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五台山滹沱群豆村亚群(约24亿年)微古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五台山元古代滹沱群豆村亚群的大石岭组和青石村组发现微古植物19属31种。其中大直径的球形个体和形态呈三角形、多角形及船形藻类化石很可能属于单细胞的真核浮游生物,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真核生物的演化应始于约2400Ma,这无疑使人类深化了对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蓝藻细胞的染色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是地球上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群植物。现有种类约150属、1500种。广布于淡水及潮湿的土壤、树皮、墙壁和岩石表面等处,有些能生活在70—85℃的温泉水中,少数种类海产。 蓝藻的细胞为原核构造,原生质体分为周质和中心质两部分,无细胞核、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合形态学与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外寄生于三种不同宿主(鲢、鳙与麦穗鱼)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Mueller, 1937)?rámek-Hu?ek, 1953进行了附着盘特征量化的种内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眉溪小车轮虫三种群(鲢种群、鳙种群与麦穗鱼种群)在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136(P>0.05),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和齿体纵长三方面的P值分别为0.009、0.000与0.000(P<0.01);三种群在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的P值为0.000与0.004(P<0.01)。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虫体直径、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与齿体纵长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缘膜宽与附着盘中其他结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除虫体直径外,三种群在附着盘直径、齿环直径、齿体纵长,以及齿环直径/虫体直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鲢种群是最大的种群;相关性研究表明,虫体直径主要受附着盘直径的影响,反之亦然;齿环直径主要受齿体纵长的影响,反之亦然;齿体数主要受附着盘大小所影响;缘膜宽则不受附着盘相关结构...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在四川自贡发现的成片生长的桫椤树群 ,面积宽广 ,可谓恐龙当年坐吃无忧的“粮仓” ,所以珍稀之极。这个被称为桫椤谷的地方位于四川自贡市荣县金花镇境内 ,地层为白垩纪砖红砂岩 ,海拔高度600米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这形如巨大漏斗的深谷中 ,自然植被保护完好 ,到处苍松翠柏 ,奇花异草 ,四季常青。集中生长在桫椤谷的桫椤树群分布地域达4公里长 ,100余米宽 ,数量有16000多株。植株一般高约3—4米 ,最高者达8—10米 ,树干直径20—30厘米。桫椤树形美观 ,叶如凤尾 ,有的独立成株 ,有的两三株并在一起生长 ,树繁…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微生物功能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平  谭添  刘韩  王和林 《微生物学报》2021,61(6):1598-1609
地下水系统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和复杂的生存条件,进而演化出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发展,近几十年地下水微生物功能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重要进展。本文从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功能分区、微生物介导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污染与修复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地下水系统中微生物"暗物质、暗过程"、微生物修复、地下水医学地质学,以及地下水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共捕到197群蝙蝠,全捕180群)和标记重捕法(标记了31群的101只扁颅蝠,重捕到36只)比较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a)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sa stenostachya)的竹筒内,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27.7cm,外围直径平均为23.6cm;褐扁颅蝠的分别为28.3cm和23.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扁颅蝠为22.30%,褐扁颅蝠为40.63%),2只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14.87%和18.75%),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但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栖宿竹筒不固定);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动物学报50(3):326—333.2004]。  相似文献   

7.
地球——宇宙的绿洲我们居住的地球,就象是广袤无际的宇宙空间中的一片绿洲。地球是一个瑰丽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生物在这里到处存在。在地球上,生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三十多亿年以来,生命在这里诞生、发展,欣欣向荣。生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按照一定的途径在演化。这是一首壮丽的生命进行曲。虽然保存得不很完整,但可庆幸的是化石为我们记录了地球上  相似文献   

8.
元素分析法分类大豆根瘤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动元素分析仪,测定细胞成分N、C含量,以N/C比值,将大豆根瘤菌分为三个不同的类群。笫一群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2.74—4.33%,C含量为50.82—52.73%,N/C比值<10;第二群为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5.52—9.00%,C含量为45.14—50.32%,N/C比值为11.43—20.94;第三群为超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10.45—11.53%,C含量为42.56—45.31%,N/C比值为24.16—25.44。分析结果表明,本技术为大豆根瘤菌的分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河北蓟县剖面位于燕山山脉中段,发育完整,出露齐全,分层明显,厚达万米,系我国震旦系标准剖面之一,早受到国内外地质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进行过大量的蓟县剖面岩石地层学、叠层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在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方面,近20年来,随着加拿大岗弗林特铁矿层(19亿年)、贝尔彻群(19—25亿年)、美国东加利福利亚帕朗群(12—14亿年)以及澳大利亚苦泉层(9亿年)等微体化石点的发现,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对我国震旦纪微  相似文献   

10.
正迄今所知,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陆地哺乳动物群是更新世中后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该动物群组成稳定,分布广泛,曾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哺乳动物群之一;更重要的是该动物群的不少成员在死后都被冰藏,留下了万年未腐的尸身,这给科学家探索这些灭绝动  相似文献   

11.
人体每一个肾有多少个肾单位,各方面估计相差很大,有的认为有100万个,有的认为有125万个,也有的认为有200万个,但多数认为有100多万个.一个肾单位全长约50毫米,双侧肾单位总和可长达70公里. 肾具有很大贮备能力,即使肾单位丧失85%仍能维持日常生活调节、排泌的功能. 肾小球断面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00微米.肾小球基膜为由糖蛋白、胶原蛋白和脂蛋白在相交界构成的网状结构.肾小球滤过膜分三层:(1)内皮细胞层,厚约300—400A,小孔直径400—1000A,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宽约100A,直径50—100A以下的分子能通过.(2)基膜、厚约900—3000A(成人0.32—0.34微米,青年0.4微米).小孔直径50—100A,直径50—100A以上的分子不能通过.(3)外层,为上皮细胞层,  相似文献   

12.
人CD34~ 造血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与免疫学功能的独特体细胞。为系统探索CD34~ 造血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特征,新近我们设计组合并建立了CIMS-100-FACS 440无菌二次分选术,可使所获CD34~ 造血细胞的纯度达100%。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Cambri-dge Quantimet 970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的CD34~ 造血细胞进行了体视学方面的某些探讨,进一步从三维结构信息中深刻揭示CD34~ 造血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特征。经扫描→模数转换←阴影校正→图像暂存←统计分析等检测,结果表明:CD34~ 造血细胞的直径3.490—6.741μm,周长11.776—26.240μm,面积9.565—35.686μm~2,形状因子1.048—1.840,核浆比0.58—0.72,平均光密度0.17675—0.65100,积分光密度2717.217—9870.643。由此可见CD34~ 造血细胞的确为非均一细胞群,这可能与CD34~ 造血细胞的功能亚群与分化阶段密切相关。据我们所知,这是国际上首次有关人CD34~ 造血细胞体视学特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1984年6月,我们在浙江莫干山地区解剖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ons 40只。在小肠中共获得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的吸虫11条,经鉴定为久根隐弯吸虫。测量单位为毫米。 久根隐弯吸虫Crsptotropa kuretanii(Ozaki,1926) 体呈梨形,体长0.710—0.833,最宽为0.497—0.568。前端钝,后端呈截状。口吸盘直径为0.085—0.114x0.099—0.142。腹吸盘直径为0.085—0.099x0.071—0.099。前咽短,咽0.043—0.057x  相似文献   

14.
四川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同翅目:球蚜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四川宝兴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内所用量度均为毫米。 蜀云杉松球蚜Pineus sichunanus Zhang,新种(图1—19) 越冬停育型成蚜 体长1.8,体宽1.4。活时黑褐色,厚被蜡丝。触角长0.127,Ⅰ—Ⅲ长:0.035,0.025,0.067;Ⅲ毛长为Ⅲ宽的1/6,顶端有毛3或4根,其中一根最长为Ⅲ宽的0.28。体背有骨化蜡片,蜡孔小圆形,孔径为小眼面的1/3,头部有12个大小蜡孔群,各由5—120蜡孔组成;前胸有30—34个蜡孔群,各由20—100余蜡孔组成,腹节Ⅰ—Ⅵ各有缘蜡孔群2—4对及中侧群4—8对,Ⅶ只有缘群1对,各由4—50蜡孔组成。腹部背片Ⅰ—Ⅳ各有中毛2根,Ⅴ与Ⅵ各6—8,Ⅶ4—6根,Ⅳ与Ⅴ各有刺状缘毛1—3对,Ⅵ4—5对,Ⅶ7—9对,毛长为触角Ⅲ宽的1/3。  相似文献   

15.
由于草地不合理利用,中国北方草原严重退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性破坏甚至功能性紊乱。随着草原退化,中能值功能群植物糙隐子草会取代高能值功能群植物大针茅成为群落中优势度最大的植物。为了解大针茅和糙隐子草在氮素添加以及去除功能群的情况下根系特征的变化趋势,选取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中的退化草原群落,分别开展两项实验,实验1:氮素添加梯度实验(0、10.5、17.5、28 gN/m~2),实验2:同时进行功能群的去除和氮素的添加,功能群去除实验(将植物分为高能值植物功能群、中能值植物功能群、低能值植物功能群3个功能群;每个处理分别剪除另外两个功能群,留取单一功能群),并同时进行氮素添加实验(0、17.5 gN/m~2)。在进行两年的实验处理后,通过Delta-T SCAN根系分析仪测量大针茅和糙隐子草根系的长度、直径、面积、体积指标。分析植物根系对氮素添加的响应,以及功能群去除是否改变这两种植物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格局。实验1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其他功能群的竞争压力下,大针茅根系长度、面积、体积均在高氮素添加(28 gN/m~2)情况下显著增加,糙隐子草根系直径和体积在中氮素添加(17.5 gN/m~2)的情况下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退化样地中土壤氮素的增加,促使大针茅根系主要通过增加根系长度扩大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而促使糙隐子草主要通过增粗生长来扩大土壤分布空间。实验2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群的去除,中氮素添加对根系的影响,只有糙隐子草的根系直径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功能群去除实验对大针茅的根系长度和面积有影响,对糙隐子草的根系长度、直径和面积有影响。功能群去除处理与氮素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大针茅根系没有影响,对糙隐子草的根系直径和体积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物种的群体绝灭由地球外的因素所致,即可能为大的流星或彗星(火流星)碰击地球的结果。彗星撞击地球的主要证据是,在白垩—第三系界面富集的粘土中含有大量的铂族元素,其中的铱含量尤为丰富;该界面恰好与一次全球性的动物群大转变相呼应。铂族元素在地壳中远比在宇宙中贫乏的事实,表明了白垩—第三系界面上铂族元素富集的高异常乃非地球起源。然而,下文将涉及的三个重要地质时期的最新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外星因素为生物群体绝灭导因的理论。白垩—第三系界面的异常发现之后,地球化学家们热衷于“寻找火流星物质”的活动盛行起来:首先,选择所研究的群体绝灭事件(目前公认的主要群体绝灭有如下的地质界面:寒武系—奥陶系、奥陶系—志留系、费拉斯—法门阶(上泥盆统)、二叠系—三叠系、  相似文献   

17.
安徽猪源非伤寒沙门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猪源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程度。方法应用标准K-B纸片法对100株沙门菌进行耐药检测,并分析其多重耐药性。结果分属B、E1、E4和F四个血清群的100株非伤寒沙门菌总耐药率为72%,其中B群耐药率为82.35%,E1群为44.44%,E4群为84.62%,F群为100%;72株耐药菌株中有52株为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其中B群多重耐药率为64.29%,E1群为75%,E4群为45.45%,F群为100%;多重耐药谱是强力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结论安徽地区猪源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程度严重,该地区养猪业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应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以及食品卫生的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Grainer热扩散式探针法(TDP)连续测定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生长季梭梭树干液流,并同步测定外界环境因子。研究了6—11月份不同直径梭梭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外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随月份的递增,不同直径梭梭树干液流通量(SV)晴天日变化波峰区逐渐缩减。并且在6—8月份,不同直径SV均表现出明显的"宽峰型"现象,且晴天SV明显高于阴、雨天;(2)随季节变化,不同直径梭梭SV波动性较大,直径越大其波动性越高;而梭梭SV未表现出随直径增大液流通量越大的现象;(3)6—11月梭梭树干耗水量先增后降,7月达最高峰,且直径越大,梭梭总耗水量越大;(4)梭梭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程度受不同天气、时间尺度的影响较大,晴天相关性略高于阴、雨天。空气温度、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梭梭树干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0—100cm土层以上0—250cm根幅区土壤水分对树干液流影响最显著。(5)同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生长季(5—10月)总耗水量458—1044kg以及日均耗水量1.8—6.4kg/d,整个生长季(6—11月)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的总耗水量495—1232kg、日均耗水量为2.0—8.3 kg/d,两者耗水量近似。利用TDP技术测定梭梭耗水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nm,长度多为100—200nm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nm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100—300n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东部马鹿集群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明海  钟立成 《兽类学报》1992,12(4):243-247
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到的112群马鹿,初步研究了马鹿的集群行为。野生鹿群大小范围为2—19头,平均群内头数为3.55,鹿群在各季节具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3种类型鹿群的观察分析,发现母仔群是主要的鹿群类型,该类型在各季节中所占比例较大(26%—53%),且在产仔期和哺乳期群内分化较高。而在妊娠期群内分化较低。公鹿群在全年比较稳定,混合群在各季节变化较大,每群平均数4.58头,为3种鹿群类型中最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