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不同奶量乳母营养状况的分析及对新生儿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城阳人民医院妇产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随机筛选的240名乳母进行观察,根据奶量情况将140名奶量充足的乳母分为奶量充足组,100名奶量不足的乳母分为奶量不足组。通过3d膳食记录法对所有乳母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乳母的各类营养摄入情况、血液生化指标;观察新生儿神经发育[生理发育量表(PDI评分)、智能量表(MDI评分)]、体格发育(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免疫系统情况。结果:奶量充足组乳母各类营养摄入量、甘油三脂、血清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奶量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奶量充足组新生儿的MDI评分、PDI评分、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均高于奶量不足组,且胃肠道及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奶量充足的乳母的维生素A、脂肪、热能等各类营养摄入量大,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能够促进新生儿体格及神经功能发育,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人群营养知识、饮食行为、营养态度的关系以及膳食结构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慢性疲劳综合征人群组30名、正常人群组3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KAP和膳食频率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结果:慢性疲劳人群组营养知识得分情况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组[(11.30±3.46)vs(14.83±2.17),P<0.01],慢性疲劳人群组营养行为得分情况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组[(12.37±1.97)vs(14.43±1.99),P<0.01],慢性疲劳人群组营养知识、行为、态度之间呈正相关(r=0.328),慢性疲劳人群组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高于正常人群组的脂肪摄入量[(83.63±25.73)vs(51.82±25.47),P<0.01]。结论:提高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营养知识和饮食结构,确保饮食结构合理、均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联合叶酸对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调控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同期从本院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干预4周;健康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cy水平以及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清NO、ET-1、sICAM-1水平,观察3组间血清Hcy水平差异,各组干预前后血清Hcy水平差异,以及干预组和对照组经干预后血清NO、ET-1、sICAM-1水平的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无差异。联合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降低[(15.105±2.998 vs 21.370±2.891)μmol/L],且低于对照组[(15.105±2.998 vs 20.037±3.367)μmol/L](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O水平均较干预前增高(P<0.05),且干预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9.555±5.277 vs 62.248±5.283)μmol/L]( P<0.05);两组患者血清ET-1[(59.680±6.109 vs 69.047±4.917)pg/mL]和sICAM-1[(202.375±5.951 vs 230.838±8.208)μg/L]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干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而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干预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调整血管内皮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特发性矮小症(ISS)儿童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p21 waf/cip1以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特发性矮小症儿童60例(IS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血清Ghrelin、p21 waf/cip1以及IGF-1水平。分析ISS儿童血清Ghrelin、p21 waf/cip1以及IGF-1水平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治疗对其影响。结果:(1)ISS组患儿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身高、体重以及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2)ISS组患儿血清Ghrelin和p21 waf/cip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ISS组患儿血清Ghrelin和p21 waf/cip1均与身高、体重和生长速度呈负相关,而血清IGF-1与身高、体重和生长速度呈正相关(P<0.05);(4)治疗显著提高ISS组患儿身高、体重、生长速度以及血清IGF-1水平,而显著降低ISS组患儿血清Ghrelin和p21 waf/cip1水平(P<0.05)。结论:Ghrelin、p21 waf/cip1和IGF-1在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中表达异常,共同调控儿童生长发育,是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对癌性贫血患者治疗效果,为临床进一步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院肿瘤科明确诊断肿瘤且合并贫血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口服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环磷酸腺苷≥10mg/100g),20mL/次,2次/d,连续服用10d;观察两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结果:经过10d治疗后,实验组的HGB[(87.65±13.39) vs (77.35±14.09)]g/L、RBC[(2.95±0.55) vs (2.62±0.62)]×1012 /L、HCT[(27.38±4.40) vs (23.94±4.63)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HGB[(87.65±13.39) vs (77.93±9.29)]g/L、RBC[(2.95±0.55) vs (2.68±0.49)]×1012 /L、HCT[(27.38±4.40) vs (24.4±2.92) ]%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补充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有助于改善癌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桃低聚肽(WOPs)对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3个WOPs剂量组(220、440、880 mg/kg)和乳清蛋白组(440 mg/kg),每组18只。各组每日分别腹腔注射D-半乳糖生理盐水溶液300 mg/kg,生理盐水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连续6 w,造成亚急性肾衰老模型。造模成功后继续进行腹腔注射并灌胃给予干预物,8 w后记录体重、计算肾脏系数,检测肾组织SOD、GSH-Px活性、GSH、MDA含量,检测血清肌酐、胱抑素C水平,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并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肾脏系数[(4.91±0.36)mg/g]、GSH-Px活性[(24.41±2.10)U/mg prot]显著下降,血清肌酐[(41.50±7.27)μmol/L]、UACR[(1.37±0.24)mg/g]、 MDA水平[(3.09±0.35)nmol/L]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WOPs低剂量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0.31±0.04)mg/L]显著下降(P<0.05),WOPs中剂量组大鼠UACR[(0.99±0.34)mg/g]显著下降(P<0.05),WOPs高剂量组体重[(616.0±44.2)g]、肾脏脏器系数[(5.25±0.39)mg/g]显著提高,肌酐水平[(34.50±6.58)μmol/L]显著下降(P<0.05);WOPs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SOD活性[(71.18±7.71)、(71.95±9.56)U/mg prot]及GSH水平[(4.51±0.28)、(4.37±0.23)μmol/g prot]显著提高(P<0.05);WOP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GSH-Px活性[(26.49±2.08)、(26.56±2.17)、(26.29±1.87)U/mg prot]均显著提高,MDA水平[(2.88±0.36)、(2.51±0.21)、(2.36±0.26)nmol/L]显著下降(P<0.05)。结论:WOPs对D-半乳糖诱导的肾脏损害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18年2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营养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两组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变化,以及透析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营养指标和钙磷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血清TP、ALB、PA、HGB水平均较透析前高,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TP[(66.28±2.65)vs(63.26±2.84)g/L]、ALB[(33.96±1.14)vs(32.22±1.33)g/L]、PA[(206.58±13.90)vs(191.38±12.95)mg/L]及HGB[(99.56±3.20)vs(96.60±3.46)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两组患者血清血钙水平均较透析前高,血清血磷、钙磷乘积及iPTH水平均较透析前降低,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血钙[(1.48±0.17)vs(1.19±0.1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血磷[(2.77±0.34)vs(3.67±0.25)mmol/L]、钙磷乘积[(4.06±0.59)vs(4.38±0.75)mmol2/L2]及iPTH[(260.30±53.72)vs(282.12±57.18)n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可改善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使得钙磷代谢紊乱得到更好的纠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营养咀嚼片对湖南省古丈县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古丈县18家山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405名,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日补充营养素咀嚼片1片,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营养干预,干预15个月后,对该部分对照和干预组(36~83月龄)的405名学龄前儿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的测定,分析两组学龄前儿童在不同月龄的身高、体重、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血红蛋白及贫血率的差异。结果:总体身高、体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48~59月龄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月龄段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59月龄干预组儿童HAZ为(-0.75±0.91),对照组HAZ为(-1.22±0.8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月龄段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体血红蛋白浓度为(11.83±2.48)g/dL,对照组总体血红蛋白浓度为(10.90±2.07)g/d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儿童贫血率干预组为45.8%、对照组为60.1%,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了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给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补充营养素全面的营养素咀嚼片后,可显著地降低儿童的贫血率,但对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则无显著性改变,开展该项目对改善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探讨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效果,为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2014年1月-2015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关节病区行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自动出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高血糖等患者,最终试验组纳入66例、对照组纳入107例。试验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给予围手术期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短肽型肠内营养+益生菌制剂精细化营养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自行给予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共3次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术后12月内的并发症情况(创口愈合延迟、感染等)。结果:术前,试验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19.1±40.5)mg/L vs(7.0±8.8)mg/L,P=0.034;(6.9±2.4)×109/L vs(5.9±1.7)×109/L,P=0.002],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值比较,试验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8.06±11.63)g/L vs(12.27±10.50)g/L,P=0.041];试验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0% vs 13.1%,P=0.027)。结论: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精细化营养治疗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创口愈合延迟、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25羟维生素D[25(OH)D]、皮质醇水平变化及其与体格发育和骨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于2017年7月~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ISS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GF-1、IGFBP-3、25(OH)D及皮质醇水平。比较ISS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GF-1、IGFBP-3、25(OH)D及皮质醇水平,体格指标以及骨龄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ISS患儿血清IGF-1、IGFBP-3、25(OH)D及皮质醇水平与体格指标、骨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IGF-1、IGFBP-3、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皮质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ISS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25(OH)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而皮质醇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0.05)。ISS患儿治疗后身高、体重、骨龄年龄差(BAD)、骨龄指数(BAI)以及体质指数(BMI)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ISS患儿血清IGF-1、IGFBP-3、25(OH)D水平与身高、体重、BAD、BAI以及BMI均呈正相关;皮质醇与身高、体重、BAD、BAI以及BMI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ISS患儿血清IGF-1、IGFBP-3、25(OH)D水平异常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且上述四项指标均和身高、体重、BAD以及BAI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肿瘤内科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BMI及SGA评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68例患者均行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称使用全静脉营养(卡文)支持,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在腹腔灌注化疗间隔期给予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安素),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变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前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无差异(P>0.05),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全静脉营养支持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4 vs 8/34,P=0.040),肛门排气时间[(2.062±0.380)vs(2.820±0.312)]d和住院时间[(14.41±1.234 )vs(18.29±1.338)]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减缓晚期胃癌患者腹腔灌注化疗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肠道恢复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对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骨代谢、甲状腺功能和血清食欲刺激素(Ghrel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ISS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给予剂量0.10 U/kg?d进行治疗)和高剂量组(给予剂量0.20 U/kg?d进行治疗),各为30例。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身高、体重、生长速度(GV)、身高标准积分(Ht SDS)]、骨代谢[骨碱性磷酸酶(BA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sub>)、游离甲状腺素(FT4/sub>)]和血清Ghrelin、IGF-1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高剂量组身高、体重、GV、Ht SDS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1年后BAP、PINP高于低剂量组,β-CTX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TSH、FT3/sub>、FT4/sub>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Ghrelin低于低剂量组,IGF-1水平高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0.10 U/kg?d剂量的rHGH,0.20 U/kg?d剂量的rHGH可更好的促进ISS患儿生长发育,调节骨代谢和血清Ghrelin、IGF-1水平,且对人体甲状腺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高纤维含量的米面伴侣是否有控制健康人餐后血糖的作用,30名健康志愿者早餐进食碳水化合物量为75g的纯小麦面、45%的荞麦面和50%的米面伴侣馒头后,测定0、30、60、120、180 min血糖、胰岛素、C肽和抑胃肽(GIP)的变化情况,观察小麦面条以及添加含高纤维的荞麦或米面伴侣的小麦粉面条对健康人餐后血糖、胰岛素、C肽和GIP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饮食餐后血糖都在正常范围,米面伴侣馒头组(4.57±0.55 mmol/L)120 min血糖显著低于小麦面组(5.10±0.57 mmol/L)及荞麦面组(5.07±0.94 mmol/L)后120 min血糖(P<0.05),米面伴侣馒头组[(598.87±71.23 mmol/(L·min)]120 min血糖曲线下面积低于小麦面组[616.81±63.21 mmol/(L·min)]和荞麦面组[631.26±78.57 mmol/(L·min)],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进食小麦面[128.91±32.95nmol/(L·min)]后120 min C肽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荞麦面[152.06±34.84nmol/(L·min)](P <0.05),3种饮食120 min胰岛素和GIP曲线下面积(AUC)没有差异。因此,米面伴侣对健康人的餐后血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使用简单方便,适合在日常生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极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存活者伴随的空间认知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目前,对TBI造成的空间记忆障碍缺乏系统研究。脑损伤后海马组织与记忆有关的分子以及组成神经元骨架的分子如何变化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组。TBI组再按致伤后时间长短分为6 h、12 h、24 h、72 h、15 d五个亚组。TBI组应用PinPointTM颅脑撞击器撞击而致伤,sham组不撞击。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实验动物空间记忆能力;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与海马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相关性;海马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评估TBI致大鼠神经元丢失情况;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TBI致海马骨架相关蛋白质和记忆相关蛋白质含量变化。本研究证实,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增加[(61.98±12.82) s vs.(28.32±8.52) s,n=5,P<0.01,day 15],探索时间明显缩短[(36.98±0.37) s vs. (73.68±5.09) s,n=5,P<0.01,day15],表明脑创伤损害了动物的空间参考记忆能力和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海马AQP-4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和脑含水量持续升高,15 d恢复正常;在12 h[(3.78±0.74),(83.78±0.35)%]和72 h[(3.49±0.85),(82.28±0.63)%]均形成两个波峰,n=5,P均<0.01,表明继发性脑损伤与持续脑水肿和海马AQP-4在蛋白质上的高表达有关。与sham组相比,NeuN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BI后24 h 致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严重[(198.2±8.002) vs.(297.2±6.866) cells/mm2, n=5,P<0.01],表明TBI动物的海马功能受损。与sham相比,TBI组海马神经元树突标志物微管结合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ein 2,MAP2)和突触前终末特异性标记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蛋白质水平均伤后逐步降低(n=5,P均<0.01),72 h[(0.55±0.05) vs.(1.27±0.08), (0.52±0.14) vs.(1.06±0.16), n=5,P均<0.01]降低最明显;TBI组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主要成分的过度磷酸化tau(ser404),伤后逐步升高,72 h[(1.25±0.11)vs. (0.33±0.07), n=5,P<0.01]升高最明显。 MAP2、SYN和过度磷酸化的tau(ser404)检测指标的改变,表明脑损伤致神经元受损,神经元生长和损伤修复能力减弱,最终导致神经元骨架破环,TBI损害了动物的海马空间记忆能力。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海马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和磷酸化CREB ser133(phosphorylated CREB Ser133, pCREB Ser133)含量降低明显(n=5,P均<0.05),表明脑损伤动物海马的存储记忆能力减弱;TBI组大鼠海马一般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 kinase,GCN2)蛋白质升高明显(n=5,P均<0.05),表明脑损伤动物海马将新信息转化成长期记忆能力下降。本研究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可使大鼠海马神经元骨架破坏,进而导致在学习记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蛋白质下调,抑制记忆储存的蛋白质(GCN2)上调,促使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极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存活者伴随的空间认知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目前,对TBI造成的空间记忆障碍缺乏系统研究。脑损伤后海马组织与记忆有关的分子以及组成神经元骨架的分子如何变化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组。TBI组再按致伤后时间长短分为6 h、12 h、24 h、72 h、15 d五个亚组。TBI组应用PinPointTM颅脑撞击器撞击而致伤,sham组不撞击。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实验动物空间记忆能力;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与海马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相关性;海马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评估TBI致大鼠神经元丢失情况;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TBI致海马骨架相关蛋白质和记忆相关蛋白质含量变化。本研究证实,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增加[(61.98±12.82) s vs.(28.32±8.52) s,n=5,P<0.01,day 15],探索时间明显缩短[(36.98±0.37) s vs. (73.68±5.09) s,n=5,P<0.01,day15],表明脑创伤损害了动物的空间参考记忆能力和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海马AQP-4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和脑含水量持续升高,15 d恢复正常;在12 h[(3.78±0.74),(83.78±0.35)%]和72 h[(3.49±0.85),(82.28±0.63)%]均形成两个波峰,n=5,P均<0.01,表明继发性脑损伤与持续脑水肿和海马AQP-4在蛋白质上的高表达有关。与sham组相比,NeuN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BI后24 h 致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严重[(198.2±8.002) vs.(297.2±6.866) cells/mm2, n=5,P<0.01],表明TBI动物的海马功能受损。与sham相比,TBI组海马神经元树突标志物微管结合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ein 2,MAP2)和突触前终末特异性标记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蛋白质水平均伤后逐步降低(n=5,P均<0.01),72 h[(0.55±0.05) vs.(1.27±0.08), (0.52±0.14) vs.(1.06±0.16), n=5,P均<0.01]降低最明显;TBI组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主要成分的过度磷酸化tau(ser404),伤后逐步升高,72 h[(1.25±0.11)vs. (0.33±0.07), n=5,P<0.01]升高最明显。 MAP2、SYN和过度磷酸化的tau(ser404)检测指标的改变,表明脑损伤致神经元受损,神经元生长和损伤修复能力减弱,最终导致神经元骨架破环,TBI损害了动物的海马空间记忆能力。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海马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和磷酸化CREB ser133(phosphorylated CREB Ser133, pCREB Ser133)含量降低明显(n=5,P均<0.05),表明脑损伤动物海马的存储记忆能力减弱;TBI组大鼠海马一般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 kinase,GCN2)蛋白质升高明显(n=5,P均<0.05),表明脑损伤动物海马将新信息转化成长期记忆能力下降。本研究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可使大鼠海马神经元骨架破坏,进而导致在学习记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蛋白质下调,抑制记忆储存的蛋白质(GCN2)上调,促使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正常的儿童保健对早产儿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影响,并明确早产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分别与儿童保健的影响,本研究选取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育儿管理,观察组采用儿童保健管理。统计分析两组早产儿在0.5岁、1岁、1.5岁和2岁的生长(头围,体重和身高)和智力(智力和心理活动)发育情况及相关性。研究发现,儿童保健可明显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且正规儿童保健与早产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呈正相关关系,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儿童保健可明显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应激状态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6月就诊,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65岁)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肠外营养是否行谷氨酰胺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BMI、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行序贯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肠外营养行谷氨酰胺强化。比较2组患者应激状态的变化(血清CRP、IL-6、血糖水平),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1周全肠外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血糖水平已低于术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均有P<0.001;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0% vs 17.50%,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可改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应激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加快围手术期康复,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及部分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添加酪酸梭菌活菌散。观察2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防治喂养不耐受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减少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呕吐、胃潴留、腹胀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期的生长发育,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 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HBMECs) 共培养,观察 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 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 OM-MSCs外泌体对 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 PBS 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 摄取。CCK-8 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 0.98±0.04, 1.36±0.14 vs.1.04±0.06, 1.75±0.18 vs.1.33±0.11, 2.16±0.11 vs.1.50±0.19, 2.71±0.11 vs. 1.81±0.20, P<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 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 vs. 193.33±44.79, 104.56±33.07 vs. 54.33±11.65, 20.11±11.20 vs. 7.56±3.64, 81.67±19.07 vs. 57.00±13.02, 11466.22±2781.03 vs. 8544.00±1848.61, 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 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 HBMECs 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0.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 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HBMECs) 共培养,观察 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 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 OM-MSCs外泌体对 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 PBS 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 摄取。CCK-8 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 0.98±0.04, 1.36±0.14 vs.1.04±0.06, 1.75±0.18 vs.1.33±0.11, 2.16±0.11 vs.1.50±0.19, 2.71±0.11 vs. 1.81±0.20, P<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 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 vs. 193.33±44.79, 104.56±33.07 vs. 54.33±11.65, 20.11±11.20 vs. 7.56±3.64, 81.67±19.07 vs. 57.00±13.02, 11466.22±2781.03 vs. 8544.00±1848.61, 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 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 HBMECs 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