《生态学报》2018,38(18):6749-6758
20世纪末以来,沙蜇在东亚水域频繁暴发,不仅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活动,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在室内模拟秋季降温条件,研究了不同水温(4种降温条件)与饵料量(0.42、1.25、和4.2 μg C螅状体-1d-1)对沙蜇螅状体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秋季降温速度快慢导致的积温差异对沙蜇螅状体生成足囊数有显著影响(P < 0.001),积温越大,螅状体生成的足囊数量越多,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y=142.59x+208.39;R2=0.967),低积温条件下的足囊萌发也较少;2)饵料量对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影响是有一定阈值范围的,在一定饵料量范围内,螅状体生成的足囊数量随饵料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超过一定阈值范围,过剩的饵料影响水质对沙蜇螅状体反而产生负面影响。3)秋季新繁育出来的当龄沙蜇螅状体可在越冬前发生横裂生殖,但横裂生殖的螅状体比例和放碟数量均较少。试验结果说明,全球变化背景下,积温升高、饵料量小幅增加均可能导致沙蜇秋季有性繁殖的当龄螅状体在越冬前生成更多的足囊,促进诱发翌年水母暴发。  相似文献   

18.
怪物事务所     
正大拇哥来揭示谜底啦!2017年第7期的1号怪物是管水母,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洋中。其实,它是一"群"动物,由许多不同形状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有不同的功能,有的负责捕食,有的负责保护,有的负责繁殖,等等。2号怪物是一只蜂螨在攻击蜜蜂。这种寄生虫一辈子都住在蜂巢里。你猜对了吗?  相似文献   

19.
陈颖涵  林元烧  郑连明  曹文清 《生态学报》2015,35(10):3382-3393
根据"908"专项北部湾2006—2007年四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部湾北部(20°N以北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和群集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该区共记录水母类4类125种,分别为水螅水母类99种、管水母类17种、钵水母类4种和栉水母5种;以沿岸暖水种为主,占本区水母总种数的61.6%,其次是大洋暖水种,占37.6%,沿岸暖温种仅占0.8%。种数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夏季83种,冬季56种,秋季和春季各49种,四季均以水螅水母类为主。周年丰度变化呈单峰型,夏季(943.0个/m3)春季(572.4个/m3)冬季(548.2个/m3)秋季(427.6个/m3)。拟细浅室水母、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四叶小舌水母、半口壮丽水母、两手筐水母、异摇篮水母、双小水母、单囊美螅水母、疣真囊水母、半球美螅水母、六幅和平水母、八囊摇篮水母、刺胞真囊水母、黑球真唇水母、端粗范式水母和细颈和平水母共17种全年出现,为四季种;其中,前7种为四季优势种,优势度(Y)分别为0.25、0.19、0.09、0.08、0.05、0.03和0.03,各季节的优势种演替模式不尽相同。依据水母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北部湾北部水母类可划分2个群集:栖息在受沿岸流影响的20 m以浅的低盐群集,代表种有拟细浅室水母和双生水母等;栖息在受外海水影响的20 m以深的高盐群集,代表种有四叶小舌水母、半口壮丽水母和两手筐水母等。海流与水团的消长是影响水母类群集结构和水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检测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水母种类物种鉴定和监测的新方法。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别基于18S rDNA和COI宏条形码检测了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围海养殖池塘7个采样点中获得可检测的采样点数据。结果显示,基于18S rDNA宏条形码检测出8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2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6种;基于COI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出19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5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14种;两种DNA条形码标记都显示养殖种类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可用于快速检测水母种类多样性,在水母类物种鉴定、监测及早期预警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