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歧杆菌粘附对肠上皮癌细胞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粘附对肠道细胞生理功能和能理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婴儿型双直菌DNM9227菌株粘附大肠癌CCL-187细胞为实验模型。结果 婴儿以歧杆菌DM9227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与培养的大肠癌CCL-187细胞共同培养1h后,CCL0186细胞的碱性磷酸酶以及琥珀脱氢酶的以反应均有所增强。结论 双歧杆菌对被粘附的大肠癌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粘附大肠癌细胞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青春双歧杆菌DM9227粘附大肠癌细胞cl-187为实验模型,探讨粘附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粘附需要一定的菌浓度(>106CFU/ml),一定的温度(37℃)及一定的时间(>10h),且偏酸更有利于粘附。破坏菌体表面的糖结构使粘附上升,而破坏蛋白结构则使粘附下降。  相似文献   

3.
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细胞ccL187cAMP,cGMP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唐立  任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5):257-259,265
双歧杆菌对维持机体正常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长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细胞ccL187内第二信使cAMP、cGMP浓度的影响,对长双歧杆菌的对数期培养物分别进行下列处理:活菌、死菌、代谢产物作用ccL187细胞2小时后分别收集ccL187细胞内的cAMP、cGMP浓度。实验表明长双歧杆菌的不同状态及代谢产物对cAMP、cGMP产生显著影响,且存在时间依赖关系,三种处理作用ccL187细胞内的c  相似文献   

4.
实验观察了对数期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培养滤液中提取的总核酸对肠癌细胞cAMP、cGMP的影响。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培养中滤液中存在大量核酸,将双歧杆菌培养滤中的核提取纯化作用于大肠癌细胞CCL187,cAMP增高,CGMP没有变化,提示核酸可能作为细胞膜外的第一信使物质腺苷环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观察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对人大肠癌细胞系CCL-229的粘附以及影响粘附的因素。方法 通过与双歧杆菌活菌比较,灭活的双歧杆菌同样能粘附于肠上皮细胞,并且耗尽培养上清有利于双歧杆菌粘附。结果 粘附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粘附效果与孵育环境的pH值有关;高温处理耗尽培养上清对粘附无明显影响。结论 灭活的双歧杆菌可能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比较研究双歧杆菌1027株及肠致生大肠杆菌(EPEC)对体外肠上皮细胞Lovo细胞株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探讨它们对肠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交谈2。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粘附Lovo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LDH远较EPEC粘附的效果低,提示双歧杆菌粘附对主细胞膜通生影响不大,而EEC则可损伤宿主细胞膜而增加其通性。因此,双歧杆菌作为生理性细菌可与肠上皮细胞和谐共生,这与EPEC的粘附损伤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慢乙肝期间,重点观察了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CD(16))、白细胞介素Ⅱ(IL-2)分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免疫指标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了病人血内毒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的改变。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比较,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使慢乙肝病人CD3+,CD4+数目明显增多,而对CD8+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2)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使CAH组的CD16+细胞显著增多(p<0.05);使CAH组和CPH组的IL-2分泌细胞均有非常显著和显著增加(分别p<0.01和p<0.05);(3)CAH组病人血中内毒素和TNF水平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后,匀出现非常显著降低(p<0.01);CPH组TNF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但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4)满疗程后(60天)CAH组有6例,CPH组有5例HBeAg阴转(分别为26.06%和25.0%),而对照组仅2例阴转(13.33%),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次最低抑菌浓度抗生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八种抗生素在次最低抑菌浓度(Sub-MIC)下对双歧杆菌和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间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最低抑菌浓度的抗生素均能显著地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对双歧杆菌粘附的抑制有剂量及时间效应。提示抗生素抑制双歧杆菌的粘附可能是其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动脉平滑肌细胞(SMC)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的主要细胞,它的增殖在AS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脂蛋白和氧化修饰型脂蛋白对SMC增殖的影响以及SMC增殖与原癌基因异常表达的关系是当前AS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在建立人主动脉SMC体外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观察了LDL,VLDL及HDL和相应的氧化修饰型脂蛋白对培养人SMCfos,myc,erb-B原癌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HDL对SMCfos,myc基因表达无影响;②LDL和VLDL有使这些基因表达增加的趋势,但与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OX-VLDL,OX-VLDL和OX-HDL有使SMCfos,myc基因表达显著增强的作用(P<0.01),且其作用较相应的天然脂蛋白大(P<0.01).上述结果说明:LDL,VLDL,OX-LDL,OX-VLDL和0X-HDL的致AS作用可能与刺激SMCfos和myc癌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动脉平滑肌细胞(sm ooth m uscle cell,SMC)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的主要细胞,它的增殖在AS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利用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SMC,观察了天然高密度脂蛋白(nativ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N-HDL)及氧化修饰HDL(oxidized HDL,OX-HDL)对培养人主动脉SMC 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N-HDL对SMCcyclin D1基因表达无影响(P> 0.05);(2)OX-HDL使SMCcyclin D1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01),其表达量随时间(2、12、24 h)延长而增加.上述结果表明,OX-HDL的致AS作用可能与其刺激SMCcyclin D1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