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75年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7位科学工作者加入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成了古脊椎动物考察组。进藏的前夕(1975年3月13日),刘东生教授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因为刘先生曾多次进藏考察。刘先生的报告很简短。首先,他对青藏高原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介绍。接着,他强调指出,要解决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时代问题,必须找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化石。最后他建议,去吉隆寻找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我们接受了刘先生的意见,把吉隆列为1975年度野外考察的第一个地点。事实果然不出刘先生之  相似文献   

2.
《化石》1978,(1)
西藏高原因其地势高耸入云,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那里山岭陡峻,雪峰连绵,是我们伟大祖国富饶美丽的一角。在一个长时期里,西藏地区在古脊椎动物考察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点。1975年4—10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新生代组,在西藏高原进行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的考察,行程8000余公里,获得丰硕战  相似文献   

3.
<正>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将在1987年1月9至14日在香港召开第二届东亚古环境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的学术研讨会.届时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将赴港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两项:1)地学方面:包括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及古气候等诸学  相似文献   

4.
在2005年的9月20日至10月30日,我参加了由青藏高原研究会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的穿越可可西里综合科考活动。这次活动汇集了1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对野生动植物、冰川、冻土、火山、地质缝合带、青藏高原隆起、矿产品、地震等专题进行野外取样与考察。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中外地质古生物考察文献中,多将中国甘肃省西部蒙古高原南缘与青藏高原北缘主脊之巅北祁连山西端野马南山北麓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25公里铁匠沟与阿尔金山东端当金山北麓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崖子山,以及玉门市清泉乡下水沟村东面的红石台、河峡河、红柳沟、清泉乡政府北面的宽滩山等地定为新生代第三纪红色地层埋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地点,  相似文献   

6.
新疆乌伦古河流域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地层广泛出露,20世纪50年代,对这一地区的中、新生代地层的系统研究工作业已开展。地质部631地质队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地质填图,新疆石油管理局开展了有关地质问题的综合性专题研究。1982年和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支持下,组队前往该区进行中、新生代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并于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提交了一批生物地层和古哺乳动物研究文章,进一步提高了该地区第三纪地层的研究程度。由于工作区地处中亚,位于青藏高原以北,西面邻近古土尔盖海峡,东…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缘地区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在那浩渺的大沙漠的北边,沿着乌伦古河的两侧,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正在展开多学科的野外考察。极目四望,是那绵延不断、色泽不一的地层露头。在这片异常荒凉的戈壁滩上,古脊椎动物的研究者却能感到来自地下的“无限生机”。我们是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一支古脊椎动物考察队。1982年我们野外考察的地区主要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缘中部,在乌伦古河的南北两侧。我们所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很丰富的。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动物的面貌、它们的演变及其地理分布的某种规律。作为动物迁徙的重要地区,这里的发现必将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8.
巍峨的青藏高原,雄踞于地球之巅。这片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召唤着致力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科学考察主题的科技人员前往考察。作为植物研究所人员不多的古植物研究室先后有八人在惊...  相似文献   

9.
丁羊牛 《古生物学报》2003,42(2):282-282
以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吴汝康和古植物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李星学为主编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和研究员穆西南为副主编 ,由 2 0余位古生物、古人类学家撰写的《南京直立人》(HomoerectusfromNanjing)一书 ,已于 2 0 0 2年底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学术著作的面世 ,为我国古人类学及相关学科添写浓重的一笔。本书是在南京汤山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综合研究专家组的组织下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9位多学科专家协力合作下 ,经过 10年艰辛考察研究的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次年会拟于2001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期间将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新世纪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方向(包括科研、科普和为社会服务等),并选举产生下届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会前将正式出版学术论文集,会后将组织野外地质考察。论文集将包括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及古气候学等方面的内容,论文现正在征集中。 我们热忱欢迎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们参加此次会议,希望这次会议对中国乃至亚洲…  相似文献   

11.
西藏普兰涕松上新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流 《古生物学报》1982,(4):469-483
前言中国科学院的西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76年夏季,首次在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多学科考察.南京大学地理系王富葆,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坡孔雀河流域的涕松褐煤露头剖面,采集了15块孢粉样品,赠给笔者研究.经过分析,其中7块样品获得孢粉化石,种类繁多,含量丰富,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早、中期.这一孢粉植物群对探讨西藏高原的古植被、古气候和古地理的演变,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孢粉样品的处理由黄凤宝分析,照片由毛继良拍摄,插图由徐宝瑞绘制.孢粉属种承我院植物研究所张金谈鉴定,文稿承王富葆提出宝贵意见,均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2.
西藏蝗虫区系及其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73~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多学科考察;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在青藏高原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本文根据已发表的蝗虫种类和文献记载,对西藏地区的蝗虫区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全文分三部分:一、区系特性和地带分布;二、垂直分布;三、区系的起源和演替。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植被调查与制图一直是青藏高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我国多次开展青藏高原植被考察活动,在植被制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读对青藏高原植被考察及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制图范围包括青藏高原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植被图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植被调查样点数据,与多幅植被图在数据一致性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调查的历史久远,但系统、科学的青藏高原植被调查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期间获取了大量植被调查数据,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4,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集(1:1,000,00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是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应用最为广泛的3幅植被图,《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是基于现阶段植被调查数据制作的青藏高原植被图。但是这4幅图在植被分类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图件之间的可比性。(2)对比发现, 4幅植被图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面积较大的植被型组,如森林和草本植被,在植被图之间的一致性较高;但面积相对较小的植被型组,...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盆地新生代晚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地质概况林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东经94°20′;北纬29°30′,海拔高程为2950—3080米。林芝盆地为一狭长条状的山间盆地,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尼洋河自西北向东南纵贯盆地。另一条林芝河由东而西流入盆地。两条河流流经盆地破坏了原来的湖相沉积物,都汇集到雅鲁藏布江中(图1)。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林芝盆地东南县城建筑公司砖瓦厂,发现了古湖相沉积物和尼洋河阶地堆积物。残存的古湖相沉积物面积不大,但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在林芝尼洋河右岸一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鱼类区系的变化过程,和高原鱼类区系演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这一鱼类区系的分化直接反映了高原隆升事件,并应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得到客观反映,即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划单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造成古北区、东洋区分化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全球性气候变冷在时间上相近、波及的范围都巨大,共同促成了欧亚大陆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特有类群的分化,作为对这些地史事件反映的青藏高原区、古北区和东洋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该具有相同的地位.另外,依据高原鱼类的分布范围和青藏高原对非高原鱼类的阻碍作用,讨论了青藏高原的界限及其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菌是区别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第3种生命形式, 对于揭示全球元素循环、指示地质环境等意义重大, 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 古菌细胞膜脂应用于生物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古菌该研究领域尚待加强的方面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会议筹备组1984年11月6日和1985年4月9日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召开过两次会议,现已决定南方白垩系会议1985年10月14日在浙江金华报到开幕,从15日起进行10天野外地质旅行(寿昌、金华、衢县、兰溪、永康馆头、丽水老竹、天台塘上与赖家),然后在天台举行四天学术讨论,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石油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熊猫之乡     
卧龙生物圈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急剧倾斜。区内最高海拔为四姑娘山达6250米,最低海拔为保护区入口木检坪,仅1200米,海拔高度相差5000米。因受古冰川作用的影响,卧龙随处可见古冰川遗迹—冰斗湖泊。区内古老的地质,庞大的山体,复杂的地形,优越的水热条件,多样的气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20.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1984,3(2):182-184
从1983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禄丰古猿考察队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村古猿化石地点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残缺的颌骨6件,牙齿近百枚。还发现许多“似长臂猿”等灵长类化石及大量的动物化石。 在这次发掘中,我们加强了对小动物化石的重视。用筛洗的办法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标本。经初步鉴定,约有30种之多。这对探讨禄丰古猿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无疑地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我们还对周围地区的地质地貌和一些出露褐煤的地点进行了考察,并讨论了古猿生存时期禄丰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 (徐庆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