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乾英 《蛇志》2014,(2):234-236
<正>放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首选的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正常组织,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口腔黏膜炎。在鼻咽癌放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1]。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不仅增加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影响疗效,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如何避免或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已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从其发生机制、防治方法、护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头颈部肿瘤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近些年入院接受头颈部肿瘤选择化疗手段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其引起头颈部肿瘤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患者在接受化疗时,与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随着患者年龄的越来越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几率也随之越来越高,患者男女性别的不同也对发病率有所影响,但主要原因是由于男性患者多抽烟,有吸烟史的患者多为男性,其发病率也较高。其次,患者中有义齿的也会有较高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总的来说,头颈部肿瘤化疗引起口腔黏膜炎与性别没有关系,与口腔PH以及白细胞数量多少也没有显著关系。5-FU、预防漱口以及口腔疾病对于口腔黏膜炎的致病有关,化疗过程中常产生恶心、呕吐的患者相应的口轻黏膜炎发病率也较高。在观察中,给予抗生素的患者较不服抗生素的来说更不易发病。同时患者具有焦躁、抑郁会促进口腔黏膜炎的发生。随着患者住院时间越来越长,发生黏膜炎的比率也会越来越高。结论:头颈部肿瘤化疗患者的年龄、口腔疾病会对引起口腔黏膜炎有影响;含5-FU、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长、患者焦虑情况等与引起口腔黏膜炎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疗前后口腔粘膜细胞凋亡率和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通透性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0例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前后患者口腔粘膜细胞率,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浆D-乳酸,并对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后d1、d3、d5、d7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较化疗前均有所上升,较化疗前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该变化与同步测量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D-乳酸含量的变化显著相关(r=0.641,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FOLFIRI化疗前后口腔粘膜细胞凋亡率和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很有希望成为化疗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粘膜通透性的简易、快速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林朝霞  吴春珠 《蛇志》2007,19(4):318-319
化学药物治疗是当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化学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性损伤约4·65%[1]。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轻者造成局部疼痛,重者可引起干性坏死,导致皮肤溃疡及疤痕形成,增加患者的痛苦。由此可见,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部毒性反应,正确观察和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化疗护士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科收治的5例强刺激性药物引起局部毒性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均为2次癌症术后),其中应用阿霉素2例,长春瑞滨3…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情况.方法口腔咽拭子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感染率较高,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真菌为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正>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之一,可以定植于人类的口腔、胃肠道和生殖道等部位[1],当宿主的体表微生态失衡时,皮肤黏膜屏障或免疫功能受到破坏,白念珠菌就会导致感染[2-3]。白念珠菌感染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介导对病原体的杀伤,从而清除血液和感染器官中的真菌[4]。其中固有免疫作为抵抗真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真菌感染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巨噬细胞是其主要组分之一[5]。  相似文献   

7.
<正>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作为条件致病菌与人体共存,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条件因素影响,可能引发黏膜或全身感染[1]。白念珠菌导致的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多种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还可与其他致病菌产生相互促进作用,如在口腔中与卟啉单胞菌形成混合生物膜,使牙周围组织遭到明显的破坏[3]。目前抑制白念珠菌的药物库资源有限,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虽然能够有效治疗白念珠菌的侵袭性感染,但其毒副作用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时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逐渐降低产生耐药性。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亟需开发新型有效抗菌物质,而生物源中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等特点可以为此提供基础[4]。学者们对白念珠菌致病机理和药物作用靶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积极寻找抑制白念珠菌的相关天然活性物质,为解决化学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基础。本文对白念珠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机理以及不同生物源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氧化鱼油对草鱼肠道黏膜损伤后, 参与抗氧化应激的基因通路及其通路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以草鱼为试验对象, 灌喂氧化鱼油7d后, 采集肠道黏膜组织并提取总RNA, 采用RNA-seq方法, 进行了氧化鱼油组和正常鱼油组草鱼肠道黏膜基因注释、IPA基因通路分析和基因表达活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氧化鱼油导致草鱼肠道黏膜出现严重的损伤; 肠道黏膜中具有较为完整的Keap1-Nrf2-ARE基因调控通路。肠道黏膜在受到氧化鱼油的氧化损伤作用后, 激活了细胞的抗氧化损伤保护机制, 使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地上调, 并导致了下游的GSH/GSTs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上调, 促进了GSH的生物合成和GSTs的抗氧化作用; 导致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的热休克蛋白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上调, 清除受损伤蛋白质, 保护细胞结构完整性。研究表明, 上述三类抗氧化应激通路构成了对肠道黏膜损伤细胞、损伤蛋白质的降解系统和清除系统, 显示其对肠道黏膜组织和黏膜细胞的保护、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邓研农  陈龙 《蛇志》2007,19(3):211-213
近年来,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er,SCL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占肺癌总数的20%~30%[1]。SCLC病程短,发展快,对化疗和放疗敏感,因此,化疗和放疗已成为SCLC治疗的主要手段[2]。现将近年来SCLC化疗和放疗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1局限期SCLC治疗1·1化疗SCLC对化疗敏感的特点早已被发现,许多化疗方案被应用于SCLC,中位生存期约12个月,2年生存率为10%~15%,化疗持续时间4~6个月,长期维持化疗对生存没有影响[3]。文献[4]指出,85%~90%局限期SCLC患者经化疗后获得缓解,50%~60%的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尽管几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使…  相似文献   

10.
细胞周期检验点与肿瘤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华 《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11-113,122
DNA损伤反应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并不足以导致肿瘤发生,还需要一些协同突变促进肿瘤的生长或存活,因此,基因组结构不稳定和周期检验点突变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检验点反应缺陷,当肿瘤细胞遭受基因毒药物损伤时,可通过激活周期检验点反应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加强损伤修复,导致耐药表型的产生。因此,寻找特异性的检验点抑制剂来加强化疗药物或辐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DNA错配修复与癌症的发生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错配修复是细胞复制后的一种修复机制,具有维持DNA复制保真度,控制基因变异的作用。DNA错配修复缺陷使整个基因组不稳定,最终会导致肿瘤和癌症的发生。DNA错配修复系统不仅通过矫正在DNA重组和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碱基错配而保持基因组的稳定,而且通过诱导DNA损伤细胞的凋亡而消除由突变细胞生长形成的癌变。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的抗药性也引起了癌症化疗研究方面的关注。大多数情况下,错配修复健全型细胞对肿瘤化疗药物敏感,而错配修复缺陷细胞却有较高的抗性。DNA错配修复系统通过修复和诱导细胞凋亡维护基因组稳定的功能,显示了错配修复途径在癌症生物学和分子医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将116例接受化疗的鼻咽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之后,发现观察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254,p0.05);观察组疼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755,p0.05);两组干预后的SCL-90量表在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方面的得分均有差异,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鼻咽癌放疗口腔黏膜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也是引起真菌血症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1]。白念珠菌定植于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部位,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2],白念珠菌会过度生长,从口腔、咽喉和生殖道等浅表黏膜感染转变为循环系统、骨骼和大脑的全身性侵袭性念珠菌病[3]。白念珠菌常以生物被膜的形式生长在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上,比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心脏起搏器和其他与器官直接接触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肠道损伤与肠道黏膜细胞TJ结构的关系,以池塘养殖条件下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在对肠道损伤进行外观形态、组织切片和血清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分别选取肠道健康和肠道损伤的草鱼,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定量检测了构成肠道黏膜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9个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肠道健康草鱼相比,养殖草鱼肠道损伤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显著增加,同时,肠道黏膜细胞中的跨膜蛋白基因Claudin-3、Claudin-12、Claudinb、Claudinc、Claudin-15a,外周膜蛋白基因ZO-3和闭锁蛋白基因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草鱼肠道损伤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间TJ结构的损伤,从而导致肠道屏障通透性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口腔病灶被证实与许多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又会加重口腔病灶的感染,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干扰系统性疾病的治疗,严重则造成全身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口腔病灶感染的系统性疾病治疗有:口服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导致的药物性牙龈炎;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的口腔黏膜炎;长期应用抑制肿瘤骨转移或预防骨质疏松的双磷酸盐造成的颌骨坏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口腔排异反应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注射液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接受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对照组术后接受FOLFOX-4化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测定化疗前后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口腔黏膜损伤、脱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的含量与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菇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够减轻直肠癌根治术后FOLFOX-4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熊朝京 《蛇志》2012,(4):427-428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造血系统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进入血液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联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往往会继发重症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故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和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诺考达唑和阿非科林联合应用对人胚胎干细胞周期同步化到G1和S期的作用并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和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诺考达唑和阿非科林先后作用于胚胎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荧光染色技术观察胚层标志物α-SMA和β-tubulin表达。[结果]加入诺考达唑和阿非科林后,G1期为66.35%,S期为33.52%,多数细胞被同步化在G1期;诺考达唑作用16 h,G1期为18.45%,S期为79.10%,多数细胞从周期抑制中恢复;能够形成典型的拟胚体;荧光染色显示α-SMA和β-tubulin均有表达。[结论]诺考达唑和阿非科林联合作用能够使胚胎干细胞66.35%同步化在G1期,诺考达唑作用16 h,79.10%的细胞同步化在S期。中胚层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外胚层标志物β微管蛋白在蛋白水平均有明显表达。去除药物后,细胞未发生显著性损伤。  相似文献   

19.
化疗耐药性是肺癌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导致许多患者的化疗方案无效,并延误了接受合适治疗的时机。因此,研究肺癌化疗耐药性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microRNA (miRNA)作为小分子片段RNA,参与了许多生命过程的调节,并在细胞耐药性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化疗过程中,miRNAs可以通过降低多种药物耐药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促进细胞逃逸凋亡,参与耐药性的调节。然而,对于miRNAs介导的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完善。现有研究表明,特定miRNAs的改变可能与多种癌症的获得性耐药相关,并调节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miRNAs在肺癌耐药性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于临床诊治时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导致各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强,后续治疗可供选择药物愈来愈少,这类真菌感染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等。其中氟康唑常被选作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不但会导致耐药性大大增加,而且在耐受氟康唑类药物后真菌也会对其他抗真菌药物产生一系列交叉耐药性[1]。因此,目前有许多中药研究是在与氟康唑类药物协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抗耐药试验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