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基于形态特征和18S r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变异位点、GC含量和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对采自河南龙湖的寄生于异育银鲫鳃部的一种黏孢子虫以及相似性极高且易混淆的黏孢子虫种类(洪湖碘泡 Myxobolus honghuensis Liu,et al. 2012、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et al. 2008、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 Lu,et al. 2012和吴李碘泡虫Myxobolus wulii (Wu Li,1986) 进行了系统的鉴别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河南龙湖异育银鲫鳃部所检获的黏孢子虫为洪湖碘泡虫,该种群对所寄生的异育银鲫未造成疾病症状; 咽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各种群在形态上极相似,两者间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100%,遗传距离为0-0.0013,GC含量均为44.31%,变异位点为2个,表明咽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应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2.
以18S rDNA为分子标记,对碘泡虫属Myxobolus粘孢子虫的分子进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碘泡虫属各物种18S rDNA的AT含量(53.2%)高于GC含量(46.8%),表现出一定的AT组成偏向性;各物种18S rDNA遗传距离在0.00~0.35;脑碘泡虫M.cerebralis保守区序列变异介于淡水物种和广盐性物种之间;碘泡虫属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树呈现生境相同先聚枝,形态相似后聚枝的规律,并表现出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和组织向性。此外,以线粒体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对碘泡虫属相应宿主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物种与广盐性物种分别聚在不同的分类枝系中,与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碘泡虫所呈现的支序树有相同的进化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协同进化关系;海水起源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在适应淡水过程中被脑碘泡虫寄生,两者经过长期的演化,最终适应淡水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18S rDNA)重新描述了寄生于重庆江津地区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鳃丝的田中碘泡虫 (Myxobolus tanakai Kato, et al., 2017), 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近缘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形态学特征: 该虫种孢子为后端钝圆的长梨形, 大小为(14.58±0.54) μm×(6.09±0.37) μm; 两个极囊等大; 极丝与极囊长轴垂直缠绕8—10圈; 囊间突起位于极囊前端呈三角形; 具有嗜碘泡。分子特征: 共获得3个分离样本的18S rDNA序列, 其一级结构序列与日本黑川地区鲤 (Cyprinus carpio) 鳃丝寄生的田中碘泡虫的一致性达99.3%—99.6%, 且在系统发生树中聚为一支。结果表明: 本研究种与日本的田中碘泡虫为同种, 此为中国新记录; 金鱼为田中碘泡虫的宿主新记录。18S rDNA的V2、V4和V7区二级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 田中碘泡虫已发生了明显的种内变异, 推测可能因宿主差异和地理隔离同时所致。此外, GenBank中报道的数个野鲤碘泡虫的序列是否为同种有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4.
李鹏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生生物学报》2017,41(6):1251-1256
在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展鱼类寄生虫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 L.肠道的黏孢子虫。该黏孢子虫的孢囊呈白色,椭圆形,大小为(1.0±0.2) mm (0.8—1.2 mm)。成熟孢子具有壳瓣,壳面观近似圆形,后端有4—6个“V”形褶皱;缝面观呈纺锤形,缝脊直而粗;孢质均匀,含有一个嗜碘泡;孢子长(9.8±0.6) μm (9.6—10.0 μm),孢子宽(8.2±0.3) μm (8.0—8.5μm),孢子厚(7.3±0.1) μm (7.0—7.5 μm);2个极囊梨形,位于孢子顶端,大小相等,呈“八”字形;极囊长(4.4±0.4) μm (3.8—5.1 μm),宽(2.7±0.2) μm (2.2—3.2 μm),极丝4—5圈。该黏孢子虫与肠膜碘泡虫、丑陋圆形碘泡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其极囊/孢子小于1/2;与文献已报道的鲤肠道寄生北京碘泡虫和鲤肠碘泡虫相比较,其在孢子形态、孢子和极囊大小方面分别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该黏孢子虫1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Y203795)比对分析,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相似率最高,仅为9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倪李碘泡虫、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encephalicus、Sphaerospora molnari、多涅茨尾孢虫和Henneguya zikaweiensis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形态学和18S rDNA基因序列数据,文章报道的鲤肠道寄生黏孢子虫为碘泡虫属一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岳阳碘泡虫。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对吴李碘泡虫Myxobolus wulii (Wu & Li) Landsberg & Lom, 1991重描述的基础上,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对长江流域不同江段的吴李碘泡虫(重庆株系、湖北株系及江苏株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吴李碘泡虫重庆株系孢子及极囊量度比湖北株系略小, 重庆株系两极囊等大而湖北株系两极囊大小不等。重庆株系、湖北株系及江苏株系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2%—99.9%, 遗传距离为0.002—0.007。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吴李碘泡虫并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进化枝, 也并未依宿主种类而聚支, 而是依据寄生部位不同分为鳃寄生和肝胰脏寄生2大支系。这表明, 相同寄生部位的吴李碘泡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吴李碘泡虫的2大支系中, 鳃寄生种群先分化出来, 这可能与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的演化有关, 而鳃寄生的吴李碘泡虫可能是较早定居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海城碘泡虫原始描述中形态数据较为简单,且存在多个宿主及寄生部位,其有效性有待确定。利用现行主流的黏孢子虫形态特征和基因标记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对采自太湖棒花鱼鳃丝的海城碘泡虫进行了补充描述。该碘泡虫孢囊呈白色,圆形,大小为(0.6—1.1) mm。成熟孢子正面观近似椭圆形,上端稍尖,侧面观呈纺锤型,孢子长(10.8±0.7) μm (10.1—11.5 μm),孢子宽:(8.1±0.5) μm (7.5—9.0 μm),孢子厚:(5.7±0.4) μm (5.2—9.0 μm);两极囊呈梨形,大小存在细微差别,极囊顶端存在突起,大极囊长:(4.7±0.5) μm (4.8—6.7 μm),宽:(2.5±0.2) μm (3.2—4.3 μm),小极囊长:(4.4±0.2) μm (4.1—4.8 μm),宽:(2.2±0.1) μm (2.0—2.5 μm);极丝盘绕4—5圈。基于18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Y965936)比对分析,该碘泡虫与放射孢子虫Hexactinomyxon type 2相似率最高,为9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碘泡虫与Hexactinomyxon type 2、Hexactinomyxon type 1、Hexactinomyxon type SH-2006、Myxobolus pfeifferi、Myxobolus caudatus和Myxobolus squamae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研究在补充了海城碘泡虫形态学、基因标记序列信息基础上,推断了该虫生活史。  相似文献   

7.
对寄生于鲫的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rotundus Nemeczek,1911)及异育银鲫的关桥碘泡虫(M.guanqiaoensis Wu &Wang,1997)的成熟孢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圆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鲫体表、头部、鳃、吻部及鳍条,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乳白色胞囊。关桥碘泡虫主要寄生于异育银鲫的肝脏,肝脏基本上被虫体所充满,肝脏组织被破坏。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圆形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光滑,缝脊直而明显,宽0.2μm,缝脊上下两侧对称。关桥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皱褶,其程度不等,有的虫体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盆状,缝脊呈“S”形,宽0.5μm,缝脊上下两侧不对称,其中间有一不很明显凹陷的沟。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信息重描述了寄生于嘉陵江重庆段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鳃部和胆囊的尖形碘泡虫(Myxobolus acutus Wu and Chen, 1987), 并获得了该虫体的18S rDNA和ITS1 rDNA序列。尖形碘泡虫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 前端稍尖, 后端钝圆, 缝面观呈宽纺锤形。孢子长(13.6±0.9) μm [(11.4—15.3) μm], 宽(10.2±0.9) μm [(7.5—12.8) μm], 厚(7.6±0.6) μm [(6.9—8.3) μm]。两梨形极囊开口处紧靠并位于孢子前端, 极囊大小不等, 大极囊长(6.2±0.4) μm [(5.1—7.5) μm], 宽(3.8±0.4) μm [(2.8—4.7) μm], 极丝盘绕5—8圈, 小极囊长(2.7±0.4) μm [(1.7—3.7) μm], 宽(1.4±0.2) μm [(0.9—1.9) μm], 极丝盘绕2—3圈。基于18S rDNA为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尖形碘泡虫与中华单极虫(Thelohanellus sinensis)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支与贝壳碘泡虫(M. musseliusae)、苍梧碘泡虫(M. tsangwuensis)和鳃基碘泡虫(M. basilamellaris)形成的进化支呈姐妹群关系。通过系统发育与寄生部位关系的分析结果推测, 尖形碘泡虫的初始寄生部位可能为鳃, 而胆囊则是该物种后来适应的新的寄生部位。  相似文献   

9.
圆形碘泡虫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间接红细胞血凝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感染圆形泡虫的鲫鱼血清中存在循环抗体,并且感染强度与抗体水平不相关。以圆形碘泡虫孢子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制备多抗。ELISA和IFAT试验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圆形碘泡虫存在共同抗原,并且粘孢子虫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圆形碘泡虫的抗原成分主要集中在早体后部的一特异位点及四周的早壁上,两个极囊无抗原成分;而 营养体的抗原成分存在于整个虫体。关碘泡虫与兔抗圆形碘泡虫抗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瓶囊碘泡虫成熟孢子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 et al.,2008成熟孢子由孢壳、极囊和孢质3部分组成.其孢子壳面观呈梨形,缝面观呈凸透镜形,囊间突明显;2片孢壳厚而均匀且表面凹凸不平.极囊瓶形,位于孢子前端,约占整个孢子长度的2/3;极囊壁由"暗-明"2部分组成;极丝呈双"S"形缠绕并沿极囊纵轴逆时针向上螺旋8~11圈.孢质均匀而稠密,近球形的2个胚核大小不一;孢质中除了可观察到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嗜碘泡等细胞器及脂滴等泡状结构外,还可于孢质中观察到有一些数目不等的球状电子致密物质,其中2个分布于极囊周围.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倒刺鲃两极虫(Myxidium spinibarba)的宿主多样性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类组成,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 比较分析了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倒刺鲃两极虫的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寄生于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9%—100.0%, 遗传距离为0.000—0.001, 符合种内变异; 寄生于不同宿主倒刺鲃两极虫的株系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 且寄生于胭脂鱼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先分化。以上结果表明: 研究中两株系与倒刺鲃两极虫为同一物种, 但在分子水平已经出现分化; 这是首次在胭脂鱼中检获到黏孢子虫, 胭脂鱼是倒刺鲃两极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中国东海的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Temminck & Schlegel 1842和褐带石斑鱼E. bruneus Bloch 1793的胆囊中检获了石斑角形虫 Ceratomyxa epinephela Wu, Wu et hua, 1993, 首次提供了其SSU rDNA和ITS1 rDNA序列, 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进行了重新描述。石斑角形虫成熟孢子的孢子长(4.8±0.5) μm (3.6—5.6 μm), 孢子厚(31.8±4.8) μm (23.3—37.5 μm); 孢子壳瓣光滑且等大, 由垂直的缝线连接; 极囊长(2.9±0.2) μm (2.4—3.7 μm), 极囊宽(2.6±0.2) μm (2.2—3.1 μm); 孢子夹角处稍微凹陷, 延伸至两端逐渐变平坦, 夹角为 (175.9±3.7)° (165.5°—179.7°)。基于SSU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石斑角形虫与诺兰角形虫C. nolani Gunter & Adlard 2009, 卡特莫尔角形虫C. cutmorei Gunter & Adlard 2009和横山角形虫C. yokoyamai Gunter & Adlard 2009 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且其宿主均为石斑鱼属物种。结果表明, 类群关系较近的宿主其寄生的同属黏孢子虫可能具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SSU rDNA和ITS1 rDNA的遗传分析显示, 石斑角形虫的4个分离株已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形成了4个基因型), 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但在不同宿主种类间并未形成特有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与以28S rDNA和ITS-5.8S序列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采自嘉陵江重庆市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Ma,1998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28S rDNA数据探讨了黄颡单尾虫以及单尾虫属与相邻种属粘孢子虫间的系统地位;基于5.8S rDNA数据比较分析了粘孢子虫的系统地位。补充了黄颡单尾虫重庆种群形态学信息和28S rDNA、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常规细胞学方法与18S rDNA序列比较的方法,对采自于重庆市嘉陵江段的粘孢子虫,尼氏单极虫Thelohanellus nikolskii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此为首次在我国长江流域检获尼氏单极虫。本文在补充了尼氏单极虫中国种群18S rDNA序列信息的分析、比较基础上,探讨了该虫与相邻种属的系统关系,佐证了其分类学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