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  相似文献   

2.
正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广泛被后世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化石,系1957年地质部地质队张之进等同志在柯坪地区的卡拉铁克山东部苏盖特布拉克进行地质调查时采集的。化石采自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野外编号为9-930和9-1593。肖尔布拉克组是由灰黑色层状和块状白云岩、灰岩组成的,中部有含磷的碳质页岩和矽质岩夹层。三叶虫化石产于中上部黑色薄层灰岩夹层中。数量很多,但种数单纯,经鉴定仅一属一种,即Kepingaspis Kepingensis Chang(新属、新种)。这个三叶虫与我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动物羣,如始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和武定虫(Wutingaspis)等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一点可说明其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相当于我国华南筇竹寺  相似文献   

4.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趾马化石在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对阐明进化理论和确定地层时代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三趾马是哺乳动物化石中少数几个分布最广,发现效率最高的标准化石之一,犹如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三叶虫和纺锤虫等.我国是三趾马化石极为丰富的国家,但三趾马化石的鉴定在我国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解放前,瑞典  相似文献   

6.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7.
安徽潜山盆地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81年6月与安徽省地质局327地质队李继超工程师前往江苏六合冶山,观察寒武系剖面时,在冶山东部下寒武统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找到金臂虫、三叶虫(Redlichia,Pa-raprotolenella 等)(图版Ⅰ)、无铰纲腕足类以及软舌螺类等化石。金臂虫化石系在本区寒武系第一次发现,也是江苏省境内首次发现。该标本经笔者研究为一新属——Yeshanella。这不仅丰富了金臂虫类化石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东部金臂虫类化石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9.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中寒武纪的新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
湖南新邵早石炭世岩关阶一个新的三叶虫及其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三叶虫,属砑头虫科(Proeti-dae)。砑头虫类是三叶虫中的一个大类。有意义的是,当三叶虫在晚古生代渐趋消失时,砑头虫类则恰是一个兴旺时期,而且分布广泛,因此是地层(特别是石炭系)对比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欧洲,有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砑头虫的研究,论著颇多。过去,我国在这方面采集少,因此起步较晚。从我国各地的陆续报道(各大区古生物图册)中看,砑头虫类三叶虫在我国石炭纪地层中含量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12.
山东长清张夏中寒武统徐庄阶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内记述了山东长清张夏徐庄阶三叶虫,计有13属16种,其中1新亚属及5新种;划分为4个三叶虫化石带(自上而下):Bailiella-Lioparia带、Poriagraulos nanum带、Sunaspis laevis带和Hsuchuangia-Ruichengella带,并与辽东地区、山西中条山和河南中-西部徐庄阶三叶虫化石带作了对比。由于此地是徐庄阶命名所在地,故其三叶虫化石带可做为对比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袁圣钊 《化石》2016,(1):58-60
说起古生物明星来,广大化石爱好者一定会对三叶虫津津乐道.三叶虫种类繁多,不同品种之间差别巨大,有小到几毫米的球接子三叶虫,有70厘米长的裂肋虫,还有仿如外星人的Asaphus……各种奇形怪状的虫子让人不得不叹服生命的神奇.遗憾的是这种奇特的生物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就已经灭绝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岩石里找到它的甲壳遗体.  相似文献   

14.
蠕虫类环节动物多毛纲的颚器化石──虫颚,广泛分布于寒武纪以后的海相地层中。本文通过对众多资料的研究,回顾了100多年来虫颚化石的研究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进展;讨论了分类问题,认为使用分散颚片及完整颚器的双重分类有利于虫颚在地层学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西秦岭晚志留世和泥盆纪共发现颚片400多个,初步鉴定了26个属、71个种,包括4个新种,建立了6个虫颚化石组合。这些颚片与腕足、珊瑚、三叶虫等共生,在不同岩性中的保存丰度有明显差别,其富存情况与沉积相及西秦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显示了这种蠕虫动物主要生活于盐度正常、以泥砂质基底为主的较平静的潮下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志留纪扬子浅海繁衍了一个独特的慧星虫科(Encrinuridae)三叶虫,以江南古陆北侧滨、浅海区最为繁盛。本文根据3个剖面(插图1)的资料讨论下志留统秀山组上段三叶虫分带,并描述Encrinuridae科的一些新种,这些三叶虫标本是1981年李志明带领方德庆等6名学生实习时获得,赠予本人;化石图片由刘金华、陈斌拍摄,笔者在此表示衷心谢意。方德庆在利用上述资料编写毕业论文时对三叶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和描述,后由杨家騄重新研究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奥陶纪介形类化石最初发现于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本溪县田师付附近;标本系1950年东北地质调查队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采自中奥陶纪马家沟下部不纯的深灰色虫迹石灰岩中。仅有Bollia sinensis 及Bollia taitze(?)oensis 两种,种的个体分布相当普遍;与头足类Armenoceras,Steroplasmoceras,腕足类Rafinesquina,Dalmanella及三叶虫、苔藓虫等共生。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调查鄂西地质时在湖北长阳杨柳屯中奥陶纪艾家山层的上部又发现了介形类化石一层,个体虽甚丰富,但仅有Euprimitia sinensis 一新  相似文献   

19.
燕子石(一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节肢动物.远在距今约五亿年前,三叶虫就衍生在大海之中,其家族之庞大、数量之多,是当时海洋生物之冠(约占60%),成了海国霸主.自奥陶纪以后,三叶虫逐渐衰落,二叠纪灭绝,无情的大自然遂将它们变成了化石.岩石中的三叶虫化石,不仅是研究生物  相似文献   

20.
杨杰 《化石》2003,(3):19-21
古生物爱好者都十分熟悉三叶虫化石 ,在他们收藏的标本中 ,残缺不完整 ,不甚满意的那一块 ,也许却恰好是古生物工作者十分珍视的蜕壳标本 ,三叶虫蜕壳标本不仅为我们了解三叶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清晰线索 ,同时还是古生物学家判断化石埋藏类型的最佳证据 ,对深入研究化石生物与当时环境因素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三叶虫是典型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背甲虽然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 ,却也限制着虫体的生长。因此 ,三叶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一样具有周期性的“蜕皮现象” ,也就是在脱去旧表皮、换上新表皮的间隙时间内进行体积增长。从对现生节肢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