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每日饮水情况,为促进大学生健康饮水行为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连续7d饮水调查法对58名学生的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天气情况。结果:医学生的日均摄水量约1-64±0-49 L,男女生无显著差异。日均饮水量男生少于女生(0-82±0-28、1-21±0-57 L,P=0-004)。仅有1 2-5%的男生每日饮水超过1 200mL,女生则是47-1%。男生每日摄入白水较女生少(0-78±0-26、1-15±0-54L),但摄入更多的饮料(0-21±0-16、0-10±0-04L)。结论:大学生每日饮水量不足,男生含糖饮料摄入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饮水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大学生饮水情况,分析日常饮水习惯、对饮水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饮水方面存在的误区。方法:2016年4—5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昆明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饮水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总人数697人,有上课带水杯习惯为64-7%,女生高于男生(P<0-01);随着年级升高,上课带水杯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女生经常饮用温热水,在饮水温度方面的习惯好于男生(P<0-05);随着年级升高,饮用温热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购买饮料时,女生关注外观和生产日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P<0-01);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是大学生最不关注的,分别为21-8%和21-4%;茶饮品饮用较少,占32-9%;而碳酸饮品深受男生喜欢,占38-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结论:高校学生健康饮水意识较弱,科学饮水相关知识欠缺,应开展健康饮水知识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某高校大学生BMI及减肥行为现状,为采用相应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云南某高校共415名学生,使用“BMI和减肥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BMI在地区和性别上分布存在差异(P<0.01);39.51%的城市男生和60.98%的城市女生认为自己需要减肥,分别高于农村男生(P<0.01)和女生(P>0.05);男女生减肥比例分别为22.32%和50.79%,女生减肥比例高于男生(P<0.01)。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减肥比例分别为44.79%和29.37%,城市学生减肥比例高于农村(P<0.01)。调查人群中77.56%的减肥者BMI为正常;42.18%的减肥者是为了提高自信和形象而减肥,73.46%的减肥者的减肥时间不超过1个月,有氧运动减肥为大学生减肥的首选方法,89.12%的减肥者有吃早餐的习惯;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对减肥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是认为自己有减肥需要(P<0.01)和性别(P<0.05)。结论:男生体格好于女生,城市学生体格好于农村学生。城市大学生的减肥比例大于农村,女生减肥比例大于男生。减肥人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体重正常人群上,存在盲目减肥和减肥方式不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河北省某大学学生每天水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某大学15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调查对象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连续记录7 d内每次饮水的量。采用双份饭法与称重法结合的方式,测定调查对象连续3 d每天所吃的所有食物中水的含量。总水摄入量等于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之和。结果:调查对象总水摄入量为2 342 mL/d、饮水量为1 135 mL/d、食物水摄入量为1 174 mL/d,男性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食物水摄入量均高于女性(P<0.05),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均低于非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P<0.05),不同体表面积等级的调查对象其总水摄入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饮水量无显著差异。BMI等级以及腰臀比对调查对象饮水量与总水摄入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性别、BMI等级、体表面积、腰臀比、体脂率对调查对象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比例的影响均无显著性。结论:河北省大学生的饮水量偏少。水摄入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仅有性别、体重,还可能涉及到腰臀比、体成分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水摄入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为修订适宜饮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和描述中国60~74岁老年人的饮水现状及特点。方法:问卷调查获取一般人口学特征、每日饮纯水和饮茶水情况,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量进行评价。结果:23 122名60~74岁老年人纳入研究,日均饮水量为(846.0±10.8)mL,其中饮纯水为(607.1±8.4)mL、饮茶水(238.9±8.8)mL。男性日均饮水量、饮茶水量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日均饮水量、饮纯水量、饮茶水量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老年人饮水不足率为82.6%,以农村女性为最高(91.3%);饮水达到推荐标准率为13.1%,以城市男性为最高(22.8%)。结论:中国60~74岁老年人日均饮水量偏低,饮水不足率较高,以女性和农村居民饮水问题较为突出。建议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庭和社会支持、关注重点人群等方式促进我国老年人足量饮水、健康饮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大学生食用方便面情况,分析其原因,为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匿名调查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6所高校6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在被调查的606名大学生中,食用方便面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3%,其中男生的食用率为54.96%、女生的食用率为81.69%,女生的食用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大学生食用方便面主要是为了充饥,影响大学生购买的主要因素是方便性和口味好。结论:目前大学生方便面食用率高,应加强大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首都医科大学166名本科生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有严重缺乏的情况。男生食物净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磷和铁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比较,食物净重、能量、脂肪、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脂肪(男生27.78%、女生29.05%)、蛋白质(男生17.10%、女生15.66%)提供能量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男生55.12%、女生55.29%)提供能量比例偏低。三餐能量分配基本合理,男女生间差别较小。结论: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够合理,应提高奶、蛋、瘦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各大高校大学生的茶饮料消费行为以及对茶饮料市场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以云南各大高校2 17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茶饮料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茶饮料的消费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总人数2 170人(男生30%、女生70%)。结果:53.6%大学生对茶饮料相关知识感兴趣,但了解的不够全面。大学生选择茶饮料的人数偏低,占11.8%,其中男生显著多于女生;茶饮料的消费频率集中在1~2次/周,消费支出集中在<5元/周,并且花茶饮料是大学生的首选茶饮料,占32.3%;口味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茶饮料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价格和营养与健康,分别占83.3%、54%、52.8%;有52%大学生表示会因为新产品的宣传而去尝试茶饮料新产品。结论:云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茶饮料相关知识认知不完善,应该开设相关讲座或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营养健康知识;有关茶饮料企业可以加大创新力度,开发新型茶饮料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现状,探讨与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在校大学生中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发放485份调查问卷,收回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其中大一249名(51.66%)、大二104名(21.58%)、大三129名(26.76%);男生317名(65.77%)、女生165名(34.23%)。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资料,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现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482例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6.83±0.95)分,营养态度得分为(23.85±0.96)分,营养行为得分为(22.84±0.95)分。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得分与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相关(P<0.05)。营养知识与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97(P<0.05),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也存在相关关系(r=0.258,P<0.05)。73.24%的大学生体重正常,9.13%的大学生体重过轻,17.63%的大学生体重超重或肥胖,男女大学生体质指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正常组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营养态度得分及营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体重过轻及体重超重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相关。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受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在实际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的对男生、低年级学生、理科生及父母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营养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为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黔北3所高校393人,其中男生117人(29.8%)、女生276人(70.2%),进行问卷调查,以BMI来评价大学生营养状况。结果:每月饮食费<500元占64.6%;大部分学生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营养不良筛检率28.8%、营养过剩6.4%,女生(34.8%)营养不良筛检率明显高于男生(14.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大学生高于营养正常及过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黔北地区大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与挑食/偏食不良饮食行为及经济水平有限有关。应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学校餐饮质量,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的含糖饮料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中,抽取6~18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共25359人参与调查,收回问卷24731份,其中有效问卷24339份,有效率98.4%。调查对象对含糖饮料的分类、成分、疾病风险、如何选择、能否代替水共5条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34.5%、54.2%、77.3%、20.9%、96.4%。调查对象饮用饮料频率为基本不喝、每周1~3次、每周4~6次、每天1次、每天至少2次的比例分别为57.4%、32.4%、4.6%、3.3%、2.3%;城区学生每周至少喝1次的比例高于远郊县区学生(44% vs 42.2%),男生高于女生(45.2% vs 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0%的调查对象午餐时经常饮用饮料,高于早餐(4.1%)和晚餐(6.7%)。学生最常饮用和最喜欢饮用的饮品均为水。饮用饮料的原因主要为味道好和同学朋友们喝。结论 北京市九城区中小学生存在含糖饮料相关知识知晓率低、饮用饮料频率高的问题,需进行含糖饮料相关科普宣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营养宣教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校午餐中各类食物剩余情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北京市丰台区选取4所中等规模的小学,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3个月的营养知识宣教,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前后采用相同方法记录学生午餐各类食物的剩余率。结果:基线调查发现,主食、肉菜、素菜和总剩余率分别为6.3%、6.3%、14.1%和6.4%;女生午餐剩余率高于男生、高年级剩余率高于低年级(P<0.05)。干预后,男生干预组的肉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随访期素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基线期(P<0.05);女生、低年级组各类食物的剩余率均显著下降(P<0.05);高年级组干预组总剩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随访期仅素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基线期(P<0.05)。结论:营养宣教可显著降低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各类食物的剩余率,明显改善男生对肉菜和素菜的剩余情况,尚不能证明对高年级学生各类食物剩余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市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水平及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通过3d膳食回顾法调查428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用眼卫生等。结果:BMI、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睡眠时间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有关(P<0.05);性别、专业、食欲、锻炼时间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无明显相关(P>0.05);视疲劳眼部症状检出率为 76.2%,眼睛酸胀(46.3%)和视力下降(39.7%)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眼睛酸胀的发生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平均日荧屏光暴露(OR=1.635)、不良用眼习惯(OR=3.369)是视疲劳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OR=0.062)及维生素A摄入(OR=0.350)是视疲劳的保护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较低,大学生视疲劳检出率较高,应该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价值观问卷对618名1-4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看重的是心理因素,其次是生理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男生在生理因素(比如外表、健康等)分值高于女生(P<0.01);文科生在能力、经历和帮助上分值高于理科生(P<0.05);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受性别、学科、年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8所中小学537名学生,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1w零食摄入频率10次及以上的有55.9%,平原高于山区(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走读生高于住宿生(P<0.05),喜欢零食的学生高于不喜欢零食的学生(P<0.01),家长零食摄入频率高的高于频率低的(P<0.05)。影响中小学生零食摄入频率的因素有类型(OR=1.65)、零食是否影响正餐(OR=0.29/0.39)和家长1w零食摄入频率(OR=6.67E-10/8.41E-10)。结论:应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营养知识宣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实施口腔健康指导计划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14名青岛大学新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51名,占总数的48%,女生163名,占总数的52%。结果:大学生对龋病知识的知晓率高,但牙周知识及牙周状况差。大学生认为定时拜访牙医有助于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但约一半学生害怕就医或推迟就医。只有55.7%的大学生一天刷牙两次,25.5%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刷牙指导。在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女生优于男生。结论:大学生缺乏牙周方面基础口腔保健知识,缺少专业的口腔卫生指导。结构合理的口腔健康教育系统亟需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即身体意象情况,并分析身体意象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招募了韶关学院387名体重正常(18-5kg/m2≤BMI<24-0 kg/m2)的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编制的评价量表对其身体意象和饮食行为进行调查,根据其对身体意向是否满意进行分组。结果:有59-4%的调查对象满意自己的身体意象,男生的身体意象满意度(73-7%)显著高于女生(46-3%)。饮食行为评分与身体意象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1,P<0-01),说明身体意象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饮食行为,身体意象满意组在少吃零食、少吃油炸或高油脂的食物、吃均衡而有营养的食物、吃饭细嚼慢咽、不情绪性进食等方面要好于不满意组(P<0-05)。结论:大学生对身体意象满意度越高,他们所采取的饮食行为越有利于健康。应在今后的营养教育工作中注意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身体意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状况、营养知识及其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方法: 2017年5—6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6所高校663名大学生进行奶制品消费情况调查。结果: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制品人均摄入量为87.59g/d,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城市显著高于农村(P<0.05)。关于奶制品相关知识正确率,高温灭菌奶保质期的调查,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奶制品与乳饮料营养价值高低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奶制品是否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消费频率和消费支出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大学生不同奶制品购买因素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购买奶制品主要因素是品牌(P<0.01)和价格(P<0.05);关于新口味奶制品开发,水果味是大学生最愿意尝试的口味。结论: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总体较低,且奶制品相关知识有待提高,应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摄入更多的奶制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订学生营养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中抽取8个县(市)32所中小学校,共5 580名学生(男生2 847名、女生2 733名)。采用统一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结果:调查学生除6岁年龄组身高、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低于2010年全国农村同年龄段学生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为16.0%,其中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4.2%、12.6%,男生(18.7%)高于女生(13.2%);小学生(17.5%)高于初中生(12.9%);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9.1%、16.8%、11.2%。超重/肥胖率为9.1%,男生(10.5%)高于女生(7.5%),小学生(9.5%)高于初中生(8.0%);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8%、6.9%、11.1%。结论:我国中部贫困地区学生体格发育水平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问题堪忧;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亟需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儿童少年饮水的现状,研究表明,我国缺乏对儿童少年实际每日饮水的调查研究,需要根据实际饮水量及参考摄入量制定适宜我国儿童少年的饮水推荐摄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