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2014年2月,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来势汹汹,迅速蔓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人们的恐慌情绪不断加剧,全世界都在焦灼于没有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在灾难面前,人类不甘束手就范,各国医药研发机构和国际药企巨头纷纷加入了抗埃博拉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大军。埃博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可能出现输入性埃博拉病例国家进行的预测排名中,中国排名16位。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实现了国内防控"零输入"和中国埃博拉医疗队援非抗疫的"零感染"。  相似文献   

2.
3.
科研快讯     
<正>《传染、遗传与进化》:埃博拉病毒研究获突破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ZEBOV)疫情,到目前已造成2万多人感染,超过9000人死亡,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疫情最严重的一次爆发。尽管现在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再次爆发的风险仍然存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张波课题组对历年来所有埃博拉疫情中的ZEBOV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和全基因组选择压力的综合分析,在2014年西非爆发的ZEBOV分子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传染性疾病研究期刊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全  相似文献   

4.
本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开展风险评估研究。我们采用仓室模型和基于Agent模型,对北京市和广州市想定发生输入性埃博拉疫情的后续疫情发展态势开展计算实验研究,对影响疫情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严格执行埃博拉防控预案、尽快隔离传染性病例的情况下,埃博拉在两地暴发的风险很小。同时,以数据为驱动的计算流行病学也对公共卫生应急部门的基础数据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陈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长期从事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领衔的"生物危害防控"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SARS、炭疽、埃博拉等重大疫情防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完成了在非洲塞拉利昂的临床试验,被评为"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兼任全军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分  相似文献   

6.
<正>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过去称为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严重的、高病死率的流行性出血热.1976年,EVD第一次出现在中部非洲的扎依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南苏丹.此后的40多年里,非洲发生不同规模的埃博拉疫情共24次,导致1590人  相似文献   

7.
自今年2月以来,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截至9月7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共报告埃博拉出血热病例4366例,死亡2218人。8月8日,WHO正式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紧急事件",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4级病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的要求,EBOV危害程度属于一类,  相似文献   

8.
2014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做好疫情监控,严防疫情输入,药监总局启动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应急审批程序,推动应急用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尽快完成审批。本文就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应急审评要求及审批条件进行解析和介绍,并结合此次应急审批工作提出了对应急审评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李锋,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专业学士,清华大学硕士,美国莱斯大学博士。回国前历任美国Genentech公司首席工程师、Amgen公司资深科学家、Tanox公司工艺工程师。在美国生物制药产业界工作的近10年里,参与了一系列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几内亚暴发,一个月内造成59人死亡。2014年8月,疫情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针对当时感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在西非一些国家蔓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病毒流行,在当地造成极大损失,也对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埃博拉病毒暴发流行的历史和特点、在自然界的贮存宿主、传播特征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引起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出血热传染病的最为致命的烈性病毒,致死率可达90%。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常规和有效的方法,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获得批准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但是已有多个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疫苗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并有几个已进入临床Ⅰ期试验阶段,有望尽快用于本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本文对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多个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空前急需特异性治疗策略。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mAb)ZMapp曾被证明连续使用5 d对埃博拉病毒(Kikwit毒株)致死剂量感染的非人灵长类(NHPs)有效,在此次疫情中用于一些患者的治疗。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使用2个抗体组成的MIL77E鸡尾酒,其剂量为50 mg/kg、3 d,对Makona突变株(导致2014~2015年埃博拉疫情爆发的毒株)致死剂量攻毒的NHPs起到了完全保护作用,而同样的ZMapp配方则保护了3只NHPs中的2只。MIL77E含2个嵌合型mAb,基于ZMapp中的mAb c13C6和c2G4的结构,由CHO细胞表达。仅使用MIL77E的2个抗体的方法开启了一扇新的埃博拉病毒抗体鸡尾酒治疗方案之门。  相似文献   

13.
<正>2014~2016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超过1100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批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以往研究结果显示,表达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可以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抵抗致死埃博拉病毒攻毒。然而,这些疫苗表达的糖蛋白来源于在中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突变株,与在西非爆发的Makona突变株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为97.3%。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免疫Ad5-Mak GP的豚鼠可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疫苗完全保护了埃博拉  相似文献   

14.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属丝状病毒科。EBOV传染性强,致死率高;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2.8万余人感染,1.1万余人死亡。早期、准确、灵敏的EBOV快速检测技术,可降低EBOV的传播风险。现从核酸检测及蛋白质检测技术两方面对EBOV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非埃博拉疫情态势预测研究的总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非埃博拉疫情态势预测作为计算流行病学的一次重要实践,显示出计算流行病学在应急资源配置、应急响应策略决策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文梳理回顾了2014年计算流行病学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态势预测方面的研究情况,对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一员,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达25%~90%不等。2014年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席卷了西非各地,极高的致死率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鉴于埃博拉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科学研究毫无懈怠,多种疫苗如rVSV-ZEBOV和ChAd3-ZEBOV等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多种药物如TKMEbola和ZMapp等已用于埃博拉患者的紧急治疗。本文总结了近期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在执行埃博拉收治任务时,积极对接利国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实践了一套病例调查与接触追踪上报体系,包括建立体系组织架构、完善调查上报制度、构建数据链信息平台、建立内部核查机制,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广泛赞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建立病例调查和接触追踪机制,是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关键,未来应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机制、拓展应用信息化技术,并始终做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9月16日,由59名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抗击埃博拉疫情实验室检测队和医疗队,启程前往西非埃博拉疫区(http://www.taiwan.cn/xwzx/Technology/201409/t20140917_7354545.htm).他们作为我国建国以来首支跨出国门,成建制派出执行援外任务的公共卫生队伍,将和塞拉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首次暴发以来,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造成6800多人死亡。其暴发流行既有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因素,也与西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分析造成流行的因素,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目前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帮助,国际社会与西非本国防控力量的有效结合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为我国做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相关防控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埃博拉病毒能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中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疾病。1976年,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到2014年,非洲又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然而,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与大多数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需要入侵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复制。因此,找到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受体并探究其入侵的过程和机制,对于开发病毒疫苗及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作者希望通过总结埃博拉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为埃博拉病毒疫苗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