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桃(Syzygium jambos)、蒲葵(Livistona subglobosa)及龙眼(Dimocarous longan)的果实。其食性随果实的成熟季节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大量食用各种水果,而在食物欠缺的春冬两季则主要食用棕榈科蒲葵的种子。广州地区犬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10月。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地区犬蝠和棕果蝠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犬蝠利用11科18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9科12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5%。在干旱季节(11-12月),棕果蝠避开与犬蝠在食物方面的竞争而去别的地力开拓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海口地区犬蝠冬季食性及栖宿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犬蝠(Cynopterus sphinx)是海口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果蝠,属于近危兽类。对其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犬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采用直接观察法、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并结合雾网采样法对本地区犬蝠冬季的栖宿地类型及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犬蝠主要栖宿在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大型叶片下以及废弃的房屋中;其食物包括9科11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和1种植物的茎。  相似文献   

4.
繁殖是动物权衡不同自然选择压力和自身生理限制的结果。蝙蝠的繁殖受气候(温度、光周期和降雨量)和食物资源等非生物因素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犬蝠食物资源、设网捕捉和标志重捕的方法研究西双版纳地区降雨、食物资源可获得程度对犬蝠分娩时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3 - 8 月降雨量逐渐增加(19.82 -41.13 kg/ m2 ),犬蝠取食的植物种类呈明显的增加趋势(4 - 9 种)。幼蝠捕捉量与植物资源可获得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 94,P = 0.01)。西双版纳犬蝠虽然具有一年两次动情和分娩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数个体一年只分娩一次,且集中于3 -5 月。犬蝠分娩时机的选择使得幼蝠飞行学习和捕食时间与食物资源可获得程度高峰期相吻合,有利于提高幼体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2007年3月,在广州市区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 angulatus)的分布和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发现犬蝠栖巢45个,有犬蝠栖息的26个;犬蝠对栖息植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主要利用景观树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的叶片建造栖巢,其栖息地跟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合.捕获的18个栖群中5个栖群为全捕,13个栖群有部分个体未捕获;其中17个栖群中包括有雄性个体,占群体总数的94%;5个全捕栖群中,2个为一雄多雌,一个为一雄一雌群体,一个为独栖雄性,另一个为多个雄性的"单身汉群体".  相似文献   

6.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植物器官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叶片的比例逐月下降,花的比例在7月显著增加,而果(种子)比例在8月陡增至28%;藏雪鸡能以生境中24科72种草本植物中的19科49种为食,还取食苔藓和地衣;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其主要食物,占食物总量的42%;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22.35%)是主要食物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20种植物是其常见食物种;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比例季节变化明显,如草地早熟禾比例5—7月稳定在20%左右,但8月上升到30.20%,而蒲公英比例5—8月持续增加;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数稳定在35~36种,仅7月稍多(41种);不同月份的食物成分相似性较高(>73%),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似,但8月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综上,藏雪鸡是广食性鸟类,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藏雪鸡救护和迁地保护时人工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狐蝠是一类以植物的果食或花粉、花蜜等为食的蝙蝠,属于翼手目大蝙蝠亚目中的狐蝠科,主要分布在从非洲到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狐蝠是该地区植物花粉和种子的重要传播媒介,至少有200属的300种重要经济植物依靠狐蝠来授粉和传播种子。以往一般认为,狐蝠对进入胃肠道的食物只经过不到30分钟的消化,便将食物残余包括不能消化的种子作为粪便排出体外,因此狐蝠传播种子的距离充其量只有数十公里。但近年英国利兹大学生物学系的科学家希尔顿等首次证实,榕树果实的活种子可在一种被称为犬蝠(Cynopterus sphinx)的…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和2006年5、7、9月在贵州兴义研究了南蝠(Iaio)的食性。通过对南蝠粪便分析,发现7、9和11月份,鸟的残留羽毛在粪便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11月份,鸟的羽毛占了食物组成的82%(体积百分比,下同),结果证实南蝠是一种食鸟蝙蝠。但在5月份的粪便中未发现鸟毛,而鞘翅目所占比例很大(85%);7和9月份,鸟的羽毛和鞘翅目残遗物所占的比例相当(7月份分别为44.6%和48.7%;9月份分别为51.1%和43.4%)。5、7、9、11月份南蝠取食鸟类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对鞘翅目的取食则逐渐减少。除取食鞘翅目外,南蝠还捕食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对比捕食区内潜在的食物,发现南蝠对部分昆虫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说明南蝠为选择性捕食者。  相似文献   

9.
澳门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 ~2012 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 个物种,属5 科8 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 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 个物种,即狐蝠科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 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鞘尾蝠科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菊头蝠科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以及蝙蝠科的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普通伏翼(P. pipistrellus)、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 和南长翼蝠(M. pusillus)。另外,通过野外录音和分析,并与已发表物种声音特征比较核对,发现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各一种,前者可能是泰国菊头蝠(R. siamensis)或者中菊头蝠(R. affinis),后者可能是果树蹄蝠(H. pomona) 或者三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本文对已捕捉10 种蝙蝠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叫声特征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讨论。保护蝙蝠栖息生境(洞穴、古老建筑和蒲葵树等) 对保护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动物食性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用DNA条形码进行检测变得非常快捷和方便。利用这项技术,模拟生态环境研究动物食性,来检测小白鼠的食物组成。首先,给小白鼠喂食了6种植物(白菜、玉米、胡萝卜、小麦、生菜、花椰菜)并收集其粪便,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与克隆,最后测序并获得来自质体的rbcL基因(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large subunit gene)的部分序列(rbcL-a)。粪便样本中得到的序列分别与GenBank数据库和实验中得到的作为食物的5种植物的rbcL-a序列(玉米中未发现)进行比对,确定其分类单元。利用GenBank数据库,共鉴定出了3科和1属。与实验中的5种植物rbcL-a序列比对能鉴定出3个植物物种。表明实验用的rbcL-a序列在检测粪便中物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对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及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Diet and habitat use of the closely related and size-overlapping sympatric Cynopterus brachyotis and C. sphinx were established in lowland dry evergreen forest, Thailand, between March 1998 and March 2000. Feces from netted ba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capture rate determined. Although both species share a set of food plants, and fruits from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contribute about half of their diet, C. brachyotis , the smaller of the two species, ate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oportion of fruits from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than C. sphinx . The latter ate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oportion of fruit species in larger size classes. More C. brachyotis were captured in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in almost every month, while C. sphinx is more common in old-growth forest. However, the capture rate of C. sphinx increased in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in the mid-dry season when its preferred fruits become available. The recapture rate of C. brachyotis in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 sphinx , and the reverse situation was observed in old-growth forest. Male C. sphinx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ecapture rate in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than females. Fruit size and habitat use are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resource partitioning between these size-overlapping congeners.  相似文献   

12.
The dispersal of Morus macroura seeds by two species of frugivorous bats ( Rousettus leschenaulti and Cynopterus sphinx ) was studied in a forest at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March to May 2005. Feeding roosts were identified within 500 m around parent trees and the types and number of seed loads under each roost were recorded. We found feeding roost den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parent, but fou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seed deposition. The effect of bat digestion on seed germina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we found that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all treatments involving ingestion by ba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seeds and some germination parameters of seeds from different treatments changed.  相似文献   

13.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冬季和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植物有7科9属15种,以蔷薇科、松萝科、松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取食的植物有25科37属48种,以蔷薇科、松萝科、四照花科、卫矛科、樟科、桦木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相对高度、相对频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生物量、相对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冬季食物组成与相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高度和相对丰富度呈正相关,与相对频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差异均不显著;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中,松萝类植物所占比例冬季(16.51%)明显高于春季(5.69%),说明这类植物只是冬季食物较缺乏时的一种补救,并非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4.
广东7 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毅  原田正史 《兽类学报》2006,26(4):403-406
对采集于广东的4 科7 种蝙蝠进行了核型分析,它们的核型分别是: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 =34,FN= 58;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2n = 54,FN = 104;大耳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2n = 32,FN =60;中蹄蝠(H. larvatus)2n = 32,FN = 60;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2n = 46,FN = 52;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2n = 36,FN = 54;南长翼蝠(Miniopterus australis)2n =46,FN = 50。其中大耳双色蹄蝠和大卫鼠耳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犬蝠、印度假吸血蝠、中蹄蝠、大黄蝠和南长翼蝠的核型为中国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棕果蝠的活动节律与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忠  蒙以航  周锋  李玉春 《兽类学报》2007,27(2):112-119
2005 年2 ~11 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动时间为春季(552.2±26.7 min)明显较秋冬季节(634.7±16.7 min)短LSD,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棕果蝠的出巢时刻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与相对湿度无关。作者认为,棕果蝠夜间野外活动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对野外食物可利用量和人工种植水果成熟季节变化的响应。本次研究确定棕果蝠采食14 科21 种植物种类,并发现棕果蝠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红瓜(Coccinia grandis)、假烟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甘蔗与木棉树(Bombax ceiba)的花蜜等11 种食物。  相似文献   

17.
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谷晓明 《动物学杂志》2006,41(5):112-116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2n=44,染色体臂数(FN)为58;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染色体数是2n=46,FN为50,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2n=32,FN为60;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2n=62,FN为60;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2n=44,FN是60;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34,FN=58。其中白腹管鼻蝠、云南菊头蝠和犬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