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田大江  陶慧  李玏  朱鹤 《生态科学》2016,35(3):153-160
湿地生态旅游既是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形式, 也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银川湿地资源丰富,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对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 分析得出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矩阵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以探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以“生态安全为底线、生态文化为核心、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开发理念, 以社区参与、政策、资金等为保障机制, 以完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为开发方式的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型, 以期实现银川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立龙  陆林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1517-1524
湿地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环境教育功能及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起国内外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意义、进程、内容、方法和结果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为湿地及相关旅游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是新世纪最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之一,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准主成份、主观经验判断法等方法,基于专家调查的结果,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并以江苏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江苏海滨湿地9个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郑晓兴  孙铭  陈鹰  王祥荣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435-1441
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作为区域资源理论与旅游开发活动的结合点,对于区域产业布局和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从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概念出发,以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方法,对浙江省72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分异情况,把研究区域分为生态旅游最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重点建设区,对各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为各区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根据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特点及其分布状况,在该保护区内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勘探,发现海岸湿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条件优越,周边人文、海域景观丰富多彩。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拟将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即新津河口至南港口的834.89hm2湿地作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区。并进行了环境容量及旅游效益分析。通过生态旅游活动,不但能为保护区增强自我发展潜力,还能促进周边群众发展服务性经营,增加经济收入,扩大人员就业。  相似文献   

6.
广东珠海荷包岛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及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广东省珠海市荷包岛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环境承载力,认为淡水资源是荷包岛开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子. 同时依据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荷包岛划分成西部(大脑山)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旅游利用区和东部旅游开发保留区等3个功能区.并对岛上的旅游线路、旅游活动和相关旅游设施建设等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南澳岛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其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气候、地貌、植被、侯鸟、沙滩和海水旅游,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宗教与寺庙、渔业活动等。通过对南澳县旅游现状进行评价发现,旅游资源和客源开发不尽合理,应开展海岛生态旅游。此外,还提出开展南澳县生态旅游的战略方针、项目设置及布局。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湿地资源的特殊性使得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不同类型的湿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并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6个二级指标用以具体分析评价.并将此分析图运用到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中,及时发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明确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金银滩草原景区旅游功能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ong LS  Tang CC  Guo H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13-1819
基于2008年青海省金银滩草原景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从保护区级别、植被类型、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4个方面构建了草原景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对具有较高旅游价值与生态功能的金银滩草原景区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区划,对每个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金银滩草原景区进行旅游功能区划.结果表明:金银滩草原景区可划分为高度生态敏感区、中度生态敏感区和低度生态敏感区;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景区划分为3类旅游功能区(生态旅游限制区、生态旅游适度区和大众旅游区)和6类旅游功能亚区(湿地保护类、原生态观光类、农牧旅游类、草原旅游类、城镇旅游类和乡村旅游类).  相似文献   

10.
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厦门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厦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策和措施。研究表明,由于厦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要保持厦门整体景观的和谐之美,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及实施全面的生态管理和规划。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加保护区的经济收入,但也会对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动植物资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对国内外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以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秦亚情  李升峰 《生态科学》2019,38(4):150-157
选取南京江北新区绿水湾、龙袍和八卦洲三块长江河流湿地作为研究区, 结合湿地生态特点构建湿地生态健康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并分别展开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1)南京江北新区三湿地生态健康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其中龙袍湿地相对优于绿水湾和八卦洲湿地, 自然湿地相对优于人工湿地; (2)江北新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优势和特色总体均不突出。为此作者在空间上将评价区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和修复保育区, 分别实施不同的生态管控要求。并建议通过水体活化净化、湿地生态保育、种植业功能转换等16项生态工程来提升现有湿地的生态健康与生态旅游资源水平。同时开展生态工程实施效果预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可使研究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水平由原来的一般水平提高到良好水平, 其中人工湿地提升效果总体优于自然湿地。  相似文献   

13.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环境质量、旅游条件以及旅游功能4个方面选取30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伊春林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且在优良级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区域分布上,北(嘉荫)-中(伊春)-东(金山屯)-南(铁力)4点极其明显;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基本呈北(嘉荫、汤旺河、五营)-中(伊春、上甘岭)-东(金山屯、美溪)-南(铁力、带岭)的一致性分布.将伊春林区划分为南部、东部、中部和北部4个旅游集合区,并针对各自的特色,提出初步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热点,而自然保护区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托。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生态环境及其旅游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保护区内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袁书琪 《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资源基本问题的研究还在深化的过程中。笔者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新国家标准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 ,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 ,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这些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广东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条件、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客源市场),及其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广东沿海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广东沿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广东沿海的生态旅游资源,树立沿海大旅游的观念;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广东沿海的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非常热衷的一种出游方式。在该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在本文中,将就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旅游资源及其生态旅游的初步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海鲲 《人与生物圈》1997,4(1):27-31,33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可供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本文通过阐述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合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局长 生态旅游的设想和有关生态旅游设施与项目建设的初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与保护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非消耗性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旅游具有既可达到保护目的,又能促进地区发展的潜力。 1 生态旅游定义探险与旅游学会(1994:2)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环境负责的、对一定地区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有利于促进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观光。该定义不仅考虑到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而且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火 《生态学杂志》2005,24(8):980-984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何在多元化目标主导下寻求退耕还林政策的合理模式,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简要介绍区域概况,评价退耕还林(草)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生态保护型和生态经济型模式缺乏社区利益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政策、交通、接待设施等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的阶段及任务,并构建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的分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