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代力民  徐振邦  陈华  陈高 《生态学报》2002,22(6):854-858
研究了长白山北坡椴树(Tilia amurensis)枝条的分散进程,实验结果揭示,分解率是与各实验地的植被类型,海拔,生长季月平均大于5℃的积温等密切相关。其枝条分解的保存率(Y)与分解年龄(x)的相关,可用指数模型:Y=e^-kx来拟合,在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外叶混交林,岳桦去冷杉林及岳桦林中椴树枝条分解常数K分别为-0.168与-0.127,-0.102和-0.094。枝条原重量50%的分解年龄在上述4个森林中分别是4,5,6和7a。实验还指出,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皆伐迹地的实验条件下适当的蔽荫和浇水对分解有正面影响。而且,枝条的分解率主要是以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温度条件而转移,特别是生长季的积温。  相似文献   

2.
以组成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椴树和蒙古柞的幼苗,盆载于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条件下4个月,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不同树种生态反应和生物量再分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供试树种的单叶面积,侧根数,根长等,降低叶比重,增加根比重,不同种对干旱响应应存在明显差异,椴树和水曲柳叶比重随水分亏缺的加剧而显著降低,蒙古柞和胡桃揪叶比重值在轻度水分亏缺时达到最高,但不同树种幼树茎比重并不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各树种生物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椴树,水曲柳,胡桃揪,红松幼树总生物量平均降低32.8,43.6,26.2和23.8%,蒙古柞幼 树生物量平均增加4.8%,耐旱性比其它4个供试树种强。  相似文献   

3.
红松针叶的凋落及其分解速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代力民  徐振邦  张扬建  陈华 《生态学报》2001,21(8):1296-1300
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叶凋落情况及其分解过程进行研究,表明,红松针叶一般可存活3-4a,调查中存活的为6a。红松叶的寿命与光照密度相关,在针中密集及透光不足的地方针叶寿命较短。红松针叶凋落后,在林地上分解较快,一般4a后其干重保持率为16.6%。模拟实验证明,红松针叶的分解率与海拔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海拔低的红松阔叶林下,因气温高,分解较快;在海拔较高的云冷杉红松林和岳桦林中分解速度变慢,在高山苔原带分解最慢。  相似文献   

4.
曹昀  王国祥 《生态学报》2007,27(5):1748-1755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菖蒲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时间为60d。结果表明:(1)水分亏缺对菖蒲萌发和幼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持续干旱60d条件下,菖蒲幼苗的萌发率仅为32.5%,为正常水分条件下的1/3,幼苗的平均高度为19.0cm,是正常水分条件下的1/3左右;(2)菖蒲幼苗叶片长度、宽度和基茎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减小,叶片数量与叶片面积也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减小,叶片含水率各试验组无明显差异;(3)在试验的20、40、60d,各试验组的根、茎、叶及总生物量都比对照组(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水分含量条件下的生物量差别增大,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茎和叶生物量增量均表现为茎的最多,叶的次之,根的最少,叶、茎、根生物量比例平均为1:1.59:0.82;(4)菖蒲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随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而下降,叶绿素a/b随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而下降而升高,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而下降;(5)Fv/Fm、qP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下降,重度干旱对菖蒲幼苗光合系统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影响显著,菖蒲幼苗在重度干旱条件下30、45、60d的Fv/Fm分别为0.800、0.796、0.787,分别比对照降低5.0%、4.7%和6.2%;菖蒲幼苗在重度干旱条件下30、45、60d的qN分别为0.270、0.259和0.200,分别是对照的6.75、3.92、2.78倍,可见干旱条件会导致菖蒲幼苗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光能部分增加,有效保护了菖蒲叶片PSⅡ系统,但持续干旱(60d)导致qN降低,菖蒲叶片PSⅡ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干旱胁迫还对菖蒲植株的光响应曲线具有较大的影响,使最大ETR降低。  相似文献   

5.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林与常绿阔叶林中枯落叶分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松、滇青冈和元江栲枯叶在针、阔叶林两种生境下的分解及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滇青冈和元栲枯叶分解速率高于云南松针叶。在阔叶林下这些枯叶的分解系数(0.55-0.61a^-1)要比在云南松林下的(0.50-0.53a^-1)高。在分解过程中3种枯叶的N、Al、Fe、Zn元素含量表现出分解前期富积,后期释放的特征,P、Ca元素在阔叶林地的分解中也有富积过程。而Mg、K元  相似文献   

7.
云丘山不同海拔梯度橿子栎叶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吕梁山南段云丘山,以橿子栎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叶面积(SLA)、叶面积(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长宽比(L/W)、叶绿素含量(Chl)以及叶氮含量等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橿子栎 L/W、Chl、SLA、LA、单位面积的叶氮含量(N area )、单位重量的叶氮含量(N mass )、叶饱和鲜重和叶干重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海拔1180 m 处有最大值;LDMC 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 <0.05);(2)橿子栎 LA 与 SLA 和 N mass 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与 LDMC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与 N area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3)橿子栎叶片 SLA与 L/W 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 N mass 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橿子栎叶片 SLA 与 LDMC 和N area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4)橿子栎 LDMC 与 N area 呈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对云丘山景区橿子栎叶片性状随海拔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探索橿子栎叶片性状与海拔梯度变化的关系以及最适生长环境,从而为景区橿子栎林的保护和抚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开发橿子栎林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草莓实生苗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植物名称草每(Fraw。ana。)。2材料类别无菌实生苗的芽、叶柄和叶片。3培养条件草毒“NorthStar”的自然授粉种子,以流水洗去果浆,于日下晒干。用75%酒精浸20s后,再以0.回%HgCI。灭菌10min,用无菌水冲洗3~5遍,无菌滤纸吸净表面的水分。在无菌条件下将种子接种在0.z%琼脂、3.刁%蔗糖、o&。l.0(mg·t-‘,下同)的MS培养基上,放于4C冰箱进行低温处理后,在温度21~23”C下,每天光照2000IX、14h的条件下催芽萌发。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I.0~2.0+IAA01~O.5和MS+2,4D2.0;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92,自引:8,他引:84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 ,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 .在温度较低情况下 ,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 ;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 .在非淹水条件下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 .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 .当含水量为 30 0 g·kg-1和 5 0 0 g·kg-1时 ,有机C分解较快 ,而在 2 0 0 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 ,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 .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 ,小麦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裂叶沙参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海拔2300-3400m区域范围内,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的裂叶沙参的气体交换、水分利用效率和塑性,评价了裂叶沙参在各种生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环境因子间可能的相互作用。低海拔的裂叶沙参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比高海拔地区低,并与相对土壤水分含量(SWC)和空气温度(Ta)紧密相关。相反,由于空气效率(AQY)比高海拔地区低,并与相对土壤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植方式下紫椴幼苗生物量分配及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幼苗在不同植距下纯栽和与落叶松(Larix gmelini)的混栽沙培试验,初次应用通径分析,研究紫椴幼苗生物量分配和资源利用机制,分析种内和种间竞争及其模式。研究发现总体上植距增大有利于紫椴根、茎、叶各器官的生长。通过通径分析说明,紫椴地下根系对总生长的贡献为0.236 1~0.286 9,地上茎、叶对总生长的贡献为0.732 5~0.775 8,地上部分的贡献是地下根系的2.95倍。表明紫椴幼苗对光具有较强的需求和竞争能力。紫椴和落叶松之间存在悬殊较大的生物量差距,落叶松的根、茎、叶生物量约是相应混栽紫椴的2、5、4倍。通过比较纯栽和混栽试验中的直接通径系数,与落叶松混栽后,紫椴对地下水分养分的竞争下降36.84%,对地上光照空间的竞争增大11.63%。随植距减小落叶松对紫椴的影响增大,紫椴根系生长受落叶松种间竞争影响不显著;地上茎、叶生长只在一定植距范围内受落叶松影响。紫椴与落叶松种间竞争是不同资源利用等级的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对称性地下竞争与落叶松“平等”地占有地下水分养分资源,从而受落叶松地下竞争较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落叶松以非对称性竞争优先占有地上光照资源影响紫椴生长。  相似文献   

12.
 紫椴(Tilia amurensis)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常常与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Picea koraiensis)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等针阔叶树混生,因此,研究这些针阔叶树种对紫椴生长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了解这些树种的化感作用和选择适合营造混交林的搭配树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通过大量的盆栽实验,以紫椴、水曲柳、红松和云杉等叶粉混拌火山灰进行培育紫椴幼苗,研究这些树种对紫椴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红松、云杉等针叶树对紫椴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找出紫椴幼苗高生长与针叶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2001~2003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3个垂直植被带的典型群落红松阔叶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网袋埋藏法对群落内的6个主要优势乔木树种凋落物进行埋藏分解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变化动态;同时利用分解模型,模拟预测凋落物的分解进展,为深入研究这6个树种的营养策略、群落养分循环等奠定基础,也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6个树种凋落物都表现出随时间进程失重率增大的现象,但失重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分解的638d(1.75a)后,6种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升高.到分解实验结止时(699d),叶凋落物干重剩余率从小至大依次为白桦(24.56%)、紫椴(24.81%)、红松(38.48%)、鱼鳞云杉(41.15%)、岳桦(41.53%)和臭冷杉(42.62%).枝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低于叶,枝干重剩余率从小至大依次为紫椴(44.98%)、臭冷杉(64.62%)、红松(72.07%)、鱼鳞云杉(73.51%)、白桦(77.37%)和岳桦(80.35%).在同一海拔高度,阔叶树种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叶凋落物分解速率逐渐减慢.模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各垂直植被带的优势树种叶凋落物分解95%需4.5~8.0a;年分解系数为紫椴(0.686)〉白桦(0.624)〉 红松(0.441)〉 鱼鳞云杉(0.406)〉 臭冷杉(0.397)〉岳桦(0.385);枝凋落物分解95%需7.8~29.3a,不同树种间的差异明显.枝年分解系数为紫椴(0.391)〉臭冷杉(0.204)〉红松(0.176)>鱼鳞云杉(0.157)〉白桦(0.148)〉 岳桦(0.102).  相似文献   

14.
黑河林区驼鹿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在黑龙江省黑河林区,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驼鹿冬季食物组成、食物选择性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驼鹿共采食31种(属)植物,其中柳、榛、桦、红松、杨和紫椴是主要的冬季食物(19.9%、18.0%、16.7%、14.9%、7.3%和6.7%)。驼鹿对杨、柳、红松和紫椴有正选择性,对榛、桦和毛赤杨有负选择性。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杨>柳>红松>紫椴>榛>桦>毛赤杨。驼鹿对柳的选用率最高(32.1%),对桦的利用率最低(12.1%)。  相似文献   

15.
对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种类凋落叶、混合凋落叶和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及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不同,且其季节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红松凋落叶的干质量热值平均值最高(19.71 kJ·g-1),枫桦(18.22 kJ·g-1)、紫椴(18.13 kJ·g-1)、混合凋落叶(17.91 kJ·g-1)居中,水曲柳(16.94 kJ·g-1)和色木槭(16.25 kJ·g-1)最低.红松和色木槭凋落叶干质量热值随凋落叶分解进行呈逐渐降低趋势,水曲柳凋落叶干质量热值季节变化较小,而紫椴、枫桦和混合凋落叶干质量热值次年有上升的趋势.大型土壤动物中,蜈蚣(22.07 kJ·g-1)的干质量热值最高,蚯蚓(16.72 kJ·g-1) 次之,马陆(13.28 kJ·g-1)最低.蚯蚓和马陆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蜈蚣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则有所不同.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紫椴、水曲柳人工幼林霜冻发生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垂直梯度观测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紫椴和水曲柳人工幼林最低温度变化、物候及霜冻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同时进行了防止紫椴晚霜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的物候较水曲柳晚;受逆温现象的影响,不同坡向和坡位的紫椴和水曲柳物候变化表现出特殊的规律性,西坡芽苞开放时间较东坡早,芽苞开放随坡位的上升而提前,并以坡上最早;晚霜的发生是早春季节降温过程与该阶段林木物候变化动态吻合的结果;通过立地选择可以有效地控制霜冻,该地区坡下特别是东坡的坡下不适合营造紫椴和水曲柳人工林;化学物质和生物遮荫可以推迟紫椴萌动,进而防止霜冻;混交林对防止霜冻具有明显效果,无论是霜冻指数还是各受害等级的株数比例均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林窗模型(Forest Gap Model)及4种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Girculation Models,GCMs)CO2加倍“平衡响应”数值试验结果模拟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美国高达空间研究实验室(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简记GISS)和美国俄勒冈州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  相似文献   

18.
5种阔叶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核桃楸、水曲柳、黄波罗、紫椴和白桦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幼叶成长、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各树种光合能力与硝酸还原酶活力也增加.晴天,白桦与水曲柳光合曲线呈双峰,其余3树种呈单峰,阴雨数日转睛后,白桦与水曲柳光合曲线呈单峰,其余3树种呈双峰;阴天,5个树种光合曲线均与光照曲线相似.幼叶成长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各树种的光合速率除受光的影响外,空气相对湿度是光能利用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始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西部地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 经采伐干扰或火烧破坏后形成大面积次生林。参照CTFS (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技术规范, 于2005~2007年, 在长白山地区典型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椴树红松林内各建立了5.2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大于1 cm的木本植物, 初步分析了森林监测样地的群落组成和种群结构, 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次生杨桦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2种, 20 949株活个体, 隶属于13科21属。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1个种, 14 725株活个体, 隶属于12科20属。椴树红松林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20个种, 12 062株活个体, 隶属于11科13属。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及椴树红松林中胸径大于1 cm的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为24.74、32.07和56.64 m2·hm-2。紫椴(Tilia amurensis)是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的重要组成树种, 其重要值、胸高断面积在3个森林监测样地内均居于前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ana)重要值和胸高断面积在次生杨桦林内均处于优势地位, 而在椴树红松林内优势地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顶级树种所取代。次生杨桦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中, 红松、色木槭(Acer mono)、臭松(Abies nephrolepis)、鱼鳞松(Picea jezoensis)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 而椴树红松林内, 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则呈单峰分布, 色木槭、臭松和鱼鳞松呈倒J型分布。g(r)分析表明长白山森林监测样地内5个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 聚集强度在同种个体周围(r≤4 m)达到最大, 随着距离增加, 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次生林中树种空间格局的环境解释量较高, 而椴树红松林中环境因子对树种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