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近60年来雪豹(Uncia uncia)研究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就外文1950—2010年,中文1964—2010年公开发表的雪豹生物学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从雪豹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作者、机构和关键词4个方面探讨雪豹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揭示世界各国在这一专题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分析表明:1)2008年是雪豹研究的一个旺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为年发表文献最高记录。2)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作者分别是中国、挪威、美国、印度和蒙古。3)中国在雪豹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该研究方向的2个主要科研团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研究组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4)雪豹研究热点是:保护、生态、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物、基因、栖息地、种群密度、食源等;关注的热点地区是:青藏高原、阿尔金山、阿尔泰山、横断山、塔什库尔干、珠穆朗玛峰和托木尔峰(天山)。  相似文献   

2.
把1870—2001年来自美国“现代灵长类文献题录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及“中国灵长类研究文献题录”的资料按4个时期(I:1870—1949;II:1950—1965;III:1966—1977;IV:1978—2001)分类整理。此外,使用了“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结果如下:(1)1870—2001年共有2 052篇文献,2个文献数量高峰分别出现于1950—1965和1978—2001年;科研部门所发表的论文占54.2%,并随时间而增加;而国外部门则随之减少。(2)2 052篇文献中,超过9%的文献为SCI所收录,其中1966—1977年被SCI收录的文献百分比最高;在全部被SCI收录的文献中又以科研部门的占优势(59.1%);但国外部门则以其30.1%的文献被SCI收录而领先。(3)统计了灵长类研究9个领域文献百分比及其变化,其中1978—2001间生态学和行为、神经生物学、繁殖和饲养快速发展;化石灵长类、形态学和解剖学减少;分类及分布、细胞及分子进化显得不甚突出;在第II时期和第 IV时期疾病防治研究相当多;保护生物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IV时期作者数量最多,但每个作者的文献平均数却不如第I时期。一般地说,在SCI收录的作者中以中国作者居多,但在第I时期唯一被SCI收录的作者则是一名外国学者;在第III时期外国作者占被收录作者数的60%。  相似文献   

3.
李健立 《动物学研究》2007,28(3):332-336
把1870-2001年来自美国"现代灵长类文献题录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及"中国灵长类研究文献题录"的资料按4个时期(I:1870-1949;Ⅱ:1950-1965;Ⅲ:1966-1977;Ⅳ:1978-2001)分类整理.此外,使用了"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结果如下:(1)1870-2001年共有20 52篇文献,2个文献数量高峰分别出现于1950-1965和1978-2001年;科研部门所发表的论文占54.2%,并随时间而增加;而国外部门则随之减少.(2)2 052篇文献中,超过9%的文献为SCI所收录,其中1966-1977年被SCI收录的文献百分比最高;在全部被SCI收录的文献中又以科研部门的占优势(59.1%);但国外部门则以其30.1%的文献被SCI收录而领先.(3)统计了灵长类研究9个领域文献百分比及其变化,其中1978-2001间生态学和行为、神经生物学、繁殖和饲养快速发展;化石灵长类、形态学和解剖学减少;分类及分布、细胞及分子进化显得不甚突出;在第Ⅱ时期和第Ⅳ时期疾病防治研究相当多;保护生物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Ⅳ时期作者数量最多,但每个作者的文献平均数却不如第Ⅰ时期.一般地说,在SCI收录的作者中以中国作者居多,但在第I时期唯一被SCI收录的作者则是一名外国学者;在第Ⅲ时期外国作者占被收录作者数的60%.  相似文献   

4.
国际生物技术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近10年全球生物技术专利的文献计量分析,了解其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技术热点分布等,结合产业现状,讨论我国在生物技术专利方面的实力和在全球的位置,以期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Derwent Innovation Index数据库中检索2001~2010年的生物技术专利,用TD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国际生物技术专利的数量从1996~2002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后缓慢下降;生物技术专利中的80%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集中程度高;申请数排名前2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利的技术热点有方法研究、生物医药和治疗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等。美国、日本、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利基础性较中国强,且更加注重产品开发。结论: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利数量排名靠前值得欣喜,然而在专利的基础性及专利应用于产品转化方面,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仍有差距,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应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同时不断推动生物技术专利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王敏  田德桥  郑涛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2011,22(2):243-247,276
目的:分析全球及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明确我国的优势与不足。方法:通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检索统计70种重要病原微生物SCI文献的年度数量变化、主要国家或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结果:中国在很多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结论:中国应通过增加科研投入、调整科研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等途径,提高病原微生物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2011—2016年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的SCI与CSCD论文,客观地计量分析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SCI文献6 589篇,被引频次40 649,论文来源于2 899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1 461种。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杀虫剂及其抗性生理、昆虫系统发育及分类学、昆虫的发育及生理学、害虫防治等方面。在CSCD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文献6 407篇,被引频次7 641,文献来源于2 833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282种。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理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及天敌与资源昆虫研究,昆虫超微结构、昆虫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等方面。中国昆虫学研究形成了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与国内外的机构与团队有较广泛的合作,SCI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被引用频次也迅速增加。CSCD昆虫学研究论文被引用频次迅速增加,但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了中国昆虫学研究优势力量,在促进中国昆虫学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广泛且调查难度较大, 全世界的雪豹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雪豹基础数据的缺乏。本文通过检索1980至2018年已发表的含有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和密度信息的中英文文章共35篇, 从中提取出雪豹的分布与密度信息, 其中含有密度估计的文献18篇。同时, 来自雪豹调查的15位一线成员通过填写表格和问卷的形式提供了28个地块上未发表的雪豹密度调查信息。基于此, 我们逐一分析了各省份已有的雪豹调查现状和存在的调查空缺, 发现雪豹分布调查的两大空白区域主要存在于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西天山地区和西藏南部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相对我国雪豹栖息地总面积, 有过密度估算的面积仅占1.7%, 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并且已有的密度调查几乎都是在质量较好的雪豹栖息地内进行的。今后除了需要继续努力收集汇总已有的调查结果, 仍然需要在雪豹分布区(特别是空缺区域)内增加调查。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数据库检索了1998-2018年间百合属植物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章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1998-2018年间共发表百合属植物文章1 058篇,2006年后中国发表文章数量居榜首并呈波动增长,中国科学院发表的文章数量在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排名前2位的作者均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文量及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是Scientia Horticulturae。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百合属植物的文章80%属于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热点集中于形态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向。近5年被引频次最多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在百合属植物活性物质的功能验证、活性成分及其在营养健康方面的功效等方向,这些领域成为百合属植物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H5N1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造成了大量禽类的死亡,并且有越来越多人感染病例的发生。在本文中,我们利用PubMed数据库检索H5N1禽流感相关文献,并筛选出SCI文献进行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国家(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以此探讨禽流感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禽流感研究现状与趋势,为我国的H5N1禽流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 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017年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CForBio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2007年以来, CForBio发表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2007年的3篇增长到2017年的55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增长较为明显(从2007年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34篇)。金光泽(70篇)、马克平(68篇)、郝占庆(68篇)等学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多, 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研究所(104篇)、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67篇)、华南植物园(59篇)等是CForBio中相对活跃的研究机构, 但各样地负责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仍较少, 跨机构间的协同研究还有待提高。CForBio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植物功能性状、树木密度制约、群落系统发育等方面, 为揭示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未来CForBio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创新并建立数据共享途径, 注重近地面遥感、多源数据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多尺度与多维度解析、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树木冠层和根系的结构与功能等方向持续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严欢欢  肖娟  杨永清 《广西植物》2017,37(5):661-674
雌雄异株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的理想材料,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综述了雌雄异株植物相关研究的进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WOS)平台的SCI-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有关雌雄异株研究的文献数据,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研究国家与机构、核心作者和高引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借助CitespaceⅢ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雌雄异株植物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总结了雌雄异株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结果表明:WOS数据库中,雌雄异株植物研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就发文总量来看,发文前五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加拿大、英格兰和中国。其中,美国发文量占比为31.03%;中国科学院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占比3.36%,其次为牛津大学(2.613%),多伦多大学位列第三(2.427%);中国,巴西和印度三国,西班牙马萨里克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两个研究机构近5年来在该领域发文增量较快。论文主要集中在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学科。载文量前十位的期刊累计载文占比高达24.13%,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占总发文量的6.07%,其次为Evolution(2.80%),Annals of Botany(2.52%)排名第三。发文最多的作者为捷克科学院的VYSKOT B,发文占总数的2.57%,高引论文大多出自美国学者之手。从CNKI数据库看,西华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发文数量位列前三,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生命世界》,占总发文量的3.00%。综合Web of Science和CNKI两大数据库的文献来看,青杨和番木瓜作为研究雌雄异株植物的模式植物,近年发文较多。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雌雄性别决定,繁殖代价,雌雄个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者认为狼(n=34, 91.89%)和雪豹(n=16, 43.24%)是最重要的两种致害野生动物;(2)所有受访者对雪豹保护均持积极态度;(3)受访者认为野生动物捕杀(n=14, 50.00%)和草场退化(n=9, 32.14%)是家畜面临的两大威胁因素;(4)“雪豹捕杀家畜”和“为家畜购买商业保险”是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P<0.05)。为促进人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需要各级政府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玲玲  巩杰  张影 《生态学报》2016,36(18):5967-5977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议题。近年来,各国和各相关机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基于SCI-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发展态势良好。(2)发达国家是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美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总体来看,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增强。(3)当前该领域的8类研究热点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研究,保护管理及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评估与模型、气候变化、政策与决策分析。从各个时期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国际更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依存关系的研究,国内则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4)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累积发文量居世界第5位,中国科学院是全球主要研究机构之一,但论文被引频次相对偏低,国际合作亟待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affect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 disrupt biotic interactions, and cause spatial incongruity of predator–prey habitat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will help in the formulation of conservation policies to reduce the risks of future biodiversity losses. Using a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approach by MaxEnt, we modeled current and future distributions of snow leopard (Panthera uncia) and its common prey,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 and observed the changes in niche overlap in the Nepal Himalaya.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climatic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snow leopard and blue sheep distributions in the energy‐deficient environments of high altitudes. Currently, about 15.32% and 15.93% area of the Nepal Himalaya are suitable for snow leopard and blue sheep habitats, respectively. The bioclimatic model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uitable habitats of both snow leopard and blue sheep will be reduced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predicted suitable habitat of the snow leopard is decreased when blue sheep habitats is incorporated in the model. Our climate‐only model shows that only 11.64% (17,190 km2) area of Nepal is suitable for the snow leopard under current climate and the suitable habitat reduces to 5,435 km2 (reduced by 24.02%) after incorporating the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blue sheep. The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snow leopard reduces by 14.57% in 2030 and by 21.57% in 2050 when the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blue sheep is included as compared to 1.98% reduction in 2030 and 3.80% reduction in 2050 based on the climate‐only model. It is predicted that future climate may alter the predator–prey spatial interaction inducing a lower degree of overlap and a higher degree of mismatch between snow leopard and blue sheep niches. This suggests increased energetic costs of finding preferred prey for snow leopards – a species already facing energetic constraints due to the limited dietary resources in its alpine habitat. Our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extension of protected area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是我国战略性高新技术发展领域,也是全球各国在生物经济时代能否获胜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中论文收录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对单克隆抗体、疫苗、重组蛋白、基因治疗、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芯片技术九类关键技术领域的全球研究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生物医药产业链进行定标比超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在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所处的位置和产业差距。研究发现美国在以上关键技术领域均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而我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如芯片、组织工程、组学等领域已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但在较长时期内研发和产品仍将处于跟随地位。  相似文献   

16.
The publishing of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careers,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funding for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ers' academic evaluation relies heavily on the status of the journals in which they publish. The inclusion of one's work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and th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is often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academic quality. This is unfortunate for many environmental researchers, as their journals are not represented in the SCI and SSCI. Two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asons for this.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identified 352 existing environmental academic journals, classifi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nd several subcategories).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were not represented in the SCI or SSCI: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alysis journals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s. The second survey investigated the publishing pattern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group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urnals in which they publish. In spite of acceptable citation levels,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journals are excluded from the SCI and SSCI. A major reason seems to be that citations of their articles are uncoun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the organization producing the SCI and SSCI, because citations mostly take place in a group of journals completely unrepresented in ISI's database.  相似文献   

17.
掌握遗传信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雪豹重要分布区祁连山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别采集粪便样品,利用mtDNA的cyt b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了雪豹的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种群遗传结构评估。在采集286份疑似雪豹粪便样品中,成功的对86份雪豹样品进行了扩增鉴定,利用微卫星位点进行个体识别获得41只雪豹个体,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26只,三江源国家公园15只。通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指标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认为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但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STRUCTURE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4个种群可以划分为3个遗传类群,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种群(YCW和QLS)与三江源国家种群(DC和SJ)的遗传差异,可能与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存在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SCI文献分析我国菌根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青  黄艺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0439-0445
基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数据库, 对1989~2007年期间我国发表的菌根研究论文进行检索, 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1989~2007年间, 我国菌根学研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尤其是2000年之后, 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只有5.22%的论文发表于影响因子大于5的刊物, 在研究深度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半数以上的研究论文与丛枝菌根研究有关,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菌根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菌根与植物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