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香菇交配型和基因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7—1990,在长江以南九省(区)采集52个香菇品系,43株制作了孢子印用以检测交配型,又以检测A.B因子位点的等位基因方法测定了担孢子的基因型,保藏了以A_xB_x(或A_xB_y……)标记的标准单核菌丝体,这是建立中国香菇种质库的第一步,将为香菇杂交育种提供有效亲本。结果表明:每一菌株的四个交配型呈随机分配。具有四个交配型的菌株百分率是79%,有二个交配型的香菇菌株百分率是21%。有9个菌株的单核菌丝的基因型从A_1B_1……A_(18)B_(18)不同,A.B因子等位基因差异明显,这些菌株显示了A.B因子的很低的地区性重复频率。本项研究中建立了区分同宗A同宗B以及四个交配型的试验方法,遵循着核移动的规律,这个方法能够重复。  相似文献   

2.
中国香菇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自收集于中国14个省、区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94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了交配型因子分析。从该样本中鉴定出66个不同的A因子和72个不同的B因子,而且A、B不亲和性因子系列中的特异性因子均呈等概率分布。据此估算在中国香菇自然群体中存在121个特异的A因子和151个特异的B因子,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香菇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自收集于中国14个省、区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94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了交配型因子分析。从该样本中鉴定出66个不同的A因子和72个不同的B因子,而且A、B不亲和性因子系列中的特异性因子均呈等概率分布。据此估算在中国香菇自然群体中存在121个特异的A因子和151个特异的B因子,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沪3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鉴定得到157株单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体,以其中73株孢子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实验,经过三轮交配反应,结果表明,木耳的交配型符合四极性交配系统的分布规律。根据四种交配反应情况把73株孢子单核体分为四组,并从四组中挑选出B17、B177、B101、B65作为四种交配型的标准菌株;与此同时,从沪3菌株的双核菌丝体制备的原生质体中获得53株原生质体单核体,对这些单核体进行交配,确定出两种亲本交配型,以Y150(A1B1)和Y121(A2B2)作为标准菌株,将两个亲本交配型标准菌株与四个孢子单核体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反应,初步确定出四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分别为: B17 (A2B2)、B177(A1B1)、B101(A2B1)和B65(A1B2)。  相似文献   

5.
漆酶是香菇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其活性高低对于香菇木质素降解能力和香菇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菇不同漆酶活性的单核菌丝体基因表达变化,对漆酶活性存在差异的单核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15 522个注释基因。GO(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在氧化还原酶活性节点大量富集,包括参与木质素降解的酶类及55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途径中糖苷水解酶、UDPG脱氢酶等基因上调表达。通过搜索转录因子数据筛选到172个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预测了可能与漆酶结合的bZIP、C2H2、C4转录因子家族。由此推测,在漆酶高产单核菌株中木质素降解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及糖醛酸和磷酸戊糖途径相关基因上调表达,促进了木质素降解产物高效转化成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有助于香菇菌丝体的生长,转录因子在漆酶活性调控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香菇漆酶高产菌株的生理代谢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6.
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个香菇菌株的担孢子后代进行了交配型分析,其中8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与预期的3∶1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另外5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不符合3∶1,其中4个菌株在0.05显著水平的X2值仅略高于理论值,而另一菌株HL01具有特殊的表现,其单核体132个随机配对的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为82∶50,X2值显著偏离3∶1的临界值。用4个标准测试菌株鉴定了来自HL01同一子实体的189个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在189个单核体中,161个单核体归于4种正常交配型(A1B1,A2B2,A1B2,A2B1)之一。而另外28个可能源于次级重组的单核体可分成另外4个类群。通过以所有可能的组合进行配对杂交,进一步分析了28个单核体的交配型。结果表明,次级重组同时在A因子和B因子中发生,重组值分别为8.5%和11.6%。A因子至少由2个亚基组成而B因子可能由不止2个亚基组成。随后的出菇试验表明,至少含有1个重组体的所有可亲和配对均具有结实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评价香菇野生菌株发酵产多糖性能,筛选高产香菇多糖菌株.以采自长白山野生香菇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6株菌株和2株人工栽培菌株为出发菌株,对不同发酵培养时间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多糖含量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得率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8.
王振福 《微生物学杂志》1992,12(2):56-57,61
为了研究香菇菌株质量与产量的关系,探讨香菇高产栽培技术,我们选用三株香菇菌种在三种不同的培养料中进行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Cr04(代号A_1)L26(代号A_2)由福建省三明真菌所引进,土04(代号A_3)  相似文献   

9.
黑木耳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红  曹晖 《菌物系统》2002,21(4):559-564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沪3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鉴定得到157株单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体,以其中73株孢子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实验,经过三配交配反应,结果表明,木耳的交配型符合四极性交配系统的分布规律。根据四种交配反应情况把73株孢子单核体分为四组,并从四组中挑选出B17,B177,B101,B65作为四种交配型的标准菌株;与此同时,从沪3菌株的双核菌丝体制备的原生质体中获得53株原生质单核体,对这些单核体进行交配,确定出两种亲本交配型,以Y150(A1B1)和Y121(A2B2)作为标准菌株,将两个亲本交配型标准菌株与四个孢子单核体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反应,初步确定出四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分别为:B17(A2B2),B177(A1B1),B101(A2B1)和B65(A1B2)。  相似文献   

10.
脑苷脂A和B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和脑神经保护作用。鸡枞菌(Termitomyces clypeatus)子实体含有脑苷脂A和B,但是野生鸡枞菌子实体资源稀少。笔者在前期研究中以野生鸡枞菌子实体为原料,通过组织分离、菌种纯化及筛选,培育出菌株CTM-1。本研究中,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菌株CTM-1与鸡枞菌的菌种同源性,测定了该菌株平板培养、液体培养中菌丝体的生长速率和脑苷脂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菌株CTM-1及其出发野生子实体与Termitomyces clypeatus的同源性为99%。在PDAY平板培养中,菌落直径的增长速率在27 d内基本稳定在1.5mm/d。比菌落直径增长速率在1 d时为0.21 d-1,然后逐渐下降。在DPt液体培养中,9 d以后为菌丝体生长的稳定期,此时的生物量为3.57 g/L。比菌丝体生长速率在1 d时为2.00 d-1,然后逐渐下降。菌丝体的脑苷脂A、B含量分别为0.152%、0.066%。由此可见,鸡枞菌CTM-1的大规模培养可以成为脑苷脂A、B原料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愈伤组织的生理差异与原生质体生长和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眺子叶愈伤组织系A_(16)N_1,A_(11)B_2和A_(14)N_7,A_(14)B_2的生理分析表明:愈伤组织系A_(16)N_1和A_(14)N_7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能持续分裂。而愈伤组织系A_(11)B_2和A_(14)B_2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不能持续分裂。前两个愈伤组织系的多胺含量高,酚酸含量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过氧化物酶活性低,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说明用于取得并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的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生长、分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nd Cryptococcus gattii are yeasts that cause meningoencephalitis, but that differ in host range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occurs world-wide and mostly infects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hereas C. gattii occurs mainly in (sub)tropical regions and infects healthy individuals. Anomalous C. neoformans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These strains were found to be monokaryotic, and diploid or aneuploi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d sequenc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FLP genotypes 2 (C. neoformans) and 4 (C. gattii) were present. The strains were serologically BD. Mating- and serotype-specific PCR reactions showed that the strains were MATa-serotype D/MATalpha-serotype B.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describe naturally occurring hybrids between C. neoformans and C. gattii.  相似文献   

13.
美味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B_5和NN-69培养基(含1mg/L 2,4-D)上分别选出美味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系A_(11)B_2和A_(16)N_1。在B_5原生质体培养基中,A_(11)B_2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形成小细胞团;在NN-69原生质体培养基中,A_(16)N_1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能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步诱导再生,获得A_(16)N_1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
用单克隆抗体分析HBsAg的多肽及a决定簇的表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Western-Blot发现,多克隆抗-HBs抗体及单克隆抗体B_(13),A_1均识别24kd及27kd两条多肽带,而单克隆抗体B_6,B_9及B_(12)只识别24kd,不识别27kd的多肽带。用这几株单克隆抗体对不同来源HBsAg a决定簇的表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血源、重组CHO细胞表达及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BsAg与重组酵母表达的HBsAg在结合单克隆抗体A_1、B_6及B_9的密度上有数量的差别,并且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金针菇黄色菌株F19和白色菌株F8801为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Cc)控制,与不亲和性因子A或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18.
裂解气相色谱法(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PGC)在微生物学的应用中曾多侧重于细菌的鉴定,Mayer最早用PGC做植物病毒的快速鉴定,80年代国内开始开展了病毒的PGC研究。本文报道用PGC分析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