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Alelopathy)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蒿挥发油对苋、诸葛菜、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但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具一定影响。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对苋种子,挥发油组最终萌发率18%,比对照组减少71%,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影响也很明显。用GC、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43个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如下14种:1)α-蒎烯(α-pinene),2)桧烯(Sabinene),3)β-蒎烯(β-pinene),4)月桂烯(Myrcene),5)对伞花烃(ρ-cymene),6)柠檬烯(Limonene),7)β-水芹烯(β-phelan-drene),8)β-顺式罗勒烯(β-cis-ocimene),9)β-反式罗勒烯(β-trans-ocimene),10)松油烯-4-醇(Terpinen-4-ol),11)α-姜黄烯(α-curcumene),12)茵陈炔(Capilene),13)橙花叔醇(Nerolidol),14)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  相似文献   

2.
佛手挥发油特征化学成分群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6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特征化学指标成分群.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其共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群,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广东、四川、金华、广西、安徽佛手的挥发油中鉴定16种共有特征成分,按保留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为:α-水芹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α-萜品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γ-萜品油烯、乙酸芳樟酯、顺式-水合桧烯、α-萜品醇、β-柠檬醛、α-柠檬醛,其占总峰面积的的比例大于82.9%;其中柠檬烯和γ-萜品烯是主要成分,两者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大于65%.结论:所建立的特征成分群能充分地袁征佛手挥发油化学组成,可以为佛手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连翘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连翘果实中提取了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出β-蒎烯、香桧烯、α-蒎烯等56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鉴定率达93.37%。  相似文献   

4.
蛔蒿(Artemisia cina Berg)是菊科蒿属植物,我国新疆等地均曾栽培作为提取山道年的原料。花头含挥发油,据文献报道,挥发油中含1,8-桉油素、α-蒎烯、萜品烯(terpinolene)、1-α-松油醇及蛔蒿倍半萜醇(sesquiartemisol,C_(15)H_(24)O)等成分。蛔蒿挥发油曾作为抗炎和镇痛药用于治疗风湿痛和神经痛等。本文报道——对我国新疆栽培的蛔蒿所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油松毛虫雌蛾对油松松针两种手性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油松毛虫雌蛾触角对油松挥发物的两对手性单萜的剂量反应,并在饱和剂量下测定了α-蒎烯、β-蒎烯手性化合物及其消旋体的触角电位值。剂量反应测试表明,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的饱和剂量为1 600 μL,对(+)-α-蒎烯、(+)-β-蒎烯、(-)-β-蒎烯的饱和剂量为800 μL。α-蒎烯右旋异构体的反应值高于(-)-α-蒎烯的反应值,说明(+)-α-蒎烯能够更有效的与感受器中的分子受体结合;β-蒎烯则相反,(-)-β-蒎烯的EAG反应值高于(+)-β-蒎烯,说明β-蒎烯的右旋异构体不能有效的与多数感受器中的分子受体结合。在饱和剂量下的测定结果表明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和β-蒎烯消旋体的反应均与对其手性异构体反应相当,说明油松毛虫雌蛾用同一个感受细胞来接受α-蒎烯的两个对映异构体,同样β-蒎烯的两个对映异构体也是被同一个受体细胞来接受。结果提示,手性化合物的比例可能在油松毛虫寄主识别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松萜烯成分变化与红脂大小蠹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采样方法,比较健康油松、人工损伤油松以及抗性油松在单萜烯成分组成上的差异。GC-MS分析表明,在自然状况下,油松树干释放的萜烯类成分很少,以α-蒎烯占绝对优势(>97%);人工损伤后,油松萜烯类成分明显增多,除α-蒎烯为主要成分外,还包括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萜品油烯、β-水芹烯、长叶烯等;而抗性油松萜烯类成分更为复杂。对3类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相对含量方差分析表明,α-蒎烯的相对含量呈显著降低;3-蒈烯在损伤寄主中相对含量最高,在抗性寄主中相对含量与自然状态下没有差异。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在抗性寄主中相对比率显著增加。而β-蒎烯、月桂烯、β-水芹烯相对含量在3个处理中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比较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对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触角电位及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触角电位、嗅觉试验与先前林间试验结果相一致,即红脂大小蠹对(+)-3-蒈烯表现出最强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对R-(+)-α-蒎烯和S-(-)-α-蒎烯研究发现,红脂大小蠹对α-蒎烯2个对映体的触角电位、嗅觉行为无显著不同。结合油松单萜类含量变化特点与红脂大小蠹行为反应,认为3-蒈烯相对含量上升可能作为易感寄主特点;而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相对比率增加则代表了抗性或者非适合寄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 Levl.)春、夏、秋、冬4季不同鲜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去掉峰值0.49以下的色谱峰从4个季节黄心夜合鲜叶样品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油成分,其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鲜叶分别检测出26种、29种、31种和32种成分,4个季节鲜叶样品共有成分为三环烯、α-蒎烯、莰烯、香桧烯、β-蒎烯等14种。黄心夜合4个季节鲜叶及干燥花蕾中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芳樟醇4种。黄心夜合鲜叶挥发油成分中的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芳樟醇、芳樟醇、月桂烯含量高,且春季鲜叶挥发油得率最高,最适合挥发油提取。鲜叶具有保健功能,适于四季园林养生配置。本研究黄心夜合4个季节鲜叶挥发油成分差异及季节性变化,可为黄心夜合挥发油提取的季节选择及养生保健群落的营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不同采收期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间(5、6、7、8和9月)栽培宽叶羌活药材中的挥发油,测定其含量;通过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8月份采收的药材挥发油含量最高;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有31种共有成分;对共有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γ-萜品烯、乙酸龙脑酯、α-红没药醇等15种成分可作为挥发油季节变化的特征组分。不同季节采集的羌活生药材,其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药用价值的微妙差异,可为羌活药材药理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93-19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66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5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芹子烯(15.76%)、石竹烯(15.05%)、β-芹子烯(9.54%)、α-蒎烯(6.43%)和α-石竹烯(5.39%)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气相色谱和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法,分离了球花毛麝香[Adenosma indi-anum(Lour.)Merr]挥发油组分54个,鉴定了35个成分,并测定了含量。主要成分有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对伞花烃、桉树脑、芳樟醇、小茴香酮、甲基茴香醚和δ-愈疮木烯。  相似文献   

11.
魔芋葡甘露聚糖化学结构及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鸡血藤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对鸡血藤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化学反应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仙人掌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中药仙人掌的本草考证、仙人掌属植物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6,自引:0,他引:86  
本文对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为从石斛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导了从山西甘草中分离出的八种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UV,IR,MS,^1HNMR和^13C NMR)鉴定出其中六种化合物,1蔗糖(sucrose),Ⅱ4’5,7-三羟革-8-异然基黄酮(4’,5,7-Trithydroxy-8-prenyl-flavone);Ⅲ异芒柄花甙(Isoononin),Ⅳ,4‘,7-二羟基黄酮(4’-7-Dithydroxyflavone);Ⅳ(liquir  相似文献   

17.
假朝天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假朝天罐(Osbeckia crinita Benth.)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β-谷甾醇、熊果要到、胡萝卜甙、槲皮素-3-鼠李糖甙、槲皮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均是首次从扣坡素-3-鼠李糖甙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19.
獐牙菜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的化学和生理活性研究进行了概略的回顾。迄今为止,约有40种獐牙菜属植物有文献报道。从这些植物中已分离出100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括(口山)哃、黄酮、甙类、萜类及少部分内酯、生物碱和有机酸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多种生理活性,如:镇静、抗结核菌、强壮、退热、轻泻、肝保护、抗惊厥、增压及治疗胃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还可制成各种制剂用于生发、护肤、驱虫等。  相似文献   

20.
天然芪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就天然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分布及生物活性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