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指定了黄檀属Dalbergia黄檀D.hupeana Hance、滇黔黄檀D.yunnanensis Franch.、D.collettii Prain和多裂黄檀D.rimosa Roxb.四个名称的后选模式。分别将上海黄檀D.sacerdotum Prain、高原黄檀D.yunnanensis var.collettii(Prain)Thoth.和勐梭黄檀D.mengsuoensis Y.Y.Qian处理为黄檀D.hupeana、滇黔黄檀D.yunnanensis和多裂黄檀D.rimosa的异名。  相似文献   

2.
云南猪屎豆属6种植物的核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猪屎豆属(Crotalaria)6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C. yunnanensis仅报道了染色体数目),并结合它们的分类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它们的演化关系;其中C. bracteat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以及C. yunn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川西昌台地区纳楞海剖面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存在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化石组合,化石保存较好,优势分子为Halobia yunnanensis和Halobia pluriradiata.化石主要分布于黑色钙质页岩和粉砂质板岩中,其生活环境主要为浅海下部至深海的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松针上的细黑盘孢属一个新种:命名为云南细黑盘孢菌(Leptomelanconium yunnanensis G.C.Zhao et Sheng sp.nov.),并对其形态特征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同时讨论了新种与其它已知种间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林学院植物病理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Croton yunnanensis W. W. Smith var. megadontus W. T. Wang, var. nov. A var. yunnanensis differt folis margine irregulariter dentatis, dentibus usque ad 3.5—4 mm longis. Sichuan (四川): Yanyuan (盐源) Guabie (瓜别), alt. 1800m, 28 Jul. 1983, Expcd. Qingzang (青藏队) 83-12530 (holotypus, PE; isotypus, KUN); Kangding (康定), Wasi (瓦斯), alt. 1900 m, 31 Maj. 1974, Qin Zi-sheng (秦自生)6134。  相似文献   

6.
中遁蛛属1新种记述(蜘蛛目:巨蟹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产于我国南方的中遁蛛属1新种,滇中遁蛛Sinopoda yun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7.
1975—1979年间,我们得到采自云南省九个地点、贵州省两个地点的云南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yunnanensis(Boulenger)标本共640号。本文报道整理中发现的三个新亚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云南半叶趾虎指名亚种 Hemiphyllodactylus yunnanensis yunnanensis(Bou-  相似文献   

8.
2010年至2011年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过程中记录了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和绿背姬鹟Ficedula elisae,均是江西省鸟类新纪录,分别记述如下。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 La Touche,1922  相似文献   

9.
云南拟单性木兰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植物名称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yunnanensis Hu). 2材料材料采用茎尖和带腋芽的茎段.  相似文献   

10.
尹长民  彭贤锦 《蛛形学报》1996,5(2):111-116
记述我国南方狼蛛属3新种,定名为:王氏狼蛛Lycosa wangi sp.nov.,宜章狼蛛Lycosa yizhangensis sp.nov.和云南狼蛛Lycosa yun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1.
节甲鱼的一内颅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广西六景的一长胸节甲类的内颅化石,并和我国已记述的Szuaspis yunnanensis、Kueichowlepis sinensis的内颅作了形态比较,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瓦古猿头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78年12月在云南禄丰石灰坝煤窑发现的第一个古猿头骨化石作了描述和比较,归属为云南西瓦古猿类型。由于它在形态上保留一些原康修尔猿的性质和显示出较多的相似于猩猩的特征,所以作者认为它可能代表后两者的中间环节。同时,作者又发现这个头骨具有接近于南方古猿粗壮种的性质,因此认为云南西瓦古猿与南方古猿粗壮类型可能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祝良  冯邦 《菌物学报》2013,32(3):545-556
作者对国产类脐菇属Omphalotus(含亮菌属Lampteromyces)标本进行了研究,报道4种,即鞭囊类脐菇O.flagelliformis、日本类脐菇O.guepiniformis、莽山类脐菇O.mangensis和亮耳菌Lampteromyces luminescens,其中鞭囊类脐菇为新种。作者对亮耳菌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与日本类脐菇即使不是同一物种也是很近缘的,但由于没有亮耳菌模式产地或其附近地区的更多标本用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比较,故不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利用新近采自我国东北的标本,作者对日本类脐菇的显微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发现日本类脐菇、莽山类脐菇和亮耳菌都具有厚壁担孢子,厚壁担孢子的孢子壁外表在显微镜下看上去粗糙至不平滑,这可能是因为孢子壁不同区域的密度不同所致。云南桩菇Paxillus yunnanensis曾被猜测为类脐菇属的物种,作者对该种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模式标本具有巨大的褶缘囊状体,应是假白蘑属Tricholomopsis的成员。  相似文献   

14.
云南紫胶虫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又清  王绍云 《昆虫学报》2007,50(5):521-527
紫胶虫是重要的资源昆虫。本文结合云南西南部、东南部地区云南紫胶虫自然分布区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生态因子在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紫胶虫的地理起源可能是印度洋地区的南亚。云南紫胶虫主要分布于怒江流域及支流、澜沧江流域及支流、红河流域及支流、伊洛瓦底江流域支流河谷两岸半山坡。气候因子中的温湿度组合是决定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而寄主植物分布对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也有限制作用。云南特有的流域地形、山脉走向及所形成的小气候特点决定了云南紫胶虫在云南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恐鱼类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盘溪的一恐鱼类的新材料,代表该类的一新种。这一化石的发现和记述,对于地层的对比和了解该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含笑花粉萌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离体培养和人工授粉的方法对云南含笑花粉的萌发进行了研究。栽培和野生云南含笑花粉的萌发率有很大的差异,分别为20%和90%。首次报道了云南含笑的花粉粒在离体培养基上萌发2条花粉管的现象。云南含笑花粉在灰岩含笑花柱头上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与离体培养基上的相同,表明灰岩含笑的柱头对云南含笑的花粉没有排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中记述了采自云南盘溪地区一真节甲鱼类化石,根据材料特征认为属于克氏鱼属—新种,即一打得克氏鱼(Clarkeosteus yidadei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8.
广西细叶云南松群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献溥 《植物研究》1987,7(1):127-150
细叶云南松是云南松原种从中亚热带温凉的云南高原向东迁移,适应南亚热带于热河谷的一个变种。它广泛分布在南盘江下游两岸海拔300-1600米的丘陵山地,常常构成大面积的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多种多样。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所在地的气候、地貌、土壤和人为生产活动特别是垦殖和烧山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比较详尽地划分和论述了这个区域广西范围内细叶云南松群系各个群丛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指出了它们的演替趋势和经营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集了云南宁蒗和四川盐源县交界泸沽湖的刘氏棘蛙Paa liui地模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并与形态上相似的双团棘胸蛙P. yunnanensis、多疣棘蛙P.verrucospinosa、察隅棘蛙P. chayuensis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刘氏棘蛙作为一个独立物种不存在,分布于泸沽湖的刘氏棘蛙为双团棘胸蛙的一个地理居群,应作为双团棘胸蛙的同物异名进行归并.  相似文献   

20.
极小种群物种云南肉豆蔻的群落结构及其种群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晨晨  代俊  肖之强  杜凡 《广西植物》2017,37(6):783-790
云南肉豆蔻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局部区域的季节雨林中,作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与中国120个极小种群物种之一,目前尚未开展过种群学研究。该研究根据建立于1993年的固定样地监测资料,对西双版纳州勐腊县6块50 m×50 m季节雨林样地中的云南肉豆蔻与样地中重要值较大的其他乔木树种进行比较,确定云南肉豆蔻的群落地位,并根据样地建立初期抽样调查的云南肉豆蔻幼苗、幼树推测出当年样地中实生苗的数量并与2016年的调查数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地中胸径≥5 cm的木本植物共有223种,隶属于56科140属。云南肉豆蔻的分布海拔可达到850 m,高于文献记载;6块样地中胸径≥5 cm的云南肉豆蔻共有16株,数量虽少,但是重要值相对较大,单种平均胸径高于样地平均水平;然而云南肉豆蔻生长缓慢、径级主要集中于小径级,23年间只记载1株进界木;其核果主要靠重力和动物搬运传播,果实被动物啃食且不易保存导致云南肉豆蔻幼苗及幼树数量较少、种群更新困难。该研究结果为云南肉豆蔻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