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编制了生活型谱,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结果表明,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藤本植物较丰富。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高位芽的常绿树种会逐渐代替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2.
灌丛是亚热带一种重要的自然植被类型,有关其植物生活型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布设688个样点,系统调查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内灌丛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其生活型谱特征、地理格局及其与水热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亚热带灌丛中,木本植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6.37%,其中落叶和常绿木本植物种数各占33.88%和22.49%;草本植物占43.63%,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占35.15%;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生活型谱表现为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一年生草本隐芽植物地上芽植物。(2)植物生活型主要表现为经度和海拔格局;高位芽植物随经度增加逐渐增多,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随经度增加而减少;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3)气候因子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降水量与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的相关性最大;随着最热月平均气温的升高和最冷月降水量增多,高位芽植物比例增加,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减少;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降水量可解释亚热带灌丛生活型谱地理格局变异的41.97%,其中28.35%由两者共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受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隐芽植物对温度梯度的反应更加灵敏,一年生植物对降水的响应更加强烈,地上芽植物不随水热梯度发生大的波动;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降水量是影响灌丛植物生活型谱地理格局最重要的水热因子。  相似文献   

3.
四川青城山穗花杉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境内的穗花杉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揭示了穗花杉群落和种群的基本特征.穗花杉种群具明显的增长型特征,处于良好的发育状态,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型,其生态习性为显著的耐阴性和岩生性.穗花杉植物群落植物区系成分表现为古老性、残遗性和特有性的有机融合,群落内有维管束植物111种.其中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生活型话以常绿高位芽植物为主.而其中又以常绿小高位芽和常绿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群落中植物叶的性质亦与常绿阔叶林相似。由于常绿针叶植物穗花村在群落中居优势地位,因此作者认为该群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一类特殊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4.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生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69科102属133种。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共计103种,占总种数的77.4%,其中,小高位芽植物居首位,共37种,占总种数的27.8%;藤本植物25种,占总种数的18.8%。该群落植物叶的性质以常绿、小型叶、单叶、草质、非全缘为主,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貌特征。  相似文献   

5.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鲜为人知的滇南勐宋地区的原始山地雨林植被, 根据分布生境、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特征,可将该山地雨林区分为沟谷和山坡两个类型, 分别定义为八蕊单室茱萸(Mastixia euonymoides)-大萼楠(Phoebe megacalyx)林和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chmeria yunnanensis)-云南裸花(Gymnanthes remota)林。该山地雨林的外貌仍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植物仍较丰富,草本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但板根和茎花现象少见,属于热带山地垂直带上低山雨林或山地雨林植被类型。与该地区的典型热带季节雨林和赤道热带雨林相比, 勐宋的山地雨林群落中的大、中高位芽植物和藤本高位芽植物比例相对减少, 小、矮高位芽植物和草本高位芽植物比例相对增加,单叶、革质、非全缘叶和小叶比例相对增加,板根现象少见。与中国热带北缘-南亚热带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比较, 勐宋的山地雨林有较多的附生植物和草本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少的小高位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小叶比例亦较少,非全缘叶和革质叶比例相对较低。故勐宋山地雨林是滇南热带北缘山地的一种较湿润生境的植被类型, 与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在物种多样性上,勐宋热带山地雨林在单位面积植物种数上并不比该地区的热带季节雨林低,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低丘季节雨林相当,比沟谷季节雨林低, 明显高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6.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育红  张新文  周斌 《生态科学》2005,24(3):228-232
在11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群落外貌、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5.2%。重要值高的乔木种群是格氏栲、木荷、米槠、马尾松、刮槠和山黄皮。主要乔木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  相似文献   

7.
蔡永立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0,20(5):808-814
根据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特征,修订并扩充了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生活型系统中藤本植物分类部分。对本区生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谱是以高位芽藤本占绝对优势(72.7%)其次为地下芽藤本(17.5%)、地面芽藤本(6.2%)、1年生藤本(2.7%)和地上芽藤本(1.5%),除地下芽藤本比例略高外,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十分接近,具有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8.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海拔梯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川滇高山栎林隶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研究同一群落生活型谱的海拔梯度特征,可以阐明控制群落的重要气候特征以及群落对其气候生境的反映,揭示川滇高山栎种群对空间的利用、群落内部种群间可能产生的竞争及其发展趋势。用环境梯度法,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特性随海拔梯度(15个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36.01%;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相当,分别为25.92%和29.36%,地上芽植物最少,占0.92%。高位芽生活型物种在各个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占巴朗山全部生活型物种的21.74%—50.00%,随海拔的升高逐渐下降;地面芽植物(H)具有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下芽植物(G)生活型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一年生植物(Th)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占10.00%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波动不大,即在5.67%—8.94%之间。高位芽生活型植物主要以常绿高位芽植物为主,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常绿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其物种丰富度小于落叶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在卧龙巴郎山阳坡海拔3300 m以上范围内,大、中高位芽植物仅占3.09%—4.26%,说明森林植被特征在逐渐弱化。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植物生活型特征,阐明了川滇高山栎林是区别于其他常绿阔叶林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9.
濒危植物厚叶木莲的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从化三角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样方调查结果,分析了中国特有植物厚叶木莲(ManglietiapachyphyllaChang)的天然分布特点,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群落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策略.厚叶木莲仅零散分布于广东从化三角山、龙门南昆山和新丰小沙罗等地海拔650-1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区非常狭窄.在12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植物132种,隶属于57科89属。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5.45,均匀度为84.39%,类似于其他类群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较低于海南的热带雨林类群.本群落植物区系的分布类型是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两大类为主,热带-亚热带区系植物成分在本群落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其区系特点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该群落命名为赤楠、假轮叶虎皮楠、厚叶木莲群落,可分为乔木层(2亚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等层次.本群落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大高位芽、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叶型以中型叶为主.种群分布格局分析表明,大部分优势种呈集群分布,其中厚叶木莲呈集群分布。种群的立木结构分析表明,厚叶木莲种群已处于衰退模式,有即将在群落中消失的可能,属于濒危物种,应加以保护,对厚叶木莲及其群落的保护应立足于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11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群落共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中的12个,且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群落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植物分布区类型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表明,该群落是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1.
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梅峒 《生态学报》1988,8(3):247-255
笔者对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并对其有关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高位芽植物决定的; 2.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和复杂的层片结构。常绿高位芽植物层片占优势,也有少量落叶高位芽植物层片; 3.区系成分丰富而复杂,计有维管束植物110余科、370余属、2000余种,具有与澳洲、热带美洲、热带非洲、东南亚、北美所共有的植物区系100余属,与世界各地区联系广泛且密切; 4.种群多样性指数为2—4之间; 5.群落最小面积为900米~2,最少样点为12个; 6.群落类型多,被划分为7个群系组,26个群系。  相似文献   

12.
滇东南岩溶山地3种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群落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川滇桤木(Alnusferdinandi-coburgii)、墨西哥柏(Cupressuslusitanica)、银荆(Acaciadealbata)3个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和次生灌丛的群落学特征。结果发现,3个群落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高;其叶型谱以中型叶为主。生活型谱和叶型谱都与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相似。从3种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看,以川滇桤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川滇桤木林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说明川滇桤木林林下植物种类成分复杂,生境优越,群落破坏后恢复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向顶极演替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 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 这3 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单叶、革质、全缘、中叶比例较高; 3 个群落由于演替时间的不同, 生活型谱有所差异, 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内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 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 而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 不同叶特征植物比例也有所不同, 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中具中型叶、纸质叶等中生植物特征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群落; 3 个群落中肉质果植物占优势, 果实以被动扩散为主; 3 个群落中在花、果、叶和其它部位(根、茎及树型姿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植物分别有69、56、41 和34 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对南亚热带地带性城市森林群落建设提出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仕顺  王洪  朱华   《广西植物》2006,26(2):157-162
根据6个10m×10m样地的调查资料,对思茅翠云石灰岩山森林的群落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森林主要由常绿的剑叶龙血树形成单优群落,而群落内随乔木径级的增大,个体/种的数量逐渐减小。(2)该群落在600m2样地内,共计维管束植物123种,隶属于65科110属;其中乔木种类最为丰富,共有51种,隶属29科46属,而林下草本和层间藤本植物种类次之,灌木和附生植物种类较少。(3)群落主要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高位芽植物比例最大,占所统计总数的35.77%;在叶片生态学特征方面,群落以常绿(65.04%)、中叶(56.1%)和小叶(40.7%)、单叶(73.98%)、纸质(59.35%)、全缘(64.23%)、非尾尖(91.06%)为主。(4)该群落是一种基本上常绿或半常绿的森林群落,与经典的“季雨林”特征不符,应是一种滇南石灰岩山地上发育的特殊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5.
滇中喀斯特山地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依据两个10000m2森林样地(蓑衣山和月湖)的调查,在两个样地内分别记录到植物95科142属的163种(蓑衣山)和70科110属的125种(月湖),其中,草本物种最多,乔木次之,藤本较少。两个样地的主要组成物种都为滇青冈、清香木、团花新木姜子、云南木樨榄。群落中大径级的物种和个体数相对较少,优势种主要通过较多数量的中小径级个体体现出来。按Raunkiaer生活型划分,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高位芽植物(54.9%和48.8%)和地面芽植物(39.6%和41.6%)组成。按中国植被进行的生活型分类结果显示,乔木物种组成只有中、小乔木,它们在群落中仅占总物种数的1/4(25%和24%);草本植物中的多年生草本在样地总物种数中所占比例很高(42.7%和45.6%);且常绿中、小乔木与落叶中、小乔木的物种数差异不大,几乎各占一半。但如果按常绿与落叶的个体数量、或胸径总和、或重要值来判定,则落叶成分的最高比例为24·7%。鉴于此,该森林类型仍定义为混有落叶成分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种—面积曲线结果表明,曲线在400m2点有最剧烈转折,应作为类似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调查的最小面积。  相似文献   

16.
云居山栓皮栎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栓皮栎群落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重要森林群落类型之一,也是赣北珍稀森林群落之一,在森林演替和植物资源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江西云居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群落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区系分析、生活型谱分析、物种多样性和双向聚类等方法对其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云居山自然保护区栓皮栎群落结构简单,层次明显,多样性程度不高。物种调查及区系研究结果显示,云居山栓皮栎群落维管束植物共计43科56属70种,植物区系主要以泛热带、东亚及北美间断、北温带分布为主,表现出从温带区系向热带区系过渡的特征;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70%),其他生活型相对较少,反映出中亚热带森林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的特点。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为乔木层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乔木层为聚集分布、灌木层和草本层为均匀分布。双向聚类分析表明,调查的5个样地均为栓皮栎群落,以乔木层物种多度可将5个样地分为3类,组成群落的24个主要物种可分为10类。  相似文献   

17.
朱华 《广西植物》2023,43(2):234-241
云南从干热河谷到寒温性山地广泛分布有一类常绿、阔叶、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乔木优势种的森林植被,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显示了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而在群落的外貌、结构、特征种、地理分布等方面却与云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因此被称为“硬叶常绿阔叶林”,它是在喜马拉雅隆升中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发育的一个特殊植被类型。该植被的优势树种具有古地中海地区渊源,但在分布上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硬叶常绿阔叶林除优势树种为硬叶栎类以外,其他种类与同域天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样,并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简单,典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有清楚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而在生活型上,寒温性山地的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干热河谷的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在中新世以前,硬叶栎类植物出现在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古地中海常绿阔叶林里,直到上新世以后,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并随喜马拉雅隆升,硬叶常绿阔叶林才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崖柏群落的植物组成,分析了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叶子性状及层次层片结构.结果表明:崖柏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占73.2%,地面芽植物占18%,地下芽植物占6%,地上芽和一年生植物各占2%和0.8%.叶质以纸质和革质为主,分别占48.8%和36.4%;叶级以小叶为主,占60.8%;叶缘以非全缘叶为主,占56.8%;叶型以单叶为主,占86%.崖柏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少,各层次分别由常绿针叶、阔叶及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层片、常绿和落叶矮高位芽植物层片、地面芽和地下芽以及一年生植物层片构成.  相似文献   

19.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20.
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期以来,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湖边草地)→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温度比目前至少降低了4—6℃以上。全新世早期相对于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