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4.
《菌物系统》2002,21(4):519-521
  相似文献   

5.
中国锈革孔菌科新种及值得注意的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菌物系统》2001,20(1):16-21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盘菌目地孔菌属(Geopora Harkn.)我国种类的分类研究成果,共描述4个种即砂生地孔菌(Geopora arenicola(Lév.)Kers),库氏地孔菌(Geopora cooperi Harkn.),叶质地孔菌(Geopora foliacea(Schaef.)Ahmad)和梭椭孢地孔菌(Geopora perprolata B.C.Zhang,sp.nov.)。叶质地孔菌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对各个种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李娟  熊红霞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08,6(3):125-128
仲氏针层孔菌和假斑点嗜蓝孢孔菌为中国孔状木生真菌2新记录种。本文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该2个种的详细描述和线条图。  相似文献   

8.
9.
大孢卧孔菌一新组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戴玉成  李泰辉 《菌物学报》2002,21(4):519-521
本文将刺孢孔菌Pachykytospora中的P. major G. Y. Zheng & Z. S. Bi组合为Megasporoporia major (G.Y. Zheng & Z. S. Bi) Y. C. Dai & T. H. Li,并根据模式标本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0.
张媛  包海鹰 《菌物学报》2014,33(1):114-120
对粗毛纤孔菌、椭圆嗜蓝孢孔菌、火木层孔菌、木蹄层孔菌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为4.1%,高于其他3种多孔菌;同时,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对H22荷瘤小鼠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除木蹄层孔菌外,其他3种多孔菌给药剂量为500mg/mL和1 000mg/mL时抑瘤率均大于40%,其中粗毛纤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抑瘤率最高,低剂量组(500mg/kg)为58.12%,高剂量组(1 000mg/kg)为47.75%。  相似文献   

11.
“桑黄”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桑黄”的古代、现代名称及其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全面考证.“桑黄”最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桑耳”,在唐代甄权的《药性论》中才首次出现“桑黄”两字.认为中国“桑黄”,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绣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绣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主要包括来自Phellinus、Inonotus及Fomitiporia等属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木腐菌子实体,包括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及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的子实体,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烟草根际厚孢轮枝菌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防制剂中厚孢轮枝菌在烤烟K326和云85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生物菌剂2周后厚孢轮枝菌能在烤烟外根际、根表分离到,但在根内不能分离到或分离数极少,在4周、6周时外根际、根表的分离数达到最大,根内分离数仍很少,8周时分离数又减少。制剂处理后烤烟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2周时明显减少,4周时有所回升,6周和8周时与对照达到平衡。结果表明厚孢轮枝菌可以在烟草外根际、根表定植,初期对土壤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孔菌属 Geopora中只有少数种为地下生。其中,古氏地孔菌原变型Geopora cooperi Harkness f. cooperi在我国已有报道。作者对1986年采于贺兰山的一地下真菌标本进行研究,确认该标本是古氏地孔菌球孢变型Geopora cooperi Harkness f. gilkeyae Burdsall,为我国新记录。 古氏地孔菌球孢变型 核桃仁蘑菇,图1 Geopora cooperi Harkness f. gilkeyae Burdsall, Mycologia 60: 518, 1968  相似文献   

14.
中国锈革孔菌科新种及值得注意的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多孔菌一新种,版纳嗜蓝孢层孔菌 Fomitiporia bannaensis Y.C. Dai,该菌具有平伏的子实体较小的担孢子及大量的子实层刚毛这些特征很容易使该新种区别于同属的其它种,对与其它近似种的不同也进行了讨论锈革孔菌科的另外两种悦目小集毛菌Coltriciella  ablectabilis(Lloyd) Kotl, Pouzar& Ryvarden和杜氏齿革菌 Hydnochaete duportii Pat.被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我国的材料对这两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三个种被重新进行了组合它们是 Fomitiporia sonora(Glib.)Y.C. Dai, Fomitiporia  sublaevigata(Cleland &  Rodway) Y.C. Dai和 Onnia flaovida(Berk.) Y.C. Dai.  相似文献   

15.
王超儀  包海鹰 《菌物研究》2013,11(3):196-201
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 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 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 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 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 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相似文献   

16.
17.
郭英兰  曹支敏 《菌物学报》1994,13(Z1):129-132
本文报道引起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角斑病的一个新种一花椒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zanthoxyli Y. L. Guo & Z. M. Cao, sp. nov.)o该菌与寄生在花椒属(Zanthoxylum sp.)植物上的花椒生尾孢[Cercospora fagarina (Hansf.) Chupp]近似,二者的子实体均生于叶背面,扩散型,无子座,分生孢子梗主要着生在表生菌丝上,但后者的分生孢子梗非常长而较窄(100.0-250.0 × 5.0 μm),分生孢子短而宽(40.0-100.0、6.0-8.0 μm),因此本种为一新种。在芸香科(Rutaceae)尚无菌绒孢属真菌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及图。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葱在贮藏期频繁发生镰孢菌腐烂病,损失严重。明确该病害病原种类对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甘肃省兰州市(区)蔬菜市场的16份大葱贮藏期镰孢菌腐烂病病样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经单孢分离后根据形态学特征,再结合r DNA-ITS、EF-1a(tef)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80株镰孢菌,经鉴定分属3个种,即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其中层出镰孢菌为大葱镰孢菌腐烂病的优势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2.50%。对兰州白葱不同部位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对大葱鳞茎的致病力最强,而燕麦镰孢菌对大葱鳞茎的致病力最弱。【结论】3种镰孢菌作为该病害的病原,属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中国地下真菌一个新种和三个新记录,它们是: 山西胶皮菌 Gelopellis shanxiensis Liu et K. Tao sp. Nov., 大孢费歇块菌Fischerula macrospara Matt., 古氏地孔菌 Geopora cooperi Harkness, 以及柠檬黄层腹菌 Hymenogaster citrinus Vlt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