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AM真菌分布与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7年10月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集中分布区选取4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根围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并测定了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各样地0~50cm土层中油蒿根系AM真菌菌丝定殖率均很高,有典型的泡囊与丛枝结构.菌丝定殖率与泡囊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但菌丝、泡囊和丛枝定殖率与AM真菌孢子密度和土壤酶活性之间都无相关性;孢子密度在不同样地及采样深度间差异明显,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都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受到土壤pH的显著影响.孢子密度的峰值出现在0~10cm表层土,并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垂直剖面显示与孢子密度同样的规律.不同样地间AM真菌分布及油蒿根系定殖率的差异表明,油蒿与AM真菌之间有良好共生性,对维护荒漠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然林地和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和侵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坡垒作盆栽寄主加富培养后,菌根侵染率、泡囊、丛枝和侵入点都低于原采样植物,以原坡垒土壤中栽植苗木的侵染率为最高,可达20.3%;而以望天树根围土壤栽植的苗木为最低,仅为10.6%;坡垒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采样植物根围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等.在4种土壤中,栽植坡垒苗木后,AM真菌的孢子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采用与原采样相同种类的植物作为AM真菌加富培养的寄主更有利于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发育、保持AM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荒漠沙柳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学礼  杨静  赵丽莉 《生态学报》2011,31(8):2159-2168
为探明荒漠植物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围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因子生态作用,2009年5月在内蒙古黑城子、正蓝旗、元上都3个样地分别从0—10、10—20、20—30、30—40、40—50cm 5个土层采集沙柳根围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AM真菌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沙柳根围AM真菌平均孢子密度为108个?100g-1 土,平均定殖率61.7%;沙柳与AM真菌可形成良好的I型丛枝菌根。不同样地和采样深度对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有显著影响,最大孢子密度和最高定殖率均出现在0—10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黑城子样地孢子密度显著高于其它样地。沙柳根围土壤总球囊霉素(TE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平均值分别为0.24mg?g-1和 0.16mg?g-1,占土壤有机C 23.6%—24.6% 和14.9%—17.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P、碱解N与孢子密度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C与菌丝定殖率显著正相关,与泡囊定殖率显著负相关;土壤磷酸酶与孢子密度和侵染强度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孢子密度和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有机C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磷酸酶和碱解N是影响荒漠土壤AM真菌分布和活动的主要因子。上述结果对进一步探明宿主植物、菌根和土壤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荒漠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绢蒿荒漠草地的优势种绢蒿、羊茅(针茅)、苔草为研究材料,探究其根际AM真菌和根系侵染率及季节性动态变化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放牧压力的增大,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根系侵染率显著降低(P<0.05),多样性指数在过度放牧的条件下显著(P<0.05)降低;在同一放牧条件下,0~10 cm土壤层的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根系侵染率均显著(P<0.05)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多样性指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大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的宿主植物对AM真菌的依赖性不同,即侵染率高低依次为绢蒿>羊茅>苔草;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植物根系侵染率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三者均呈现"双峰"现象,在6月和9月分别达到峰值,与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的生长节律几乎同步;温度对AM真菌孢子密度、丰富度和侵染率的影响不显著,但降雨量对植物根系的侵染率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随降雨量的增加侵染率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设立样地,于2007年4、7和10月从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0~10、10~20、20~30、30~40和40~50cm土层采集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并测定相关土壤因子,研究了白沙蒿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AM真菌在白沙蒿根系菌丝定殖率达90.5%,其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平均5.4ind.g-1土,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并与土壤微环境显著相关;共分离鉴定出5属21种AM真菌,白沙蒿根围优势菌种为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7月AM真菌物种丰富度最大;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AM真菌种的丰富度与土壤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和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菌丝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分析表明,白沙蒿与AM真菌有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增强了白沙蒿对恶劣沙生环境的抵抗力,有助于维护荒漠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宿主植物栽培密度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相似文献   

7.
厦门市七种药用植物根围AM真菌的侵染率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攀  王明元 《生态学报》2012,32(13):4043-4051
调查了福建省厦门市7种常见药用植物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情况、侵染率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7种药用植物均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且不同药用植物形成菌根的能力差异明显,盐肤木根围的孢子密度最高,29.0个/g土,喜树的侵染率最高,100%。含笑根围的孢子密度最低,4.7个/g土,鱼腥草的总侵染率最低,4.5%。共分离鉴定AM真菌4属63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39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8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4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其中Glomus、Acaulospora为优势属,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为优势种。盐肤木根围AM真菌种类最丰富,Shannon-Weiner指数H达到1.29。侵染率与各土壤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孢子密度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种的丰度与pH值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极显著负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Weiner指数H与有机质极显著负相关;均匀度与有机质、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厦门地区AM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宿主植物不同,土壤因子对其侵染率、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的影响也不同。为实现AM真菌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两种不同土壤研究了水分胁迫和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际土著AM真菌)对毛乌素沙地重要演替物种油蒿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土壤中水分胁迫没有显著影响油蒿的植株形态和含水量, 但严重抑制了菌根侵染率。水分胁迫促使油蒿提高叶片保水能力, 抑制N、P在地上部的分配。在胁迫前期SOD活性较高, 而POD活性在后期较高。同一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AM真菌侵染率, 土壤中孢子数显著增多, 提高了植株分枝数并促进侧根发育, 显著提高根冠比和植株保水能力, 加强了根系对全磷、全氮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植株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较低, 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 SOD和POD活性提高, 油蒿抗旱性加强。水分胁迫下在不同土壤中接种不同AM真菌对油蒿的促进效应差异较大, 接种土著AM真菌的效果优于摩西球囊霉单一接种。干旱导致菌根侵染率下降是宿主植物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植物生长前期接种AM真菌可以增强植物抵抗生长中后期环境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相似文献   

10.
荒漠植物油蒿根围AM真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8和10月分别从陕西榆林沙生植物园样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分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系统研究了AM真菌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AM真菌孢子密度和丛枝定殖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 泡囊定殖率随时间变化先降后升, 在10月出现最高值; 菌丝定殖率随时间变化先升后降, 8月出现最高值; 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的0~10和20~30 cm土层。实验站中土壤因子对AM真菌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 土壤速效N、速效P和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土壤速效K与菌丝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和总定殖率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盐渍化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因子对AM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鑫萍  杜茜  闫永利  马琨  王占军  蒋齐 《生态学报》2012,32(13):4071-4078
为探明盐渍化土壤影响下AM真菌与根际土壤间的关系,试验选取宁夏碱化龟裂土、草甸盐土、盐化灌淤土3种类型4个样地上典型植被群落,测定了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AM真菌侵染率以及孢子密度。结果显示:盐渍化土壤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显著不同,对芳香类化合物的代谢能力整体较弱;红寺堡草甸盐土上微生物优势群落为氨基酸代谢类群,惠农盐化灌淤土为多聚化合物代谢群,西大滩碱化龟裂土为碳水化合物代谢群。AM真菌孢子密度与微生物碳源代谢群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惠农样点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与多聚化合物微生物代谢群呈显著正相关,西大滩地区孢子密度与碳水化合物微生物代谢群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全盐、全氮、碱解氮等土壤肥力因子及土壤中的HCO-3、Na+、Cl-等盐基离子含量能解释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较高的HCO-3浓度促进了AM真菌侵染率的提高,但高盐浓度下Na+和Cl-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土壤对AM真菌孢子密度、侵染率的影响因土壤盐分组成类型的不同而异。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AM真菌多样性,促进宁夏盐碱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AM真菌对宿主滨梅(Prunus maritima)的作用特点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从江苏傅家边丘陵山地滨梅根围分0~10、10~20、20~30、30~40、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观察滨梅AM菌根结构,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及有效磷、碱解氮含量,着重分析了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梅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体为泡囊-丛枝结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下降;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活性无相关性;AM真菌孢子密度与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AM真菌侵染率仅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可见,滨梅AM真菌侵染率与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并与土壤因子尤其是某些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且AM菌根的形成是滨梅适应丘陵山地干旱贫瘠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AM真菌对宿主滨梅(Prunus maritima)的作用特点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从江苏傅家边丘陵山地滨梅根围分0~10、10~20、20~30、30~40、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观察滨梅AM菌根结构,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及有效磷、碱解氮含量,着重分析了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梅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体为泡囊-丛枝结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下降;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活性无相关性;AM真菌孢子密度与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AM真菌侵染率仅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可见,滨梅AM真菌侵染率与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并与土壤因子尤其是某些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且AM菌根的形成是滨梅适应丘陵山地干旱贫瘠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青岛胶州湾四种类型湿地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岛胶州湾4种类型湿地(盐田、滩涂、湖泊和河口)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 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进行孢子分离与鉴定,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根围AM真菌群落特征。共分离到AM真菌5属10种,包括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 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球囊霉属Glomus 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2种,其中,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及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的分离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分别为湿地中AM真菌优势属和优势种。滩涂和河口湿地中植物AM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湖泊和盐田湿地植物,AM真菌孢子密度以滩涂湿地最高(572个/20mL),湖泊湿地最低(220个/20mL);滩涂湿地的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3.8和1.2。从植物种类来看,AM真菌侵染率总体呈现出香蒲>碱蓬>芦苇,AM真菌孢子密度以香蒲最高,芦苇最低,植物种类对AM真菌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二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RDA相关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种类对AM真菌孢子密度有一定影响,但湿地类型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显著(P<0.05),胶州湾湿地土壤因子Ca 2+、速效P含量与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而速效K、Na +、pH与其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主要影响AM真菌孢子密度,AM真菌多样性受植物种类和湿地类型综合影响,滩涂湿地较丰富的AM真菌多样性可能与该湿地较良好的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自然入侵条件下黄顶菊丛枝菌根定殖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首先调查和研究了黄顶菊AM的侵入和生长表现。在黄顶菊入侵严重的河北省选择采样地点,分别从衡水地区的滨湖新区小北田村、冀州市漳下村、枣强县北王庄村、桃城区八里庄村、滨湖新区顺民庄村和滨湖新区刘家台村6个地点按黄顶菊重、中、轻3种盖度和不同生育期(苗期、花期和结籽期)采集根系和根区土样。分离根区土壤中AM真菌孢子、观察AM发育特征、测定孢子密度、AM真菌侵染率、丛枝着生率等,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采样地点均观察到AM典型结构,不同样地菌丝侵染率、I型丛枝密度以及孢子密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八里庄村,泡囊密度和A型丛枝密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小北田村和刘家台村;不同盖度下AM真菌侵染率最高值均出现在重度侵染区;不同生长时期黄顶菊的AM也有差异,除了丛枝密度最高值出现在花期和菌丝侵染率差异不显著外,菌丝侵染率、泡囊密度和孢子密度均在结籽期出现最大值。土壤理化特性也显著影响黄顶菊AM的发育,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型丛枝密度与p 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I型丛枝密度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和全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AM真菌侵染可能会促进黄顶菊的入侵。  相似文献   

16.
北方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学礼  陈程 《生态学报》2011,31(6):1653-1661
2009年7月在内蒙古和河北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集中分布区选取3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沙棘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沙棘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疆南星型(Arum-type)丛枝菌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大梁底村和多伦东样地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及孢子密度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高于黄柳条村样地,只在大梁底村发现丛枝定殖;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结构定殖率在大梁底村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他2个样地无明显变化规律;AM真菌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30cm浅土层。根围土壤总球囊霉素(TE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孢子密度与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AM真菌菌丝、泡囊和总定殖率与土壤pH值、有机C、碱解N和速效P含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碱解N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AM真菌不同定殖结构和土壤因子对TEG和EEG含量贡献不同,对于TEG:菌丝>孢子>泡囊;有机C>速效P>酸性磷酸酶>pH值,对于EEG:泡囊>孢子>菌丝;有机C>速效P。结果建议,AM真菌孢子密度、菌丝定殖程度和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应土壤AM真菌群落、有机C动态和养分循环进程,可以作为土壤质量及功能评价的新指标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接种木霉菌对黄瓜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试验中分别接种3株长枝木霉菌株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MF-1、MF-2和MF-3,以不接种木霉菌处理作为对照,研究木霉菌接种对土著AM真菌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MF-1和MF-2显著提高了AM真菌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对照相比,AM真菌侵染率分别提高了26.85%和54.66%,根外菌丝密度分别是对照的3.94和3.76倍。接种菌株MF-2使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了39.07%。菌株MF-3显著提高土壤pH和土壤有效磷含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添加木霉菌后,AM真菌侵染率与根外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3株长枝木霉与土著AM真菌的联合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异,菌株MF-1和MF-2显著促进AM真菌生长,菌株MF-2更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而菌株MF-3主要改善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将几种木霉菌复合应用,有助于达到联合促生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沙鞭生长对AM真菌生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毛乌素沙地沙鞭群落间隔空地沙鞭根状茎延伸方向设置样地,2007年5月、7月和10月在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共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AM真菌时空分布及沙鞭侵入间隔空地前后对AM真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沙鞭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菌根结构为中间型(I-型),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随采样时间后延AM真菌定殖率先增后降,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孢子密度先降后增,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土壤采样深度对AM真菌定殖和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AM真菌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20 cm浅土层。孢子密度仅与泡囊定殖率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N与菌丝和总定殖率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温度与泡囊、丛枝、菌丝和总定殖率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显著负相关;土壤湿度与丛枝、菌丝和总定殖率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显著负相关。克隆植物沙鞭的生长对土壤AM真菌活动和分布有很大影响,沙鞭入侵前后样地中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流动沙地先峰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产球囊霉素时空分布, 在库布齐沙漠选设白沙蒿样地, 于春、夏和秋季分0-10, 10-20, 20-30, 30-40和40-50 cm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测定其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侵染率、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理化因子, 并系统分析了两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①白沙蒿和丛枝菌根真菌具有良好的共生关系, 夏季和秋季的真菌菌丝侵染率略高于春季, 夏季平均为89.75%, 秋季平均达到92.37%, 两季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30 cm土层。②白沙蒿根际丛枝菌根真菌活性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真菌孢子密度为1.21-12.31 个·g土-1, 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的0-10 cm土层。孢子密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 夏季>秋季>春季, 各季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③白沙蒿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含量范围为0.37-1.27 mg·g-1, 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范围为0.19-0.81 mg·g-1, 两者在各季节最大值都出现在0-10cm土层, 呈现明显的表层土富集性。④球囊霉素与土壤中真菌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并和土壤养分及大多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可作为评价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活性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广州地区7种菊科(Compositae)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互作共生关系,调查了这7种菊科入侵植物在4种生境中的AMF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并分析土壤因子对AMF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入侵植物根内均受到AMF侵染,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F孢子;AMF侵染在宿主间差异显著,生境间的差异不显著;孢子密度在生境和宿主间的差异均显著,人工绿地、农田果园的AMF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森林周边和滨海地带。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果园生境的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森林周边生境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工绿地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滨海地带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对理解菊科植物入侵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