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帚形动物门Phoronida是动物界的一个小门,仅有近十个种。本门动物因成体形态、幼虫变态、系统发生特殊及在海洋中的广泛分布,近年来已引起动物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发现和命名 1845年米勒(MiiUer)在北海赫尔果兰岛附近海面拖采浮游生物时,发现一种触手呈轮盘状着生于体前部的浮游动物。他认为是一个新发现的动物的成体,命名为一种辐轮动物(Actinotrocha branchiata)。后来,吉金豪(Gegen-  相似文献   

2.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根据外形与组织学的观察,比较了不同年龄的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肢体的再生速度。我们发现再生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幼虫的再生速度最高,变态以后再生速度显著地下降,但幼体(一岁、尚未达性成熟)仍比成体(性成熟)快得多。2.幼虫肢体再生之一切组织学过程均比变态后的动物进行快。幼体和成体的前二再生时期(组织去分化期和再生芽基形成期)进行速度相差不大,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分化期中再生体之生长和分化速度。3.再生初期速度(即组织去分化速度)依赖于断切时肢体组织的分化程度。变态前后组织分化程度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幼虫和幼体、成体之间组织去分速度的巨大差别。幼虫肢体组织分化程度低,去分化比变态后进行快得多;幼体和成体肢体所有组织的分化均接近或已达到完成,形态上彼此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解释为什么它们的去分速度都减慢而且彼此大约相等。4.实验期中幼体体长仍继续增加,而成体生长几已陷于停顿,这可能是它们的再生体生长速度的差别的原因。此外,也应考虑到性成熟过程中组织生理的变化可能对再生体的生长和分化发生影响。5.我们讨论了内分泌和再生的关系并认为变态和性成熟过程中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组织生理和组织分化程度的差...  相似文献   

4.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各綱中最少的类羣,分布上也下如其他各綱广泛,但是两栖动物是开始从水栖轉变为陆栖的脊惟动物,阻此从进化观点上来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两栖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两栖动物的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无四肢,但有較长的尾作为运动器官。由幼体发育成为成体要經过变态。成体能够在陆上生活,但需要較潮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大多数甲殻类动物的幼体,一经孵化,都能自由游泳。在幼体的发育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变,由简单而到复杂,由低级而到高级,最后才达到成体的形式。每经一次蜕皮,在形体上就有新的发展或新的转变,这就是所谓变态。  相似文献   

6.
近代的3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实验动物学由原始的、简单的动物实验向现代实验动物学的质的转变,最终使实验动物学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科技革命可以看作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被动反应,更对科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兔解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在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教学上又常作为哺乳纲的代表动物。当前中学动物学教学中家兔的内容较多,又有实验,现就兔体形态结构中的某些特点及  相似文献   

8.
中华须鳗叶状幼体变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鳗形目以其早期发育阶段——叶状幼体(leptocephalus)的变态,闻名于世。由于鳗类叶状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异悬殊,多年前曾将幼体建立为新目、科、种。因此,一直成为资源调查幼鱼研究工作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变形虫     
变形虫在动物学上是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Sarcodina,变形虫目Amoedina的动物.在初中动物学上有变形虫的教材,谈了它的生活形态及生理,是学生初学动物学时需要了解而又比较难以了解的动物,因为这种微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动物,不像马、牛、羊、鸡、犬、鱼……等脊椎动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对象,而是从未看到过,在脑海中一点印象都没有的东西.所以在讲解这部份课材时常感到困难,因此,现就变形虫的生活、形态、生理及与人生的关系诸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怎样把动物课上“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怎样使动物课的教学和发展智能结合起来?我们对上述问题,在动物学教学中进行了探讨,现以“我国动物地理分布”一章为例简述如下: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动物学课本中的位置本章是动物学课本的最后一章,具有综合、总结前面已学动物学知识的性质。教材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即从空间的角度)进一步来讲述主要脊椎动物在我国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11.
一.生物实验园地在动物学讲授中的意义生物实验园地可以使动物学的教师把早经在植物学中已奠定的米丘林思想予以发展。实验园地上的工作,在正确的组织讲授中是可以保证理解动物学的基础,加深创造性达尔文主义的观念及训练学生为他们的将来实际工作进行准备。在园地上的工作是和课堂上及课外所进行的工作一样,都是为和知识中的形式主义进行斗争的,同时这种工作也是精确领会关于动物形态学、生物学及生理学方面知识,是直观教材的丰富源泉。生物实验园地对于生物角及生物学研究室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补充场所,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露天实验室,能够使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去认识动物的生活,因此就更有特殊的价值了。二.实验园地上的动物部分用来观察农业害虫及和它们进行斗争实验的生物实验园地(图1).为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侧线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动物学报》1995,41(3):235-242
本文以光镜和扫描是镜手段研究了中国大鲵幼体,亚成体及成体头部及躯干部表皮中的侧线器官,即电接受壶腹器官,机械接受的表面神经丘和陷器官的分布,形态和发展变化。壶腹器管仅存于幼体头部,变态结束后消失,后两种终生存在,但前者按一定路线和方向排列,后者仅存于头部,陷在表皮中,文章探讨了壶腹器官的原始性,其消失与生活习性以及由水登陆进化的关系;对三种器官的形态及其它有尾类的侧线器官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答:蚱蝉(Cryptotympana atra),俗称知了,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关于其变态类型,有些动物学和昆虫学书中已指出是渐变态。但无论其幼虫的外形(具开掘足)还是生活习性(土栖),都与其成虫有所不同,这似乎与渐变态的概念有矛盾。  相似文献   

14.
胚胎学研究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叙述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胚胎,从而了解各种动物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也可广义地理解为研究精子、卵子的发生、成熟和受精,以及受精卵怎样发育到成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之一。在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应以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标准化为中心,增加和完善动物模型、分子遗传、胚胎工程及转基因动物等理论内容,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以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改革措施将对改进实验动物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医学院学生的科研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当人类文化萌芽的初期,人們对于周围的动物就开始加以識別,所以有关动物鉴定分类的記述,实較动物学任何其它方面的研究导源更早。另一方面,动物分类学研究的終极目的在于阐明动物系統发育的过程及其規律,而这些問題的探索需要动物学各方面,特別是形态、生理、胚胎、生态、遺传、古动物等学科关于上述問题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而后由分类研究加以归納,再予推理演繹,綜合出比較全面的科学論据。随着各门学科的进展,尤其在应用現代  相似文献   

17.
昆虫变态发育类型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种群。它特指末龄幼虫化蛹,或者蛹向成虫的转变过程。根据变态剧烈程度,可将昆虫变态发育简单分为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及全变态5种类型。此外,昆虫变态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激素、基因、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发育的类型和分子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9日—5月19日,以厦门海域采集的野生个体和实验室繁育的日本文昌鱼成体为亲本,尝试性地建立了全同胞家系;采用温度和光照诱导的方法,对雌、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获得了34对亲本的全同胞家系受精卵。在家系培育过程中发现致使胚胎和仔鱼死亡的几种主要原因,以及日本文昌鱼早期发育的两种模式。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提高仔鱼存活率,缩短幼体变态所需时间,最终建立了7个完成变态的全同胞家系。在这些家系中,从受精卵到完成变态后不久的亚成体存活率最高为32.4%,最低为1.67%,而变态最快历时24 d,最慢历时42 d。虽然在全同胞家系建立过程中,幼体死亡率高,家系间的胚胎和幼体生长发育状况差异大,但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文昌鱼全同胞家系建立完全可行,为其优良品系选育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舟山群岛变态后牛蛙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山群岛8个岛屿(岱山、六横、秀山、佛渡、桃花、虾峙、册子和普陀山)变态后牛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变态后的牛蛙391只,包括牛蛙成体113只和亚成体278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1)按食物体积计算,成年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蜻蜓目、中腹足目、蛙形目和鲤形目为主要食物,亚成体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鲤形目、蜻蜓目、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中腹足目和蛙形目为主要食物;成体和亚成体牛蛙胃中食物的平均大小均随其体长增加而增大;(2)不同岛屿上的牛蛙在主要食物类型构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牛蛙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生物类群造成的捕食危害是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其生态危害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20.
依据近年来在六足动物系统学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一些动物学教材中有关六足动物中内颚纲的有效性、进化地位等问题进行浅析,提供原尾纲、弹尾纲和双尾纲的形态、习性和代表物种的相关更新资料,供生物学专业的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