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褐飞虱卵黄蛋白的分离及其生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泳结合不同染色方法证实,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卵黄蛋白为一种糖脂结合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14 kD,由148 kD、124.5 kD和39.6 kD 3个亚基组成。免疫反应证明,卵黄蛋白只存在于生育期的雌性褐飞虱成虫体内。褐飞虱卵黄蛋白具有种的特异性,其免疫血清与白背飞虱的卵黄蛋白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凝胶柱层析、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扩散等方法对施氏鲟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及其相关蛋白(Yolk protein,Y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血清Vg是一种糖脂磷蛋白,其相对分子量为410kD,由分子量为205kD的两个同源亚基组成。Vg的3种相关蛋白YP1、YP2和YP3。其中YP1相对分子量为370kD,是一种糖脂磷蛋白,由相对分子量为97kD和33kD的两个亚基构成。YP2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44kD的磷脂蛋白,由相对分子量为94kD和45kD的2个亚基构成。YP3为相对分子量为66kD的磷蛋白,由相对分子量为30kD的同源亚基构成。  相似文献   

3.
小体鲟卵黄蛋白生化特性及合成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从小体鲟鱼卵粗提液中,提纯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 Lv )和卵黄高磷蛋白(Phosvitin, Pv)。卵黄脂磷蛋白(含糖、磷和脂,等电点7.50)具有雌性特异性, 分子量为144 kD,由97.4 kD和30 kD的大小2个亚基组成。卵黄高磷蛋白(含糖、磷,等电点8.30)其分子量为66 kD,其具有两个亚基,分子量分别为47.6 kD、16.8 kD。制备卵黄脂磷蛋白兔抗血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年龄小体鲟的肝脏、肠、卵(Ⅱ-Ⅴ期卵巢)及血涂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小体鲟卵巢发育到 Ⅳ期前,卵黄蛋白主要靠卵母细胞自身合成,这个时期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当卵巢发育到 Ⅳ期,卵母细胞自身不合成卵黄蛋白,主要是通过肝脏合成卵黄蛋白原,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卵巢,被卵母细胞吸收后,裂解为卵黄蛋白,这个时期外源性合成卵黄蛋白。  相似文献   

4.
龟纹瓢虫卵黄蛋白的分子特性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恺  张天澍  张丽莉  王斌  王群 《昆虫学报》2007,50(10):975-980
研究了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 卵黄蛋白的基本特性以及卵黄发生过程中卵黄蛋白的动态变化。PAGE和SDS-PAGE实验表明,龟纹瓢虫卵黄蛋白分子量为294.81±40.70 kD,并由分子量分别为144.68±0.03 kD和51.23±0.27 kD的两种亚基组成。对卵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发现,其必需氨基酸总量占57.48%,略高于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为15.26%;色氨酸(Trp)和蛋氨酸(Met)含量较低,分别为0.50%和0.11%。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系统测定了龟纹瓢虫成虫期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脂肪体是卵黄原蛋白合成的场所,卵黄原蛋白的合成始于羽化后第2天;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的滴度在羽化后第4天开始迅速上升,至成虫期的第8天左右达到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长角血蜱卵黄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蛋白质电泳和糖脂蛋白染色等方法提取纯化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长角血蜱的卵黄蛋白只有一种,由8个亚基组成,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2 kD, 103 kD, 80 kD, 78 kD, 71 kD, 68 kD, 62 kD和52 kD,卵黄蛋白经苏丹黑B和希夫试剂染色呈阳性,表明是一种含血红素的糖脂蛋白。  相似文献   

6.
七星瓢虫卵黄蛋白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黄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卵黄蛋白从成熟卵中用0.4MNaCl溶液提取时离子强度是提取的关键因素,pH影响不大。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后染色证明卵黄蛋白是糖脂复合蛋白。电泳和免疫反应证明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具有与卵内卵黄蛋白同源的蛋白带。化学分析表明卵黄蛋白含脂量为17.86%,含糖量为7.56%。氨基酸组份分析表明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包括相应的酰胺)等含量较高,含硫氨基酸含量很低。卵黄蛋白的沉降系数为14S,分子量测定为280,000—300,000道尔顿。卵黄蛋白分子经SDS-PAGE表明由四个亚基组成。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40,000,125,000,410,00,400,00道尔顿。卵黄蛋白的等电点为pH 7.0—7.4。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明短时高温热激后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生殖力和卵巢发育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龄、2龄若虫,预蛹,蛹和1日龄成虫,采用不同高温(41和45℃)短时(2 h)处理,观察卵巢发育及卵黄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高温热激主要抑制了西花蓟马生殖器官和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卵巢管数量减少,卵巢管和胚胎发育畸形;电泳结合不同的染色方法证明西花蓟马的卵黄蛋白为一种磷酸化、糖基化的脂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16,70和47 kDa。除热激蛹期外,热激其他龄期的若虫对其当代成虫卵黄蛋白合成都起到抑制作用,且45℃热激1龄或2龄若虫后,其对卵黄蛋白相对含量的影响持续到了F1代。【结论】温度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是由于其对生殖器官发育和卵黄蛋白合成的影响引起的。本研究为西花蓟马的卵黄蛋白和卵黄发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pH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 (Stål)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用3种专性底物测定了不同pH环境下蝗虫中肠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雄性红褐斑腿蝗中肠肠液的pH值为6.92±0.043, 雌性为7.03±0.054, 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发现3种蛋白酶的最适pH值各不相同, 其中雌雄虫的强碱性类胰蛋白酶(以BAPNA为底物)最适pH分别为8.5和10.5; 雌雄虫的弱碱性类胰蛋白酶(以TAME为底物)最适pH分别为9.0和9.5; 而雌雄虫的类胰凝乳蛋白酶(以BTEE为底物)最适pH雌性为8.5, 雄性为8.0。统计结果显示, pH对红褐斑腿蝗中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1), 两性间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1)。在最适pH情况下, 雌性的类胰蛋白酶活性高于雄性, 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则是雄性高于雌性。在中肠pH范围内雌性比雄性具有更高的消化蛋白酶活性, 显示雌性具有较强的食物处理能力以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为繁殖活动(孕卵)作准备, 而该种蝗虫最适pH范围较宽, 可能与其取食植物范围较宽有关。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2015,(5):392-396
用蒸馏水沉淀法、Sephacryl S-300 High Resolution Hiprep 26/60葡聚糖凝胶层析、蛋白质电泳的方法提取和纯化了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分析。用蒸馏水沉淀法能得到卵黄蛋白粗提液,将得到的卵黄蛋白粗提液用Sephacryl S-300 High Resolution Hiprep 26/60凝胶柱过滤,可以得到纯化的卵黄蛋白。电泳结合不同的染色方法证明拟环纹豹蛛卵黄蛋白是一种糖脂复合蛋白,它由2个亚基组成,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0.1 k D和57.4 k D。  相似文献   

10.
采用 DEAE-Sephadex-A50离子交换层析和 PGGE 电泳对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芽中的微管蛋白进行分离。Western blot 和免疫点印迹分析发现了两种聚合度不同的微管蛋白异型。单体微管蛋白亚基的分子量为56kD 和56.5kD;四聚体微管蛋白亚基的分子量为54kD 和54.5kD。实验结果表明微管蛋白α、β亚基组装过程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这种现象可能与微管蛋白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暗期干扰对环带锦斑蛾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短日照条件下,环带锦斑蛾Pseudopidorus fasciata以4龄幼虫进入冬季滞育,其滞育诱导的临界暗长为10.5 h。本文系统测试了暗期干扰实验[即在暗期采用单一的光(亦称光脉冲)干扰光周期反应的实验]对环带锦斑蛾幼虫滞育的抑制影响。幼虫孵化后在25℃,短日照L9∶D15(光9 h∶暗15 h),L10∶D14、L11∶D13及L12∶D12暗期的不同时段给予1 h或30 min光脉冲干扰。结果表明: 滞育是否被抑制主要取决于暗期的长度,当光脉冲干扰前的暗长(D1)或光脉冲干扰后的暗长(D2)超过临界暗长(10.5 h)时,100%的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当D1D2都短于(或等于)临界暗长时,滞育不同程度被抑制,抑制的效果则取决于所干扰的光周期、光脉冲的长度和光脉冲落入的位点。结果说明该虫滞育诱导的暗期干扰反应是基于临界暗长的时间测量。  相似文献   

12.
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家蚕的毒性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虫酰肼衍生物0593对家蚕Bombyx mori的毒性,本研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家蚕的毒性,观察了亚致死浓度下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测定了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家蚕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对虫酰肼0593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2龄家蚕96 h的LC50值分别为1.2863和0.3364 mg·L-1,属高毒级药剂;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在亚致死剂量下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性,可使幼虫历期缩短0.5~2 d;处理组眠期体重、全茧量、蛹重和化蛹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对4龄幼虫体内多酚氧化酶和几丁质酶也有较明显影响,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处理家蚕,处理后6 h对体内多酚氧化酶有明显激活作用,12 h后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家蚕体内几丁质酶均有激活作用。0593对保护酶的影响较虫酰肼明显。结果提示虫酰肼及其衍生物0593对家蚕毒性高,对其生长发育和保护酶类均有不利性,不适合在桑园及其周边农田使用。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土壤呼吸通量的量值可以通过观测土壤呼吸CO2扩散速率(&#601;c/&#601;t)计算得到。但是为获得&#601;c/&#601;t,通常须允许土壤呼吸箱内CO2浓度升高,因此,如何估算外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601;c/&#601;t是土壤呼吸观测技术的关键,关系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601;c/&#601;t的估算会受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即土壤呼吸箱内CO2扩散梯度和大气CO2浓度昼夜变化)的影响。目前,线性回归方法是土壤呼吸观测中估算&#601;c/&#601;t的基本方法。然而,常用的线性回 归方法会低估&#601;c/&#601;t,而指数回归方法则可以准确地估算&#601;c/&#601;t。夜间&#601;c/&#601;t的变化与大气CO2 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夜间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的减小导致线性回归方法明显低估&#601;c/&#601;t。&#601;c/&#601;t的昼夜变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指数回归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601;c/&#601;t昼夜变化的非对称性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中寻找杀虫活性物质是杀虫剂创制的重要途径。【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分离等方法,研究了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evl.) Hutch对6种鳞翅目昆虫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结果】昆明山海棠根皮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均具有拒食活性,24 h的拒食毒力AFC50值分别为1 165.7 μg/mL、104.3 μg/mL和 47.3 μg/mL。昆明山海棠根皮甲醇提取物对粘虫4龄幼虫具有触杀活性,其LD50值为100.4 μg/头。从昆明山海棠根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吉碱、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 4个杀虫活性化合物,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吉碱对粘虫具有胃毒麻醉活性,对粘虫3龄幼虫8 h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是18.1 μg/头和7.4 μg/头。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对粘虫具有触杀麻醉活性,对粘虫4龄幼虫24 h的ND50分别是0.33 μg/头和0.06 μg/头;对3龄小地老虎具有胃毒麻醉活性,24 h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是5.62 μg/头和1.24 μg/头。【结论】昆明山海棠对所测试的6种鳞翅目昆虫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吉碱、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冯从经  郭晓丽  翟会峰 《昆虫学报》2010,53(12):1404-1409
为研究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proteinase, PAP)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根据不同昆虫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 设计合成简并引物, 采用RT-PCR技术从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中扩增出PAP的一段cDNA片段, 大小为509 bp, 编码169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18.7 kD, 理论等电点(pI值)为5.1。该基因序列中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样结构域中保守的催化三联体, 不含发夹结构域。BlastP分析结果表明: 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 PAP-3和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发夹型蛋白B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47%; 与烟草天蛾PAP-2、家蚕Bombyx mori PPAE、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PPAE-3、 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 PAP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丝氨酸蛋白酶7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45%, 45%, 44%, 43%和41%。构建系统发育树, 对其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 亚洲玉米螟PAP与烟草天蛾PAP-3和斜纹夜蛾PPAE-3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黑腹果蝇丝氨酸蛋白酶7和冈比亚按蚊发夹型蛋白B1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些结果说明克隆得到的cDNA片段为亚洲玉米螟幼虫PAP基因靠近羧基端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16.
两近缘种烟草上棉铃虫种群适合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普通烟草和黄花烟草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生长发育、食物转化和利用及种群增长情况。结果表明: (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龄和2龄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下降,种群净增殖率(R0=30.5374)和内禀增长率(rm=0.0951)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近似消化率及其相对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显著下降,相对取食量显著提高;(3) 第2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1.9922>1)比黄花烟田(I=1.1581>1)快,“烟草和其他”对种群起主要控制作用,特别是对低龄幼虫;第3代棉铃虫在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有所减慢但仍呈上升趋势(I=1.5994>1),而在黄花烟田则呈下降趋势(I=0.6434<1),低龄幼虫受烟草抗性和雨水等的影响较大,高龄幼虫被病菌感染的数量增多。这些结果表明,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不适合棉铃虫种群的增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虫剂选育对家蝇抗药性水平及kdr基因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杀虫剂(溴氰菊酯和甲基嘧啶磷)筛选及不接触药物自然衰退的方法,研究了家蝇Musca domestica氯氟氰菊酯高抗品系(Cyh-R)对杀虫剂的抗性变化,探讨蝇类抗药性治理的方法。用点滴法测定氯氟氰菊酯对不同家蝇品系的毒力,比较抗药性的变化,结合特异性等位基因PCR扩增(PASA)技术检测了不同家蝇品系的kdr基因频率,探讨kdr基因频率与抗性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甲基嘧啶磷筛选后,氯氟氰菊酯对第2~8代Cyh-R品系的LD50呈递减趋势,从F0的2.8434 μg/蝇降为F8的0.4404 μg/蝇,但第8~18代Cyh-R品系的LD50呈逐代递增趋势;溴氰菊酯筛选后,氯氟氰菊酯对Cyh-R品系第2~16代的LD50呈上升趋势,从F0的2.8434 μg/蝇升至F16的24.3249 μg/蝇;表明了施用有机磷杀虫剂可降低其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而施用拟除虫菊酯药剂则有助于其对氯氟氰菊酯抗药性的增长;不使用任何杀虫剂也能降低其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但下降速率低于甲基嘧啶磷。PASA技术检测表明Cyh-R品系的kdr抗性基因频率为88.8%,不经过任何药剂筛选其kdr抗性基因频率下降程度最大,达到69.7%;甲基嘧啶磷筛选后其结果降为78.8%,而经溴氰菊酯筛选后kdr抗性基因频率则明显升高,达到98.9%。通过对kdr抗性基因频率和抗性水平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kdr抗性基因频率与家蝇对氯氟氰菊酯的LD50呈对数关系,即LD50值高的品系其kdr抗性基因频率相应的也较高。建议在家蝇防治中考虑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性盐沉淀、凝胶层析等常规方法纯化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血淋巴中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并对其在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血淋巴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Da,主要分布于血浆中。纯化的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只能特异性地识别β-1,3-葡聚糖而不能识别肽聚糖。在β-1,3- 葡聚糖所诱导的酚氧化酶原的激活过程中,随着酚氧化酶原激活程度的提高,内源性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抗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多克隆抗体对黄粉虫血淋巴中由β-1,3-葡聚糖所诱导的酚氧化酶活性起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现一种剂量依赖性的趋势。上述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β-1,3-葡聚糖对黄粉虫血淋巴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同安钮夜蛾幼虫分离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林间导致同安钮夜蛾Anua indiscriminate Moore幼虫死亡的一种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该病原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物为核型多角体病毒, 定名为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iNPV)。其对同安钮夜蛾幼虫的致死浓度LC50和LC90分别为3.4×104和3.8×107 PIB/mL。  相似文献   

20.
李晓明  张志平  杨小龙  王多  刘敬泽 《昆虫学报》2008,51(10):1028-1032
为研究蜱类的卵黄发生及其机理,用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卵黄蛋白(vitellin, Vn)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3次克隆化筛选,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Vn的单克隆抗体(McAb),即1B5,2A7,2B8,2F2,3A1和3G1。1B5,2B8和2F2亚型为IgGA;2A7亚型为IgG1;3A1和3G1亚型为IgG2a。6株McAb均具有高度特异性,效价在1∶10.5以上。选取效价和特异性最好的1株抗体1B5进行SDS-PAGE分析和亲和力测定,测得1B5重链和轻链的分子量分别为58 kD和21 kD,亲和常数为2.8993×10-6。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发现6株单抗均与Vn的8个亚基发生免疫反应。本研究成功制备了6株抗长角血蜱Vn的单克隆抗体,为深入阐明长角血蜱卵黄发生的过程与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