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88,(3):303-305
本文中所描述的化石,系笔者于1978年采自湖北宜昌黄山洞剖面下寒武统灯影组黄鳝洞段灰棕色磷质白云岩中.与这种化石共生的有扬子微型软体动物群(Yangtze Micromolluscan Fauna)中的多板类 Tchangsichiton notabilus Yu, Sinuconus clypeus Yu; 节壳类 Yangtzemerisma rarum Yu, Y.? cancellatum Yu; 单板类 Yangtzeconus priscus Yu, Huangshan dongoconus pileus Yu, Obtusoconus paucicostatus Yu, O. rostriptutea (Qian), Spatuloconus rudis Yu;  相似文献   

2.
贵州台江寒武纪的一些单板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关早寒武世中期以后的单板类报道和研究较少。本文描述和讨论产于贵州省台江县八郎村下寒武统顶部和中寒武统下部的一些单板类化石,计有Helcionella terraustralis,Coreospiracf.rugosa,Latouchella taijiangensis sp.nov.,Latouchella sp.,Monoplacophora gen.et sp.indet.等。这些单板类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凯里动物群”的内容,为该区中、下寒武统的划分提供了单板类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单板类的演化和地理分布规律增加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扬子地台震旦系陡山沱组产出丰富的微体化石,它们主要保存在磷块岩以及燧石结核和条带中。文章详细报道湖北峡东地区九龙湾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描述以前未曾在峡东地区碳酸盐相燧石中发现的8属8种微体化石。研究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大型带刺疑源类、微体多细胞藻类和动物胚胎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Tianzhushania spinosa是最早出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分子,大冰期后微体生物的辐射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同时.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华南扬子区陡山沱组碳酸盐相燧石和磷块岩地层中保存的微体化石面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一曲《克拉玛依之歌》在六十年代风弥全国。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今天的克拉玛依已是高楼林立,有十几万人口,年产原油七百万吨的内陆重要石油生产基地。新疆是我国恐龙化石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克拉玛依地区又有许多化石地点,最有代表性的准噶尔翼龙化石点位于该地区的乌尔禾玛纳斯湖畔。近几年,中国和加拿大古生物科学工作者,对新疆广大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发掘又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蜥脚类化石的颈椎骨,大型肉食类单棘龙及大量的其它种属的似哺乳爬行类动物化石。1992年4月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石炭世海扇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上石炭统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过去已有不少报道(杨志荣等,1983,1985)。1984-1985年,笔者等两次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塔木岗、双井子、化石沟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祁家沟开展野外工作,采得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本文报道其中海扇类12属18种,其中有2新属、9个新种和4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湖南西部中寒武世早期蠕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报道的蠕虫材料,部分是1978年湖南省地矿局405队在湘西花垣县渔塘中寒武统高台组底部(属扬子区)采集的;部分是笔者于1983年在湘西慈利县丛木坪中寒武统敖溪组(属过渡区)采集的。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因而在地层中多数是呈虫管、虫迹保存,成为痕迹化石的一种类型,而其驱体,一般很难保存成化石。迄今为止,我国仅在震旦系内发现有蠕虫虫体化石。如湖南沅陵凉水井升天坪震旦系灯影组的中华燐沙蚕(唐天福等,1978)。另外,汪贵翔也报道在安徽的震旦系亦产有蠕虫化石(汪贵翔,1982)。至于寒武系,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哈密地区石城子北剖面7件样品获得分异度较高、有机质壁显著炭化保存的疑源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4个形态属和15个形态种(其中8个未定种,3个比较种)。结合国内外古生代晚泥盆世已知疑源类组合进行比较,清楚表明当前获得的疑源类组合代表了晚泥盆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面貌。我国涉及晚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相对薄弱,而有关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更为匮乏,当前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填补和丰富了新疆乃至国内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研究资料。该发现佐证了关于卡拉麦里洋在早石炭世闭合的认识;作为基础食物链的海洋微体浮游植物是重要成烃生物,晚泥盆世疑源类的保存预示研究区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葛梅钰 《古生物学报》1990,29(3):364-370
一、前言江苏宁镇山脉是我国发现笔石最早的地区之一(Frech,1912),也是我国下古生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昆山及苏北沿海地区的奥陶、志留系中陆续发现笔石、牙形刺等化石(葛梅钰等,1982;葛梅钰,1984;段金英,1985;丁连生,1987),证明了这些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这些地区在奥陶纪、志留纪应属于扬子区或扬子海的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0.
湖北房县灯影组西蒿坪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湖北房县南部西蒿坪地区灯影组虽经许多地质单位工作,因一直未发现化石而全部置于震旦系。1980年,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王寿琼等,首次发现了软舌螺和腕足类化石,并将灯影组顶部含化石层位单独分出,建立西蒿坪段,置于下寒武统最底部。翌年,笔者之一张师本对西蒿坪段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并在两个剖面上逐层采集化石样品,经室内处理,获得了大量保存较好的软舌螺、单板类、腕足类、海绵、锥齿形类和多种分类位置不明的小壳化石。从总的面貌看,它与滇、川、黔和峡东等地区的梅树村阶动物群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与我国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组和苏联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海扇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天山和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地层比较发育,双壳类化石也相当丰富。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多年来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双壳类化石材料,经初步鉴定有古栉齿类、裂齿蛤类、小花蛤类、海扇类、古满月蛤类、并齿蚶类和蛏海螂类等,其中不少属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待  相似文献   

12.
《化石》1987,(4)
[本刊讯]中国-加拿大联合考察队最近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发现一批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巨型蜥脚类、兽脚类等,除外还有一些鳄类化石。上述化石均产自侏罗纪地层中(距今约1.50亿年)。考察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沿海许多地点的早第三纪地层,发现不少有管状结构的化石标本;在新疆和西藏也有类似的发现.其中,江苏北部的管状化石,经笔者的初步研究,确定为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的栖管化石(Polychaeta).鉴于这类化石,我国过去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和报道,为了引起今后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 840个牙形刺样品的资料;建立了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53个牙形刺化石带或组合带;依据牙形刺化石修订了传统的地层界线;并对全球二叠纪地质年表提出了新的见解,且在下扬子区首次发现了志留纪牙形刺化石。全书共约  相似文献   

17.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西乡灯影组杨家沟段地层中富含大量的小壳化石,除了软舌螺类、织金壳类和球壳类外,还有异常丰富的针棘状化石,这种针棘状化石是某种生物的外骨骼,鉴定为一个新形态属Acidocaracus,五个新形态种,并作了详细描述。 本文根据所发现的小壳化石与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如云南梅树村渔户村组上部,四川麦地坪段,湖北神农架西蒿坪段所含化石可以对比,并与新疆乌什—柯坪—阿克苏地区的玉尔吐斯组化石群也很接近,从而推断早寒武世早期古海洋的海水通道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19.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20.
首次描述并研究了在湖南张家界四都坪乡四都坪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硅质条带和结核中发现的保存精美的微体化石。化石组合包括大型具刺疑源类Cavaspina acuminata,Cavaspina basiconica,Gyalosphaeridium sp.,Mengeosphaera latibasis,Tanarium varium,Tanariumsp.和Urasphaera fungiformis;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球状、丝状蓝藻化石Archaeophycus yunnanensis,Polytrichoides sp.,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和S.solidum以及多细胞藻类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与湖北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三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anarium为特征的组合面貌基本一致。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也为华南扬子地区陡山沱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