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黑素皮质素受体1 (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 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 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为了探究MC1R基因与棕背伯劳色型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对分布于广东省的3种色型共计11只棕背伯劳的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1) 11个实验个体的MC1R基因序列共有4种单倍型, 其中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共享单倍型H3。(2) 3种色型棕背伯劳MC1R基因编码区的第34-931位的899个碱基中共有47个碱基变异位点, 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 这些变异位点与黑色表型无对应关系。(3)黑色型与黑色白边型个体基因型在第268-303位编码区出现了36个碱基的缺失, 对应着12个氨基酸的缺失, 该缺失与黑色表型相对应。因此推测棕背伯劳的黑化与MC1R基因碱基片段的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的冬季家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于2008年11月14日至12月24日,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利用GPS存取地理坐标点信息,对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公平保护站黑、棕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家域进行对比研究,所得数据利用Arcview3.2和SPSS13.0软件技术分析,以探讨不同色型间在家域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1)黑、棕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家域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270.96 m2±1807.72 m2、13425.83 m2±3038.82 m2,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被调查个体的家域形状均不规则,相邻家域间的重叠幅度均<1%;(3)不同色型棕背伯劳日平均活动时间区间和时间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据此认为,棕背伯劳两种色型在家域行为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5.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 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 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 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相似文献   

6.
李显达  郭玉民 《四川动物》2006,25(3):605-605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2002年5月28日环志时,捕到一只伯劳,其大小、羽色、形态酷似红尾伯劳,但它具白色翅斑,尾羽橙棕色(锈红色)至棕褐色(图版,封4)。2006年1月,经郑光美院士鉴定,该鸟为棕尾伯劳Lanius isabellious。量度见表1。表1棕尾伯劳的环志号码和量度环志号码性别鸟体量度(mm)头喙喙长翅长体长尾长跗C06-2953♂40·0 15·0 87·0 188·0 85·0 28·0棕尾伯劳,又名荒漠伯劳。隶属雀形目伯劳科。本次捕到的是一只雄鸟,上体灰褐,尾羽棕红色,翼上有白斑,飞行时很明显。过眼纹黑色(但无眼先带);眉纹白;虹膜褐色;嘴灰色;脚深灰。鸣声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8月,对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30次棕背伯劳的鸣声.根据对其行为和鸣声波谱图、语谱图特点的分析,繁殖期棕背伯劳的鸣声可分为:占区、驱逐、求偶、幼鸟乞食、召唤和应答6种叫声,对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棕背伯劳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作者于1980—1987年,在江苏省的扬州地区,对棕背伯劳的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其内容包括栖息地,种群数量统计,棕背伯劳全年食性的初步分析。及棕背伯劳在苏北南部每年3—7月为繁殖期,每年繁殖1—2次,每窠产卵4—8枚,多数6枚,孵卵雌鸟为主,雄鸟守卫在巢区附近的丛林中。如在孵卵期中巢被毁,棕背伯劳尚能应用旧巢材,重建新巢,补产卵一窠。孵卵期约为12—14天。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2):225-226
雌虫体长20毫米,棕黑色。眼有二条带。前额颇窄,深棕,具黑毛;端部明显宽于基部,长为基宽的2倍,高为基宽的9倍。亚胛高,棕色,颊与颜亦棕色,颊具黑色短毛。口毛黑色。基胛黑色,棒状,上端延线超过前额高度的1/2。触角黑色,柄节密覆黑毛,梗节具黑毛,鞭节较窄长,背缘有明显的背角。下颚须黑色,第2节较窄长,末端钝,具黑毛。盾片黑棕,具浅棕色条纹。小盾片、翅前胛(prealar callus)亦呈黑棕。小盾片侧后缘具白毛。胸侧片黑色、覆同色毛。翅透明,具浅棕色阴影,R_4脉无附脉。腋瓣上的一丛毛白色。平衡棒棕色。足黑色,具同色毛。腹部背板黑色,第1—4节中央具不明显白点状斑,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林业厅林木保护站、山东大学生物系(1986)记载:在山东省,毛脚燕为旅鸟;棕背伯劳居留情况不明。笔者近几年于山东省临沂地区的蒙山和日照市发现,毛脚燕为夏候鸟,棕背伯劳为留鸟。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lagopoda在蒙山4—7月繁殖,营巢于山的中上部的石壁上,巢半球形,似家燕巢,开口向上,由泥丸混少量软草砌成,内铺以软草、苔藓。1984年4月30日在蒙山阳坡南天门下见到10多只巢营造在一起,巢间距0.5—1米左右,而1983年6月26日在蒙山东侧天麻场曾见到将要筑成的独巢1个。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在山东日照4—6月繁殖,4月上旬于淡竹…  相似文献   

11.
山东发现杂色山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0月25日,我们在山东省北部的长岛县进行环志时,网捕到一只雄性杂色山雀,经鉴定为(Parus varius vatius)。度量衡:体重16克,体长128毫米,翼长75毫米,嘴峰13毫米,跗蹠18毫米,尾长60毫米。其前额、脸为棕白色,头顶及颈侧为黑色,后枕部杂以棕白色羽毛,上背棕色,背灰色,腰具少量棕白色杂毛,初级飞羽外啊沾灰绿,内翈灰白,下颏至前胸黑色、腹至尾下覆羽棕色,胸部色深,下部较淡。嘴黑,端部淡灰,附踱、趾爪为紫褐色。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研究云南省啮齿类及食虫类动物标本时,在4个种中发现在外形及头骨特征上有少数变异或畸形个体,现简报如下。 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811027号,♀,成体,1981年10月27日买自大理市下关农村。耳部毛灰白;体背灰沙黄色,并杂有毛基灰白毛端棕灰黑色长毛。体腹灰黄色。尾一色,皆呈褐灰色。前足足背中央灰褐,边缘灰白。正常者体背毛黄褐或棕褐色,并杂有黑色毛;腹面毛基铅灰色,毛尖呈黄棕色或淡色,或仅胸部具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 d、12~14d1、4~16 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3月27日,笔者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海潮镇红合村进行鸟类调查时,在一水稻田中观察和拍摄到1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图1)。该鸟上体棕色,下体皮黄色,并具有似伯劳的褐色眼罩,喙呈锥形,跗跖偏黑色。现场查看照片后,确认其为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进一步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2018),认为该个体系雌鸟或亚成鸟。  相似文献   

15.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机制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本文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概念和以上进化机制假说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制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本文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概念和以上进化机制假说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斑鱼狗(Ceryle rudis)、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ariel)、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乌鸫(Turdus merula)4个北京鸟类的新分布记录.以上鸟类未记载于<北京鸟类志>、<北京脊椎动物检索表>和相关文献中,为近年来北京地区新发现的鸟类,在<中国鸟类...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1月17日,在贵州西部威宁草海,以水葱Scirpus validus占优势种的挺水植物丛中,采获一只栗背短翅鸫(Brachypteryx stellata Gould)雄鸟。在贵州省是首次发现。量衡度:♂,体重15.1克,体长131毫米,翅73毫米,嘴峰13毫米,跗蹠30毫米,尾46毫米。鉴别特征:额基和眼先黑色。头顶至下背,尾上覆羽、尾羽和两翅表面呈亮栗色,飞羽暗褐,各羽的外翈与背色相同。眉纹狭窄由灰黑色过渡到暗褐,颏喉和胸灰色具狭窄的虫蠹状黑斑;下胸暗灰具淡棕色虫蠹状横斑和白色点斑,腹部、肛周和尾下覆羽棕褐色,并具淡棕黄横斑和棕白色点斑;腰与肛周同色。虹膜褐色,…  相似文献   

19.
2007年9月26日,笔者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13′28″N,118°43′9″E)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于下午1500左右在沟谷杂木林中发现1只体长约13 cm的雀形目鸟类停歇于白桦树上,在距其约30 m的地方,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该鸟眼圈棕黄色,眼先和头侧褐色杂棕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颏、喉泛白色形成三角形;脚暗褐色;上体棕褐色,腰部沾棕,尾上覆羽和尾(红)棕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棕色.  相似文献   

20.
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灰背伯劳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6月,在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对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背伯劳对树种具有极强的偏好性,有78.48%(n=62)的巢位于火棘Pyracantha sp.灌丛中,枝条具刺是影响灰背伯劳选择筑巢树的首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灰背伯劳巢址选择的因素有5类:距离因子(巢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安全性因子(刺数量、刺长度)、觅食生境因子(耕地占比)、隐蔽度因子(树冠幅、树高)以及巢生境因子(灌木占比)。总之,灰背伯劳喜好营巢于距离居民点较近、巢周围耕地面积较大的多刺灌丛。房屋和道路修建对灌丛的侵占是威胁灰背伯劳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