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气温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时期曾发生过四次古气候阶跃事件的结论,认为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事件和碳旋回是控制盆地古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白晋纪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曙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时期曾发生过四次古气候结论,认为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事件和碳旋回是控制盆地古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松科1井位于松辽盆地,是中国大陆第一口以白垩纪陆相地层为研究对象的全取心科学探井,其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等证据显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可能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为了进一步确定松辽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位置和晚白垩世末期气候-环境变化,本研究选择位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的LD17井,对明水组的孢粉类化石开展了分析。自下而上识别出三个组合:Taxodiaceaepollenites-Wodehouseia-Aquilapollenites组合、Schizae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Callistopollen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Tricolpollenites组合。组合1、2的时代为Maastrichtian,而组合3面貌可能更接近于早古新世,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可能位于组合3底部,即明二段中部。同时,对含孢粉化石丰富的明一段进行定量分析,孢粉植被主要为针、阔混生林和灌丛,总体反映了一种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根据特征孢粉类型推断明一段中部沉积期,即Maastrichtian早期可能发生了一次极冷极湿事件,与当时全球白垩纪变冷事件同步。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论述了松辽盆地白垩系介形类属、种数量及壳饰变化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和介形类组合特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认为介形类属的分布是岩石地层组划分的重要依据,种的分布控制了岩石地层段的划分,并可将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进一步细分。同时指出松辽盆地介形类的盛衰与湖盆的发育关系密切,介形类的演化周期与湖盆的发育、收缩和沉积旋回相一致,在湖盆最发育的时期,也是介形类繁盛的高峰,湖盆发育的初期和末期,往往是介形类的发生和衰退期。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介形类化石组合及其生物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概述了海拉尔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层层序,深入分析了介形类化石纵、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5个化石组合序列:1.Limnocypridea subscalara-Hailaeria dignata组合;2.Cypridea badalahuensis-Hailaeria cretacea组合;3.Ilyocyprimorpha hongqiensis-Rhinocypris rivulosus组合;4.Altanicypris obesa-Talicypridea triangulata组合;5.Chinocypridea augusta-T alicypridea qingyuangangensis组合。进而根据介形类组合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介形类化石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南部地区晚白垩世青元岗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南部探井青元岗组红色碎屑岩中发现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即下段的Ahanicypris obesa-Talicypridea triangulata组合和上段的Chinocypridea augusta-Talicypridea qingyuangangensis组合,这些介形类化石地方性色彩强烈,表现为以具冠状壳喙类型的Ahanicypris,Talicypridea,Chinocypridea和网纹发育的Harbinia等属繁盛为特征,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晚白垩世晚期介形类动物群面貌。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可以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四方台组的介形类动物群对比,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生物群分布特征与富烃源岩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成的关系。认为大型富营养湖泊的发育为松花江生物群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湖盆内繁盛的微体生物群则为富烃源岩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长期继承性深水构造凹陷和非补偿沉积则是富烃源岩层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白垩纪生物群发育,分布广,在盆地演化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过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文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每个生物群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盆地内整个生物群发育的总体面貌,纵向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潮水盆地潮参1井侏罗纪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水盆地潮参1井发现Darwinula-Timiriasevia化石组合,化石丰富.保存完好。组合特征显示其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青海可可西里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沉积盆地。然而对于该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时代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雅西措组中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该介形类动物群对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通天河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共获得652枚介形类壳体,共鉴定识别出14属48种,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介形类组合带,即Austrocypris cf. posticaudata-Candoniella albicans-Leucocythere tropis组合带和Ilyocypris errabundis- Darwinula stenimpudica组合带。通过与柴达木盆地、伦坡拉盆地、江汉盆地以及渤海湾沿岸等地区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进行区域对比研究,推测可可西里盆地通天河剖面雅西措组的沉积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2.
阿根廷前科迪勒拉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发育。中晚奥陶世时,前科迪勒拉东部与中部山区为浅水陆棚相,西部山区为斜坡─盆地相。牙形刺的分布主要与平静的暖水大洋有关。寒武纪仅发现晚寒武世Proconodontus带,此期间有一次海侵事件。在奥陶纪发现了牙形刺并可识别出四次海侵事件三次海退事件和二次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13.
伊犁盆地为北天山与南天山所夹持的山间盆地(复合型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前二叠纪基底经历了裂谷、坳陷和隆升三个阶段;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盆地面积小,稳定性差,地层分布不均,古生物化石较贫乏。通过生物地层研究,石炭系—新近系介形类化石的丰度与分异度均较低,并建立相应介形类化石组合,结合其它门类化石研究,理顺了生物群序列,以及各岩组与化石组合的对应关系,为盆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南周口盆地早白垩世商水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周口盆地商水组以Cypridea-Candona-Darwinu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它由7属19种(包括5新种和1未定种)组成,其组合特征与国内外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非海相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相同。根据这一介形类化石组合中Cypridea(Pseudocypridina)占优势且出现较多的Candona,Candoniella属的分子,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阿普第—阿尔必期。商水组的层位与河北南部丘城组和松辽盆地姚家组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15.
赫.  S 贝.  M 《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2):125-134
阿根廷前科迪勒拉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发育。中晚奥陶世时,前科迪勒拉东部与中部山区为浅水陆棚相,西部山区为斜坡-盆地相。牙形刺的分布主要与平静的暖水大洋有关。寒武纪仅发现晚寒武世Proconodontus带,此期间有一次海侵事件。在奥陶纪发现了牙形刺并可识别出四次海侵事件三次海退事件和二次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16.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2004,43(4):556-570
报道福建大田崆峒山晚二叠世大隆组、长兴组及早三叠世溪口组介形类35属67种,其中描述8属9种(包括5新种)。产自长兴组的介形类化石被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Polylites magnituberos-Or-thobairdia meishanensis-Pustulobairdia mailinensis组合,Baitrdia urodelofot-OS-orthobairdia exilimarginata-Bairdia subcontracta组合和Petasobairdia bicornuta-Neoamphissites costatus-Kegelites datianensis组合。大田崆峒山介形类动物群在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质,这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是遭受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重创所致。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并参考共生或共存化石的内容,福建大田地区长兴组大致相当于浙江煤山长兴组的中、上部,长兴灰岩下伏的海相碎屑岩应划归长兴阶。大隆组、长兴组及溪口组的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显示古环境从滨海沼泽开始,经历浅海盆地→浅水碳酸盐台地→浅海近岸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陈兰  伊海生  夏敏全  邹艳荣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93-1797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发现一套以灰黑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岩相组合,其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8%~66%,高岭石为6%~14%,绿泥石为1%~6%,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21%~53%。该套地层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该层位发现早侏罗世早Toarcian期Harpoceras sp.菊石,它与欧洲广泛出现的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的地层相当。通过分析,该地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6.1%,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为-26.22‰~-23.53‰(PDB)。在地层剖面上,油页岩的δ13C干酪根变化曲线显示明显的正偏移,偏移量接近2.17‰,与欧洲早Toarcian期缺氧事件地层同位素异常有很好的可比性。有机C/N原子比值为6~43,变化趋势与δ13C干酪根曲线一致。通过对双湖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与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δ13C干酪根异常受到海平面、生物生产率的控制,黑色页岩特别是油页岩的富集可能与古海洋中颗石藻的勃发及高产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开鲁盆地白垩系发育,至今已有200余口探井钻遇到上白垩统,其中嫩江组滨浅湖相沉积地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含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通过对嫩江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Schizaeoisporites-BeaupreaiditesLythra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孢粉组合和岩石组合的对比表明,开鲁盆地缺失松辽盆地嫩江组中上部地层。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处于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南缘,孢粉植物群具有过渡性质,反应了偏干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210.66-1023.22m)嫩江组顶部-四方台组-明水组岩心中发现轮藻化石23属48种(包括4个未定种)。由下至上可建立四个化石带:Atopochara ulanensis-Hornichara anguangensis组合带,Atopochara ulanensis延限带,Hornichara prolixa-Gobichara deserta组合带和Grovesichara changzhouensis-Neochara sinuolata组合带。将"松科1井(北孔)"的轮藻化石与同一时期中国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欧洲和南美等地的做对比,我们发现华南地区与欧洲、南美较为相似,而松辽盆地则与华北地区及蒙古戈壁盆地更为相似,具有标准化石意义的Atopocharoideae(奇异轮藻亚科)的晚期分子Atopochara ulanensis目前在全球仅发现于松辽盆地和蒙古戈壁盆地。根据各轮藻化石的时代分布,前三个组合的年代为中坎潘期(Campanian)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第四个化石组合中晚白垩世代表分子消失,化石个体明显增大,顶部梅花形顶盖发育,侧壁具波状起伏,体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生代面貌的生物群,其时代很有可能为古新世。因此,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