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的修复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海筏式养殖滤食性贝类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假粪(总称生物沉积物),对海水养殖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而沉积食性海参能够有效清除颗粒有机物,在海水养殖系统中扮演“清道夫”的生态角色.为评估刺参在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潜力,本文在不同季节现场研究了贝 参混养模式下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的摄食及生长和排泄特征.结果表明: 刺参能够在新设计的养殖设施中与滤食性贝类混养,最大生长率达0.34%·d-1; 并可通过摄食有效清除贝类生物沉积物, 摄食率为0.1746 g·g-1·d-1(夏季,21.2 ℃)、0.0989 g·g-1·d-1(秋季,19.2 ℃)和0.0050 g·g-1·d-1(冬季,7.7 ℃);刺参主要通过排泄溶解形态的NH4+N和PO43- -P来促进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其排泄率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基于现场试验数据,估算了刺参在桑沟湾的生物修复潜力, 刺参与贝类混养可摄食4.5~159.6 kg·hm-2·d-1生物沉积物、排泄1 382.5~3 678.1 mmol·hm-2·d-1NH4+ -N及74.6~335.7 mmol·hm-2·d-1PO43--P.表明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具有较大的生物修复潜力,贝-参混养模式不仅能够取得较大的生态效益,而且能显著增加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陶振铖  孙军  孙松 《生态学报》2007,27(10):4342-4348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09%~39.95%(平均13.51%)。数据表明,2月份和8月份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桡足类摄食不是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3、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3、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3、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东北东部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人工红松林、落叶松林、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硬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比较其土壤N2O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 4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总体上表现为大气N2O的排放源, 其N2O通量大小顺序为:硬阔叶林(21.0±4.9 μg·m-2·h-1)> 红松林(17.6±4.6 μg·m-2·h-1)>落叶松林(9.8±5.9 μg·m-2·h-1)>蒙古栎林(1.6±12.6 μg·m-2·h-1).各生态系统的N2O通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只在夏初出现排放峰值(蒙古栎林为吸收峰).4种生态系统N2O通量均与10 cm深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N2O通量对土壤温度和NH4+-N的响应出现分异:针叶林N2O 通量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5 cm深土壤温度呈不相关;阔叶林与针叶林正相反.在较为干旱的2007年,土壤水分是影响4种林型土壤N2O通量的关键因子.植被类型与环境因子及氮素有效性对N2O通量的相互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成树树冠上、中、下3层叶片进行了测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木的光合作用.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成树具有喜光的光合特性,光饱和点较高(1 000~1 500 μmol·m-2·s-1),而光补偿点较低(7.7~15.3 μmol·m-2·s-1),对光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绒毛番龙眼光合日进程的关键因子;12月,叶片处于成熟期,生长良好,光合能力较强,树冠上层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约为8.9 μmol CO2·m-2·s-1;4月处于新老树叶更替期,光合能力下降,树冠上层Pn日变化为双峰型,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树冠上层Amax约为4.3 μmol CO2·m-2·s-1;7月上、中层叶片Pn为单峰型,下层出现“午休”.如人为使CO2浓度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则绒毛番龙眼的Pn会增加,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CO2浓度从400 μmol·mol-1升高到800 μmol·mol-1时,干季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约50%~100%,雨季WUE较低.  相似文献   

6.
光照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光照状况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绿豆幼苗在光照强度(PAR)为50或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外源供硼时扦插苗才能生长不定根,在该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无需外源供硼即可生长不定根;在PAR为180 μmol·m-2·s-1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需外源供硼才能保证不定根生长;在PAR为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时,每个下胚轴中自由态的硼总量仅为在此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时的一半,这可能是在PAR为100 μmol·m-2·s-1时连续生长10 d需要外源供硼满足不定根生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在南黄海广大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两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 (954.20±269.47) ind·10 cm-2和(1 186.12±486.07)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54.38±403.93)μg·10 cm-2和(1 120.72±487.21) μg·10 cm-2.两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值、生物量和生产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共鉴定出20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87%和9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按生物量依次为线虫34%~38%,多毛类25%~33%,介形类9%~22%,桡足类8%.96.64%的小型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72.48%和89.46%.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沉积物砂含量(%)、粉砂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相关.代表性站位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分析显示了沿岸、黄海冷水团和东、黄海交汇区3个不同的底栖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8.
在设施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营养液中120、240及360 mg·L-1 3个钾素水平对网纹甜瓜‘甜甜1号’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液中钾素水平过低(120 mg·L-1)或过高(360 mg·L-1)均导致网纹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使叶绿体片层结构混乱、变形和片层数减少,但对CO2补偿点(70 μl·L-1)、饱和CO2(600 μl·L-1)、光补偿点(50 μmol·m-2·s-1)无显著影响.适宜的钾素水平能显著提高叶片的饱和光强、羧化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3个指标分别为1 200 μmol·m-2·s-1、0.1364和0.0237.在试验条件下,提高温室内基质栽培网纹甜瓜叶片光合效率的最适钾素水平为240 mg·L-1.  相似文献   

9.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数据以及地面实际观测资料,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2000和2006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NPP由河谷向山脊逐渐递减,这与该区的水热梯度基本一致;该区单位面积年NPP平均为86.8 g C·m-2·a-1,2006年比2000年高2.15 g C·m-2·a-1,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年NPP以农田(243.1 g C·m-2·a-1)最大,荒漠(35.6 g C·m-2·a-1)最小;研究区两年平均总NPP为512.8×1010 g C·a-1,2006年比2000年高12.7×1010 g C·a-1,不同植被类型的总NPP以草甸(194.4×1010 g C·a-1)最高,荒漠(30.3×1010 g C·a-1)最低.研究期间,人类活动强烈区域(道路缓冲区0~4 km)的植被NPP呈下降趋势,而人类活动较难到达区域的植被NPP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镇江内江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日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5月,选择镇江内江湿地具有代表性的裸地、虉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别代表植被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气温、土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研究其植物群落小气候的日动态.结果表明,随演替由裸地到虉草群落到芦苇群落进行,群落内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减小.其中,日均光照强度由1 204.7 μmol·m-2·s-1降至141.28 μmol·m-2·s-1,日均变幅由1 126μmol·m-2·s-1降至265 μmol·m-2·s-1;日均气温由32.2 ℃降至24.9 ℃,日均变幅由12.75 ℃降至4.8 ℃;日均土温由21.83 ℃降至19.47 ℃,日均变幅由4.5 ℃降至2.1 ℃.群落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由58.95%增至87.3%),变幅减小(由29.75%降至5.15%).生境具有早期的开放性和后期的封闭性,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环境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各群落内的光强、气温、湿度及土温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但不同演替阶段各因子间相关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1.
毒莴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入侵杂草,也是国家进境植物的检疫对象.调查发现,毒莴苣植株高大,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常见的伴生杂草有小飞蓬、野塘蒿、鬼针草、裂叶月见草、裂叶牵牛、狗尾草、野胡萝卜、苍耳、一年蓬、山莴苣、葎草、龙葵和钻形紫菀等.应用LCA 4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毒莴苣进行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该种实测净光合速率高达21.22±0.45 μmol CO2·m-2·s-1,比入侵性杂草一年蓬、野塘蒿稍低,比藜、北美车前、山莴苣等高,是一种高光效植物;根据毒莴苣的光合-响应曲线,该外来入侵种的理论光补偿点为37.58 μmol·m-2·s-1, 光饱和点为1 480 μmol·m-2·s-1,理论最大净光合速率20.81 μmol CO2·m-2·s-1;毒莴苣的光合作用具有午休现象,是由于高光照和高温导致气孔阻力增加、气孔关闭,影响了植株对外的气体交换;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叶面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的蒸腾.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紫藤叶片生理参数的光响应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测定了不同土壤湿度下2年生紫藤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探讨了紫藤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结果表明:紫藤叶片的Pn、Tr及WUE对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维持紫藤正常生长(同时具有较高Pn和WUE)的土壤湿度范围为:体积含水量(Wv)15.3%~26.5%、相对含水量(Wr)46.4%~80.3%,最佳土壤湿度约为Wv 23.3%、Wr 70.6%.紫藤叶片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为600~1 600 μmol·m-2·s-1时,Pn和WUE具有较高水平,饱和光强在PAR为800~1 000 μmol·m-2·s-1.紫藤叶片光合作用非气孔限制的发生与土壤湿度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Wv为18.4%~26.5%、Wr为55.8%~80.3%时,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限制,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小;超出此范围后,其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出现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的PAR临界值.紫藤正常生长允许的最低土壤湿度约为Wv 11.9%、Wr 36.1%,允许最高PAR约为1 000 μmol·m-2·s-1,是紫藤叶片光合机构受到破坏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3.
林窗对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林窗中央、林窗边缘和林冠下3种不同光照梯度的森林生境中,研究了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幼苗的早期 (种子萌发后10周内) 生长和定居后 (实生苗生长3个月以上) 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 绒毛番龙眼幼苗在早期生长阶段,林窗中央的株高、基径、总干质量、单株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最大,分别为24.45 cm、3.17 mm、0.79 g、122.45 cm2和14.78×10-3 g·d-1.林冠下根冠比 (0.87) 高于林窗中央 (0.20) ,可能是光照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林窗中央较强的光照有利于定居后幼苗的生长,株高、基径、总干质量、单株叶面积、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在林窗中央最大,实验结束时分别达到31.48 cm、3.80 mm、2.22 g、174.52 cm2、2.29×10-3 g·d-1和2.54×10-5 g·cm-2·d-1.幼苗死亡可能与水分胁迫密切相关,由水分胁迫引起的幼苗死亡率在林冠下最高 (26.88%),但林冠下由脊椎动物捕食引起的幼苗死亡率较低(2.93%),从而使林冠下幼苗的最终存活率最高 (70.19%).光照是影响绒毛番龙眼幼苗形态学调节的重要因素, 林窗中央不同生长阶段幼苗的比叶面积最低,但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最大.水分胁迫和光照在幼苗定居后仍是影响幼苗生物量分配的重要因素, 林窗边缘幼苗的根冠比最高 (0.33).  相似文献   

14.
对10个样地中Cu、Pb、Zn、Mn、Cr、Co、Ni、Cd、As、Sb和 Hg 11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样地内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地内豚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1.88~9.41 μmol·m-2·s-1,而果实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81 μmol·m-2·s-1.叶片的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1 μmol·m-2·s-1、75.7 mmol·m-2·s-1、6.05 μmol·m-2·s-1和4.72 μmol·mmol-1,分别是果实的5.26、0.64、1.31和1.69倍,说明非同化器官幼嫩果实具有与叶片相当,甚至更强的呼吸、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地点重金属Ni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含量都接近或者显著低于重金属污染的阈值.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如Cu、Pb、Zn、Cd、As、Sb和Hg)含量的高低对豚草气体交换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仅部分重金属含量与豚草的叶片、果实气体交换特性密切相关,如Ni和Cr对豚草叶片、果实的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Cr与豚草叶片饱和光合速率显著相关;而As与豚草果实的气孔导度显著相关.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对叶片和球果的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影响,而Ni、Cr和As可以在轻微污染甚至没有达到污染水平时影响豚草的气体交换特性.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生物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5年2月28日—3月10日和5月30日—6月4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外业调查,报道了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1.28 mg·m-3,高值区集中在口门附近;小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为66.7%,但在冲淡水区大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占据优势.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幅增加,口门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0.67和6.03 mg·m-3,122.5°—123.0° E间水域因水华爆发出现显著的叶绿素a高值区;小粒径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高达83.5%,其优势在水华区尤为明显.典型站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垂向分布显示,2种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差异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至底层二者浓度相当.根据所获的环境因子资料,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低温小麦种质叶片结构及某些生理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小麦冠层温度的长期观测,发现自然界存在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低温种质和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高温种质.在扬花结实期,低温种质冠层温度比高温种质低1~4 ℃.低温种质功能叶片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层数较多,通常比高温种质多1~2层叶肉细胞.低温种质陕229、901和小偃6号3片功能叶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66、192和165 μm,平均比高温种质薄26 μm;3片功能叶叶脉的平均间距分别为257、231和245 μm,平均比高温种质小31 μm;3片功能叶大叶脉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5 961、6 580和5 603 μm2,平均比高温种质大837 μm2;小叶脉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1 624、1 521和1 472 μm2,平均比高温种质大246 μm2.在扬花结实期,低温种质陕229、901和小偃6号3片功能叶平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8749、2.8162和2.4129 g·100 g-1 FW;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0.8640、10.8003和10.1939 μmol·m-2·s-1;蒸腾速率分别为0.0076、0.0074和0.0067 mol·m-2·s-1,均明显高于高温种质.结果表明,植物的冠层温度与植物本身的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水曲柳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在生长季内对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7年生水曲柳人工林根系取样,研究水曲柳不同直径根系现存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及垂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曲柳人工林根系总生物量为1 637.6 g·m-2,其中活根生物量占85%,死根占15%.在活根生物量当中,粗根(直径5~30 mm)占的比例最高(69.95%),其次为活细根(直径<1 mm,13.53%),小根(1~2 mm)和中等直径的根(2~5 mm)比例较小(分别为7.21%和9.31%).直径<1 mm活细根的比根长为32.20 m·g-1,直径5~30 mm粗根的比根长为0.08 m·g-1.单位面积上活根的总长度为6 602.54 m·m-2,其中直径<1 mm的细根占92.43%,其它直径等级则不到活根总长度的8%.直径<1 mm的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具显著线性关系(R2=0.923),但与比根长无显著相关关系(R2=0.134).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刈割可提高牧草地上部植株的再生能力.刈割后牧草再生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变化不大,而叶绿素a/b比值有所增加,轻刈割和重刈割的牧草叶绿素a/b比值分别增至1.59∶1和1.52∶1、不刈割为1.22∶1,有利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不刈割处理相比,在刈割初期,重刈割处理下柱花草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平均直径分别下降了54.9%、66.5%和27.2%,根系活力显著下降;但在中后期,刈割处理的牧草地下部根系形态指标活力可恢复到更高的水平.从一年两次收获的累计生物量来看,以轻刈割最高,为3 179.8 g·m-2,重刈割次之,为3 006.1 g·m-2,不刈割最低,为2 936.98 g·m-2,说明一年两次刈割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区不同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垄上覆盖塑料薄膜(C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122.9~165 mm,垄上原土夯实不覆膜(U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90.9~101.2 mm,无垄带状种植(CK) 土壤蒸发量为80.7 mm.其中,覆膜垄处理CR60在马铃薯成熟期土壤蒸发强度最大,达2.6 mm·d-1,平均为1.46 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65 mm·d-1;不覆膜土垄处理(UR30)土壤蒸发强度苗期最小,只有0.2 mm·d-1,平均为0.39 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58 mm·d-1.在马铃薯生长的现蕾期和开花期,水面蒸发量最大,日平均水面蒸发量分别为8.3和9.0 mm,与土壤蒸发不同步.马铃薯成熟期,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量都达到最大值.覆膜垄蒸发量最大,集雨效果显著,所以应采取抑制土壤蒸发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模拟和塑料大棚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和矿物改性包膜尿素对土壤pH值及大棚内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试验条件下,两种氮肥施用初期均导致土壤pH值上升,并于1周后达到最大值,上升幅度超过50%,随后开始下降,至第5周回到初始水平.大棚内施用两种氮肥均使棚内NH3、NO2和O3浓度增加,其中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NH3、NO2日均挥发量均大于矿物改性包膜尿素;施用普通尿素处理使大棚内土壤的NH3、棚内NO2和O3的最高浓度达到42.36、41.95和86.00 μg·m-3·d-1,3种气体浓度均达到了有害气体伤害植物的临界阈值;NH3、NO2挥发强度受棚温和光照强度的影响,O3浓度随光照强度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